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只有东亚国家在广泛使用味精?

回答
关于味精(谷氨酸钠)的使用范围,说“只有东亚国家在广泛使用”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确实是味精的重要消费和生产中心,但味精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1. 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味精的故乡与消费大户

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味精的普及和影响力在东亚地区尤为显著。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味精的发明与起源: 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提取出了鲜味的物质——谷氨酸,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 MSG)。虽然这是日本的科学发现,但味精的生产技术和消费理念很快传播到了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国。
中国悠久的烹饪文化: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味精能够提供一种独特而令人愉悦的“鲜味”(Umami),这种味道能够提升食物的整体风味,与许多中式烹饪的追求不谋而合。无论是炒菜、炖汤还是烧烤,适量的味精都能为菜肴增添一抹亮色。
经济发展与普及: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味精作为一种相对经济实惠的调味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升食物的口感,因此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餐饮业的推动: 中国庞大的餐饮业也是味精广泛使用的重要推手。从街边小吃到高档酒楼,味精都被大量用于烹饪,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味的追求。许多餐馆主厨也将其视为重要的提鲜“秘籍”。
邻近国家的影响: 除了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同样对味精的应用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广泛的接受度。韩国的“Dasida”(一种复合调味料,含有味精)等产品,在日本的拉面、咖喱等料理中,味精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味精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东亚的界限

然而,将味精的使用范围局限于东亚是远远不够的。味精早已随着全球化进程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走向了世界各地:

东南亚地区: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饮食文化与东亚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重视调味的丰富性。味精在这些地区的家庭厨房和餐饮业中同样是常见的调味品。例如,在制作咖喱、炒饭、汤面时,味精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风味。
南亚地区: 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虽然传统调味体系有其独特性,但味精也逐渐被引入,并被用于一些融合菜肴或快餐食品中。
北美地区: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味精的接受度虽然经历过一些争议(主要是由于早期对“味精综合症”的误解),但如今已非常普遍。
加工食品: 味精是许多加工食品中常见的成分,包括薯片、方便面、预制汤、罐头食品、香肠、腌制肉类、调味酱(如番茄酱、烧烤酱)、沙拉酱、零食等等。食品制造商将其作为一种增强风味、提高适口性的有效手段。
快餐文化: 全球化的快餐连锁店(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它们在烹饪过程中常常使用味精来统一和提升产品的风味。
家庭使用: 即使在个人家庭,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将味精作为日常调味品使用,尤其是在一些亚裔移民社区,或者那些喜欢探索不同风味的家庭。
欧洲地区: 欧洲各国对味精的态度存在一些差异。一些国家对添加剂的监管相对严格,但味精仍然出现在许多加工食品中。
英国、法国、德国等: 在这些国家的超市里,你很容易找到味精产品。它被用于烹饪、制作腌料、汤料块、调味粉等。
地中海地区: 一些地中海国家,虽然以橄榄油、香草等天然风味著称,但在一些现代烹饪和加工食品中,味精也悄悄地占有一席之地。
拉丁美洲地区: 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其丰富多样的烹饪传统中也开始融入味精。特别是在一些受美国快餐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味精的使用更为普遍。
非洲地区: 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味精也逐渐进入非洲大陆。在一些城市地区,特别是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或追求便捷的快餐店中,味精作为一种提鲜剂的运用正在增加。

3. 味精的推广与认知的变化

味精的全球化推广,也离不开食品行业的努力以及科学研究的进展:

降低成本与易于获取: 通过现代发酵技术,味精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其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被消费者接受和使用。
科学研究的澄清: 早期关于“味精综合症”的担忧,在后续大量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证实。许多权威食品安全机构,如美国的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都认为在正常食用量下,味精是安全的。这些科学认知的普及,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味精的疑虑,促进了其更广泛的应用。
全球食品供应链的融合: 世界各地的食品生产商和餐饮企业,在竞争和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倾向于使用普遍认可且效果显著的调味品,味精恰恰符合了这一点。

总结来说:

虽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在味精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拥有深厚的消费基础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但绝对不能说只有东亚国家在广泛使用味精。味精作为一种能够赋予食物鲜美风味的物质,其魅力早已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界限,成为全球食品工业和许多家庭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之一。从亚洲到美洲,从欧洲到非洲,无论是在加工食品的标签上,还是在街边小吃的烹饪锅中,你都能找到味精的身影。它的广泛使用,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文化交流和人类对美食追求的共同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是的。

正是中国(东亚)的基因和饮食习俗造成了这种现状。

美味的奥秘

首先,不仅是中国人,东亚三国(中、日、韩)都喜欢味精。其它地区、国家对它没有偏好,味精的流行区域基本被限制在东亚。中国也不是各区域各民族都喜好味精,新疆、内蒙等地对味精的接受度并不高。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的饮食习惯都是由其物产、商业贸易等因素决定的。东亚三国如此偏好味精,必有其共通的饮食背景。

如前文所述,使用味精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鲜味”。“鲜”不是营养摄入所必须,而是为了改善饮食品质,即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有滋有味。“鲜”能够将普通饮食提升到“美食”的层次,令人产生愉悦之感。

在世界美食谱系中,提升饮食愉悦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种是高温烹饪带来的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香气,如烘焙、烧烤等,一种是食材中含有或烹饪加工中分解产生的谷氨酸盐与核苷酸盐,及其它使人感受到鲜味的物质,如肉类、鸡汤、蘑菇、海鲜等,一种是烹饪添加的香料带来的挥发性、溶解性的气味和味道,如大蒜、胡椒等。洒满孜然、辣椒粉是烤肉串和堆着蒜泥的碳烤生蚝都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体,能抗拒这等美味人就可以考虑出家了。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都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也必有其侧重点,这正是构成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烧烤与蘑菇汤

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的饮食谱系分为三大类:农牧谱系(中西亚、欧洲、美洲等)、南亚及东南亚农耕与海洋谱系(印度、东南亚诸国)、东亚农耕谱系(中、日、韩),其它国家与民族都可以归类为其中之一,比如以牧业为主的南疆、内蒙,饮食习惯更接近于中西亚农牧谱系而非中原农耕谱系。

首先来看以中西亚、欧洲为代表的农牧谱系。这些国家的食品结构中,肉蛋奶的比例很大,以烘焙、烧烤、炖煮为其主要的烹饪手段。

烘焙、烧烤产生的美拉德反应带来的肉香、焦香远高于味精,上图这种土耳其烤肉,加味精不仅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将味道带偏。再者,如上篇所述,味精在高温下会失效。

农牧谱系也很重视谷氨酸钠带来的鲜味,肉汤、蛋汤、番茄、海鲜中的天然谷氨酸钠含量很高,法国蘑菇汤、意大利番茄海鲜面,都是鲜美口味的代表。

农牧谱系同样也很重视香料的使用,由于欧洲本地香料种类很少,才造就了从阿拉伯到北非到大探险时代的两千年香料贩运与香料战争。为了吃得好,人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此外,欧美人不接受味精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有极少数人对味精过敏(过量使用时),出于饮食安全的考虑,商家也不愿意使用会带来风险的调味品。需要说明的是,东亚人没有味精过敏现象。味精诞生于海带,欧美人不能消化海带,而东亚人因为基因变异,具有特别的能够消化海带的酶。可以说,咱们就是天生能接受味精的人种。

咖喱与冬阴功

再来看另一个饮食谱系: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与东南亚农耕与海洋国家。这一谱系与东亚三国的主食结构相近,都是以稻米、面粉、蔬菜瓜果为主,肉蛋奶比例较低,烹饪手段多为蒸、炖煮等。显然,南亚与东南亚饮食不能依靠主食材的自然鲜味和高温烹饪提升美味感受。

然而,这一区域却是世界香料中心,香料的种类繁多,品质优异,于是在南亚和东南亚发展出了世界饮食之林中最独特的调料系统,代表性的当然是印度咖喱。

印度咖喱之复杂,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接受的,就如重庆火锅底料,只有当地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在南亚主食材简单且缺乏肉类蛋白的情况下,咖喱能带来多变且刺激的口味,提高了饮食的享受度。咖喱的味道可以压倒所有食材的本味,味精这种仿造食材原始鲜味的调味料在咖喱面前毫无存在感,甚至会起相反作用。

而在东南亚,人们除了大量使用丁香、茴香、姜黄等香料外,还加入了更多香草类调味品,如薄荷、香茅等,这些香料、香草与海洋出产相结合,诞生了以酸、辛、鲜为代表的调味体系,如泰国的冬阴功、马来西亚的叻沙。这些口味都无一例外地使用海鱼、虾作为原料,以取其鲜。在本文的上篇已经介绍过,海虾和海鱼中富含谷氨酸盐与核苷酸,相当于天然的味精和鸡精。

因此,在东南亚菜肴中,一般不需要额外添加味精。此外,冬阴功汤、叻沙都是酸甜口味。酸甜苦咸鲜中,酸甜相辅、咸鲜互佐,在酸甜中加多了味精反而不好。

吃草的东亚人

回到我们的家乡。东亚三国的饮食结构基本相同,我们是深耕细作的农耕民族,千万年来以素食为主,缺乏动物脂肪与蛋白摄入。我们的主食是小麦、水稻、高粱等,我们的菜是萝卜、白菜、空心菜、冬瓜之类。请注意,以上列举的主食和菜蔬都是一两千年甚至更早在本地种植的,土豆、辣椒、玉米等是明清时期才被大规模引种。原产或早期引种的主食、菜蔬,以及调味品与烹饪形式,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中国传统的主食与菜蔬,简单总结就是两个字:吃草。

白菜,草叶子,萝卜,草根子,稻米和麦粒,草种子。

中式传统餐饮没有烘焙技术,加工青草的方式也就是蒸和煮。直到宋代铁锅普及,我们掌握了能够产生一定美拉德反应的爆炒技术,总算是有了可以减少草汁渗出并增加油脂香气的高等级烹饪技术。

东亚三国另一个不利条件是缺乏香料,我们的丝绸之路,送出去的是丝绸、瓷器,带回来的主要是香料,胡椒、丁香、肉蔻之类现在看起来很寻常但当年贵比白银的调味料。以前的老百姓用不起舶来的香料,除了逢年过节也吃不起肉。

综上,我们没有中东、欧美相对丰富的肉蛋奶食材和烘焙技术,我们也没有南亚、东南亚廉价的香料、香草,古代的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的生产能力低下,内地的老百姓得不到富含天然味精的海里的鱼虾,我们如何提升饮食的口味?

快乐地吃草

咱们并不惨,东亚三国的人均智商世界第一,中式、日式、韩式料理的地位也很高,因为我们能够依靠类型相对单调的食材条件,发明出更高级的提升饮食口味的技术。

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用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草种子——大豆,以及汉代从西域传来的另一种豆科植物种子——蚕豆,创造出了豆瓣酱,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诞生的酱油。

酱油之鲜,其实就是大豆蛋白水解出的谷氨酸钠等。豆酱和酱油带来的鲜味,是中餐的灵魂和柱石,缺少了它们,任何一个菜系都会垮塌。不仅是中国,酱油也是日式料理之魂。韩餐烹饪等级低一些,还停留在大酱、石锅的水平,相当于我们的汉代。

豆酱、酱油以及更晚出现的面酱等,为我们提供了鲜美的原生态味精,让我们能更加快乐地吃草。

当然还有别的。沿海地区的虾酱、鱼露、各式的泡菜等,都是为了使口味更加丰富,菜肴更加鲜美。东亚三国对蘑菇的偏好远高于世界其它国家,就是因为蘑菇中富含核苷酸,即鸡精的主要成分。于是我们有了以下这种世界顶级的吃草技术:草+香菇+生抽+铁锅爆炒。不用加味精,这是美味中餐的代表作。

豆酱、酱油虽好,却也有明显的短板:色泽过重、滋味霸道。当我们需要做清淡雅致的菜肴时,这些增鲜调料就不合适了。

于是,我们的老祖先发明另一种富含氨基酸的更高级的增鲜剂:高汤。中国的高汤主要用老母鸡、猪骨等熬制,日式料理的高汤则用海带、干鲣鱼、香菇等制成,上篇介绍过,谷氨酸钠和核苷酸正是从这些食材中被发现的。

顶级的高汤可以带来超乎寻常的口味,开水白菜,它将中国食材中最廉价的草,带到了川菜皇冠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热爱味精?

从以上对东亚三国饮食结构与调料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对食物中所含的美味氨基酸的追求,已经刻写在我们的饮食基因中。

然而,东亚餐饮提升美味并不容易,烘焙的肉香更刺激,东南亚等地的香料更多变,而我们酱油体系口味较为单调,高汤那是饭馆子用的,咱们寻常老百姓也吃不起。

所以,答案已经出来了:当我们采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生产出廉价的滋味的精华——味精,想想看它该是多么受欢迎。只要那么一小撮,青草的滋味就变得鲜美,放那么一点,就顶得上一只鸡炖出来的鲜汤。

味精,使得寻常百姓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提升菜肴的美味,说它是个划时代的发明并不为过。

无处不在的味精

味精是我们的需求,这种成本很低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也必然带来无节制的滥用,于是味精变得无处不在。所有熟食品中,在各式酱油、料酒、酱料中,我们找不到无味精的饮食环境。甚至是烧烤撒料中,味精都被不必要地大量添加。

以上图的烧烤料为例,如前篇所述,在高温烧烤时,味精虽然不会致癌,但会失效。然而,哪个厂家敢不加味精?我们从小就是被味精养大的,已经难以摆脱无所不在的味精带来的鲜味。厂家在各种食品、调味品中添加味精,都是我们消费者要求的。如果真没了味精,你一定受不了。

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味精改善、提高产品的口味,甚至以劣充好,比如现在的廉价酱油,若是不加味精,根本就不会有人使用,到了这一步,味精已经成为假冒伪劣的帮凶。

无处不在的味精带来了两个恶果,其一是加大了钠盐的摄入。东亚三国的钠盐摄入全世界最高,就是我们的大酱、酱油、味精调味体系造成的,其结果是东亚的高中风死亡率。其二,过于强烈的人造鲜味降低了人们味蕾的敏感度,使我们愈加背离食物的本味,与中式餐饮的传统渐行渐远。这些年来,流行的口味是什么?想想为什么?

在此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世界几个主要饮食谱系中,为什么恰恰是东亚人发明了味精并使之普遍使用,甚至到了无处不用的程度。

然而,随着食品的廉价化和工业化生产,现如今欧美等国家的很多调料、食品中也已经被大量的加入了人造鲜味剂。同样,情形也在东南亚发生,在华人生产或改进的调料中尤为突出,更不用说中餐与当地餐饮融合带来了味精蔓延。

味精类人造呈鲜剂已经在全世界无处不在。

能否不用味精?

我们已经离不开味精。鸡精的出现适当减少了钠盐的摄入并提供了更丰富的口味,但依然是一种人造鲜味。那些声称不用味精的餐馆,无非是改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浓缩鲜味汁,依然还是味精。没有任何一个中餐馆不使用味精类的增味剂,除非想倒闭。

当今所流行的传统、有机调料,也就是为了迎合反现代的回潮。这些所谓的有机是不是靠谱,笔者也不好评价。也可以完全按照传统酿造、烹饪,代价是你要付出五倍以上成本,其结果可能还是清汤寡水、索然无味,有多少人的味蕾还受得了?又有多少人经济上承受得了?

使用味精,是改善中餐口味最廉价的解决方案,是最符合中餐传统的调味方式,我们的基因和老百姓的钱包决定了必须接受味精。无论经济水平如何提升,能够享受优质食材和高品质烹饪的,总是少数人。

这也是为何,味精已向全世界蔓延,工业社会中的所有依靠商品供应来满足需饮食需求的人,也就是绝大部分不生产食材的城镇居民。都要面对着一个问题:是选择廉价而直接的味道,还是昂贵而多层次的味道?

答案由你的钱包决定。

好像也有第三条路。就是选择廉价而寡淡的味道,那些声称家里不用味精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本文的上篇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声称家里不用味精,也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你只要到厨房里去看看那些调料背后的配料表,除了原生态的盐、糖、花椒粉之类,还有醋(因为不需要)。其它哪一样中没有添加谷氨酸钠与呈味核苷酸?

别自欺欺人。中国人在家里做饭,使用味精只有多和少的差距,没有用和不用的选择。

科学地使用味精

味精本就不应该被抗拒,它绝对安全,只是不应该被滥用。

减少味精使用的办法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就不一一列举。简单地总结就是几条:酸甜口味加味精无益,烘焙烧烤加味精是浪费,海鲜不用加味精,大量使用调料烹饪的菜肴(一般是红烧的肉类)没必要加味精,毕竟调料里已经有那么多了。

有些菜肴,天生就富含鲜味,加了味精反而无益。比如西红柿炒蛋,比如海带排骨汤,味精是从海带里提取的,用海带做汤还加味精干什么?

反之,家里炒青菜、做蔬菜汤时还是应该加味精(或其它增鲜剂),我们不应该回到吃青草的远古时代,青菜和蔬菜汤中原​本不需要多加盐,来点味精没关系的。

本文总结:味精是一款能改善菜肴口味的普通调味料,中餐已不可或缺,它和盐一样,没危险,但不应当多用。

懂得科学,我们才能健康而放心地享受美食,这就是本文的宗旨。

补充说明:本文的上篇《你吃味精么?》专题介绍了味精的使用安全问题。

补充说明:

1. 有留言表示欧美薯片之类也加入了大量味精。本文已经特别说明,味精正在全世界广泛蔓延,只不过东亚三国使用更加普遍。东亚三国是仅有的大部分家庭和几乎所有餐馆都将味精(或其它增鲜剂)作为重要必备调料,且大多数菜肴都会加入的国家。那帮号称自己出过国有见识的,回答一下,中亚欧美的家庭中,味精是不是常见的调料?

2. 欧美饮食体系源于中亚,牧业成分高于汉族,肉蛋奶的比例就是比汉民族高,同样,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肉蛋奶的比例也高于汉族。即使即使中世纪各民族都很少吃肉,奶的比例也高,就如中国的藏民族。那帮在下面留言举例欧洲土豆的,是不是觉得我们吃肉蛋奶少了就丢人?

3. 说个不客气的,某些留言,就是觉得自己农耕吃肉少了丢人,觉得吃味精多了丢人。为什么眼睛里只有欧洲?就不提中亚、蒙古?别那么自卑好不好?

user avatar

ps不中看的美食 中餐哪一集还是蛮有意思的

美国人谈味精色变,一度达到了一想到中餐就头晕眼花嘴唇发干的地步。在美食纪录片《不中看的美食》中,韩裔大厨David Chang就让观众见识到了这种偏见的可怕。

大厨请来一些志愿者来谈谈吃中餐的感受,一位大妈描述自己吃了中餐以后头疼的经历,说味精让她有种可怕的紧束感,就像在脑袋里面收缩,下巴也在发麻。

老美们每次从中餐馆出来,恨不得喝光全美国的水用来补充脱水严重的身体。

许多美国人对味精十分害怕,甚至有个名词叫「味精恐惧症」。

其实就算中餐馆真的在门口贴出了“No MSG!”的标志,那些「味精恐惧症」的人照样不会去。对他们来说,「味精恐惧症」应该改为「中餐馆综合症」。

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对味精的恐惧症状就是被称为「中餐厅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当然这是个被媒体普遍化的伪科学症状。

《不中看的美食》最后,大厨David Chang拿出一袋零食分给批斗中餐的人,他们吃得开心时,一位食品专家登台告诉他们,这些零食里面都添加了味精。

在美国食品工业中,味精经常被大量使用,美国人最喜欢吃的膨化零食,都会添加味精,中餐厅绝非主要使用场景。

user avatar

很多国家确实不太使用结晶的味精或者鸡精,但是全世界所有菜系对鲜味,或者说咸鲜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西餐里有——


1.芝士

高赞已经说过了,巴马臣芝士碎可以说是很多西餐中的万能撒料

像这种包装的瓶装芝士粉,和味精鸡精的区别我觉得不是很大


2.凤尾鱼/鳀鱼

英文Anchovy,一种发酵小鱼罐头,味道极其浓烈,富含谷氨酸钠,西餐里常用调味料,在做酱汁的时候经常丢一两尾凤尾鱼进去,搅碎,也是起到提鲜的作用


3.高汤

法餐里stock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他们先煮好各种牛肉汤鸡肉汤鱼肉汤,然后再用这个富含鲜味物质的汤来烹饪各种菜品



这些东西的核心都是谷氨酸钠为主的一些鲜味物质,所以真没必要看不起味精


就更不要说薯片之类的各种包装食品里暗戳戳的加了多少谷氨酸钠……

吐槽:某漂亮国自己国家口味比谁都重,巨甜巨咸巨油,还好意思嫌弃味精……

user avatar

你以为欧洲不用么?欧洲也用啊,只是不直接提炼出谷氨酸钠晶体(MSG)而已。

欧洲餐桌上最重要的佐料之一是芝士粉。具体点来说就是帕尔马干奶酪的粉末Parmesan Cheese(或者其他发酵时间相对较长的奶酪)。在吃意面或者其他西餐是放上一些可以用来提鲜。这些奶酪的提鲜是依靠其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谷氨酸。在制作奶酪的过程中,帕尔马干酪中的谷氨酸与奶酪中的钠和水形成了化学键。最终产品是一种天然形式的味精。

很多欧洲人诟病东亚人在菜里使用人造MSG,但事实是他们喜欢的芝士里也存在大量产生鲜味的谷氨酸钠。

user avatar

薯片是美国人最爱的零食,你看美剧是不是经常有个镜头主人公守着包薯片看电视。

看看美国薯片的配料,就拿大品牌 品客薯片来说吧,我找了个原装进口版本的品客薯片

觉得我在中文没有说服力?那么看全英文的


monosodium glutamate就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缩写为msg。

也就是美国中餐馆挂招牌说我们这里没有味精的msg。


有意思吧,在美国的中餐馆挂招牌说我这里不放味精,美国佬吃完了回家看着电视一边吃薯片一边吃味精。

美国中餐馆打这个招牌是没办法,因为美国有个“中餐馆综合症“的流言。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这人说他每次在美国的中餐馆吃饭后都会出现脖颈后麻木,心悸,疲劳等不舒服,他觉得应该是中国人炒菜放味精导致的。从这文章开始,吃中餐就是吃味精,吃味精有害的观念就在美国流传,逼的各家中餐馆只好打出招牌。

有个美国电视剧《1000种死法》,挺好看的,其中一个故事就讲一个胖子特爱吃中餐,一家接一家,一顿接一顿,终于有一天,他吃着吃着就突然死掉了!

这么胖的家伙,可想而知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都少不了,死因最大可能就是心肌梗塞,但是这个电视剧的死因分析却是:中餐馆放味精太多,吃味精吃死的!

你说冤不冤,这胖子可想而知回家肯定要吃薯片,为啥你不说薯片放味精太多,却赖到中餐头上?

其实味精对人体无害,真无害。毕竟吃味精会不舒服甚至死人的流言传播甚广,所以美国 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做过系统研究,结论就是 放心,无害!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吃了中餐不舒服,原因要么是食物污染不干净,要么是羊群效应心理作用,反正跟味精没关系。

不过流言显然没那么容易消除,不放味精还是成了很多餐饮店的招牌。不放味精怎么调味呢?看看美国麦当劳薯条的配料表

还真没有味精,但是有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这就是类似味精的调味料。

其实味精算是第一代现代化调味料,日本人化学教授池田菊苗专门研究海带为什么这么鲜,发现鲜味来自于谷氨酸钠这个成分,弄清楚结构后再发明出工业化制作工艺。

从味精第一代开始算,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好几代了。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这些算是第三代调味料,也是日本人搞的,在味精基础上改进出来的。第一代的味精用淀粉,蜜这些天然食物作为原料进行发酵工艺,产出谷氨酸钠。而第三代的呢,用牛肉,牛奶,也就是动物蛋白作为原料,也是采用和味精类似的工艺制作,产出物就叫做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听起来好像比味精好听些?其实你仔细琢磨下,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天然食物提取的,本质上能有啥区别?

鸡精这些的调味料算最新一代的调味料了,叫做复合调味料

看看鸡精的配料表

味精一样有,但是还加了呈味核苷酸二纳,这算是第二代调味料,反正也是在味精基础上改良的。另外还有其他调料,加起来就叫做复合调味料。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答案,味精以及后面几代的调味料都是是人类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广泛用于全人类,起码美国人是肯定在用的!

正是有了味精这些调料,我们才能吃的真香!

user avatar

这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纪录片: 里面的西方人首先被主持人询问对于中餐的感觉,然后里面几位就吐槽味精,然后还说自己吃了就如何不舒服,结果主持人给他们带了肥宅快乐片: 薯片。问他们吃得怎么样,他们又说舒服。然后主持人告知他们里面放了味精。

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西方各种薯片零食其实里面放了满满的味精,笑死我了。

味精非常安全,它也是提升鲜味最廉价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素菜),它的危险程度就和盐一样,别多吃就行。作为一个下得了厨房的男人,我自己做菜也不怎么放味精鸡精,因为酱油这些里面就自带了一些。如果需要高汤,我也能自己熬。但是,我不排斥味精鸡精,需要提鲜就适当放一点。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用肉桂粉!!!!

美国大妞经常问我的:

why do you dislike cinnamon?(你为什么不喜欢肉桂口味?)

西方部分国家真的偏好加肉桂粉,

吃一口欲仙欲死………口味有味精10倍重。

有cinnamon 味精都是小弟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味精(谷氨酸钠)的使用范围,说“只有东亚国家在广泛使用”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确实是味精的重要消费和生产中心,但味精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味精的故乡与消.............
  • 回答
    关于粉丝是否只在中国大陆在乎偶像学历这个问题,其实放眼全球,情况都要比“只在中国”来得复杂和多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粉丝群体中,对偶像学历的看重程度确实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完全不关心。我们先来细聊一下在中国大陆的情况。在中国大陆,粉丝群体对偶像学.............
  • 回答
    “经济发达才推崇文化”?这说法太绝对了,也太狭隘了。扪心自问,历史上但凡有点见识的人,哪个不是将文化看作民族的灵魂,而非GDP的附属品?你说经济发达的民族文化才被推崇?这话我第一个不答应。想想看,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古希腊雕塑的庄严,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弘,这些文明在当时可曾有过统一的世界货币或是现代意.............
  • 回答
    并非只有在卧推挑战极限重量并且被杠铃压住时才存在危险。卧推这项训练动作,无论是在追求最大重量的冲刺还是在相对轻松的负重下进行,都潜藏着各种需要警惕的风险。首先,即使负重不是你的绝对极限,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也可能埋下隐患。例如,没有充分固定肩胛骨,导致肩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不稳定,长期下来很容易造成肩袖损伤.............
  • 回答
    .......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大学老师的月收入是否只有三到五千,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大学老师即便收入不高,也不轻易选择跳槽。关于收入:三到五千是普遍情况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几个概念:月收入、税前工资、到手工资,以及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大学。 绝对不全是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人品德之间的敏感地带,也反映了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与挣扎。我理解你想探讨的是,在某些社会环境中,低段位的人是否真的需要“放下”一些我们通常推崇的道德品质,转而学习“心机手腕”,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低段位”这个词,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误解了。固态硬盘(SSD)绝对不是只有三星和英特尔才能用,它们只是其中两个非常有名的品牌。市面上有很多品牌都在生产和销售SSD,而且不少产品的表现也非常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三星和英特尔的 SSD 更具性价比或有特色。让我给你详细说说,免得你被某些单一品牌的光环误导了。为什么三星和英特尔.............
  • 回答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当下是否只剩下接受教育这一条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社会现实。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教育在中国社会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阶层流动性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他.............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临沂网戒中心的模式,为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扎根如此之深?说起“网瘾戒除中心”,尤其是以临沂为代表的这类机构,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大抵都带着几分相似的色彩:统一的着装、严格的作息、体罚、心理辅导(有时是带有压迫性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以及对网络世界的妖魔化。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可以说是把中国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和生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关于平民出身的公务员如何“往上爬”,尤其是想当高官,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里给出的几条路,比如靠着家庭背景(高育良的女婿秦风,虽然不是高官但也有一定的起点优势)、或者成为某个高官的秘书(比如祁同伟早期就是高育良的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中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其复杂的核心:生育意愿的冲突,尤其当这种冲突与传统的性别期望挂钩时,其背后往往牵扯着更深层的情感、社会和个人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性别是由受精时决定的,是男方提供的精子决定了XY染色体的组合,而不是女方。妻子无法“保证”再生儿子,这本身就不是她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种情况下,关于你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哪几下属于正当防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法律上,正当防卫的认定非常讲究“必要限度”和“时间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正当防卫”的核心要素。在绝大多数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的成立需要满足几个关键条件:1. 存在不法侵害: 暴徒持刀砍人,.............
  • 回答
    “上学”这两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人生的必选题,仿佛是通往未来唯一的岔路口。一旦偏离了这个轨道,似乎就意味着“前途尽毁”。但如果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说到底,“上学”之所以被看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系统化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在学校里,我们接受老师的教导,学习课本上.............
  • 回答
    关于“鱼的记忆只有 7 秒”的说法,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说法,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是不准确的,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误解或夸大的论断。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传言从何而来?关于“鱼的记忆只有 7 秒”这个具体的数字,其来源并不明确,也难以追溯到某个单一的科学研究或文献。它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数字音频播放的核心流程。当你的前端设备(比如电脑、手机、或者专门的数字播放器)连接到一台能够“硬解”DSD的耳放时,前端的“作用”远不止简单的信号输出那么简单,尽管从某些方面看,它的核心任务确实是输送数字信号。但这个“输送”的过程,以及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都非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