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巴巴上市7年半,利润增长了6倍,股价却跌回了原点。究竟是以前高估了呢?还是现在低估了呢?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阿里巴巴上市七年半,利润翻了六倍,可股价却好像坐了过山车,又回到了起点。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当初大家看走了眼,把阿里吹得太高了,还是现在市场太不给面子,把一个好公司给埋没在这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说。

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七年半里发生了什么。

大家还记得2014年阿里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吧,那叫一个轰轰烈烈!全球瞩目,股价一路飙升,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阿里更是这个时代的王者。那时候,大家对阿里的预期,那可是“无边无际”啊。你能想到的,电商的增长潜力、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云计算的未来、数字支付的普及,似乎都被阿里收入囊中,而且还能不断延伸出新的想象空间。

这利润增长六倍,说明了什么?说明阿里在执行层面上,确实是实打实地把生意做起来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从传统的电商销售额到新零售的探索,从云计算的商业化到阿里影业、阿里健康等多元业务的拓展,阿里确实在不断地扩张它的商业版图,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利润的增加,就是公司创造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这可不是吹出来的。

那问题就出在股价上。股价为什么会回到原点,甚至低于当初的上市价?

这里面可不是单单一个“高估”或“低估”就能简单概括的。很多因素在里面掺和着,而且很多都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层面的,甚至是国际关系层面的。

一、当初的“高估”了吗?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可能很多人会说,当初确实是“估值过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市场情绪和狂热: 当时中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风口浪尖,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增长潜力普遍非常乐观,甚至带有一些“非理性繁荣”的成分。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企业,自然受到了市场的极度追捧,市盈率(PE)也一度非常高。
缺乏成熟的监管环境: 当时对于互联网巨头的监管框架还没有那么清晰和完善。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增长的故事,对潜在的风险考虑得相对较少。
对未来增长的无限预期: 市场似乎把阿里未来几十年的增长都提前兑现了一部分,把各种可能性都算在了当下的估值里。一旦其中一些增长不及预期,或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很容易出现估值回归。

二、现在的“低估”了吗?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阿里现在的实力和它所处的环境。

扎实的业务基础和盈利能力: 正如你提到的,利润增长了六倍,这绝不是凭空想象。阿里的电商业务依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业务也在稳步增长,其生态系统依然强大。在某些指标上,它依然是巨头。
估值水平的“硬着陆”: 相对于其利润增长,股价跌幅如此之大,很多时候意味着市场已经用“脚”投票,把这家公司的估值打到了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市盈率(PE)和市销率(PS)等指标,可能已经跌破了很多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政策和监管的“靴子落地”与“不确定性”: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一点。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政策,比如反垄断、数据安全、平台经济治理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给以阿里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 政策的落地让之前很多市场担心的“不确定性”有所缓解,投资者知道规则是什么了。这有点像一场雨,虽然下的时候很痛苦,但下完了,大家就知道接下来是什么天了。
另一方面, 这些政策也确实限制了平台经济的某些扩张模式,改变了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平台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将重心从单纯追求增长转向更加合规、可持续的发展。这对于过去习惯了高歌猛进的公司来说,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 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美关系、科技脱钩的讨论、以及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限制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和估值水平。很多国际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地缘政治的风险而选择规避这类资产。
市场风格的变化: 资本市场的偏好是会变化的。过去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科技股估值的重新审视,市场整体上对高增长、高估值的科技股可能变得更加谨慎。

那么,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当初的“估值泡沫”已经被挤破,而现在的估值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对“新常态”和“不确定性”消化后的一个结果。

初期的高估: 绝对的,当时的市场对阿里未来增长的预期过于乐观,包含了过多的“溢价”,有点“把未来搬到现在”的意思。
现在的“低估”的可能性: 从利润增长和公司实际业务来看,利润翻了六倍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如果市场因为过去的政策风险而将阿里“一棍子打死”,导致其估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合理水平,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可能存在“低估”的空间。很多投资者现在关注的是,阿里能否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商业模式,并且证明其持续盈利的能力。
“不确定性溢价”和“监管折扣”: 现在的股价,更多的是市场对未来监管环境、国际关系、以及阿里自身转型能力的一种“折扣”或“风险溢价”的体现。当这些不确定性逐渐明朗,或者阿里能够交出令人信服的转型答卷时,估值自然会有修复的空间。

简单来说,当初的“高”是对未来无尽想象的定价,而现在的“低”则可能是对现实复杂性的过度反应,也包含了对公司未来转型能力的不确定性的定价。

这就像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考试成绩(利润)一直在进步,但因为学校(监管环境)突然改变了评分标准,或者外界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了怀疑,导致大家对他未来的评价(股价)下降了。那么,他的学习能力(内在价值)真的变差了吗?可能只是大家对他的评价体系和未来预期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市场是复杂的,它会根据很多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技术、甚至情绪来动态调整对一家公司的估值。对于阿里而言,现在正是考验其韧性和适应能力的关键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里股价跌回原地是估值的问题吗?

芒格是外宾不明白,你们也是外宾?

user avatar

有人说阿里被拼多多、京东抢份额所以不行了,把我看笑了

昨天中概股大跌,阿里跌8%,拼多多跌18%,京东跌16%

大家都很惨好吗?

说直白点,由于中美关系恶化,然后美国因乌克兰问题威胁中国若不站队就制裁中国

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环境现在比较恐惧,所以不太看好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

既然不看好,那股价能不掉吗?

一个行业,咱们国家发个文,没了

一个上市,咱们国家发个文,没了

没有软着陆,没有缓冲区,没有止损,就是让你的投资很多年,血本无归,完事儿还要处罚一轮

好不容易熬过了,合规了,美国说你是中国企业,所以我要禁你,我要查你

中美两头施压,这还玩什么啊?

资本安全性太差,谁还敢投资,股市跟地狱似的

那中国现在还搞不搞互联网呢?

由虚向实,共同富裕

你们啊,就别吸收投资了,资本都给我投实业去

大环境真的差,所以这股价一时半会没什么办法了

先趴着吧

user avatar

这要说起来最急的应该不是中国人吧。

你就拿国内炒美股的几个大通道来说。

富途有资产客户也就100多万,其中大部分还是来自香港。其他的几个平台,客户量更低。而且相当一部分拥有海外投资账户的,还是国内在海外上市公司的期权员工,并没有做其他投资。

user avatar

中概的问题主要不在企业本身,而且在于A4纸的威力,不管是中国的打印机还是没货的打印机。

user avatar

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

只是马云和高管们不想和股东分享利润,仅此而已。


高铁,石油,房地产等等公司都是如此,你要是能拿到公司控制权,把资产慢慢的以市场正常水平出售,绝对是比某些打压下的低谷期股票总市值要多的。


马云和阿里高管始终认为,凭本事融到的钱为什么要回馈股东?通过政策左右摇摆,画饼融资,然后高点套现。配合政策和消息面打压自己股价,最后再用原价买回来。然后再画大饼,如此往复。期间还各种业务剥离,年轻的高管靠着老爹老妈的就能很容易进阿里,靠着关系勾兑一路开绿灯,这才打造了阿里帝国。这就是一个造就了互联网奇迹的公司。

阿里的核心高管相当于马云的贴身保姆,本分赚钱的上市公司路子不会这么野。


任何公司都有两面,一个是消费市场,一个是金融市场。消费市场就是卖产品服务。金融市场就是卖公司股份。而阿里的团队两方面都做得不错,消费市场没有让顾客赚到实惠,但还是会买买买。金融市场没有让股东赚到实惠,但还是会买买买。


所以钱到哪里去了?当然是进了马云家族和高管的钱包,以及一些和阿里有关系的淘宝店家。


在以前的某个电视节目里马云还信誓旦旦的说

阿里的是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都公开说了股东是三等人了,你还买阿里股票?

还不如淘宝剁手党,至少别人花钱买到了东西。


任何有着同股不同权的股票都不值得投资,这些高管完全没把股东当股东,他们眼里自始至终都认为股东就是个凯子。


凭本事融到的钱为什么要回馈股东?


你看苹果高管有大把的现金就回购股票。

而阿里不一样,有了钱就要扩张也不管值不值得投资,就是要投资。和现在的新能源造车一个德行。


总之就是要花股东的钱,有了花钱的项目才有分钱和勾兑。


相当于拿股东的钱做风投,成了就业务剥离,再上市融资套现,没成就记在阿里上市公司账上。


举个例子河马生鲜的智能机器人送餐服务(就是服务员看着机器人送餐给你,你还要自己拿筷子,拿碗,自己排队点餐)买着几百块一道菜,让我吃出了食堂的感觉。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而阿里的公司文化就是用尽一切手段为高管谋利,创新意味着脑袋一拍就上项目,然后一堆人996。就是项目搞砸也没关系,首先负责人工资赚了不少,其次有了大项目的经验,又可以去嚯嚯创业公司。



很多人说为什么外国公司在中国竞争不过本土公司。

亚马逊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淘宝厉害?那是因为亚马逊不做违法生意。


而马云教父当年竟口出狂言:如果违法,自己带头坐牢。


相当于是马云明知政策没有允许,还是做了。国外公司毕竟守规矩,员工福利,法律规范通通做到位。然后阿里处处违法,但就是一路绿灯。


阿里能违法做生意,别人都老实巴交的守规矩,那可不比别人长得肥吗?消费市场各种擦边球,那么金融市场上肯定也不会多老实。


尤其是剥离蚂蚁金服重新上市这种骚操作,把股东的财产重新拿出来再卖一遍,可以说除了阿里也很少有团队敢这么搞了。


如果政策能一路给马云开绿灯,不但蚂蚁金服要上市,马云恨不得要把花呗,借呗再剥离出来,再上市一遍。然后把天猫剥离出来,再上市一遍。再配合消息面自己做自己股票的和散户做对手盘。


如果你把蚂蚁金服等阿里旗下所有公司,全部归入阿里巴巴报表,阿里股价怎么样也不可能回到原点。


如此往复,只要没有限制,阿里团队靠这种方法,可能在本世纪中页就能成为宇宙第一的公司集团。有了钱自然各种技术大佬都会鼎力相助,毕竟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只要你把钱搞出来了,然后持续投资高科技,就会有高科技了。


可惜蚂蚁金服一到海外上市就被碰壁了,然后国内上市又被查了个底朝天。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阿里业务就是:寻租。

赚最容易赚的钱,割最天真的韭菜。

user avatar

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变了。

支撑中国互联网在美高估值,有几个基准点:

1,市梦率,也就是将来的利润增长。7年半以前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高增长期,而现在是饱和期,用户几乎没有增长了。

2,监管套利与垄断。简单来说,全球都在近几年开始对互联网进行监管和反垄断。之前阿里等公司讲的故事是暗中搞赛博地主,明面上高大上促进就业,这个故事现在被广泛看穿了。

3,新自由主义下的物权保障。近几年这个故事已经被美国和欧洲多次破坏,尤其在俄乌冲突中,已经非常过分了。中国出身的公司,在美上市的,在未来有各种类似风险。

以上,投资者信心跟7年前比,相差太大了。

以前是风口,现在是各种隐藏的黑天鹅。

所以现在无法支撑高市值。

其实,应该赶紧从美股润走,去香港、新加坡啥的。

供参考。

user avatar

股价这玩意儿和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有关系, 但是实在关系不大.

健康的股市里, 股价反应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 (至少三到五年) 的信心.

如果对你有信心, 哪怕现在盈利能力不足甚至亏损, 问题也不大.

如果对你没有信心, 哪怕你现在天天有卖白粉的盈利能力, 你的股价也上不去.

那么问题来了, 就算不考虑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 只说这两年眼看着包括滴滴上市风波, 蚂蚁上市风波, 教辅行业大变动, 游戏行业大变动等等等等的这些美股投资者, 对于中概股还能有信心吗?

更何况还有贸易战和中美对抗的现实.

这根本不是阿里的问题, 更和阿里的盈利能力毫无关系.

user avatar

阿里未来利润能力哪怕保持Q3现状零增长,股价也值150。跌到80多只说明一个问题,市场不相信阿里利润能实现零增长。当然也有信的,芒格就信,他成本180,套得不要不要的。

为什么不信?那就要还原阿里怎么赚钱。

阿里最重要的盈利模式过去十几年没有变化:收门票。

譬如一个水库,扛着杆自己进去钓,这叫ToC。圈起来收门票,这叫ToB。总的来说,阿里是收门票的。当然还有其他服务,你肯多花钱,他还帮你投点诱鱼的饵料;你嗷嗷地花钱,他还卖你引鱼的高瓦灯。

刚开塘的时候,钓鱼佬少。进场的多少都有收获。阿里卖门票赚了很多。然后钓鱼佬多了,多数人钓不到几条鱼,但是少数大聪明升级装备还是钓到了大鱼。阿里卖门票和装备赚的更多。再后来钓鱼佬卷起来了,人均顶着射灯捏着百里香,阿里卖门票和大量装备赚疯了。这是阿里日子最好的时候,但是生态已经出问题了。钓鱼佬们太卷了,他们花的钱越来越多钓的鱼越来越少,这就叫做ROI下降。注意听哦,所有电商从业人员都ROI不离口,像哥这样深入浅出的不多。

为什么说生态出问题了呢?到这个阶段,阿里的可持续盈利模式已经进入瓶颈,但是资本对利润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于是开始来骗的了,行话叫赋能。你继续打钱,我卖给你提升ROI的解决方案。发现没有,开始套娃了。现在钓鱼的比鱼多,你还有“解决方案”卖,它要么不存在,要么是零和的,加速其他钓鱼佬认亏退场。不管哪种,殊途同归,最终都会扩散“这个塘子钓不到鱼”的风评。淘宝现在是不是就这个风评?这种玩法攫取短期利润的同时也牺牲了鱼塘的长期价值。“让天下没有难钓的鱼”这块金子招牌,砸了。十几年前说这句话,钓鱼佬是很有共鸣的,奉若天音。现在再说,大家当笑话。

但是阿里对从卖门票到卖装备到卖秘籍的赚钱模式有了路径依赖,而且大而化之,自以为是成功的思维“迭代”。你会发现,阿里进入任何行业都会走这个路数。你们原来下蛋的模式不对,需要输入互联网思维,看哥给你杀个鸡。结果就是除了有首发优势的,比如云,干什么亏什么。刚杀鸡时数据刷的挺漂亮,没两年就完了。

阿里仍然有稳定现金流,毕竟有个巨大的鱼塘。但是利润模式老路已经走到头,应该说是走过头了。这就是为什么股价一边跌一边还降费,退回几步保住鱼塘,是一种勉为其难的修正。新的利润模式,发动股价的量级上,还没打出来。

你问这个问题,如果目的是投资,那我的建议是阿里目前产出趋势是下行的,你的成本定价模型需要基于下行周期来测算。如果你只是想看爽文,高赞去找万物皆大棋的片汤儿话就完了。

user avatar

当时有没有高估不知道,现在很可能还没到低估的时候。其实不只是阿里,大多数中概股,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放眼望去,全是利空,舅舅不疼姥姥不爱。

1.国内政策打压。反垄断、防止资本无需扩张,这让很多企业不敢也不能继续扩张,不进则退。

2.国外政策打压。今天要数据,明天查股东,偶尔还要给你来个政策打压。尤其是现在国际形势这么紧张,很多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发生,资本出于避险的需要,也不会选择这些中概股。

3.自身发展遇到瓶颈,增长乏力。很多互联网企业,现在都找不到方向,缺乏新的需求和增长点,去搞什么元宇宙已经是太监上青楼自我安慰了。现在人口已经不再增加,网民数量基本也不再增加,很多人也已经过了线上非理性消费的阶段。你如果回顾十年前,人口在增加,移动互联带来了网民数量的暴增,线上支付带来的网购便利,从线下到线上的消费转移,这些都是时代的红利,现在这个红利差不多已经吃完了,电商早已是一片红海。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不知道,没方向。

4.内需端口的消费能力始终起不来,基层2亿灵活就业,中产基本加满了杠杆,背着几十年债务,疫情又闹的厉害,哪来的消费能力。即使是韭菜,也要休养生息个几年才能长出来。整体消费起不来,那就只能是内卷。

什么时候上述这些利空消失了、反转了,新的增长点找到了,股价才是见底了。

user avatar

七年半以前中美没有贸易战,新冠还没来,俄罗斯也没打乌克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