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国家角度,课外辅导绝对应该被禁止。
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机械的能量转化率是100%。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机械,它消耗的资源总量作为总功,那么这些资源用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政治、经济水平的部分,则是它的有用功。而消耗于内部遴选、竞争、倾轧的资源,则是无用功。而课外辅导,正是增加了国家的无用功,减少了有用功。
有人会问:为什么课外辅导是内耗?明明有些题学生不会做,课外辅导班教会了他们,这难道不是课外辅导“有用”的体现吗?
其实大谬不然。对于通识教育的中学阶段,只掌握课本里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高考中的“送分题”即可达到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了。例如,物理知道牛顿三定律、电流的定义式,数学会解方程,懂一点导数和积分,化学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最基本的反应…… 也就差不多了。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别管当年高考分数多高,过几年之后能保证“送分题”都做对的,恐怕也十不存一。所以从本质上讲,花很大的力气去学一些过两年忘得一干二净、以后一辈子也用不上的解题技巧,是妥妥的内耗,是无用功。
偏题、怪题中并没有包含什么宇宙真理,只不过是某些奇技淫巧罢了。如果你以后的工作中真的用到那些知识,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把它们搞定,而不必在通识教育阶段,在本该博而不精的阶段一味地去追求这些细枝末节。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和古代书生捧着朱熹的《四书集注》琢磨八股文没有两样。
偏题、怪题存在的唯一价值,是筛选出智商较高的那群人。任何一个国家、时代,都需要筛选人才,对之着重培养。所以,一定要确保筛选机制的高效、公平。而课外辅导班的作用,则是在弱化这个筛选机制的有效性。本来偏题、怪题只有智商高,自学能力强的人可以做出来。但因为有了课外辅导,高智商和低智商的边界被模糊了。最后为了区分二者不得不增加考题的难度,题目越出越偏、越出越怪,一不小心没搂住,题目难到所有的学生全做不出来,最后拿了同样的分——筛选机制就完全失效了,这种情况隔几年就要出现一次。我一个长辈曾经吐槽过:在他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小学生能想明白鸡兔同笼问题的,就算同龄人里的佼佼者了;而今由于课外辅导的存在,他上小学的孩子做的题,他自己看着都犯憷。强逼着一些明明资质平庸的孩子去掌握这些奇技淫巧,对国家的建设、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的有用么?不是徒增国家筛选人才的成本么?
在科研领域,再多的乌合之众,也抵不过一个天才。这个道理西方列强很早就懂了,巴黎高师一届招的人还没清北一个学院多,然而它拥有世界最高的菲尔兹奖密度。美国也对精英和普通人采取两种不同的教育路线。这并不是歧视,这些国家的普通人也能有良好的福利保障,法国蓝领工人实际拿到的工资和大学教授差不多——但普通人不该伪装成高智商的人,去稀释珍贵的教育资源。课外辅导的唯一作用,恰恰就是让一个本来资质平平的人伪装成一个天才。
这个问题下,之所以很多人极力反对取消课外辅导,无非是软弱的小布尔乔亚对现实处境的危机感,和对“逆天改命”的幻想。他们往往抱着这样的说辞:权贵们可以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而平民的孩子连辅导班也不能上,就被他们落下的越来越远了,以后好工作全被他们抢走了。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皇帝用金锄头锄地”,你们所认为的“好工作”的年薪,及不上人家银行存款的利息。当前权贵子女早就和平民子女不在一个赛道上了,高考,他们有各种方法可以获得降分、特招;出国,他们可以雇佣顶级的中介机构包装自己,轻松申请到国外一流名校;找实习,他们可以获得业内大佬的亲自推荐;工作,无论经商还是从政,他们比普通人拥有多得多的机会……这个差距远不是上个辅导班就弥补得了的。禁止课外辅导班,真正受到影响的恰恰是那些家里略有积蓄,可以负担得起辅导班,但还请不起家教的伪中产。辅导班同时给了他们虚幻的安全感和希望:安全感来源于那些连辅导班也上不起的真正底层子女;而希望,则来自于他们指望上个辅导班,考个好大学就能翻身做权贵,实现阶层跃迁的幻想。他们并不关心普通人的基本福祉,他们对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毫无兴趣,他们唯二关心的事情,只有如何不被别人踩下去,以及如何才能把别人踩下去。踩来踩去,终究还是菜鸡互啄,真正凌驾于规则之上的权贵笑而不语。
课外辅导或许可以给伪中产们带来“我能逆天改命”的幻觉,但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取消课外辅导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好事。
---------------7.28 日更新-------------
两学一做时间:
1111111
曾经的课外培训机构,也曾经把各类学渣带到行业内顶尖大学,但是我要说的是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从实质上说,课外培训机构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不说有害,至少是极少益处的。
学科知识大部分其实只是应试技巧,并不涉及日后应用。做题家大多天生聪明勤奋的,补课补出来的并不多见。只有少部分因病掉课之类的确实要补一下,其他时候的补课没有意义。
补课本质上就是军备竞赛,这种可以用钱换来的成绩最终会疯狂地滚下去,把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富挖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很多中产阶级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阶级定位,看着有一些纸面财富,能炒个股指点一下经济形势,就以为自己跻身了资产阶级。
其实严格按照阶级分析,大部分所谓的中产阶级唯一的生产资料就是自己的身体,本质上和农民工并没有区别。
就现在这种形势,还在支持军备竞赛?是不是太幼稚了。
其实大城市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远比小地方高,焦虑内卷更是严重。
越是这样,就越要解决源头问题,大家都别补课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要补课,给你提高行动成本,要么你倾家荡产,要么你就认真搞好家庭教育,别让孩子掉队。
按照我这些年的经验,补课真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基本上就是把家里老底掏空,进个民办二本,也就这样了。
如果中国政府支持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我们就支持全面禁止校外机构;如果中国政府反对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我们就反对全面禁止校外机构。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必然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学生将被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国家的未来。
常言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能力,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此外,中国政府也勇于承担责任——中国的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公平,并且没有丝毫官僚主义作风。中国教育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政府的决策,并且不必为教育改革、课外培训机构的未来而感到担忧,中国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能够考虑到的一切,也能够考虑到我们所不能考虑到的一切,中国政府会将教育的方方面面做出适当的处理。
有人说,禁止课外培训机构,会加剧教育资源的垄断,因为禁止课外培训机构会使得课外培训机构变得隐秘起来,而隐秘的门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打开。
实际上我们为此担心,因为中国政府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中国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赞同这个说法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缺乏最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的。
事实上北京市已经公布了一批校外补课机构的白名单,也就是这批机构本身就是政府认可的。和以往超前超纲补课不同,而这批机构是真正帮助那些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孩子的。从真正需求来看,补课是需要的,只不过是真正的补漏,还是超纲超前学习。国家认可了一批白名单,就足以说明了。
再者当前的补课主要针对的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随便你爱补,你仍然可以补。到了大学考托福,考GRE,考四六级,考研的这些也是课外补课机构啊。
随便听,风就是雨,动不动两分法,非黑即白都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
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下岗潮,一声令下,铁饭碗就这么砸了,多少工人的天都塌了,多少家庭就这么散了。
当然,下岗潮是因为国企效率低下,不得不该,阵痛之后中国浴火重生。事实证明方向确实没错。
我身边有人经历过下岗潮,对他们只是普通工人,失业后,工资待遇直线下降,多少年的工龄也都被清零,找不到好的工作也只能改行……
看看今天,似曾相识。
没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自己的困境。一个不留神就站在历史的车轮下。
《潜伏》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李涯,不抽烟不喝酒不娶妻,一心为党国,为三民主义。他是一个让我恨不起来的反派。
很多人觉得他没有大局观,看看教培行业,谁料得到?
全面封禁到底是有什么紧急的原因我不知道。一介凡夫,很多东西都是看不到的。
但就我个人来说,从内心深处希望这种政策今后能够有些缓冲,循序渐进,有所转圜。
可以明确的说,这次规定跑偏了方向。
1.禁止了新东方,学而思,禁止不了一对一。结果只能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钱的活的教育更好,实际上是更加两极分化和内卷。我一点也不看好后续的进展。
2.教育为什么变成今天这样样子?中小学内卷,出题走火入魔,分数屡创新高;大学放飞自我,不少学生网贷游戏,好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家长抱怨找不到好工作,用人单位表示学生能力差,知识脱节。但我们又开始学历查三代。说到底,我们还是堵死了上升通道,教育的价值观太单一。我们一般鼓吹职业教育,一边又各种鄙视链,985鄙视211,211鄙视普本,普本鄙视高职。我们什么时候对职业教育有过真正的敬畏之情。我们什么时候有给过普本学生公平的上升通道。
3.教育什么时候不和金钱,地位明确挂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我同不同意都不重要。
如果不取消,我小孩将是课外培训的获益者,或者说生活在中大城市的小孩都在课外培训中获益然后在高考中挤掉他们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的同龄人们。
但是我依然支持取消课外培训机构,这样我一年多了几万块钱,干点啥都好。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取消课外培训机构利远大于弊,国家每年需要选出600万人读大学,是谁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选出这600万人同时保证公平。
课外培训班在加大整个社会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成本并且加大教育的不公平。我读书的时候630分左右读清华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并不会比现在690分考上清华的学生就差很多。
从大的层面来说,中小学教育水平差点就差点,哪怕清华北大录取线低到550分,只要录取的还是人群中的那0.1%,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区别!
最近这篇问答有很多网友关注,我在这里先说明一下,这一篇文章是发表在文件出台之前,根据文件精神,我个人认为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未来的发展态势会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不过全面禁止课外培训机构存在,还是不太符合实际的。文件也没有说全面禁止课外培训机构,只是说从严审批和严格规范运行。
校外培训机构野蛮式发展的乱象是应该严厉的整治一下,一些大机构贩卖焦虑。高价收取课时费用,还采取资本运作的那套方式。这些对教育本身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坚决支持严格管控课外培训机构。
算是利益相关吧,说说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课外培训机构应该严格管控,但全面禁止不好说。
实际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本来就是家长的需要,没有哪个盈利机构会凭空造出来一个机构,然后逼着家长带着孩子来上课,都是家长在找机构(当然,机构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一些机构还存在经营不下去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是家长找机构,不是机构找家长,我虽然也在网上发文章分享教学(本质上也可以看成是宣传),但并没有逼着任何一个家长带孩子到我这里上课,而且我还采取课后付费的方式,真的是完全双方自愿的行为。
很多家长赞同全面取消课外培优机构,其实他们是本末倒置了,为什么有些家长愿意花钱带孩子到培优机构上课?难道是钱多吃饱了撑的,周末不休息遛孩子玩?不知道去公园草地上休闲一下,还不是公立学校的教学不能满足部分家长的需求。这就好比单位食堂吃的不好,想出去吃个沙县小吃或者吃个大餐,难不成食堂吃不惯只能自己回家做了?
我在此前一篇回答中提到,在校老师是不承认学生成绩好是课外培优机构的功劳,这个回答是站在在校老师的角度分析的,我还是认为,在职老师的水平是要比课外培优机构老师高的,我就是做课外培优的,课外培优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但帮助真的不大。之所有有同学在课外培优机构上课后成绩提升了,是因为课外培优机构采取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 一对一或者是按照学习成绩分层次分班型教学,也就是初中高中以后实行的快慢班制,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得到提升,所以孩子在校外学习后成绩会提高。
校内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老师的水平如何,而在于义务教育的普惠制和公平性,使得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很多,班级里什么样成绩的孩子都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因材施教,只能按照教纲和讲义同步进行,所以,对于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都不适合,一些家长自然会选择校外培优机构补习。
顺着这个话题,我在想如果真的全面取消课外培优机构会出现什么情景。
第一,一些家长和孩子在学业方面大大松了一口气。现在的校内考试都非常简单,我常说,如果小学阶段不能稳定的考到95分以上,您孩子的数学成绩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因为校内考试考的内容非常的基础,基本上不能上一点点难度,所有的学生只要上课稍微认真一点,都能考上90分,这就造成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好,很聪明,很多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其实和其他同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参加过校外培优,平时除了作业之外,也不做任何教辅资料,眼睛里只是盯着几道黄冈小状元或者53天天练的习题,给自己造成了数学学习还不错的错觉。
如果全面取消校外培优机构,这类家长和孩子一定会松一口气的,认为这下可好了,大家都不用学那么深的数学了,可以彻底放松下来了。特别是看到其他孩子也不用上辅导班,那种攀比的心理,谨慎的担心会彻底消失,孩子只关注校内知识就行了。
第二,中考会更加残酷。我们采取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成绩如何,基本上都是可以读完初中的,如果全面取消校外培优机构,那么在此之前,小升初的选拔方式必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必然没有择校考,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片区而不是成绩择校(这会进一步推高学区房房价,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说),随着校外培优机构的全面叫停,学生的学业压力会进一步降低,每个人都在校内考上90分,大家表面看上去一片祥和,实际上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又不太重视学习的学生已经掉队了。
虽然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但是中考的通过率却是一降再降的,也就是说,到了中考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分流,实际上,上了初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题目难度的加深,也由于中考压力的传导,我认为上了初中就会明显的把小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的学生显露出来,而且是那种毫不掩饰的显露,且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根本无法逆袭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到了初中就开始掉队,且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并不是到了中考才会出现学生的大量分流,可能在八年级上就会出现成绩差的学生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成绩,提升不了名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会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甚至无助的状态之中,就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一些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到了初中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增大,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积重难返,只能接受中考失利的现实。
第三,个人作坊式工作室会蓬勃发展。前面已经说了,课外培优机构的兴起是由于市场上有如此需求导致的,即使全面取消课外培优机构,但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需求仍然存在,且这个需求只要中考招生率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是不会改变的(目前的中考通过率只有不到50%,竞争十分激烈且残酷)
成绩靠前的孩子想通过培优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类孩子在学校里本身就吃不饱,因此,他们会继续寻求有能力指导他们的老师;
成绩中游的学生知道,中考通过率的那根线就在自己身边,努力向前就通过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名落孙山,客观的说,中考分数线划的就是这类学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全面取消课外培优机构,你说他们会不会让孩子顺其自然呢?
成绩差的学生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放弃了,这句话说的可能有一点危言耸听,我是做中小学数学课外辅导的,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家长,实际上到我这里来补课的基本上没有成绩差的,不是他们不来,是他们留不下,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反思过,一方面可能我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成绩不好的学生,比如我不让孩子背公式,一般都是通过讲解把数理逻辑讲授给他们,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见效慢,成绩差的家长看到在我这里一个月了孩子还没有提分,基本上都走了,另一方面,我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家长其实并不是很懂教育,也并不是像网上炒作的那么关心教育,他们一般来说都是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偶尔还会指责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特别上心,比如我布置的作业,成绩差的家长基本上也不怎么督促孩子完成,课后也很少和我沟通交流,至少我的感觉是如此。
但是,仍然会有一些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坐以待毙,必然会寻求市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需求仍然存在且很可能会更加旺盛,但相应的培优机构又大面积叫停,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想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吧,这些需求一定会找到相应的渠道去释放,大机构关闭了,相当多的小型作坊,工作室甚至个人家教会填补这个空白,保持供需的平衡。
禁止培训机构,不禁止衡水中学,不禁止电击戒网瘾,不禁止职业学校强迫学生做普工?
反垄断反应试教育=把应试教育垄断在____手中?
窃钩者诛,_________?
日本曾经有一部剧:三日月。就是将的日本战后私塾怎么一步步发展壮大的。里面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有美感:
“学校教育如同太阳,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同等接受阳光的。私塾就如同月亮,给不能完全接受阳光的孩子补充需要的营养。”
我相信政府的初衷是好的,看看韩国的例子,私塾市场达到了国家预算的9%,33兆韩元规模,人口是日本的一半,补习班的市场是日本的三倍,几乎所有补习班都要靠虚假宣传来招生。韩国也因此家庭承受巨大压力,内卷极为严重,出生率东亚三国最低。放任这个市场野蛮发展,当然对家庭压力和出生率都有重大影响。
但韩国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财阀掌控韩国经济,堵住了上升通道,你要想进那几个大公司就必须是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成绩最好才行。否则你没办法实现维持阶级或者实现阶级跳跃。换句话说,补习班的野蛮发展是表现,并不是原因。
而现在的中国,这几年的内卷也不是补习班在贩卖焦虑造成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IT专业热门,天坑专业无人问津,考研考公务员热门,到底是因为啥不用我说大家也清楚。
结果政府一刀砍掉课外培训机构,而且是全面禁止,这个以前吃大锅饭有啥区别?
本来只要制定相关法律并且严格执行,比如规定培训机构的最高收费标准,退费机制,禁止虚假广告宣传就可以做到整顿市场的效果了。现在这么一搞,没几年就会变成学校变成培训机构,私立高中变成培训班的情况出现。
估计政府是想之后大力推基础体育产业,但这个基础建设比学习投入更大,而且能维持多久也不好说。
但你要问我同不同意,我肯定同意。这下留学市场会更活跃了,以前有补习班的还可以在国内补课,现在只能出国补课了。对留学是利好消息。
从私心来讲,我很同意,因为我的职业是教师。
取缔了培训班,需求并不会消失,只会从地上转到地下,从机构大班转成一对一家教。
好老师本来就不多,大班都不够用,分配成一对一就更少了。
到时候僧多粥少,溢价可想而知。
二来,私立学校当老师,我的孩子能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读好学校,不用去卷学区房。
而且,我能给孩子做家教。
与此同时,其他孩子可能因为补习班被取缔,没处提高成绩。
我孩子的相对竞争力,一下子升高了。
要知道中考升学率只有50%,高考一本率更是少得可怜。
有时候就是那么几分、十几分,就能决定读技校、职高、大专还是本科。甚至能决定以后出来是考公务员、到华为996还是到富士康打工。
不是当工人不好。
每个职业都是重要的,平等的。
但你要有机会去华为,去当公务员,你还会选择富士康吗?
但公务员数量有限,华为的福报也不是谁都有资格领取。
所以我很赞成取缔补习班。
这能大幅削弱和我孩子争夺入学名额乃至工作名额的竞争对手。
但是,出于公心,以及阶级立场,我是反对这个政策的。
这是人为制造阶级壁垒。
意味着,以后只有请得起私人家教的家庭,才有较大可能读高中,读大学,毕业成为公务员和高级打工人。
而那些请不起私人家教的家庭,只能凭运气。小孩特别聪明、特别刻苦,就能杀出一条血路。而小孩普通,就只能去富士康内卷了。
毕竟新华字典说了,你进工厂,我去北大,他到耶鲁,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不是吗?
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虽然表面上禁止看似公平。
供应量减少,需求不变,价格上升。
未来补课费会大幅上涨。
穷人补课更困难。
富人孩子升学更顺利。
富人不是傻瓜,听到这个政策乐坏了。会把教育机构优秀的老师提前“包”下来。
市场优秀补课老师的供给会更少。
一个班级里,学习太烂的,没必要补,他们自己也明白,就一直是处于光脚状态,反正他也没鞋穿,大概率一辈子光脚,一条烂命不值钱,你敢把他惹急了,他就跟你砸锅玩命。反而还没人敢惹他们。
上边那些学习好的,属于穿两只鞋的,走路也不硌脚了,甚至还能跑,舒服的不得了。靠着在学校课堂的知识,就足已拿高分了,补课,意义不大,有些也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上限了,只要是老老实实的在学校听课,基本都有个好成绩。
最要命的就是中间生了,他们是一只脚穿上鞋了,另一只脚光着,能走,但是跑不动,强行跑起来,那只鞋可能还会丢。总是那么不得劲。你让他把唯一一只鞋丢了吧,从此躺平吧,去职高吧,他还舍不得,好容易穿上的。他还想穿上第二只鞋,可这第二只鞋就难了,模模糊糊能看到,但怎么使劲也够不着,心里是又刺挠又难受。就是这类人群最需要补课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搞一下末位淘汰制,一直都是最难受的。
感觉以前我上学时,课外收费补习都是看人下菜的——不一定要成绩差或者好。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补奥数,那是90年代中期,一个学生500,每周六去一个城乡结合部,老师租的房子上课。你说这补了起多大个作用呢?很多题到初中了自然就会做了的,可是在小学只学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前提下,用奇怪的方法做出那些题,我觉得作用不大。
到初中的时候吧,班主任让我去补语文。其实做过以前的语文题都知道,那阅读理解是很扯淡的。虽然如此,我还是去补了。因为评分标准的关系,补课老师也直接跟我说:其实你补了的结果,最多提高几分,多的他也做不到,不过就当是来看书了吧。然后就买了一本全是各种短篇的阅读理解的文集。要说补这个起了多大作用不知道,不过这些当代散文选段倒是没少看。
到高中状态不太好,成绩也滑落了不少。倒是最后数学老师让我去补课,其实补个什么劲呢?本来高中的日程就很满,只能抽晚自习的时候去补了。也没啥可补的,就是做题讲题的……我没那个状态,就做不了题,也没这个心思。再后来,有一次假期里,让我去另一个学校的老师那里补数学,其实我去了以后吧,感觉我没啥需要补的。不过去他那里补数学的,确实有些同学需要补补课。有个同学都搞不懂n的m次幂是怎么回事,老师:XX啊,你打麻将算得来番吗?(我们这里的地方麻将规则就是按2的n次方算得分的)。XX:那我知道啊!老师:那不就是了啊,一个道理。然后他恍然大悟!
然后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差点被培训机构忽悠去培训。得亏没去,其实只要基础知识在那,具体的职业技能吧,进去了,别人带你做一下就熟悉了。
其实还是之前我说的那个观点,会不会解题是小事,很多人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好的引导。从小学到高中,其实要学的东西真的不难。随便考考不都有600多分吗(750分满分算)?那为什么有些人使出了很大的劲才400多、500多分?根本原因是一开始就没人引导他们的思维。那么我们用计算机打比方就是,ta小时候的函数的拟合就拟合成那样了,所以后来就不太好纠正。
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发展规律,说实话最该补课培训的不是孩子,反而应该是各位家长们,我听过多少家长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完全没有耐心,到后来反过头来怨孩子学习没耐心,妄图通过别人的教育改变你家庭的内在问题,这不是痴人说梦不是,我姐姐家女儿上辅导班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在辅导班考的挺好,但是学校正规考试成绩根本不见提高,这种情况在辅导班占四分之三的情况,她自己看不清,但我们外人看的极其清楚,她孩子其实很好,但是她问题最大,在家经常发脾气,根本不跟孩子有效沟通,我们苦口婆心劝说她改变自己的态度,但从来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过错,请各位家长自己思考,自己是否自律,自己是否有耐心,还有某些所谓的老师,那三观歪的我不想说了,简直恨国党极端利己,这样的人进入教育行业,谁知道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