问题

高平陵之变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事件,为何没有翻拍成电影?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四个字一拎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惊心动魄,一个偌大的帝国在短短几天之内,君臣易位,权力的天平瞬间倾倒。你说它精彩不精彩?简直是三国时期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大戏。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出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冲突激烈的好戏,怎么就没被搬上大银幕呢?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这事的背景和过程的复杂性,就已经够吓退不少导演和编剧了。高平陵之变,说白了就是曹魏权臣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政变,夺取了曹氏政权。听起来简单吧?别急,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

当时曹魏的皇帝是年轻的曹芳,但实际掌权的是大将军曹爽。曹爽这人,说实话,能力一般,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整日就知道吃喝玩乐,身边围着一群狐朋狗友,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而司马懿呢,虽然在曹爽面前装孙子装了好几年,但人家是谁啊?那可是权谋老手,一直在隐忍,等待时机。

这曹爽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司马懿不好惹,所以一开始也防着他。但他最大的弱点是骄傲自大,又喜欢显摆。有一次,他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带着皇帝曹芳一起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这地方离洛阳可不近,而且路途遥远,正是司马懿出手的绝佳机会。

事情的关键点来了:曹爽在出发前,给司马懿留了个看似仁至义尽,实则暗藏杀机的安排。他故意说,让司马懿在家养病,但同时又剥夺了司马懿的权力,把他的亲信都换成了自己的人。这招可以说是相当阴险了,既给了司马懿一个“不用管事”的借口,又断了他的实权,让他孤掌难顾。

司马懿收到消息的时候,那心情可想而知。这明摆着是要把他往死里逼啊!但司马懿毕竟是司马懿,他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他知道这时候硬碰硬就是找死,所以他选择了装病。而且是真的装,装得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连自己的儿子都骗过去了。

曹爽这边呢,见司马懿病得那么重,也就不那么警惕了。他以为司马懿翻不起什么大浪,于是就带着皇帝放心地去高平陵了。就在他春风得意地在外面游玩的时候,司马懿突然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行动。

他第一步就是联合了与他有相同政治诉求的官员。要知道,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曹爽的跋扈专权不满,这些人就成了司马懿的天然盟友。他不动声色地联络他们,暗中部署。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控制了洛阳城。当曹爽在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瞅准时机,突然发动行动。他占据了洛阳的城门,控制了军队,并且发布了对曹爽的指控,说他“揽权弄法,败坏朝纲”。

这时候的曹爽,还在外面逍遥快活呢。等到他得知消息,想赶紧回洛阳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洛阳城被司马懿控制得死死的,他根本进不去。更要命的是,他身边的军队,很多都不是他自己的嫡系,在关键时刻,很多都选择了观望,甚至倒戈。

最终,曹爽在进退两难之下,被迫投降。而投降的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将曹爽父子软禁了起来,然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派人去“解决”了他们。

你看,这整个过程,有政治斗争的暗流涌动,有司马懿忍辱负重、步步为营的谋略,有曹爽的骄奢淫逸、玩忽职守,还有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和背叛。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变,更是一场智力与权力的较量,充满了悬念和反转。

那么,为什么这么精彩的历史事件,却没有拍成电影呢?

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

1. 政治敏感性太高: 高平陵之变,标志着司马氏最终掌控了曹魏政权,为后来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篡夺皇权的故事,在任何时代,尤其是在中国,都可能触碰到一些敏感的神经。将皇权旁落的这段历史过于详细地呈现出来,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和解读,尤其是在当下。电影制作方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政治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

2. 叙事节奏的挑战: 别看我刚才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高平陵之变发生的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几天之内。要将如此复杂的政治博弈、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司马懿精密的谋划,在电影的有限时间内呈现得既清晰又不枯燥,这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怎么才能让观众理解司马懿的忍耐和算计,理解曹爽的昏庸和自大,还得让剧情跌宕起伏,不至于显得过于平淡或过于说教?这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

3. 人物塑造的难度: 司马懿固然是个枭雄,但他的形象在正史中很多时候被描绘得比较“深沉内敛”,甚至带有些“阴险”的色彩。如果想把他拍得有血有肉,既要展现他的智谋和决断,又要避免让他显得过于脸谱化或脸谱化得太负面,这很难。曹爽这个人,虽然昏庸,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拍成一个只会享乐的傻瓜,那也缺乏人物的层次感。如何将这两个核心人物以及围绕他们的一众配角塑造得立体而有说服力,是关键。

4. 视觉呈现的局限: 虽然是权谋斗争,但毕竟也发生在古代,像高平陵的场景、洛阳城的戒严、官员们的秘密会面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感”。但同时,它又不像赤壁之战那样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更侧重于政治博弈和心理战。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和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足够的历史感和戏剧张力,同时又不会因为缺乏宏大场面而显得单薄,也是一个难题。

5. 市场风险的考量: 如果一部电影过于晦涩,或者主题不够吸引人,那么票房就难以保证。高平陵之变虽然精彩,但它不是那种人人都能立刻领会其精髓的故事。它需要观众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的韵味。如果目标观众群体不够庞大,或者说电影的“卖点”不够明显,那么投资方可能会因为市场风险而望而却步。

总而言之,高平陵之变是一出绝妙的政治大戏,它包含了太多复杂的元素,从政治敏感度到叙事难度,从人物塑造到市场风险,每一项都可能让电影制作望而却步。也许,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更适合留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让后人去细细品味,而不是被简单地影像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蠢一个坏, 让蠢的当主角还是坏的当主角?

感觉拍个以曹髦为主角的悲剧倒是可以。。。写个序幕:

  1. (洛阳城,宫城,殿内)曹芳坐殿,(殿前广场)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带队,群臣入宫朝贺。画外音:公元249年,司马懿消灭曹爽等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继续把持朝政。
  2. (殿内)曹芳看到司马师带剑上殿,赶紧下了御座迎接。司马师:岂能让天子迎接大臣,请陛下稳坐。
  3. (同上)大臣甲奏某某事,司马师决断blabla。大臣乙奏某某事,司马师决断blabla,根本不理会曹芳。曹芳端坐面无表情。
  4. (宫内密室)曹芳向夏侯玄等三人哭诉,三人安慰曹芳。夏侯玄:陛下放心,我们决不会和当年董承一样。张缉:司马兄弟的本事哪里比得上太祖曹操?
  5. (大将军府,大门)司马师车队回到家门口,后面跑来一个小太监:大将军,不好了!夏侯玄等人退朝后留在宫里,不知道干什么。司马师:车队掉头,进宫!
  6. (宫内密室)曹芳写下血书交给张缉,三人哭着告辞。
  7. (宫城东华门)三人出门,正好遇到司马师的队伍。这次司马师身后的侍卫全都换了铁甲,拿着兵器。
  8. (同上)司马师:三位为何这么晚才出来呀?夏侯玄:皇上在内廷读书,我们陪同讲解。司马师(皮笑肉不笑):皇上看的是什么书?李丰:是夏商周三代的书。张缉:皇上在看伊尹辅佐太甲、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我们都说,司马大将军您就是伊尹、周公啊。
  9. (同上)司马师的铁甲侍卫们迅速站成一个大圈,把三人和司马师围在圈里。
  10. 司马师(大笑):你们拿我来比方伊尹周公?我怎么觉得你们是把我比成王莽董卓呢?三人:大将军,我们哪敢这样胡说?司马师:那你们刚才哭什么?眼睛都哭红了,还敢抵赖!
  11. 夏侯玄挥拳冲上来,被左右两位武士揪住。李丰、张缉也都被抓住搜身,从张缉身上搜出血书。
  12. 司马师念:"……各部官兵将士,可同仗忠义,讨灭贼臣,匡扶社稷。"
  13. (宫内)曹芳正和张皇后(字幕:张缉的女儿)商量,忽然抬头看到司马师站在前面,把血书扔在地上。张皇后被揪住头发拖走。画外音:公元254年,曹芳被废为齐王,司马师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然后开始片头动画~

user avatar

他的精彩是存在于你看史料之后的意识里,你要把他拿出来拍成电影(非网大),他就不够精彩了。

原因如下:

1,你得意识的长短不受客观时间限制,也就是说你随时想起来这件事都可以觉得津津乐道。但是电影是有明确时长的,至少你得拍够90分钟吧?也就是说,你要花连续的90分钟来讲述一个故事,对于某些事情重大来说,90分钟可能不够用,但是对于高平陵事变来讲,90分钟太长了。

2,高平陵事变拍电影,电影内容里面要有铺垫吧,要有各种剧情烘托吧,真正开拍你就会发现,90分钟拍高平陵,你得宏大的叙事视角来铺垫,否则电影拍不够90分钟。而到了高平陵事变的时候,问题来了,高平陵事变本身和你的铺垫一样,只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种结果。只要你展开铺垫,你就会明白60分钟宏大的视角叙述下,高平陵真的就是一个事变,是一个故事,司马家坐上皇位才是结果,高平陵只是一个过程。

3,切入正题,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是因为高平陵事变能成功不是司马家谋划的好,纯粹是曹爽足够废物配合的太好。也就是说你不是靠你的优秀战胜了对手,而是靠对手的愚蠢自杀获得了胜利。这个猪队友有多猪?

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

爽不通奏,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桓范果劝爽奉天子幸许昌,移檄征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诣帝,观望风旨。帝数其过失,事止免官。泰还以报爽劝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谏说万端,终不能从。乃曰:"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范拊膺曰:"坐卿。灭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

没错,巧妙的避开了所有的正确选项。

所以掉过头来,你拍出来的电影是这样的:

宏大叙事视角铺垫一小时天下局势,朝廷内的矛盾,司马家的韬晦,眼看到了最后半小时的高潮部分,内容是:曹爽是个废物,巧妙的避开了所有正确选项打出了GG…

不合适吧?

讲真高平陵事变里面的一方是三国时期摆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的顶配废物之一曹爽,所以这电影注定没法拍。

你还不如琢磨琢磨拍拍高贵乡公呢。

user avatar

我感觉有种灯下黑现象,就是历史上某个时期如果非常热门,那么紧挨着这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往往热度特别低,乏人问津

广义的三国(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最具热度的是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到诸葛亮去世这段时间,汉末三国题材的影视剧把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全都绕过的我只知道《神通》一部(并且这本质上是武侠电影,不需要依托特定的时代背景)

这就导致东汉从班超父子定西域,到黄巾起义之间的历史,以及诸葛亮死后到南北朝之前的历史热度非常低

想象一下,编导要是拿着高平陵之变的剧本去找投资方:

编导:“您好,我们要拍一部三国题材的电影。”

投资:“三国好啊,大热门啊,是讲赤壁之战的吗?”

编导:“不是。”

投资:“是讲三英战吕布的吗?”

编导:“不是。”

投资:“是曹操、关羽、赵云、诸葛亮的自传吗?”

编导:“也不是。”

投资:“那是讲啥的?”

编导:“高平陵之变。”

投资:“这是啥?”

编导:“讲司马懿是怎样成为人生赢家的。”

投资:“有诸葛亮吗?”

编导:“没有。”

投资:“那司马懿的对手是谁?”

编导:“曹爽。”

投资:“好像有点印象,是个废柴?”

编导:“对。”

投资(皱着眉头):“有猛将单挑吗?”

编导:“没,那时候张郃魏延早就死了,文鸯还没出场。何况曹爽投降得太爽快,武戏除了女二号夏侯令女自残,其他基本没有,当然如果钱管够的话,可以安排郭淮和夏侯霸打一场。”

投资(皱着眉头):“那文戏呢?”

编导:“有司马懿和曹爽的智囊桓范斗智,有杀猪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晏作为颜值担当,辛宪英当女主,还有邓飏、李胜、孙谦、鲁芝、蒋济等人以及皇帝曹芳也有重要戏份。”

投资(生气):“这都是啥人啊,观众看三国,那是看曹操周瑜诸葛亮司马懿斗智,看吕布关羽张飞赵云打架,你那些张胜李谦杀猪杀狗的事谁关心啊?这剧本里妇孺皆知的三国人物就司马懿一个人,撑不起一部电影。打着三国旗号结果出来一群观众不认识的人,小心观众告你欺诈。你另请高明吧,我投资你这电影还不如去投资潘凤的恶搞网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