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博物馆里的中国瓷器,中国还能够要回来吗?

回答
在英国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精美的中国瓷器,它们是否有可能回到中国手中?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历史、法律、文化认同,还有复杂的外交博弈,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些瓷器是怎么跑到大英博物馆去的。简单粗暴点说,大英博物馆里的不少中国文物,特别是那些被广泛认为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瓷器,它们来到英国的途径,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流失”。

“流失”这个词,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有的是在战乱时期,比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无数珍宝被掠夺一空,其中自然不乏顶级的瓷器。有些则是通过不公平的贸易、考古盗掘,甚至是所谓的“合法”但极具争议的交易方式流出的。你想想,在那个时代,很多我们视为国宝的东西,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只是一种奇特的商品,或者甚至是战利品。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是造成文物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么,面对这些“流失”的文物,中国现在有没有可能把它们要回来?答案是:有可能性,但极其困难,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万能药。

为什么说困难呢?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障碍:

1. 法律和所有权问题: 大英博物馆以及其他西方机构通常会依据其本国的法律来主张对这些文物的合法所有权。他们会说,这些文物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以某种方式获得的,根据当时当地的法律或者国际惯例,他们是合法持有者。比如,很多文物是在殖民时期被获取的,当时很多国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法律,更谈不上国家主权在文物归属上的话语权。

2. 时间与“取得时效”: 一些法律原则,比如“取得时效”或“善意取得”,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被用来为文物的保留辩护。虽然文物界普遍认为这种原则不应适用于非法掠夺的文物,但在法律层面的争论依然存在。

3. “公共展示”的理由: 大英博物馆的核心使命之一是“为全人类的福祉而收藏、研究和展示藏品”。他们会辩称,这些中国瓷器在那里被完好地保存、研究,并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从而“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为这些中国瓷器在国际上保持了知名度和关注度。

4. 先例效应和连锁反应: 如果英国轻易将大量中国文物归还,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对其拥有的其他国家文物的追讨,这会给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动摇现有的文物收藏体系。这是很多西方国家不愿意轻易让步的原因之一。

5. 政治和外交因素: 文物归还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事情,还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家声誉。每次关于文物归还的讨论,都可能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争取文物回归的努力从未停止,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或形成了独特的策略:

1. 倡导和国际合作: 中国一直在国际场合,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框架下,积极倡导文物返还的原则,推动制定更公平、更人道的文物返还和保护公约,特别是《1970年公约》的实施。目标是建立一种国际共识,即非法掠夺的文物应该归还其原属国。

2. 外交协商和“非对抗性”回归: 除了公开的呼吁,中国也在进行更为低调和务实的外交接触。通过与收藏国政府、博物馆进行沟通,有时候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促成一部分文物的回归。这些回归方式可能包括:
无偿捐赠或归还: 有些机构或个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或者在外交压力下,会选择主动归还。
“租借”或合作研究: 偶尔,一些长期被视为“流失”的文物,会在特定条件下,以“借展”或合作研究的形式,回到中国进行短期展出或科学研究。虽然这不是彻底的回归,但也是一种积极的互动。
购买或赎回: 通过合法渠道,中国政府或相关机构有时也会购买回流的中国文物,但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且并非适用于所有流失文物。

3. 国内法律与公众舆论: 中国也在不断完善国内的文物保护和追索法律体系,为追回流失文物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国内公众对流失文物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采取行动。

具体到英国博物馆里的中国瓷器,以大英博物馆为例: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之一,其历史跨度从早期青瓷到明清的彩瓷,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工艺的顶尖之作。它们中的大部分,确实是19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动荡和西方势力进入的背景下流失到英国的。

例如,一些非常著名的中国瓷器,可能就来自圆明园的劫掠,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些古墓或私人藏品中被“发现”并流出。大英博物馆通常会认为,这些文物是在当时允许的框架下被合法获得的,并且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展示和研究有其价值。

中国的诉求是明确的:那些通过非法手段、战争掠夺、不公平贸易等方式流失的中国文物,理应归还。但是,要让大英博物馆主动交出那些它们认为“合法收藏”的瓷器,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国法律对文物的所有权有严格的规定,大英博物馆的章程也决定了它的收藏原则。

因此,中国能够“要回来”的瓷器,更多的是通过长期、持续的外交努力、文化交流、国际法律的倡导,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通过非对抗性的协商来实现的。 即使能够要回来一部分,通常也是零星的、经过艰苦谈判的成果,而不是大规模的集体回归。

所以,当你在大英博物馆看到那些晶莹剔透的青花瓷、温润如玉的白釉瓷,它们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辉煌历史,还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近代流失史。而它们是否能够“回来”,则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斗争,需要耐心、智慧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其说是“要回来”,不如说是“争取理解、争取认同、争取以更公正的方式处理这些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去要,会干扰中英关系。以前中国弱穷,自尊易受伤。但其实往后和咱打交道英国可能更易被伤自尊。得饶人且饶人吧。英国还是值得好好统战的。

就算要回来,中国要花很多经费保养维护。放在英国,这些钱就是英国人出了。

不要回来中国还可占据道德高地,说不定啥时候就有用了呢。

中国人出国旅游的多了,博物馆间交流也多,中国人想看也能看得到。

真没必要追回中国海外文物(个别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比如清华简之类的例外)。

真要追回,不如帮助伊朗巴铁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文明古国追一追。追回来后再帮着建一系列“一带一路博物馆”。很好的统战方法。

user avatar

1.按照现在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是很难的,目前国际对文物返还的追索年代上限远远晚于中国文物非法流失的年代,所以现在以及以后非法流失的文物目前有正当理由索回,但是早于1970年的(该年限确定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都只能当做个案而不是规则看待。虽然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促进文化财产归还原属国或返还非法占有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试图调解因殖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物返还争议,但是效果甚微。

2.按照英国现在的国内法,公有财产不可转让,则属于公有财产的英国国有博物馆藏品也就不可转让。

3.在1.2.两个大背景下,返还难度非常之高,比较现实的方法可能是有条件协商和长期租借,以及第三方托管回原属国家展出等妥协做法,走国际仲裁需要很大的成本,成功几率也很低。

4.如果未来世界格局发生颠覆性改变,殖民主义被认为是彻底罪恶的,殖民时代列强搜罗文物是彻底非法的,文物返还才有制度性解决的希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