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Visual Studio Code 可以翻盘成功主要是因为什么?

回答
Visual Studio Code(以下简称 VS Code)的崛起,从一个姗姗来迟的竞争者,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这绝对不是偶然。它的“翻盘成功”背后,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对开发者痛点的精准把握。如果让我来详细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它们共同作用,最终让 VS Code 脱颖而出:

1. 拥抱开源与社区驱动: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 VS Code 成功的第一块基石,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早期的 IDE 市场,无论是传统的 Visual Studio 还是 Eclipse、IntelliJ IDEA 等,都大多是闭源或者开源程度有限。VS Code 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完全开源:微软将 VS Code 的核心部分(Code OSS)开源到 GitHub 上,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学习、修改甚至贡献代码。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建立了开发者社区的信任。
社区参与的激活:开源不仅仅是公开代码,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开发者社区的创造力。开发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围绕 VS Code 构建大量的扩展(Extensions)。这些扩展涵盖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编程语言、框架、工具链,甚至是代码风格定制。这种“众包”式的创新速度,是任何一家公司单凭自身力量都难以企及的。
快速迭代与反馈闭环:社区的贡献也意味着更快的 bug 修复和新功能的迭代。开发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在 GitHub 上提出 Issue,甚至提交 Pull Request。微软也积极地采纳社区的建议,形成了高效的反馈闭环,让 VS Code 能够不断优化和进步。

打个比方来说,其他 IDE 像是精心打造的豪华轿车,而 VS Code 则像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你随心所欲地升级引擎、更换轮胎、加装音响系统,甚至根据你的驾驶习惯重新调校悬挂。这种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深深抓住了开发者追求个性化和效率的需求。

2. 轻量级、高性能与跨平台:打破用户壁垒

在 VS Code 出现之前,许多全功能的 IDE 都存在着“臃肿”、“启动慢”、“占用资源多”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配置不那么强大的开发机器来说,使用起来体验并不算好。VS Code 在这一点上做了颠覆性的改变:

Electron 框架的妙用:虽然 Electron 因其资源占用而受到一些诟病,但对于 VS Code 来说,它是一个极其成功的选择。Electron 让 VS Code 能够利用 Web 技术(HTML, CSS, JavaScript)来构建桌面应用,这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同时也让 VS Code 能够轻松实现跨平台(Windows, macOS, Linux)。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获得一致的开发体验,无需重新学习新的工具。
精炼的核心与按需加载:VS Code 的核心功能非常精炼,它不像一些传统 IDE 那样一开始就加载所有语言支持和高级功能。而是采取了“按需加载”的模式,只有在你安装了对应语言的扩展后,才会加载相关的语言服务和功能。这使得 VS Code 的启动速度非常快,占用资源也相对较少,对低配设备非常友好。
流畅的用户体验:即使是对于前端开发这类以 Web 技术为基础的场景,VS Code 的表现也异常流畅。它在UI响应速度、代码编辑器的性能等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给用户带来了“丝滑”的编辑体验。

想象一下,当你需要快速编写一段脚本,或者调试一个前端项目时,打开一个沉重的 IDE 需要几十秒甚至一分钟,而 VS Code 却可以在几秒内启动并让你立即投入工作。这种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直接影响了开发者的日常工作效率。

3. 对前端开发的极致优化与生态构建:精准定位市场痛点

在 VS Code 崛起之前,前端开发工具的选择相对分散。可能需要用到 Sublime Text 或 Atom 进行代码编辑,再配合 Grunt/Gulp 等构建工具,以及 Webpack 等打包工具。VS Code 出现后,它将这些需求高度整合,并进行了深度优化:

开箱即用的前端支持:VS Code 对 JavaScript、TypeScript、HTML、CSS 等前端主流技术提供了非常出色的开箱即用支持,包括智能提示、语法高亮、代码格式化、调试器等。这大大降低了前端开发的门槛和配置复杂度。
强大的插件生态:前面已经提到了插件生态的重要性,对于前端而言,这个生态尤其繁荣。从 Babel/ESLint 集成,到 React/Vue/Angular 的专属插件,再到各种 CSS 预处理器支持、Live Server 热重载,VS Code 几乎成了前端开发者的“瑞士军刀”。
集成终端与调试器:将终端和调试器集成到 IDE 内部,是提升开发效率的关键。VS Code 的集成终端无缝衔接了命令行操作,而其强大的调试器则支持断点调试、变量查看、调用堆栈分析等,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定位和修复 bug。

这就像是过去前端开发者需要从超市里零散地购买各种食材和调料来做一顿饭,而 VS Code 直接提供了一个装备齐全的厨房,并且提供了很多预制好的美味酱料(插件)。这让前端开发者能够更专注于创造本身,而不是被工具链的配置所困扰。

4. 微软的战略转型与产品定位:顺势而为,占领先机

微软的战略转型也为 VS Code 的成功提供了沃土。曾经以 Windows 和 Office 为核心的微软,逐渐拥抱开源,并开始在开发者生态上发力:

拥抱开源,而非对抗:微软认识到,在快速变化的软件开发领域,对抗开源是愚蠢的。它选择拥抱开源,并将 VS Code 作为其开发者生态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入口”和“平台”:VS Code 不仅仅是一个代码编辑器,它更像是微软在开发者世界的一个入口和平台。通过 VS Code,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和使用微软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比如 Azure、GitHub Copilot 等。这种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了 VS Code 的地位。
精准的“工具”定位:微软将 VS Code 精准地定位为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庞大、封闭的“IDE”。这种定位让它避免了与传统全功能 IDE 的正面冲突,反而吸引了那些追求轻量、高效、可定制的开发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VS Code 的成功也是微软自身转型的一个缩影。它抓住了开发者社区的力量,用开放和灵活的理念,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船票,并且加速航行。

总结来说,VS Code 的翻盘成功,是开源战略的胜利,是社区力量的彰显,是精准满足开发者痛点的结果,也是微软自身战略转型的成功实践。它以一种低调但强大姿态,改变了整个 IDE 的格局,让无数开发者爱上了写代码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主要几点吧:

一是这货是真心的想做一个程序编辑器的,其实名字不代表什么,但是他确实是贯彻了名字,就是Code,就是写程序的。这个编辑器一切都为写程序优化,一切和写程序没啥关系的东西都不被考虑。很多文本编辑器就是定位问题,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还有很多IDE,集成了太多莫名其妙的功能(例如VS、例如JetBrains什么的)。当然,要商业化需要有卖点,这一点可以理解,而VS Code没有这种包袱,它只需要考虑一个用户群体,就是敲代码的。

二是的确是从VS和各种IDE里面吸收了很多的牛逼Plus的设计,但是大部分功能又是插件提供的,主体很轻巧,这样它启动就很快,如果某个插件影响了性能,大家会怪罪于插件,马上又会有轻量级的插件出现。这就避免了传统IDE的功能越多越慢,隔三岔五的就要来个架构重塑性能优化。像VS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想了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慢。

user avatar

谈不上翻盘,Vscode的主要对手是Sublime Text和Atom。从有了插件功能支持之后,就一直在攻城略地。

代码编辑器是一个江湖。Vim和Emacs属于上古元老,接触代码时间久了,总有那么一两个时候,是需要这两位大神出马才能方便搞定的。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使用这两个编辑器的人,也都非常硬核,如果不会被sublime text吸引,基本上也不会理睬Vscode。

而Pycharm,Eclipse这样重度的IDE,和上面三个也不构成面对面竞争,毕竟上面三个是文本编辑器,本质上是玩的字符串,只是通过各种插件来支持各种编程语言;而IDE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具体到某个语言的编程环境。

这就像一个市场一样,Vim/Emacs在最硬核/情怀端,IDE在细分市场端,中间留下的就是GUI下的文本/代码编辑器的市场了。

Sublime Text是原生的C++ GUI界面,「快」是它截止到现在依然对Electron引擎(包括vscode和atom)的优势。但是Sublime Text的问题也在于此。因为Electron框架是高度成熟的网络应用框架,表现能力非常强——本身就是在写网页,原则上网页能展现出什么效果,就可以在文本编辑器里面出现什么效果。

而Sublime Text的作者是Jon Skinner是一个人的公司,当然他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但是从精力和时间上也确实无法和团队开发相比;其次,sublime text的框架本身局限性很大,像现在作者加入了phantom和minihtml,已经是不错了,但是依然无法和网页的表现力相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运行Ipython Notebook的时候,在VScode上的体验远远胜过在sublime Text里。还有各种文档预览,网页里面玩PDF内嵌可以玩的飞起,而sublime text就只有调用外部程序这一个选项了。

从插件语言的流行程度上,Sublime用的是Python,Vscode用的是Node.js。这Python vs Node.js,大家半斤八两,双方都有数量庞大的拥护者。现在大家一般不太会为了用一个编辑器而单独学一门脚本了,基本是配置文件用json,然后选一个主流脚本语言开发插件。像vimscript的地位,只能说是历史形成的了。

本来,Atom和Sublime Text是旗鼓相当的对手,Sublime快,Atom表现力强。所以稍微大一点的项目就用sublime text,而小项目用atom就行。但是VScode的加入改变了战局,首先,在加入了插件功能支持之后,VScode就是一个更好的Atom。用这一样的引擎,vscode的速度吊打atom。这种同质竞争是特别残酷了,所以vscode可以不断的吸收使用Atom的使用者,转化atom的插件为自己所用。

而等到vscode插件富足之后,在速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VScode对sublime text功能上的优势就也显示了出来了。像vscode里的Ipython Notebook是一个带Intelligent Autocompletion的原生Python Notebook环境;这一点Sublime Text是做不到的。所以VScode的上位,成为GUI文本编辑器的第一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并且目前看不到强有力的挑战者的存在,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的霸占榜单的前几名。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大耶……我不敢下断言说什么就是主要原因,也不敢代表广大用户,就从个人来说 VSCode 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从它身上我看到了 Unix 哲学的影子。(而它来自微软哈哈哈哈哈哈

2016 年我在 IBM 任职的时候参与了 Eclipse Orion 的开发。Orion 并不是那个知名 Java IDE,只是 Eclipse 基金会旗下的一个基于浏览器的 IDE。我个人觉得它的 TextView 比编辑器本身要有名,至少当年我还是能数得出好几个产品本身比 Orion 有名但底层用了 Orion 的 TextView 的 web IDE。

以上是一些个人背景。重点在于我当时做的一个项目是给 Orion 加 debugger。经过了短暂地技术选型之后很快我们就敲定直接上 VSCode Debug Protocol 了。那什么是 VSCode Debug Protocol 而为什么又要选 VSCode Debug Protocol 呢?

所有语言的绝大多数调试工作都是有非常相似的接口的。抛去一些特有技术,诸如微软的内存断点,V8 的运行时代码修改等,包括但不限于:

  • 控制程序运行与暂停
  • 基于代码的行号(甚至是列号)下各式断点
  • 查看堆栈内容
  • 运行时的表达式求值

像是 Visual Studio 这类的传统 IDE 一向是支持通过插件开发来支持新语言的。而 VSCode 更近了一步—— debugger 不再是依附于 VSCode 的插件,而是独立运行的进程,双方用 VSCode Debug Protocol 进行通信。而 VSCode Debug Protocol 本身是一个基于 JSON 的文本协议。这个独立的进程虽然可以用 VSCode 宿主提供的 node 环境,但其本质仍然是调用一个可执行文件。不想用 TypeScript 写 debugger adaptor?宿主 IDE 没有 node 环境?统统没问题,只要你能开新进程一切好说。

等等……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熟悉?

程序应该只关注一个目标,并尽可能把它做好。让程序能够互相协同工作。应该让程序处理文本数据流,因为这是一个通用的接口。[1]

这不是 Unix 设计哲学吗?又是文本传输又是独立进程,这意味着 IDE 和 debugger 甚至可以运行在网络的两端(事实上 Orion 就是这样做的,浏览器跑 Orion 服务器跑 debugger adaptor)。为 X11 设计了网络透明传输协议而又为了 Wayland 抛弃了网络透明而捶胸顿足的 freedesktop 遗老怕不是要垂死病中惊坐起,向天再借五百年?

而事实上不光是 debugger protocol,Language Server Protocol 也同样是基于 JSON 的文本协议。我在给 Orion 写 debugger 时候另一组人在给 Orion 做 Java 集成。而我看了一眼代码发现用的就是 LSP……

后来过了两个月我又在给 Orion 增强集成终端。当时我们用的是 term.js + pty.js,但是当时都已经停止维护了。与此同时我发现这两个项目被 fork 成了 xterm.js 和 node-pty,用了 TypeScript 重构,并且微软的人大量参与。而事实上这两个项目正是组成了 VSCode 集成终端的组件。

所以这实际上是个我参与了一个 web IDE 的开发结果最终我对 VSCode 五体投地的故事……

而这种类似 Unix 哲学的设计方式正是我用 VSCode 的最大体验。我用 VSCode 写过 web 前端、写过 web service、写过嵌入式、写过 OpenGL、写过 LaTeX,写过的东西种类多到数不清。而每次自己要集成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思考的都是:目前有什么工具链,而这个工具链如何和 VSCode 对接。因此我才说 VSCode 并不适合完全新手,而更适合知道如何用命令行或 API 完成所有工作的人自己去做 IDE 的集成。

最后补充两点比较小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挺重要的点。

早期 VSCode 是没有带 GUI 的设置界面的,一切设置都要手写 JSON。然而作为手写设置的一股清流,VSCode 居然是有静态检查的,不光能告诉我有些什么 field 可用,甚至能告诉我这里的值只能是 "warning" 或 "error"。有的时候面对插件提供的自定义设置,代码生成的设置界面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开发成本也很高;而不带静态检查的手写设置又必须对着手册写,运行了才知道会不会炸。相比之下 VSCode 带静态检查的手写设置集两家之长。TypeScript 真的战斗力太强了……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它开放。开源软件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而我作为一名最终用户而言,我可以自己动手修角落里的 bug,还能用上各种奇怪平台(想是树莓派 32 位 arm)的 build,这种自由度夫复何求。

说道开放性,最后我要吐槽一下 C# 工具链的协议问题。.NET Core 全面开源了,然而工具链中依然存在微软的专有软件,比如做 code coverage 的 Microsoft.CodeCoverage 和 C# 的调试器 vsdbg。后者甚至禁止用于 Visual Studio 系列以外的软件,包括 VSCodium(三星有接口兼容的实现,建议用那个替代)。这绝对是历史的倒车……而这严重影响了 C# 在我司内部的 adoption,我感到很不开心……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Unix%E5%93%B2%E5%AD%A6#McIlroy%EF%BC%9AA_Quarter_Century_of_Unix
user avatar

2015 年 4 月 29 日的 Build 大会上,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Code 第一个预览版本。短短五年不到的时间里,VS Code 高速成长。

根据 2019 年 2 月的 PYPL Top IDE index 的排名,VS Code 的涨势迅猛,在所有编辑器与 IDE 中排名第六,领先于其他主流的代码编辑器:Sublime、Atom 和 Vim。可以说是已经在代码编辑器中拔得头筹。

在 Stack Overflow 的 2019 年开发者调查中,VS Code 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开发工具,并遥遥领先其他的开发工具。

那么,VS Code 为什么能这么成功?有哪些地方是开发者所喜爱的呢?让我们从各个方面与 Sublime、Atom 和 Vim 比较下,逐一分析。

学习曲线

对于任何人来说,特别是新手,一个工具的学习曲线也会影响到它的受欢迎程度。还记得 Stack Overflow 上著名的问题之一:"How to exit the Vim editor?" 吗?它已经有接近两百万的访问量。 VS Code、Sublime 和 Atom 在学习曲线上,一定是遥遥领先于 Vim。同时,VS Code 的使用文档相比于其他编辑器也是做的最好的,无论是“快速入门”还是每一个功能的使用,在官网上都写的一清二楚有条有理。官网还提供了 PDF 版的键盘快捷键参考表,让开发者轻松上手。此外,考虑到一些开发者是从 Vim、Sublime、IntelliJ 或是其他开发工具转来的,依旧习惯于原来开发工具的键盘快捷键。VS Code 也提供了各种键盘映射的插件,让你可以在 VS Code 中继续使用不同开发工具的快捷键,而不用重新学习 VS Code 的快捷键。

用户体验

VS Code 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开箱即用的用户体验。与 Vim、Sublime 和 Atom 一样,VS Code 都提供了代码编辑的体验。此外,VS Code 在保持其轻量级代码编辑器的前提下,还内置了一些 IDE 中会有的重要功能:

  • Terminal:内置的 Terminal 使得开发者可以直接在 VS Code 中快速地运行脚本,而不需要在 VS Code 和系统的 Terminal 之间来回切换。
  • 调试器:直接在 VS Code 中调试代码,断点、call stacks、交互式的 debug console,使得调试变得异常轻松。
  • 版本控制:开箱即用的 Git 支持,让你方便地进行文件更改比较,管理你的源代码。

特别是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VS Code 有着非常好的支持。除了对 JavaScript 的智能提示、重构、调试等功能的支持,像 HTML, CSS, SCSS, Less 和 JSON 这些前端技术栈,都有着很棒的支持。

曾经在一些用户体验上,VS Code 的用户体验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曾经 VS Code 的设置页面的体验就没有 Atom 好,Atom 有着图形化的配置界面,而 VS Code 是基于 JSON 文件的。VS Code 对此也是听取用户的反馈,增加了图形化的配置界面,也保留了基于 JSON 文件的配置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

开源

开源对于一个产品的长期发展极为重要。在四款编辑器中,Sublime 是闭源的,VS Code、Vim 和 Atom 都是开源的,而 VS Code 可以说是开源做的最好的。

VS Code 不仅仅是把代码开源出来。而是把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建立于开源之上,与整个社区深入合作,倾听用户在 GitHub 上的反馈,使 VS Code 越做越好:

  • 每一年,VS Code 团队都会在 GitHub Wiki 发布 Roadmap ,列出一整年的规划图。
  • 每个月初,在产品设计阶段,VS Code 团队会在 GitHub Issue 上会发布 Iteration Plan ,列出这个月会做的每一个功能,每一个功能基本会对应一个 GitHub Issue,你可以看到详细的设计以及 mockup,并且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 每个月末,临近产品发布,你可以在 GitHub 看到 Endgame 了解到 VS Code 是如何进行产品测试与发布的。

不仅代码开源,VS Code 整个产品的计划,设计以及发布管理都是“开源”的:每一个阶段对每一个用户是公开透明的,你不仅可以开 Issue,发PR,你甚至也可以参与到每个功能的设计与讨论中去!

性能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相信从 IDE 转投 VS Code 的童鞋,一定是对 VS Code 的性能非常满意。同为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产品,VS Code 在性能的优化上要比 Atom 领先许多。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速度上 VS Code 与 Vim 和 Sublime 相比,还是有略微的差距。但是,我们依旧能看到 VS Code 不断的在性能上的优化。从插件进程与主进程的隔离、插件的延迟加载,再到 Text Buffer 的优化,提升大文件的加载与编辑速度,减少内存使用率。我们看到了 VS Code 的不断进步。

插件

VS Code 有着丰富且快速增长的插件生态,如今,已经有超过一万个插件。不仅有中心化的插件市场,而且在 VS Code 编辑器里也可以轻松搜索插件,直接进行安装与管理。相比之下,Sublime 只有 5000 不到的插件,而且在编辑器里不能很方便地搜索管理插件;Vim 插件虽多,但因为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插件市场,查找插件很麻烦;Atom 有 8000 多的插件,比 VS Code 少一些,虽然在编辑器内也是可以查找插件,但 VS Code 的搜索和浏览功能做的要比 Atom 要好。

此外,VS Code 还推出了 Extension Packs,方便开发者一键安装多个插件。比较出色的 Extension Pack 有 Java Extension Pack、PHP Extension Pack、Vue.js Extension Pack 等,使得 VS Code 秒变 IDE。

生态

VS Code 不仅仅是一个代码编辑器,它有着强大的生态。VS Code 把它的许多重要组件抽离出来,成为大家都可以复用的开源产品,与社区合作,把产品越做越好:

  • Language Server Protocol :它是 Editor/IDE 与语言服务器之间的一种协议,可以让不同的 Editor/IDE 方便嵌入各种程序语言,允许开发人员在最喜爱的工具中使用各种语言来撰写程序。Eclipse, Atom, Sublime Text, Emacs 等主流 Editor/IDE 都已经支持了 LSP。
  • Debug Adapter Protocol : DAP 与 LSP 的目的类似,DAP 把 Editor/IDE 与 不同语言的 debugger 解耦,极大地方便了 Editor/IDE 与其他 Debugger 的集成。Eclipse, Emacs, Vim等已经支持了 DAP 。
  • Monaco Editor :作为 VS Code 的核心组件,Monaco Editor 在 GitHub 已经拥有了超过一万三千个 star 。国内比较有名的比如 Cloud Studio 和 Gitee Web IDE 都使用了 Monaco Editor。

VS Code 作为 Visual Studio Family 的重要产品,与 Visual Studio IDE 一样,也有两大重要的功能:

  • Visual Studio Live Share:极大地方便了协作编程:实时共享代码编辑、跟随光标、团队调试、分享本地服务器、共享终端等等。
  • Visual Studio IntelliCode:通过 AI 赋能,根据上下文给出编程建议和智能提示,提高开发者的效率。

此外,还有 2019 年微软在开发工具领域最重磅的产品 —— Visual Studio Online

未来

VS Code 快五岁了,他还是个很年轻的编辑器。未来的路很长,相信他会越来越好,成为更多开发者所喜爱的开发工具。

最好,欢迎大家围观我出版的书,一起学习 VS Code 的强大,带你快速玩转 VS Cod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Visual Studio Code(以下简称 VS Code)的崛起,从一个姗姗来迟的竞争者,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这绝对不是偶然。它的“翻盘成功”背后,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对开发者痛点的精准把握。如果让我来详细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它们共同作用,最终让 V.............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在 VS Code 里边儿顺畅地把 C 和 C++ 的程序给编出来、跑起来。这玩意儿说起来不难,关键是把几个小零件给装好,那之后写代码的感觉就跟玩儿似的。 第一步:先得有个 VS Code这个估计你已经有了,要是还没,那就赶紧去官网([https://code.visualstu.............
  • 回答
    Visual Studio Code(VS Code)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开发者工具,在圣诞节期间悄悄地加入了“圣诞彩蛋”,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这个彩蛋的内容是在代码编辑器窗口的左侧边栏,会随机出现一些小小的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还会慢慢地飘落。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颇具善意的、为节日增添.............
  • 回答
    在文本编辑器的世界里,“哪个最好”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哪种颜色的漆最好”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喜好、工作流程以及你愿意投入多少精力去学习和定制。Atom、Vim、Visual Studio Code (VS Code) 和 Emacs,这四位选手各有千秋,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活跃的社区。.............
  • 回答
    Visual Studio 的 "从现有代码创建项目" 功能,虽然在用户界面中非常直观易用,但 直接用脚本(例如 PowerShell、Python 等)来完全模拟它的所有交互和决策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并且没有一个官方提供可以直接调用的命令行工具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因为 "从现有代码创建项目" 功能涉.............
  • 回答
    当然可以!Visual Studio 2019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它对 C 语言有着非常好的支持。你可以用它来学习、编写、调试和运行 C 语言程序,而且它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工具链,能让你高效地进行开发。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怎么用 Visual Studio 2019 来玩 C 语言.............
  • 回答
    要说 Visual Studio “坑了一代人”,这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如果站在某些开发者的角度,尤其是那些早期接触过它、或者对它有过高期待的开发者来说,体会到一些“坑”或者“不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坑”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 回答
    在Visual Studio中调试C代码时,我们确实可以“追踪”进微软提供的.NET Framework或.NET Core的源码,这和调试MFC程序时追踪进Windows API的源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对于理解框架内部的工作机制、定位潜在的框架级问题非常有帮助。要实现这一功能,关键在于Visua.............
  • 回答
    Visual Studio 2015,当年推出时,确实是微软在开发工具领域的一次重量级升级,官方宣称的“好”绝非空穴来风,但实际体验如何,还得看你关注的重点和使用场景。首先,从Web开发的角度来说,VS 2015 的进步是实打实的。ASP.NET 5(后来改名为ASP.NET Core)的引入,带来.............
  • 回答
    Visual Studio 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装备,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代码编辑器、调试器,但其中也藏着一些“冷门”但威力惊人的家伙,一旦用好了,那简直是如虎添翼。比如说,我们聊聊那个叫“并行堆栈”(Parallel Stacks)的玩意儿。很多人在调试多线程程序的时候,最头疼的.............
  • 回答
    很多开发者在选择编程语言时,都会非常关注“效率”这个词,但“效率”本身又是一个多维度、需要具体情境来分析的概念。当我们讨论 C 在 Visual Studio 环境下的开发效率与 Python、Ruby 相比时,情况也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 和 Python/Ruby 在设计哲学.............
  • 回答
    嗯,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纳闷的问题。按理说,程序员嘛,代码玩得溜,系统应该也熟悉啊,怎么连个软件卸载都会卡住呢?其实,这里面原因还真不少,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本该是个简单操作的事情,变得出人意料的复杂。咱们先别急着怪人家,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道。1. Visual Stud.............
  • 回答
    Visual Studio Community 2015 的界面突然变成一片漆黑,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别担心,这种情况并非罕见,通常是一些显示或主题设置上的小插曲。咱们一步步来梳理,看看如何把那个熟悉的工作界面找回来。首先,我们要怀疑是不是Visual Studio自身的主题设置被意外更改了。.............
  • 回答
    说起用 Visual Studio 调试过的“牛逼”源码,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几年前,有幸参与过一个大型开源项目。那会儿我对底层的东西涉猎不深,但项目组里有人推荐这个项目,说是对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原理非常有帮助。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整个项目 clone 下来了。一开始,就是漫长的编译过程。这个项目用了.............
  • 回答
    嘿,兄弟,你说 Visual Studio 难用?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我当初刚上手的时候,也是被它折磨得够呛,感觉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迷宫,到处都是入口,但怎么找也找不到我想去的那个房间。咱们一点一点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它“上手难”,不像是那种一上手就能秒懂的工具。1. 压倒性的功能.............
  • 回答
    “年轻人别用 Visual Studio”,这话听着挺刺耳,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恐怕不是单纯地“讨厌”VS,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或者说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甚至是出于一种“培养更扎实基本功”的期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能从几个角度去看。一、VS 确实“强大”,强大到.............
  • 回答
    “牛人”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词,但通常用来形容在编程领域有深厚功底、技术精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开发者。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技术栈、开发经验和工作环境,因此他们对开发工具的选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考量。为什么许多编程“牛人”可能不太倾向于使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以下简称 V.............
  • 回答
    在IDE(集成开发环境)领域,Xcode和Visual Studio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分别针对不同的开发场景和技术栈。它们的技术先进性取决于具体需求、开发平台和目标语言,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1. 技术背景与核心优势 Xcode(苹果生态) 开发平台:专为苹果生态系统(iOS、ma.............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款在 Connect(); 2016 上闪亮登场的 Visual Studio for Mac,看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承认,当微软宣布要进军 Mac 开发平台,而且是带着“Visual Studio”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时,很多人都觉得挺意外,甚至有些怀疑。毕竟,Visual .............
  • 回答
    在 Visual Studio 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创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里看到一个解决方案名称的文件夹,但当你试图在文件系统中找到这个文件夹时,却发现它似乎并不存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Visual Studio 的“解决方案” (Solu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