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我们要明白,人类社会是有自然死亡率的。
香港的人均寿命是男82.9岁及女88岁,我们大陆的人均寿命是男73.64岁及女79.43岁,年龄段越大,死亡率越高,香港80+年龄段的人均死亡率肯定比我们高,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人均寿命还不到80岁。
当新冠的感染率覆盖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和自然死亡率重叠,也就是说即使新冠的死亡率降低到了比人鼻病毒更加轻微,仍会统计出死亡来。
甚至更夸张一点说,即使新冠弱化到了不仅仅不减少人类寿命,还能增加0.5岁的人均寿命,我们依然会统计出死亡来,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直面死亡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将来,如果我们想回归正常生活,我们终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下图是天津疫情前的肺炎死亡人数,20年,翻了7.5倍,2019年为6998人,并无波澜。
其实有无波澜,或许和媒体是否把聚焦点放在那儿也有关系吧。
那些防疫爱好者连国家的话也不听了
我不听我不听
反正会死 会残 会后遗症 会JJ缩短
过两年回来再看看这批人 没死 没残 没JJ缩短 就是脑子实在是不好使
其实现在国内反智也到了一定程度了
最后说一句 现在这样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 已经完全反智了 根本不认科学的核酸报告了 而是只要你们这边有几例阳性 直接7天 14天 21天。。。
当跨省变的和回国一样难的时候 我看离暴动也不会太远了
有个说,新冠引起肺栓塞的自己删了吧,别让人笑话了,自己都说自己是医学小白了,就别硬答了。
肺栓塞由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引起,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导致肺栓塞,前几天不还有个新闻女硕士患病卧床不动肺栓塞么。
基础病和摔倒承担了大部分伤害。
我是觉得某些利用这两个病例来造谣或者是来直接针对这两个死亡病例来说明现在的新冠威胁性很大并且贩卖恐慌的是没必要的。
因为从死亡率角度上来讲,现在如果要是一些老年人有合并并发症的,一定会有感染后出现急性的这些病症,突然加速死亡的问题。而且确实并发症的影响可能新冠带来的会更多。所以老年人接种和个人的防护要做到更好。
那么,海外也同样是这样,也会出现很多老年人因为新冠的诱发,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这个风险肯定有,不过不要觉得这件事情过于激动和过于紧张。
很多即使感染了新冠的,也大部分都是属于轻症患者,真的是带有并发症的,建议在社区管控的时候就比较严格的执行一些更严的出行限制政策并且如果可以打针,一定要尽快的采取打针的方式,不要随意不接种。
至少整体从现状新冠的病毒的防控来说,还是比较的稳定或者死亡率控制是非常低的。不能因为两个并发症就否定现在的政策和贩卖恐怖。
今天关于#吉林新增2例死亡病例# 这个话题,一个争议是这两名患者是否死于新冠,这是我之前写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另外我认为不宜就对这两个个例做过度分析,因为大家获得的信息还是有限的。
********
什么叫「死于新冠(COVID-19 death)」?
但实际上在两年前的疫情初期,我们就知道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病变并不只是肺部,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叫法叫做「2019冠状病毒病」,只不过后来并没有广泛使用。
所以用COVID-19也会更准确一些,不过在这里,考虑到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我们仍然使用「新冠肺炎(新冠)」这个词。
1.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新冠死亡?
目前新冠死亡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在英国ONS(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就提到了两种:
-PHE(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的定义是,首次实验室确诊新冠感染后28天内死亡,都算新冠死亡。
-ONS的定义是,除了检测阳性外,在死亡原因上,需要由医生判断是新冠导致的。
而WHO的定义是为在疑似或确诊的新冠病例中,由临床相关的疾病导致的死亡,除非有明确的与新冠无关的替代死因(比如创伤)。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通常来说,PHE的统计会高于ONS的统计,因为PHE的统计不考虑死因,如果感染后28天内出了车祸,也列入新冠死亡的数字。当然这种统计方式也可能漏报,因为有些感染者是在28天之后才由于新冠直接导致的死亡,
ONS和PHE的统计曲线一直是分离的,此外还有别的一些统计方式。像图1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新冠死亡的统计,左边是「涉及(involving)新冠死亡」,右边是「由于(due to)新冠死亡」,区别在于有前者是在死亡证明上有提到新冠,但不考虑新冠是否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这也让我想起香港首例儿童死亡病例,这名4岁男孩在家中呕吐并晕倒,被送往救,随后不治死亡。而医院在提取检测样本时,才发现新冠阳性。
所以这名男孩到底算不算新冠死亡呢?按照上面的说法,也可以是「involving」而不是「due to」,因为他的直接死因应该是呕吐物造成的窒息。
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呕吐呢?目前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如果这一点最终得到确认的话,那我认为将他列为新冠导致的死亡,应该是合理的。
除了儿童以外,另外一个收到关注的群体就是老年人,而大家知道老年人的慢性病比年轻人多很多。那么如果一名八十岁的老年人,患有晚期肿瘤,身体情况不好,在入院治疗期间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最终出现多脏器衰竭死亡,那么他算不算死于新冠呢?
2.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新冠死亡的统计,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们在不同的统计口径,会看到死亡数字有所差异。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排除那些明显不是新冠导致死亡(比如感染阳性后出了车祸、自杀)的,那有新冠死者中有多少是直接死于新冠呢?
在上周德国RWTH-Aachen大学医院发表在Lancet Regional Health Europ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尸检的方式探索这个问题。
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尸检也是探究死因的最终方式。
这是德国新冠尸检登记处的第一份报告,也是目前新冠尸检最大型的研究。通过对1129例尸检病例(男女比例1.8:1)的分析,我们对新冠死亡的认识更进一步了。
大多数死亡病例从首次出现新冠症状(或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到死亡的时间不到两周(中位数2周,四分位距 2-6 周),但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病例的这个时间是在2~5周之间,还有超过十分之一的是5周以上(图2)。
这项研究重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男性新冠死亡在65-69岁和80-84岁这两个年龄段达到峰值,而女性在 >8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
-在86% 的尸检病例中,新冠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在14%的尸检病例中,新冠是一种伴随疾病。
-最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是弥漫性肺泡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AD/ ARDS),其次是多器官衰竭(图3)。
研究同时表明,新冠直接死因在男女中没有差异,在前2周死亡的更多归因为DAD/ ARDS,2~5之间的更多归因为多器官衰竭。
因此,截至2021年10月的德国尸检数据表明,大多数新冠死亡患者,其死因主要还是新冠直接导致,而有小部分则是间接导致(其中直接死因大多为缺血性心脏病、心梗等),但新冠感染可能会促进死亡。
以上就是关于新冠死亡的一些解析,希望大家对于这个病有更准确的认识。就像我们反复强调的,新冠病毒(包括Omicron)并非大号流感,对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老年)来说,它的威胁仍然是非常大的。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科学的讲,与新冠病毒共存亡才是最终的宿命。
但是由于公知和高华一开始调子起的太高,把一个科学的问题政治化,把病毒归结为体制问题。经过两年多的打脸,公知和高华枪头调转又开始了共存论。
但是就是因为公知和高华最初反智的无脑喷,导致整个社会群体对新冠闻之色变。所以现在的新冠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普通民众对新冠的阴影会爆发医疗资源的挤兑,挤兑产生的后果就是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患者“等死”。
从医学的角度解读,这两例的死因并非是新冠。
但是现在的开放还不是时候,因为人们内心的阴影需要引导,直到大部分人对于新冠的认知和流感一样的时候才能彻底放开。
公知和高华现在高呼共存论,就是因为想利用现在的大众的新冠阴影来挤兑医疗资源,一旦真的放开,确症人数上升,他们又会立马调转枪头来抨击。
所以,在现阶段,重要的不是新冠病毒,而是能够科学的为大众普及新冠知识,完善新冠治疗方案,例如分级治疗,解除大众心理阴影,等到大众心理接受的时候,再放开才是最合理的。
车祸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失血过多,不是撞击。
说明中医博大精深,能有效改变新冠患者的死亡原因。
——威尔逊·爱德华兹(瑞士)
按照威尔逊爱德华兹的口径,
这两例算新冠死亡。
那央视报道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时怎么不补充一句这包含了“车祸,火灾,溺水,枪击”啊?
死亡率是客观的,我们不可能比国际水准高。
香港的数据摆在那里。
医学角度来说,就是坦诚告诉大家,确实会死人。
死因不重要,总之,不得新冠多半不会在这次死。
说95%病情都很轻,比流感还轻,都没毛病。
大家自己算算5%是多少就行。
好吧,干点儿专业得罪人的事。
第一个病人,显然死于没做透析。降钾树脂就是对付,规律透析的病人,一周多没有透,必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新冠了,肯定不能去透析室。肺炎又是个轻症,所以没收到ICU,普通病房做不了CRRT,等等,都有可能,合理瞎猜。
第二个,也是轻症,估计也在普通病房,估计猝死可能原因有很多,脑梗后气道梗阻,肺炎加重缺氧,等等,当然猜肺栓塞也可以,听上去最安全。
按美国的算法都算新冠死亡(只要死的人诊断清单上有COVID19就算)。
但很明显:
病例1是死于在新冠前就已经存在的慢性肾衰/尿毒症并且没有及时透析导致的高血钾症。这个基本上临床医生都看得出和新冠没什么关系,更应该问的是为什么没有透析。
病例2就耐人寻味很多了。众所周知新冠会直接导致血液抗凝功能下降,所以我们在收治新冠病人时除非有绝对禁忌,对所有的病人都会使用肝素抗凝。我甚至见过好几例明明打了肝素抗凝却仍然出现肺栓塞的患者。在这种前提下说病例2不是死于新冠就有些牵强了,除非有证据表明患者之前就有肺栓塞而这次仅仅是恶化而已。当然了,仅“住院”这一个风险因素就可以解释肺栓发生了,所以你非要说这人不是死于新冠理论上也ok。
但就算死2人… 这死亡率也是低的可以的,没必要惊慌。
各种势力都能赢
1.防疫爱好者:看见没有!死人啦!发生在你身上就是100%!你家没老人吗?快继续封锁!
2.共存爱好者:本来就会死,新冠肺炎死亡率果然是接近0,还不如流感和普通肺炎。要知道天津市一个城市2019年就因为普通肺炎死了7000人。普通肺炎吊打新冠肺炎!普肺yyds!
3.吊盘爱好者:事缓则圆,国家清零我就骂共存,国家共存我就骂清零。海量专家比我懂更比你懂!
4.数据爱好者:三针疫苗后死亡率低于不打流感疫苗的流感啦。这次疫情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为了避免医疗挤兑应该宣传分诊制、让老年人都接种加强针、引进mRNA疫苗、增设ICU。接下来,防疫策略可能需要有所变化,但条件满足前不要着急开放。
5.高华:希望中国封锁政策至少继续10年。求求了,永永远远的硬清零吧!(参考党宝想法)
针对一下病例2有人提到为什么摔跤导致肺栓塞是不是新冠引起的,这个需要解剖后观察新冠病毒是否对肺部造成了器质性病变。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发一个我找到的肺栓塞的病例:患者女,62岁,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无活动受限,无二便失禁等不适,腰椎CT提示腰椎滑移,保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门诊以“椎间盘疾患”收治入院。入院体检:呼吸频率18次/min,体温37.2 ℃,脉搏96次/min,血压101/61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初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支气管扩张伴感染,高血压病。于2018年2月28日行腰椎手术,术后第3天晚22:30突发呼之不应、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四肢湿冷,痛觉反应消失,测血压90/50 mmHg,氧饱和度85%~90%,心率120次/min;床旁抢救行气管插管。心脏超声提示“右心增大,右心室横径40 mm,右心房大小51 mm×38 mm,中度肺动脉高压,SPAP为55 mmHg”。胸部CT肺动脉造影(CTPA)提示:“双侧肺动脉主干末端及分支内广泛肺栓塞”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没有肺部疾病但还是肺栓塞了,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出现在脑部也就是中风(脑梗阻),很大原因是脑和肺部的血管极细而且一旦堵塞就是大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