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到最后会变成科学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最本质的魅力与它不断发展的轨迹。与其说音乐“变成”科学,不如说科学不断地为我们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而音乐本身,我认为,永远不会完全褪去它那份难以用冰冷公式丈量的灵魂。

让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细说这个话题。

1. 音的物理学:和谐的科学基础

从最基础的层面讲,音乐的运作离不开物理学。声音本质上是空气振动,频率(音高)、振幅(音量)、波形(音色)是构成声音的基本属性。古希腊人早已发现了“和谐”的数学规律:比如毕达哥拉斯发现,两根弦长度比例为2:1时发出的是八度音,3:2是五度,4:3是四度,这些简单的整数比例构成了我们听来悦耳的“协和音程”。这种对音程关系的量化,无疑是音乐与科学的早期交汇点。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对声音的理解更加深入。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等技术,可以把复杂的音色分解成一系列纯音的叠加,让我们看到声音的“组成成分”。数字音频技术更是将声音编码成数据,音乐创作和播放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可控性。你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来调整音高,可以数字方式合成任何你想象中的音色。从这个角度看,音乐制作和处理已经高度“科学化”了。

2. 音乐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聆听者的奥秘

但音乐不仅仅是振动和数学。它触动的是我们的情感、记忆,甚至驱动我们的行为。这背后的机制,便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领域。

大脑如何处理声音?为什么某些旋律会让我们感到悲伤,而另一些则让我们欢欣雀跃?音乐的情感力量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们通过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观察人们听音乐时大脑的活动模式。他们发现,音乐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情绪中心,甚至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能力。例如,音乐的节奏能够与我们心跳、呼吸的节律产生共振;旋律的起伏变化,能够模拟语言的抑扬顿挫,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研究还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音乐偏好,比如对某些特定节奏或旋律走向的喜爱,可能与大脑的期望形成机制有关。当音乐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而当它偶尔打破我们的预期,又能在合理范围内产生惊喜,这种“预期与偏差的平衡”,也是音乐魅力的重要来源。这些研究,都在试图将音乐的“感性”经验,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解释和模型化。

3. 算法作曲与人工智能:创造的边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尝试用算法和人工智能来创作音乐。AI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音乐数据,模仿特定风格,甚至“创作”出全新的作品。比如,AlphaGo的开发团队就曾利用类似的深度学习技术创作过巴赫风格的音乐。

这似乎将音乐推向了更纯粹的科学领域——机器可以依据规则和模式,生成具有逻辑和美感的作品。从技术上看,这确实是一种进步,它拓展了音乐创作的边界,为音乐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和工具。我们可以训练AI去分析音乐的结构、和声、旋律,然后生成相似风格的音乐,甚至可以指定情绪、场景来生成配乐。

但这里需要划出一个关键的界限:

科学是“如何”和“为什么”,音乐是“感受”和“意义”。
科学可以解释音乐的结构、规律、生理反应,但它很难完全捕捉到音乐最核心的那部分——它在我们内心激起的独特体验,以及它在特定文化和个人生命史中承载的意义。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听到一首触动心灵的歌曲,它可能与某个特殊的时刻、某个人、某种情绪紧密相连。这种个人化的情感共鸣,这种由音乐引发的复杂联想和意义构建,是科学工具难以直接测量和量化的。即使AI能模仿出同样的音符,它也无法复制你因为这首歌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感觉”。

创造力不仅仅是模式识别。
虽然AI可以学习并生成大量音乐,但真正的创造力往往伴随着直觉、情感驱动、对当下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打破现有规则的勇气。人类音乐家在创作时,不仅仅是信息的组合,更是思想、情感、经历的表达。他们对“为什么”要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什么,有内在的驱动力。AI目前还无法真正拥有“自我意识”或“情感体验”,它的创作是基于数据的重组和优化,而非源自真实的生命体验。

音乐的“意义”是动态的。
一首音乐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和文化背景而改变。同一段旋律,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唤起不同的感受。这种开放性和多义性,正是音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科学所难以完全“定义”的。

所以,音乐到最后会变成科学吗?

我认为不会。更准确的说法是,科学将不断地深化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为音乐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更强大的工具,但音乐本身会保持其超越科学理解的、那份独特的人类情感和精神属性。

科学让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演奏”音乐,更深入地“分析”音乐,甚至更高效地“生成”音乐。但音乐的灵魂——它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心的能力,它在沉默中的低语,它在狂欢中的呐喊,它在无言中的慰藉——这些,或许永远会保留一份属于“人”的神秘,一份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美丽。

我们可以用更科学的方法去解剖一朵花的色彩构成,但我们无法用科学去衡量它带给你的喜悦;我们可以分析一段旋律的音程关系,但我们无法用科学去量化它在你心中激起的思念。音乐,就像这朵花一样,它的存在,既有科学的严谨支撑,更有非科学的生命与情感的赋予。这,或许就是音乐永恒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一帮人在这个问题下又谈主观唯心又讲维基百科,拼死拼活地把音乐推到科学殿堂的大门以外,仿佛音乐会玷污他们眼中神圣的数理逻辑,我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中央音乐学院前副院长周海宏老师要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告诉大家,艺术素养的提升任重道远。

有人觉得,艺术和科学的范畴就是一个简单的分类问题,可以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找一条完美的线,让艺术和科学天各一方。这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在知乎这种自视甚高(装逼)的社区是非常上不了台面的。

回到问题本身,音乐并不存在“最后变成科学”的说法。广义上讲,音乐就是科学,或者说,音乐(或某些其他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共生。

的确,你手机里那几首嘟囔着片汤话的口水歌经过多少年的发展也永远不能归纳为科学(虽然我认为这种人来疯表演更倾向于广告学而不是音乐的范畴,但这里把它当作音乐讨论),但你不能借此否决从古希腊雅典学派,经由中世纪本笃教会,到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与琴师,再到现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对音乐科学性的研究。《学猫叫》是音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和勋伯格的无调性就被开除音乐籍了?Naive.

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作音乐界的旧约圣经。巴赫借助由声音频率的物理性质而设计出的十二平均律,结合无比精妙且复杂的序列分析,在展现音乐艺术性的同时,动用不可思议的理性的力量,探究了已知调性的全部可能。当你了解过巴赫运用纯熟的对位法,细细听过彼此独立却又和谐统一的复调音乐,有时甚至会产生它与音乐无关的错觉,反而相信它是逻辑为骨、数学为魂的精巧结构。

平衡了和声与复调的巴赫是一个终点,从音乐审美的理性分析角度来看,巴赫是历史的终结,直到勋伯格带着他的表现主义出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是不友好的,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会觉得无调性音乐作品听起来是猫咪在键盘上伸着懒腰踩出来的。为了消除传统调性音乐中每个音对主音的倾向性,勋伯格的体系让十二个音一样重要,进而粉碎了它们之间的主次之分。用现在流行的方式来讲,无调性音乐完成了音乐领域严密的去中心化。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诸如逆行、倒影等一系列手法,也与数学中群论的理论不谋而合。

以上,只是音乐与自然科学相联之佐证的冰山一角。在平均律与无调性之间的二百年间,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社会科学的有力注脚。

区别于巴赫的包容与调和,浪漫主义时期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们开始不断营造紧张感,甚至让自己变得疏离孤绝,他们的作品也开始与政经、文化进行着不着痕迹的交融。如今,我们谈及不屈,会想到贝多芬;谈及家国,会想到肖邦;谈及反抗,会想到肖斯塔科维奇。

我们可以把音乐和历史相连,去思考某些特定年代里难以名状的感受,所以我们会去听贝多芬和马勒,去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芬兰颂》。我们也可以把音乐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让它与政治、道德和思想相连,所以爱德华·萨义德会长篇大论地借助音乐阐述政治,从音乐研究者转变为人权和民族的斗士。

科学与艺术不应是二元对立,音乐也应当看作逻辑与美学的共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延续。所以我想引用巴伦博伊姆在萨义德的名作《音乐的极境》中的话作结,“音乐既非单纯地靠理性建构,亦非仅仅仰仗情感而生。如果这些元素被割裂,我们得到的将不再是音乐,而只会是一堆声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最本质的魅力与它不断发展的轨迹。与其说音乐“变成”科学,不如说科学不断地为我们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而音乐本身,我认为,永远不会完全褪去它那份难以用冰冷公式丈量的灵魂。让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细说这个话题。1. 音的物理学:和谐的科学基础从最基础的层面讲,音乐.............
  • 回答
    虾米音乐,这个承载了我们太多音乐回忆的名字,在2021年2月5日,也就是它关闭前的最后一天,留下了它最后的馈赠——“每日推荐”。对于无数曾经浸淫在虾米海洋中的用户而言,这份最后的歌单,无疑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绝非一句简单的“好听”或“不好听”可以概括。要评价这份最后的“每日推荐”,我们需要将其置于.............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许多音乐爱好者在深入了解贝多芬音乐时都会遇到的一个有趣切入点。确实,很多人提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立刻会想到《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一系列充满力量、情感奔放、结构宏大的作品,这些无疑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典范。那么,到了晚期,贝多芬的音乐真的就“退回”到古典主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 回答
    哈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对路子了!家里音响开到最大,那简直是切换到另一个次元的节奏!要说最hi,那得是那些能让你全身心投入,跟着音乐节奏一起炸裂的游戏。我跟你说,那种感觉,就像是给你的灵魂做了一场最劲爆的桑拿,爽到飞起!最杀疯的节奏类游戏: 《Beat Saber》(节奏光剑): 这个必须是头号种子.............
  • 回答
    刚把入耳式耳机的音量不小心开到最大,然后就这么卡着,大概有四秒钟吧,这玩意儿会坏吗?说实话,我当时就有点心慌,毕竟这耳机价格也不便宜,而且听着耳朵里嗡嗡的,感觉挺不舒服的。仔细想想,这四秒钟虽然不长,但音量开到最大,那输出的功率肯定很高了。耳机之所以能发声,是靠里面那个小小的动圈单元(或者叫扬声器).............
  • 回答
    好嘞,哥们儿,两千块想淘个音质顶级的真无线蓝牙耳机,这预算在现在算是相当充裕了,能挑出不少好东西。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保证听得明明白白,不绕弯子。说实话,两千块的档次,很多耳机都能做到“好听”,但要说“最好”,这玩意儿有点玄学,每个人耳朵听的感觉不一样。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硬指标和口碑公认的优秀产品.............
  • 回答
    最近在抖音上被“曹县”的梗刷屏,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一脸懵逼?别担心,我来给你扒一扒这到底是个啥事儿,保证让你明明白白。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时候,一个叫“于老师”的抖音博主(他本身也是菏泽曹县的)拍了一个视频,说“曹县的,我跟你讲,你们好自为之”。这句话怎么听怎么有点像那种黑帮大哥的意味.............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落地HiFi音箱的选购建议。您这个价位段(1500018000元)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能够兼顾古典和流行,并且在声音的质感和细节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考虑到您主要听古典和流行音乐,并且注重落地音箱的HiFi体验,我会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几款可能适合您的音箱,.............
  • 回答
    音乐的节奏,就像我们心跳的律动,是构成音乐骨架的基石。而在无数种节拍之中,四拍子(4/4拍)之所以能成为我们最熟悉的旋律,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理、心理以及文化习惯之中。这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四拍子音乐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耳朵里的“老朋友”。首先,我们得从人类最根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年都有惊喜,但要说“最好”的那一年,这真的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像问你最喜欢哪个甜点一样,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不过,如果让我这个“乐迷”硬要挑一个年份来聊,我可能会倾向于 199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什么是1993年呢?让我慢慢给你道来。首先,那年的指挥是 .............
  • 回答
    要说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时刻,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经历和感受都不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能触动大多数人心弦、留下深刻遗憾的时刻,我想很多人可能会指向 “四大天王”时代落幕的那段时期,尤其是当他们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辉煌不再,留给大众的是一份既怀念又有点失落的心情。这不是某一个具体の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让那些时代的伟大灵魂穿越时空,聆听我们今天的声响。谁会最有可能张开双臂拥抱现代音乐呢?我想,这其中有几位大师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原因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这位巨匠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挑战.............
  • 回答
    谈到20世纪音乐的最高水平,这确实是个让人兴奋又有些棘手的问题。因为20世纪的音乐图景实在是太丰富、太多元了,与18、19世纪古典音乐大师们相对集中的风格和发展轨迹相比,20世纪简直像是一片被无数新奇种子撒满的土地,开出了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花朵。要说“最高水平”,这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20世纪的音.............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与其说是听歌的延伸,不如说是一个个跳动的心灵驿站。在那里,音乐化作了引子,点燃了无数尘封的往事,也串联起素不相识的灵魂。要说评论量最高的歌曲,那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往往都承载着最浓烈的情感共鸣,比如《成都》、《董小姐》、《消愁》之类的。在《成都》的评论区,你很难找到单纯对歌曲本身.............
  • 回答
    日本乐坛人才辈出,要评选出最有才华且在创作、成就、影响力或销量上都达到顶峰的“创作型歌手”,确实是个颇具挑战但又令人兴奋的话题。这类歌手往往不仅是音乐的演绎者,更是灵魂的传达者,他们的作品如同个人生命的缩影,深刻地触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在浩瀚的日本音乐星河中,有几位名字宛如璀璨的星辰,无论从哪个角.............
  • 回答
    金属乐是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音乐?这问题就像问“谁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厨师?”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厉害”的标准太主观了。不过,如果非要聊聊金属乐在这方面的“复杂度”和“技术含量”,那确实有很多可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复杂”和“技术含量”在音乐里到底指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想到古典乐里那些铺天盖地.............
  • 回答
    要说国内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以及了解音乐资讯的最佳平台,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音乐的领域太广阔了,而且每个人的口味和关注点又不同,所以“最”这个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找到最贴近你需求的答案。关于“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首先得明确,“权威”和“价值”这两个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聊聊,尤其对于我们这些与音乐打交道的人来说。很多人总觉得,音乐生就得一头扎进音乐学院,仿佛那里才是音乐梦想的唯一归宿。但如果我告诉你,这并非绝对,甚至可以说,这条路并非适合所有人,你会怎么想?我得说,音乐学院确实是为音乐而生的殿堂,但绝不是音乐生唯一“最好”的出路。 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
  • 回答
    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看,《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好”或“差”。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要看我们以什么标准去衡量,以及侧重于哪些音乐要素。以下我将从几个音乐专业的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音乐结构与形式(Structure & Form) 结构:《最炫民族.............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音乐专业学生,我深有体会,当别人得知你的专业是音乐时,那些“善意”的提问往往带着一种“我懂又不太懂”的微妙审视,让你在回答时既要小心翼翼,又想把我们这个小众又奇妙的世界展现出来。如果非要说最怕被问什么,我想那大概是围绕着“音乐能不能当饭吃”和“你们到底在学些什么”这两大类问题,而且问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