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比其他非小众语言,汉语的严谨性如何?

回答
汉语的严谨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比较和理解。相比于其他许多非小众语言(例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汉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严谨性,但在另一些方面则相对灵活。

汉语的严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精确性与多义性:

单义词的精确性: 汉语中有大量非常精确的单义词,特别是在描述具体事物、概念、动作时。例如,描述植物的各种细分种类(如“松树”、“柏树”、“杉树”、“松柏”等),描述亲属关系的各种称谓(如“伯父”、“叔叔”、“舅舅”、“姑姑”等),这些词语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没有歧义。
词义的丰富性与多义性(有时是灵活性): 与此相对,汉语的许多词汇也具有丰富的多义性,这既是其魅力所在,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理解的模糊。然而,这种多义性并非随机,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语境依赖。例如,“打”这个字可以表示“击打”、“注射”、“拨打”、“拍摄”、“制作”等等,其具体含义完全取决于上下文。这种多义性并非“不严谨”,而是信息压缩和语境依赖的一种体现。在汉语语境中,人们通过上下文和常识来精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这种对语境的依赖,可以说是汉语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而非“严谨性”的另一种表现。
成语和俗语的约定俗成: 汉语中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并且往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比喻性。理解这些表达需要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一旦理解到位,其表达的含义往往比直白陈述更为精确和深刻。例如,“画蛇添足”和“多此一举”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画蛇添足”更能生动地揭示了“不必要且弄巧成拙”的动态过程。

2. 语法结构的严谨性:

语序的相对固定性与灵活性:
主谓宾结构是基础: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SVO),这为句子结构的清晰性提供了基础。与其他许多语言一样,一个固定的语序是保证句子意义明确的关键。
状语、补语的位置: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或短语)和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结果、程度、方向等)在汉语中通常位于它们所修饰的词语之前或之后,并且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例如,表示动作发生时间、地点等的状语通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但也有灵活性: 汉语的语序并非一成不变,在强调或特殊语境下,语序可以进行调整,例如把宾语提前(如“书,我读了”),或者使用一些插入语。这种灵活性允许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但其根本的语义关系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线索(如词性、语境)来推断,而非完全依赖语序。
无屈折变化(词形不变性): 这是汉语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汉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汇本身不发生形态变化(如时态、语态、性、数、格的变化)。这意味着一个词的词形永远是一样的。
严谨性体现: 信息的传递依赖于:
虚词: 如“了”(完成时态)、“着”(进行时态)、“过”(经历)、“的”(定语标记)、“地”(状语标记)、“得”(补语标记)等虚词,它们精确地标记了语法关系和意义。例如,“我吃”与“我吃了”的区别,在于“了”这个虚词标记了动作的完成。这种依赖虚词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逻辑化”的标记方式。
语境: 如前所述,语境在理解时间、状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词序: 如前面提到的,词序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灵活性体现: 词形不变性使得汉语在组合词汇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并且学习成本相对较低(无需记忆大量词形变化)。
对比: 在印欧语系语言中,例如英语的“gowentgone”,德语的名词有四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形容词根据性、数、格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明确的语法信息,但也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并且有时会因为细微的词形错误而导致意义不清。汉语的“无屈折”方式则将这种语法信息的标记任务,更多地委托给了虚词和语境,这是一种不同的“严谨”范式。

3. 字形与音节的严谨性: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表意信息。虽然并非所有汉字都能直接从字形看出含义,但许多汉字,特别是会意字和形声字,能够通过字形和部首推测出含义,这是一种内在的严谨性。例如,“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木丛生;“休”上面是“人”,下面是“木”,表示人倚靠在树上休息。
声母、韵母、声调的组合: 汉语的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声调在汉语中是区分意义的关键,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这四个字,虽然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含义也完全不同。这种声调的运用,确保了口语表达的精确性,避免了同音词造成的混淆。虽然在某些方言中声调可能有所弱化或合并,但在标准汉语(普通话)中,声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体现了其声音层面的严谨性。
同音字与多音字: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发音完全相同但字形和意义不同,如“shi”可以对应“是”、“时”、“事”、“师”等)和多音字(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和意义,如“行”可以读xíng和háng)。这是汉语在声音层面上看似“不严谨”的地方,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现象主要通过“形”来弥补,即文字的形体明确指示了意义。在书面语中,字形就是最直接的严谨性保障。在口语中,则更多地依赖于上下文和词语搭配来区分同音词的含义。

4. 逻辑性和推理的严谨性:

“意合”与“形合”: 相较于一些印欧语系语言习惯使用连接词(如英语的“and”, “but”, “because”, “if…then…”)来连接句子,表达明确的逻辑关系(“形合”),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意合”,即通过句子的并列或语序的自然衔接,让读者或听者自行体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严谨性体现在: 这种“意合”并非随意,而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人们可以通过句子之间的顺序、词语的选择(如“但是”、“所以”等副词的适时使用)来暗示和推断逻辑关系。这种方式更加内敛,需要使用者具有更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理解能力。当使用者需要明确表达逻辑关系时,汉语同样可以使用明确的连接词来做到,只是不一定强制要求。
对比: 在一些“形合”占主导的语言中,如果缺失了连接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能变得模糊不清。而汉语的“意合”则是在预设了共享的语境和理解模式下进行的。
定义与分类的严谨性: 在学术、哲学、科学等领域,汉语同样可以达到极高的严谨性。通过精确的定义、系统的分类、严密的论证,汉语能够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逻辑。例如,中文的科学术语、法律条文等都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无歧义性。

总结来说,汉语的严谨性体现在:

词汇和概念的精确区分(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和固定表达中)。
依靠虚词和语境来标记语法关系,形成一套逻辑清晰的标记系统(相较于屈折变化)。
汉字的表意功能,为信息传递提供了视觉上的坚实基础。
声调在口语中的精确区分作用。
通过精炼的表达和“意合”方式传递复杂信息,考验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然而,汉语的严谨性也并非绝对,其“灵活性”也体现在:

词汇的多义性,需要依赖语境理解。
语序的相对灵活性,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表达方式。
“意合”为主的逻辑连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明确。

与其他非小众语言的比较:

相较于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汉语的“无屈折”特点使得其语法规则在“形态变化”上显得“简单”,但这种简单是通过更加依赖虚词、语境和语序来实现的另一种形式的严谨。

印欧语系语言的严谨性更多体现在词形变化所承载的语法信息上,如性、数、格、时态的明确标记,一旦掌握,其句法结构会非常清晰。
汉语的严谨性则更多体现在通过组合灵活的词汇、精巧的虚词系统以及对语境的深刻洞察来传递精确的信息。它更像是一个“积木”式的系统,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在语境的“粘合剂”作用下,构建出清晰的意义。

总体而言,汉语的严谨性并非某种单一的“标准”,而是一种在历史演变和文化语境下形成的独特体系。 它的严谨性在于其强大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承载能力,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下精确地传递意义。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严谨性,不仅在于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更在于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和思维方式。

与其说汉语比其他语言“更”严谨或“不”严谨,不如说它们在严谨性的侧重点和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汉语的严谨性是一种“精炼”和“内敛”的严谨,它在追求效率和表达的丰富性之间找到了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德语专业的。对于楼主的想法,表示很难苟同。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把语言运用到何种程度,主要是看用工具的人。一个严谨的中国的搞科学研究的人,写出来的中文基本上也是严谨的。一个荒唐的德国人说出来的德语也是破败不堪的。

德语有框架结构,大概这是众口传说德语“严谨”的来源。但框架结构的要点不过是在陈述句中固定动词在第二位。实际上,由于主语和宾语都有可能出现在第一位,当第一个名词和第二位的动词出来时,你并不能确定主语和谓语。比之汉语,这里误解的可能性更大,你要往后听完,才能确定你的第一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幸后面又跟了个从句,或者从句之从句。。。徒增理解之难度。汉语与英语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有趣的是汉语的语序与英语基本一致,主谓宾结构井然。你不觉得这样更顺么?

德语的框架结构,主语宾语都可能在最前面,那么就容易产生谁是主语的疑惑。当然,这个语言也有自己的拯救手段。就是变格。父亲打了儿子,Der Vater是第一格,den Sohn是第四格,哪个词放前面都没关系,看见den就知道是被打的那一个了。所以Der Vater schlägt den Sohn,跟Den Sohn schlägt der Vater,意思一模一样。但是如果两个单词是中性或阴性单数,或复数,Die Maus sieht die Katze,到底是老鼠看见了猫,还是猫看见了老鼠,从这个句子里面是压根看不出来的。倒过来写Die Katze sieht die Maus,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此题无解的。

此外,变格变位,每种语言都无定数,学一种语言都必须完全适应其格与位的特点,事实上很多外国人是无法很好地掌握的,多少都会犯一些错。而中文无此难点,所以很多把中文学进去的人,反觉得中文的语法简洁易懂,容易掌握。

user avatar

在这种问题下,何必抖机灵呢,不会答就不要答了,免得误导别人。

[2014年1月23日补充几句话:对于不认真看答案内容,断章取义的知友们,请您劳驾再看一遍我的答案内容,当然,如果通篇您就看懂了那个联合国的例子,其他的都没看懂,也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用,请您尽情滴~~~~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广义语法范畴是一个比语法意义更广的概念。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由词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此处引用自百度百科,因为懒得去翻教材了,感兴趣的可以翻阅《语言学纲要》。)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法意义上的性、数、格、时、体、式、态、人称、级都是最常见的语法范畴。大家提到的法语、俄语等等体现出来的所谓的“严谨”不过是体现在语法范畴的层面上。就是说:印欧语系很多种语言存在多种语法范畴,汉语相比较而言比较少。

从构词形式上看,汉语属于孤立语,并不具备像屈折语(如拉丁语、德语)和黏着语(日语、韩语)那样的词性变化,但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考虚词来确定的。

那么这些是否说明“汉语缺乏严谨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绝大多数人混淆了“严谨”的适用范围,我们提到“严谨”一词的时候,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它,“严谨本意是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它是一个判断性的词汇,我们可以说某段文字、某篇文章“行文不够严谨”,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本书、一套法律体系是否严谨。

但仅仅是因为存在一些歧义现象(而且这些歧义一旦放入语言环境中,就消失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就可以避免歧义),就说汉语,这一种语言不严谨,这种说法本身就不严谨,当然,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把个人的、场景化的、语言运用上的失误(有事根本不是失误、因为不影响交际),归罪到一种优秀的语言身上。

如果硬要用“严谨”这样的词汇来判断一种语言,应该对比使用不同语言写成的法律条文,看看是否会有一种语言因其本身的特征导致了行文上的不严谨,或者看一看,在表意清晰完备的情况下,哪一种语言更简洁。 你就会发现,汉语何止是严谨,简直是高效与严谨的标杆!一个无法考据出处的经典说法是:“有人戏说,盲人都能简单的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本中摸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必定是那最薄的一本。”

不使用那么多语法范畴,不是不严谨,而恰恰是几千年的运用中逐渐选择的一种最精炼途径。汉语在运用中摒弃了语法范畴(我想学过法语、德语和俄语等语言的人,一定能理解的),而使用语序和虚词来明晰句意,这使得更多普通人、即使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请不要抬杠说文言文,这里指的是普通的文本)。

(此处本来引用了一段文字,但经知友

@Dean Zhang @mihawk

提醒,我查了一下,尚无确凿出处,因故删除,对此我表示很抱歉。如果能查到具体出处我会再添加的。)

如果说遗憾,那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对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系统教育,人们的语法知识往往是学习外语的时候才逐渐接触的,也因而会对“语言的严谨性”产生误判。再者,传统语文教育重情不重理,很少教学生如何写正式的公文、函件,也导致大家对行文严谨性没什么概念。但这些,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错。

我们正在使用着世界上最悠久也最精炼的语言,却浑然不觉,我为汉语感到委屈。

================================================================

有知友让推荐关于汉语语法的书,我的推荐如下:

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先看《语言学纲要》,结合黄伯荣廖旭东版本的《现代汉语》,辅以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基本上就可以有个初步概念了。语法书不需要看太多。

我只是专业略相关,看过一些书而已,看得也不透彻。其中概论性质的书我有几本目前比较通行的,都读过,其实大同小异,挑一本来看就好。

(照片是 我从书柜里找出来的几本书,懒得打字一一写了。)

user avatar

只是举一些双关语的例子能回答这个问题?

1. 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grave man.

2.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3. -- Do you serve crabs here?

-- We serve everybody. Please sit down.

4.

-- Is this my train?

-- No, sir. It belongs to our company.

-- Don’t be silly. Can I take this train to Toronto?

-- No, sir. It’s much too heavy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