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应该多鞭策还是多鼓励?

回答
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这绝对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简单粗暴地讲,一味地“鞭策”或者一味地“鼓励”,可能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牵扯到如何真正理解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内在动力。

咱们先来说说“鞭策”。

“鞭策”听起来好像是逼着孩子往前走,对吧?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压力,让孩子克服惰性,努力去完成任务,或者达到更高的标准。

鞭策的潜在好处:
激发潜能的可能: 有些孩子在压力下反而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他们可能需要一点点“推力”来打破舒适区,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有能力。
培养坚韧性: 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坚持和努力,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适度的“鞭策”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而建立起面对挑战的勇气。
养成习惯: 尤其是学习上的事情,刚开始可能没有兴趣,但通过一定程度的督促和要求,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规律学习的好习惯。

但“鞭策”的风险也非常大,尤其是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
打击自信心: 如果孩子本身就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过多的“鞭策”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够好,永远达不到要求,从而产生“我就是不行”的自我否定。每次的“鞭策”都像是在重复告诉他们“你还不够努力,你还不够好”。
产生抗拒和逆反心理: 孩子是人,不是机器。当他们感受到的是强迫和压力,而不是理解和支持,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变得拖延、敷衍,甚至直接对抗,把学习或者任务变成一种负担和折磨。
扼杀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过程充满了压力和负面情绪,孩子很容易将学习本身与不愉快联系起来,长此以往,他对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形成“外在驱动”: 孩子做事的动力不是来自内在的兴趣或价值感,而是来自于外部的“怕被批评”、“怕被惩罚”。一旦外部压力消失,他们可能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再来看看“鼓励”。

“鼓励”听起来就比较温暖了,它的核心是肯定孩子的付出、进步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被支持和被看见。

鼓励的巨大优势: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会被看见和肯定,即使结果不完美,他们也会更愿意尝试,因为他们知道犯错并不可怕。这种积极的反馈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内在动力: 好的鼓励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而是看到孩子具体的付出,比如“我看到你今天为了解开这道题,翻了好几本书,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我很欣赏”。这种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鼓励创造了一个更轻松、更友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会更放松,更愿意探索,更不怕提问。
增强亲子关系: 鼓励是沟通和连接的一种方式。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牢固。

但“鼓励”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否则也可能“失效”:
过度或不真实的鼓励: 如果孩子明明没有做好,或者没有付出努力,却得到“你太棒了”这样的评价,孩子反而会觉得父母不诚实,或者低估了事情的难度。久而久之,这种鼓励就会失去意义。
只鼓励结果,不鼓励过程: 真正有力量的鼓励,是关注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采取的方法、克服的困难。如果只盯着结果,孩子可能会为了追求“好结果”而投机取巧,或者因为达不到结果而感到沮丧。
奖励的副作用: 过度依赖物质奖励的鼓励,也可能让孩子变成“为奖励而做”,而不是“为做好而做”。

那么,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找到“鞭策”和“鼓励”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一种更智慧、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1. 从理解开始,接纳孩子的“一般”:
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天赋、兴趣和发展节奏都不同。能力“一般”并不代表孩子有问题,只是他们可能不属于某个领域的天才,或者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和成长。
停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比较只会加剧孩子的压力和你的焦虑。把焦点放在“你的孩子”身上,看到他今天的进步和昨天的不同。

2. 建立清晰的目标,化整为零,鼓励小步快跑:
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一个宏大而遥远的目标,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我们可以把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比如不是说“你要把数学学好”,而是“今天我们要攻克这三个类型的应用题”,“这次单元测试,我们争取把容易丢分的基础题全部做对”。
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这种“小胜利”的积累,比一次“大飞跃”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关注过程中的努力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果:
当孩子努力思考,但答案错了,不要上来就批评或“鞭策”他为什么不对。
先肯定他的努力: “我看到你很认真地在想,而且尝试了好几种方法,这个过程很重要。”
然后一起分析原因: “我们来看看是哪个地方理解得不太对?是这个公式用错了,还是哪个步骤漏掉了?”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一个共同探索的旅程,而不是一个被审判的时刻。
适时地引导方法: “下次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可以试试先列个提纲,或者画个图,也许会更清楚。” 这里的“鞭策”体现在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要求上,但这个引导是以鼓励和支持为前提的。

4. 适度的“挑战”代替生硬的“鞭策”:
“鞭策”往往带有命令和压力,而“挑战”则邀请孩子去尝试。
可以根据孩子当前的水平,设定一个稍微高于他当前能力但又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如果他最近能轻松做完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可以给他一道略有挑战性的题,并告诉他:“这道题可能会有点难,但我觉得你上次那道题做得那么好,这次也许可以试试看,就算做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这种“挑战”背后是信任,是对孩子潜力的肯定,而且明确告知“做不出来没关系”,这大大降低了孩子畏难的情绪。

5. 运用“正向反馈”和“积极强化”:
具体表扬: 而非“你真棒”,而是“你今天整理笔记的时候,把知识点分类得特别清楚,这样复习起来效率肯定高很多!”
发现闪光点: 即使在一次表现不佳的事件中,也要努力找到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去肯定。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但如果他在考试过程中非常认真,并且尽力了,就表扬他的“认真”和“尽力”。
创造成功的体验: 让孩子多体验几次“我能行”的感觉,哪怕是很小的成功。这就像给他的自信心充电。

6. 理解他的情绪,做情感的港湾:
当孩子因为能力不足而感到沮丧、焦虑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加油,继续努力”,而是倾听和共情。
“我知道你因为这个题目做不出来,感到有点难过/沮丧,这确实不容易。” 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后,他才可能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陪他一起面对困难的伙伴,而不是一个要求他必须战胜困难的教练。

总而言之,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鼓励”应该是主旋律,是一种持续的、有技巧的引导和支持。而“鞭策”则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并且要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挑战”或“方法的引导”,前提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信任和情感连接之上。

我们追求的不是让孩子变成“学霸”,而是培养一个有自信、有韧性、懂得如何学习、并且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的人。 这种培养方式,远比一味地追求分数和所谓的“能力”来得更有价值和长远。你的目标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期待的“优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鼓励啊。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从教育的角度看,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教育系统可以把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送进清北,只要资源的分配允许。

user avatar

看干什么!

越简单的事情,鞭笞比鼓励更有效。越复杂的东西,鼓励比鞭笞更有用。

举例来说,你让孩子坐着不动。他一动就给他一巴掌,比你在旁边说你行的,你没问题!更有用。

但你让孩子学数学,研究秦国的制度,解答飞机能飞的原理。你就是把他打得屁股开花,他该搞不懂还是搞不懂。

以前,不管是唱戏,读书,说相声,都有所谓童子功。童子功,就是对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演,词汇不断重复练习。让肌肉记住这些感觉,嘴皮子利索得含着石头都能吐字清楚,字词熟悉得,闭着眼就能默出《千字文》。戏文熟悉到,睡觉都唱不错。

这童子功,机械简单,枯燥乏味,莫说孩子,大人都难定下心来练习。所以自古无论是戏班子,私塾,还是带徒弟的相声艺人。无一不是用打的!如果所谓鼓励比打更有用,觉没有道理几百年留下这种传统。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不需要练童子功,所以总体以鼓励为主。可是,有些地方比如识字,比如舞蹈,比如武术,想要有点儿成就,还是要回到老路上。童子功越早越好!但前提是仅仅对机械重复的东西发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