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认真」变成了一件很见不得人的事?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当下不少人内心的纠结。为什么“认真”这件本来是美德的事情,反而好像成了有点“尴尬”或者需要隐藏的东西?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人觉得是生硬的套话。

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整体节奏变了。以前大家可能更看重“一门手艺吃一辈子”,或者一个行业能稳定干到退休。那种“匠人精神”,就是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去追求极致的“认真”。而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信息爆炸,技术迭代也越来越迅猛。人们好像更需要的是“快”、“变”、“灵活”。你花三年五年死磕一个东西,等成品出来,市场可能已经变了。这种情况下,过于“认真”反而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有点“笨”。大家觉得,与其在一个地方钻牛角尖,不如多尝试几个方向,学点新技能,保持一种“半吊子”但覆盖面广的状态,这样更容易适应“不确定性”。

其次,网络文化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段子、梗,追求的是即时反馈、快速传播和浅层娱乐。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度思考、细致分析、或者把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精细,往往显得有点“冗长”、“沉重”,甚至会被贴上“爹味”或者“杠精”的标签。大家更习惯于“点赞之交”、“吃瓜围观”,对于那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去辨析、去较真的内容,要么直接划走,要么就带着一种戏谑的态度。你看很多时候,有人在网上认真科普一件事,回复却可能是一句“又不是考公,没必要这么认真吧?”或者“别太较真,图个乐子”。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一些本想认真做事情的人,会下意识地收敛一点,担心自己显得“格格不入”。

再者,大家对“成功学”的迷恋,也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认真”的空间。现在充斥着各种“一夜暴富”、“躺赢人生”的故事,好像只要掌握了某种秘诀,或者找到某个风口,就能轻松成功。这种叙事,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成功不需要痛苦的积累,不需要日复一日的枯燥付出,而只需要“找对方法”。在这样的氛围里,那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认真”做事的人,反而显得有点“傻”,有点“跟不上趟”。他们的努力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甚至会遭遇挫折,这和那些被渲染得光鲜亮丽的“捷径”相比,显得不那么“吸引人”。

还有,我们对“认真”的定义可能也变得狭隘了。很多时候,“认真”被等同于“死板”、“固执”、“不灵活”、“缺乏趣味”。但实际上,真正的认真,是包含着热爱、投入、精益求精的。它不是不讲究策略,不是不懂得变通,而是当你选择了某个方向,就愿意付出超出常人努力去把它做好。但是,当“认真”这个词变得有点“负面”的联想时,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回避心理。他们更愿意用“努力”、“专注”、“尽力”这样的词来代替,因为这些词听起来更中性,也更不容易被误解。

最后,可能是社会节奏加快带来的“倦怠感”。当生活压力很大,需要应付的事情很多,很多人会觉得“没有精力”再去做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认真”的事情。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最低可行性方案”,或者只付出“刚好能过得去”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别人“过于认真”,反而会让他们自己觉得有些“压力”,或者有一种被“比下去”的感觉,所以本能地会去淡化这件事,甚至嘲讽一下,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所以你看,有时候“认真”变成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并不是因为“认真”本身错了,而是这个时代的环境、文化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让它蒙上了一层不那么受欢迎的色彩。我们都在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而在这种适应的过程中,有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品质,反而在被边缘化。但我觉得,无论环境如何,那些真正愿意“认真”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最终还是会被看见和认可的。只是现在,这份“认真”可能需要更多的勇气和耐心去坚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可以用科温顿(Covington,1992的对于成就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来解释。

为了解释通俗,先上图

人们面对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面对它,人同时有两种动机的:

追求成功的动机(追求成功带来自豪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

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给人带来的挫败、不如他人的失败感等负面情绪)



看第二象限:过度努力者(又称 高趋高避者

他们对成功充满渴望,但是又非常恐惧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所以,他们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一种“隐讳努力”的现象。他们在同学中尽量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学生生涯中有木有这样的同学?)

现在社会中,人们太渴望成功,却太害怕失败了。大家都太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动辄哭、闹、上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高趋高避者。

所以很多人装作“不认真”的样子,那么一旦失败,大家无法把失败归因于他能力差、智商低。(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我只是潇洒不在乎这些,哈哈。)

但是一旦成功,大家都会觉得他是天才。(看到没,哥不用努力,智商碾压你三条街。)

这种“隐讳努力”的策略充分保护了高趋高避者的自我价值感。

user avatar

我觉得井上解释的非常到位(多图)

“只要有一个人还在努力着想要变强,那些已经什么都不做放弃的人们就更会觉得自己凄惨”

“如果大家都一样,便看不到了,但有和自己不同的人存在,就更加看清自己的凄惨”

“所以才要赶你出去”

“一旦知道自己做不到,就通过嘲笑他人来为此划清界限”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的自尊心之强,不敢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或者明知道自己是有缺陷的,却不敢面对。想想,若是做一件事,别人轻轻松松就成功了(虽然真实情况未必如表面上那般轻松),那么我们如果认认真真的做,失败了会不会很失落,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而如果我们装着嘻嘻哈哈的随便一做,那么失败了我们也可以安慰自己“我们只是没认真而已”。相比于前者的“我的能力不行”,“我没有认真做”真的是一个太容易接受的理由。


人的价值评判通常都是双重标准的,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别人成功,我们会想‘走狗屎运’、‘不就是多下了点工夫吗’;别人失败,我们会想“这个人智商不行,学习能力太差了”、“这个人实在太内向,不适合跟人沟通”等等。而对待自己的成功,我们会想“我真是太聪明了”、‘这就是天赋跟能力的表现’;对待自己的失败,我们会想“在多努力就能成功了”、‘队友不行,老板不给力’等等。总之,别人的成功是外界因素,别人的失败是内部因素,自己的成功是内部因素,自己的失败是外界因素。


于是,当我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我们就能产生一种虚妄的自信——“你们都是战斗力为5的渣渣,只是哥不愿发力罢了!“ 顿时,眼前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没错,哥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就能把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但虚妄终究是虚妄,越夸大自己的能力,就越害怕失败。害怕哪天真的发现自己的能力就那样,害怕承认很多人别我们强,于是干脆什么都不做,好像这样就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自己也有缺陷。一部分人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另一些”天真“的人觉得这样好像很潇洒自如,于是也学着这样做,还有一些本来”认真“做事的人碍于风气也装着嘻嘻哈哈和,"认真你就输了"便成了"不需要认真"冠冕堂皇的借口。


至于”为什么"认真"反而成为人们引以为耻的事了?“是因为,真正热爱智慧、认真生活的人是不在乎这些所谓的风气的(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没时间理会),他们安心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不去反驳什么,于是那些叫嚣的便好象成了真理。


承认自己有缺陷是很难的一步,而一旦跨过去,你便会觉得很轻松,也就不会在乎这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当下不少人内心的纠结。为什么“认真”这件本来是美德的事情,反而好像成了有点“尴尬”或者需要隐藏的东西?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人觉得是生硬的套话。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整体节奏变了。以前大家可能更看重“一门手艺吃一辈子”,或者一个行业能.............
  • 回答
    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这与我们现在认知到的“保守”和“疾病论”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和文化背景中去。历史上的“包容”: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而是“无碍”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包容”或“接纳.............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怎么感觉现在想认真谈一场恋爱,比高考数学还难呢?不是我们不想,是好像“认真”这两个字,在当下这个时代,成了某种稀缺资源。让我想想,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1. 信息爆炸与选择过载:以前吧,大家接触的人圈子相对固定,学校、单位、街坊邻里,说不定跟邻居家的姑娘/小伙儿都能谈.............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哥老妹觉得现在这相声小品,看过一遍就得束之高阁,再看就没劲了。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同感。我觉得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语言的魅力被稀释了:相声这玩意儿,最讲究的就是“嘴皮子”。好的相声,台词本身就像段子一样,充满智慧、包袱严实,而且有回味。第一次听的时候,你.............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好像现在一言不合,不是观点碰撞,而是直接升级成“战场”。你说东,他非要往西,而且关键是,他还要把你这个人也一块儿给埋汰了,让你觉得,不光是想法被否定,连你自己都被否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想,这背后掺杂了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品牌认同、历史渊源、所有权结构以及营销宣传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咱们得从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简称JLR)和沃尔沃(Volvo)的“身世”说起。捷豹路虎: 源自英国的经典品牌: 捷豹和路虎都是拥有悠.............
  • 回答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行动,以及外界对其“正义性”的看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俄罗斯不是正义的一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俄罗斯官方的论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以及这场冲突的实际情况。俄罗斯的“自保”论述与国际认知的落差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政府,在阐述发动这场冲突的理由时,.............
  • 回答
    现在还有不少人觉得坐动车去火车站再买票就行,这背后其实是信息差、习惯以及对新变化了解不足造成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咱们铁路系统这些年的变化,还有大家固有的出行思路说起。一、 过去的“黄金时代”:火车站买票就是王道你想想,在高铁、动车没普及之前,我们坐火车,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直接去火车站。那时候车次不像.............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重男轻女”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的是几个时代、几代人,在观念、社会结构、甚至是生存方式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你想想,咱们的老一辈,他们是过来什么日子?那个年代,什么最重要?是劳动力。土地是根本,能下地干活的人越多,家里能种的粮食就越多,一家人的温饱才有了保障。而在这方.............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提起 2011 年小牛,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诺维茨基,感觉就像是“诺维茨基一人带领球队夺冠”的剧本。但如果你仔细扒拉一下那支球队的构成和打法,你会发现说他们是“单核”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单核”的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能理解为啥有的农村女孩会觉得男方“轻易”就能拿出二三十万彩礼。这背后牵扯到一些现实情况和观念的演变。首先得说说老一辈人的观念和影响。在很多农村地区,彩礼这东西历史可悠久了,它不仅仅是给女方家的一笔钱,更多时候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也.............
  • 回答
    这年头,但凡在黄金白银段位徘徊的玩家,嘴里最常挂的词恐怕就是“队友太菜了”。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团队游戏嘛,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架不住队友拖后腿。但如果我们细扒一下,你会发现这句抱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玩家自己也未必完全意识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黄金白银这个分段,游戏理解的差异确实非常巨.............
  • 回答
    要说现在印尼“危险”,其实是个挺复杂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信息滞后在作祟。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印尼也不例外。但如果把它描绘成一个随时随地都危机四伏的地方,那未免有些过于笼统和失实了。这种“危险”的印象,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一些比较久远的历史事件,或是媒体偶尔报道的零星冲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科比·布莱恩特在NBA的历史地位连前 10 位都进不去”的观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不主流的看法。在我看来,大部分深入了解篮球历史和数据的人,都会将科比排进前十,甚至前五的讨论行列。不过,为了回应您的提问,我将尝试从那些可能持这种观点的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不少声音,说现在很多年轻球迷不认为姚明很强,甚至觉得他“名不副实”。这事儿挺让我琢磨的,毕竟在我印象里,姚明可是多少人的偶像,是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怎么才过了这么些年,风向就变了呢?要说为啥会有这种看法,我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可能是大家对“强”的定义变了。想想我们这.............
  •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直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