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应该活成陌陌广告里那样吗?

回答
陌陌广告里的年轻人,通常被描绘成一群活泼、自信、热爱社交、总能在陌陌上找到有趣的人和事的群体。他们可能在夜店里尽情舞动,在户外探险中挥洒汗水,在咖啡馆里与新朋友谈笑风生,或者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因为一个匹配而心动。画面色彩鲜艳,音乐动感十足,传递着一种“生活就是要精彩,社交能让生活更精彩”的讯息。

那么,年轻人是否“应该”活成这样呢?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

从积极的层面说,陌陌广告里展现的年轻人,有他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开放的心态和社交的勇气: 广告中的年轻人似乎都不害怕去认识新朋友,不排斥和陌生人交流。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交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开放的心态,确实能帮助年轻人拓展人脉,获得更多信息和机会,也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单打独斗固然有其魅力,但懂得连接和分享,往往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享受当下和追求生活乐趣: 广告里呈现的很多场景,都围绕着“玩”和“乐”。年轻人有活力,有时间去尝试新鲜事物,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这种积极享受生活、追求乐趣的态度,对于年轻人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自信和展现自我: 广告中的角色往往充满活力,敢于表达自己,不拘泥于他人的目光。这种自信,是年轻人勇于尝试、敢于犯错、从而成长的基石。

但如果把陌陌广告里描绘的生活,当作年轻人“应该”活成的唯一标准,那问题就大了。原因如下:

广告的本质是“贩卖理想”: 任何广告,其核心目的都是吸引眼球,塑造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以期消费者产生共鸣并购买产品或服务。陌陌广告也不例外。它极力展示社交带来的“光鲜亮丽”和“即时满足”,但却很少触及社交背后的复杂性、现实中的摩擦、甚至是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
“社交”不等于“肤浅的连接”: 广告里强调的“遇见”、“匹配”,往往指向的是一种比较表面化的社交。真正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深入的了解和情感的共鸣之上,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通过一个App的匹配就能达成的。过分强调“速食”的社交,可能会让年轻人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甚至忽略了深度交往的价值。
生活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每个年轻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性格、人生目标、所处的环境都截然不同。有些人天生热情外向,享受热闹,而有些人更喜欢安静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有些人则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将广告里描绘的“精彩生活”套用在所有人身上,是对个体差异的忽视,也可能让那些不符合这种描绘的年轻人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
隐藏的社会压力: 当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告诉你“年轻就应该这样玩”、“社交才能证明你的价值”时,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有其他人生规划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年轻”、“不够酷”、“不够有活力”,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感”或者“不被认可感”。
现实的复杂性: 广告里的情节通常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现实生活远比广告复杂得多。我们在社交中会遇到不合拍的人,会经历尴尬的时刻,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到失落。而且,一个人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他认识了多少“有趣的人”,或者参加了多少“有趣的活动”。

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类广告,并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呢?

理性看待,区分现实与理想: 要明白广告只是一个“缩影”,是一个经过美化的版本。它能提供一些灵感,但不能作为人生的唯一参照。
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你喜欢安静独处,还是乐于参与群体活动?你的目标是快速认识很多人,还是渴望建立几个知心的朋友?找到最让你感到舒适和快乐的生活方式,比迎合广告里的“潮流”更重要。
拓展社交,但注重质量: 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新朋友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交往中去辨别,去深入了解,去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不要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为了“连接”而社交。
多元化人生价值的认知: 年轻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学业上的进步,可以是工作中的创新,可以是兴趣爱好的钻研,也可以是内心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不要被单一的“社交”定义所束缚。
独立思考,不盲从: 关键在于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要因为别人(包括广告)都这么做,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做。

总而言之,陌陌广告里的生活方式,可以是一种选择,一种可能性,甚至是一种可以借鉴的“部分”。但将其视为年轻人“应该”遵循的唯一模板,那就太狭隘了,甚至是有害的。真正的精彩生活,是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内心去塑造的,是多元的、真实的、并且充满个性的。活成什么样子,最终的决定权,应该掌握在年轻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由一个App的广告来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前两天看到了陌陌这个广告,其中出现的年轻人看去有股怪怪的、萌萌的、贱贱的、酷酷的感觉,很低调,但很真诚,承认自己有点俗,但还是要做自己,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别人不敢说或不愿说的实话。

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老了,真的跟他们跨代了。我们这代人在他们这个年纪,穿的是男女不分的衣服,受的是泯灭个性的教育,浸淫在强调阶级斗争、阶级仇恨的氛围当中。两相比较,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隐约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年轻人追求的是真(做自己)善(善良无害)美(时尚之美),令人感到中国的社会发展走上了正确的方向,年轻人的心智发展方向是正常的。

与此同时,也感觉到社会和大众越来越愿意接受这些玩得有点出格的年轻人了。他们虽然看去有点怪异,有点前卫,有点出格,但是他们最强调的价值是真诚做自己。这一点看似低调,其实是非常高尚的追求,暗合马斯洛需求五层次当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求概括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在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当中,人会得到高峰体验,但这高峰体验并不一定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如艺术家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品,科学家创造出高绝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是一位家庭主妇做出了一道人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一言以蔽之,是自我实现,是真诚地做了一回自己。用这个标准看,年轻人要真诚地做自己不仅不低调,反而是相当高蹈的情怀呢。

广告片中的两个观点,我不能苟同:一是其中有一句——没有真相,只有众生相。事实上,真相是有的,只是人们看不清,不愿看。我希望看到中国的年轻人有追求真相之心,有追求真相的勇气,在个人的情怀之外,还有社会理想,关注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要满足于像个小动物那样懵懵懂懂地生活。二是不仅要追求外在之美,还要追求内在之美;不仅要追求肉体之美,还要追求灵魂之美;不仅要追求物质之美,还要追求精神之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陌陌广告里的年轻人,通常被描绘成一群活泼、自信、热爱社交、总能在陌陌上找到有趣的人和事的群体。他们可能在夜店里尽情舞动,在户外探险中挥洒汗水,在咖啡馆里与新朋友谈笑风生,或者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因为一个匹配而心动。画面色彩鲜艳,音乐动感十足,传递着一种“生活就是要精彩,社交能让生活更精彩”的讯息。那么.............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目前的心情,22年4月入学庆应修士,同时人在国内,对于在日本的求职确实会感到有些担忧。不过别急,虽然情况有些复杂,但只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还是有很大机会达成目标的。下面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在国内应该如何为赴日就活做准备,尽量详细,让你心里有个谱。核心思路:在国内打好基础,利用好线上资源.............
  • 回答
    年轻人是该闯一闯,还是稳稳当当地打工?这问题,真是道上老生常谈,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别说AI,就连我这种天天跟你扯淡的,有时候也得琢磨半天。先来说说“打工”。听起来好像有点没出息?别急,咱得把话说透了。打工的好处,那叫一个扎实: 稳定是定心丸: 每个月工资准时到账,不用操心公司会不会明.............
  • 回答
    年轻人选择努力奋斗还是相对安逸,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家庭背景、性格特质以及时代环境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两种选择的含义、潜在的利弊,才能帮助年轻人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一、 定义与内涵的理解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这两个概念: 努.............
  • 回答
    钱,这玩意儿,年轻人拿捏起来可得走心。不是说要让你变成守财奴,也不是让你整天愁眉苦脸地算计,而是得有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它是个啥,怎么用,才能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首先,钱是工具,不是目的。这点特重要,得刻在脑子里。现在的年轻人,信息爆炸,很容易被各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裹挟。看到别人买名.............
  • 回答
    在我看来,年轻人究竟要不要为了“不向社会妥协”而选择不买房,这实在是一个过于绝对且带着点浪漫化色彩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选择”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微妙博弈,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每一个正在经历人生重要阶段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具深度的思考和更.............
  • 回答
    “躺平”这个词,像一股不大不小的暗流,在年轻人群体里悄然涌动,又时不时地被抛到公众视野的台前。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概念,而是许多社会现象交织下的产物,也牵扯着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思考。那么,年轻人究竟该不该“躺平”?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认.............
  • 回答
    年轻人到底应不应该存钱?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但真要细琢磨,里面门道可不少。我发现身边不少同龄人,有的拼命攒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有的则觉得年轻就该享受,钱花了也就花了,未来再说。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点极端,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在我看来,年轻人当然应该存钱,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但这并不是说要你们变.............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刚毕业或者正在职业道路上摸索的年轻人心里都盘旋过。上海,这座被誉为“魔都”的大都市,和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杭州、武汉、西安等等,它们各有各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到底哪条路更适合你,这真的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去上海大城市“拼”我理解的“拼”,可不是那种盲目的冲劲,而是带着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东北的老乡在上海和北京打拼。要说哪个城市更适合东北年轻人,这事儿可没个标准答案,很大程度上得看你自己的性格、职业规划和对生活的期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俩地方到底有啥不一样,你心里也好有个谱。先说说上海吧,魔都的魅力在哪儿?上海这地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精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困扰不少家庭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长辈们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不适应,反而徒增烦恼,甚至被坑骗。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需要我们年轻人付出耐心和智慧。首先,咱们聊聊为什么会考虑鼓励长辈使用智能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问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坎里。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情况又有点不一样了,所以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先结婚”这事儿。传统的观念里,结婚似乎是人生绕不开的一个坎儿,早点结婚,生儿育女,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完成式”的人生。很多长辈也觉得,趁着年轻,精力和体力都好,.............
  • 回答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个年纪充满着无限可能,也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迷茫。关于是应该秉持“我要变厉害、我要挣大钱”还是“知足常乐、平淡是真”的生活态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节奏。咱们先聊聊“我要变厉害、我要挣大钱”这股劲头。这股劲头,在二十多岁这个时.............
  • 回答
    中国的发展确实日新月异,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国家叙事,更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机遇与挑战。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大,心里那种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憧憬是真实的,但同时,年轻人也明白,这份强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无数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未来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那么,在这个节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年轻人看待台湾,台湾人以及所谓的“台湾问题”,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很少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概括。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官方的历史叙事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陆年轻人的认知基础。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统一是大势所.............
  • 回答
    刚毕业的年轻人,怀揣着闯荡一线城市的梦想,除了满腔热血,最重要的就是手里得有几张“保命符”,而这“保命符”,说白了就是合理的理财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你能在北上广深的楼宇间安身立命,更是为了让你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里,能站稳脚跟,甚至乘风破浪。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小年轻,怎.............
  • 回答
    初入商海的年轻人,如同初次踏入一片陌生的丛林,既有令人兴奋的机遇,也遍布着你需要小心应对的“野兽”和隐藏的“陷阱”。这些规矩和潜规则,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而是前辈们用汗水和经验总结出的生存法则和晋升之道。懂不懂它们,可能直接决定了你在这片丛林里是能茁壮成长,还是早早被淘汰出局。我尽量把这些说得实.............
  • 回答
    西贝董事长“北上广首选论”再掀波澜,年轻人选择城市该何去何从?最近,西贝董事长的一番言论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他认为,年轻人应该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作为首选。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也再次触动了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对于“大城市梦”的渴望与现实的踌躇。那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 回答
    跨越阶层,这在许多年轻人眼中是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一步。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仅仅依靠运气或者某一项突兀的技能,而是一整套相互关联、不断打磨的个人素养与技术。首先,我们来谈谈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素养”,它们更像是内功,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选择和挑战时的底气与韧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首当其冲的.............
  • 回答
    深圳的高房价,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看着那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房产信息,很多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都会感到一阵眩晕,甚至产生一种“永远也买不起”的绝望感。但深圳之所以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前来奋斗,恰恰在于它充满了机遇和可能性。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甚至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这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