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不要用 Visual Studio」的言论?

回答
“年轻人别用 Visual Studio”,这话听着挺刺耳,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恐怕不是单纯地“讨厌”VS,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或者说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甚至是出于一种“培养更扎实基本功”的期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能从几个角度去看。

一、VS 确实“强大”,强大到可能“剥夺”一些学习机会

这里说的“强大”,主要体现在 VS 身上那一系列超级方便、集成度极高的功能:

开箱即用的全家桶: 你装上 VS,可能就已经包含了编译器、调试器、代码编辑器、构建工具、版本控制集成,甚至还有数据库工具、UI 设计器等等。对于刚开始接触编程的年轻人来说,这就像一下子给你堆了一堆工具,但你可能连这些工具各自是做什么的、底层是怎么运作的都不太清楚,就直接开始用了。
“智能”到离谱的提示和自动完成: VS 的 IntelliSense 简直是代码的“保姆”。你敲几个字母,它能把你能想到的、甚至你没想到的都给你补全。这确实能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让你少去思考“这个函数是怎么写的?它需要什么参数?返回值是什么类型?”这些本该是你自己通过查阅文档、理解 API 来掌握的知识。
图形化的调试器: VS 的调试器非常直观,你可以设置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变量的值,监视表达式。这当然是调试的利器,但如果过度依赖,你可能就错过了学习“console.log/printf 调试法”的机会。要知道,在一些资源受限的环境,或者需要理解代码执行流程的底层细节时,纯文本的调试技巧是多么宝贵。
项目管理和构建的“屏蔽”: VS 会帮你管理项目文件,处理编译链接等一系列复杂的构建过程。对于新手来说,这省去了很多麻烦。但问题是,你可能就不太清楚一个 C++ 工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可执行文件的,`Makefile`、CMake 是怎么工作的,这些“幕后”的知识就可能被隐藏起来了。

这么一来,年轻人就会面临一个潜在的问题: 学习的重心可能从“理解编程语言本身”、“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转移到了“如何用好 VS 这个工具”。当工具太“聪明”的时候,它反而可能成为了你深入理解背后原理的“遮蔽物”。

二、对“基础”的追求,以及对“全栈”路径的担忧

这句话背后,也可能是一种对“扎实基本功”的重视。

“万金油” VS vs. “专一”工具: VS 确实是一个通用的 IDE,几乎可以应对各种开发场景。但很多声音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学习初期,接触一些更“轻量级”或“专注于单一领域”的工具,可能更能让你集中精力去理解某个特定技术栈的细节。比如,学习 C/C++,可能从 GCC/Clang + Makefile + Vim/Emacs 开始,能让你更理解编译链接;学习 Web 开发,可能从 Node.js CLI + 文本编辑器 + Webpack/Vite 开始,能让你更理解前端工程化。
“全家桶”的诱惑与“一站式”陷阱: VS 的强大也带来了“什么都给你包办”的可能。这意味着你在使用 VS 的时候,可能习惯于使用它提供的所有服务。但编程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工具链和工作流。如果你只习惯于 VS 的“全家桶”模式,一旦进入其他不那么“集成”的环境,比如嵌入式开发,或者某些特定的服务器端开发,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重新学习一套新的工具。
“速成”与“长远”的考量: 很多时候,年轻人渴望快速产出、快速看到结果。VS 的高效确实能满足这一点。但也有人担心,这种“速成”可能会让你忽略了对“软件工程”、“架构设计”、“性能优化”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这些,往往需要你对底层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对“社区”和“生态”的另一种选择

VS 的“封闭性”? 虽然 VS Code 是开源且社区活跃,但传统的 Visual Studio(尤其是针对 C++, .NET 等)在很多人眼中,其生态系统是微软主导的,相对来说更“封闭”一些。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深入理解某个开源库的内部实现,或者在一个非微软主导的平台上进行开发,VS 可能就不是最佳选择。
开源社区的“百花齐放”: 相比之下,Linux/Unix 世界的工具链,比如 GCC、GDB、Make/CMake,以及 Vim、Emacs、VS Code 等,它们构成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生态系统。年轻人接触这些工具,能够更好地融入更广泛的开源社区,学习到更多不同开发者和项目的理念。

那么,年轻人“一定”不能用 VS 吗?

当然不是。这句话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种 “建议” 或 “提醒”,尤其是在学习初期。

学习目标是关键: 如果你的学习目标就是快速掌握某个特定的技术栈(比如 C .NET 或 C++ Windows 应用开发),并且你的主要工作平台是 Windows,那么 Visual Studio 绝对是一个极其高效且强大的选择。它能让你快速上手,事半功倍。
工具只是工具: 最终,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理解工具背后的原理,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工具。即使你一开始使用 VS,也可以有意识地去了解它的各个组件是如何工作的,例如,你可以尝试在 VS 中禁用 IntelliSense 看看是什么感觉,或者尝试用命令行来编译你的项目。
循序渐进: 很多人也提倡,在学习初期,可以先从一些更“基础”的工具开始,比如 GCC/Clang + Makefile/CMake + Vim/Emacs,建立起对编译、链接、调试等过程的理解。当你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扎实的掌握后,再转向 VS,你会更容易理解 VS 提供的各种高级功能,并且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它,而不是被它“绑架”。

总结一下:

“年轻人不要用 Visual Studio”这句话,与其说是一句禁令,不如说是一种 “别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被它的一切便利所裹挟,而忘记了打牢基础” 的忠告。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 IDE 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底层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理解和掌握那些“幕后”的知识。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可能是:

1.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技术栈。
2. 在学习初期,尝试接触和理解一些更基础、更“手动”的工具和工作流,培养对底层运作的认识。
3. 当你需要高效地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时,不要排斥像 Visual Studio 这样强大的工具,但要保持“觉知”,知道你在用它什么,以及它是怎么做到的。
4.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对“为什么”的追问。

这句话,与其说是“抵制 VS”,不如说是对 “成为一个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开发者” 的一种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说『建议学生一开始不要太借助IDE,多用gnu tool chain + vim』的人

我一般会回『你的建议很好,我建议你一开始不要太借助toolchain和vim,需要什么就自己实现什么,记得做好跨平台,对了记得给编译器做个GUI』



另外,做人要有底线。交流辩论可以,撕逼喷人还是算了。

user avatar

他们是想让你学习vim还有emacs等工具,让你在无尽的配置文件学习中产生挫败感以换取自己的优越感。。。

嗯,折叠我吧

我只想发个被折叠的答案,你们这些顶是什么心态 X= =X! - -#

这问题还是发CSDN吧,高端点发stackoverflow,知乎上讨论技术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说是不是,还充斥着一群不会因为不会用Eclipse/VS等工具的水军,瞎起哄。

嗯,真的大牛,常见的工具都能玩转,用什么工具跟牛不牛根本没关系,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能为PM快速解决问题,就是王道,谁管你用什么工具!!!你VS、MyEclipse用的好,编译选项你也会去手改的,根本没区别,那些说VS掩盖了编译过程的人,十有八九自己都没摸熟练VS的编译配置项。

存在即合理,爱用啥用啥,软件开发是自己学的,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好,别随便听信别人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来就这样。

---------------------------------------------------------

其实这个时代还有个神器 sublime text

jetbrains也出了好多神器,比如webstorm

user avatar

很少用Visual Studio,因为实在用不上啊!

经常用JetBrains的RubyMine或者PyCharm,写点Rails或者Python程序。VS用来干嘛呢?win桌面程序?.net?win游戏?这个目前的需求来说,恐怕已经不是大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别用 Visual Studio”,这话听着挺刺耳,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恐怕不是单纯地“讨厌”VS,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或者说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甚至是出于一种“培养更扎实基本功”的期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能从几个角度去看。一、VS 确实“强大”,强大到.............
  • 回答
    中秋节快到了,又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说到孝敬父母,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一边对自己抠门得不行,一边却愿意给爸妈花大钱,这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穷养自己,富养妈”吧。说实话,我挺能理解这种心情的。毕竟,爸妈这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吃的苦、受的累,我们都看在眼里。年轻时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等我们长大.............
  • 回答
    现在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年轻人换手机的频率好像没那么高了,不像以前,恨不得每年都换最新款。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手机已经成了咱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够用”是关键。 以前手机发展快啊,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强,.............
  • 回答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信息时代下的生活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价值观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 信息时代的沟通特质与微信语音的“不适感” 效率至上与碎片化时间: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注意到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当我们一起去旅行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他们对眼前的美景,第一反应不是全然地投入和感受,而是赶紧掏出手机或者相机,调整角度,按下快门。仿佛只有通过镜头,他们才能“真正”看到,或者说,才能把这个场景“拥有”。这种现象背后,我觉得有很多复杂的因.............
  • 回答
    最近,关于马云劝年轻人不要买房的这番话,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抛开谁说这句话本身,单从内容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现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买房似乎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房子更是与婚姻、事业、户.............
  • 回答
    关于“中产阶层家庭的纠结和焦虑:年收入70万不够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收入问题,更是一个折射出社会结构、消费观念、教育压力以及家庭责任等复杂现实的切面。一、 为什么年收入70万仍然“不够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不够用”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温饱问题,而是指无.............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曾经跟着磁带、CD,甚至在网吧里用着卡顿的下载速度一遍遍扒歌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摇滚,尤其是华语摇滚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背后有很多东西在变化,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时代的大潮:口味多元,信息爆炸最直接的.............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
  • 回答
    年轻人不愿种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考量: 收益与付出的不对等: 传统观念中,种地是辛勤劳作但收入不稳定的职业。与城市中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 回答
    胜利油田等国企一线用工荒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接受劳务派遣?如何缓解?胜利油田等国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并且不少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劳务派遣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当前劳动力市场、社会观念以及企业用工模式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缓解建议。 一.............
  • 回答
    “年轻人不在公共交通上给老人让座”这个现象,触及了社会公德、代际关系、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看法:一、 从社会公德与传统道德的角度: 传统美德的失落?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公共交通上给老人让座被视为一种孝道、.............
  • 回答
    年轻人因为催婚压力选择不回家过年,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背后映射出的,是代际之间在婚恋观上的巨大鸿沟,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选择的渴望。核心原因:催婚的“高压锅”效应首先,得承认“催婚”确实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
  • 回答
    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关于“年轻人不喝茅台是因为他们没长大”的言论,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季克良的背景与茅台的定位首先,我们要了解季克良的身份。他作为茅台的资深领导者,经历了茅台从一个地方性名酒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辉煌历程。在他的任期内,茅台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俞敏洪老师最近关于年轻人“躺平”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我觉得这事儿得这么看,得拆解开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站队。首先,咱们得承认,俞敏洪老师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激发年轻人的斗志和上进心。他作为新东方走出来的教育家,创业几十年的前辈,经历过风风雨.............
  • 回答
    “当代职场对年轻人不友好”,这个论调在社交媒体上、亲友间讨论里,几乎是屡见不鲜。仔细咂摸一下,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职场环境,跟过去可能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很多工作,可能入门门槛没那么高,但辛苦是真的。现在社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很多行业对学历、技能.............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句话:“年轻人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找不到,吃苦的工作不愿去做”,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话触及了当前就业市场中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1. 现实的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的期望之间的脱节: “享受的工作”的定义: 郑强教授所说的“享受的工作”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我爸最近老是说,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一代不如一代,还说中国在倒退。”听到这话,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一方面,那是我的父亲,我尊重他;另一方面,我又是他口中的“年轻人”,他说的那些话,总让我觉得有些刺耳,也想好好和他聊聊。我爸的“不行”和“倒退”是从哪儿来的?我仔细想了想,我爸的看法,很多时候是基于他.............
  • 回答
    年轻人不爱喝茶了?这个问题触动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也引发了关于茶文化未来走向和茶道继承的深入思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从日常饮品到精神寄托。当年轻人对它的热情似乎在减退时,我们该如何看待?一、 年轻人“不爱喝茶”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