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入商海的年轻人应该懂得哪些基本的规矩和潜规则?

回答
初入商海的年轻人,如同初次踏入一片陌生的丛林,既有令人兴奋的机遇,也遍布着你需要小心应对的“野兽”和隐藏的“陷阱”。这些规矩和潜规则,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而是前辈们用汗水和经验总结出的生存法则和晋升之道。懂不懂它们,可能直接决定了你在这片丛林里是能茁壮成长,还是早早被淘汰出局。

我尽量把这些说得实在点,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套话,就当是我这个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人,跟你这个新人掏心窝子说点心里话。

一、 底层规矩:吃饭的家伙,不能丢!

这部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触碰的红线,丢了饭碗,一切都无从谈起。

1. 诚实是金,但要聪明地诚实。 这话听起来很老套,但绝不是让你嘴上抹油,而是说,你不能撒谎骗人,尤其是在关键的事情上。比如,你夸大了自己的能力,承诺了做不到的事情,这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但聪明在哪里?在很多时候,客户或者老板问你某个问题,不一定非要听到最直接、最残酷的答案。有时候,用委婉的说法,把重点放在解决方案上,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暴露问题本身,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比如,客户的方案有问题,你不能直接说“你的方案狗屎一样”,而是可以说“我们看了您的方案,觉得如果在这个地方调整一下,可能会更符合预期/效果更好”。

2. 客户是衣食父母,但不是你爷爷奶奶。 这是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为了讨好客户,什么都答应,什么都做。记住,你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当保姆的。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不能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如果客户的要求不合理,或者违背了公司的利益和规矩,你有责任去沟通,去争取更合理的方案。学会说“不”,并给出你的理由,这比一味地迎合更有价值。

3. 团队合作,不是单打独斗的秀场。 商场上的很多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会和你的同事协作,分享信息,互相支持,比你一个人出风头更重要。别想着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那只会让你成为孤家寡人。很多时候,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在关键时刻帮助你。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你个人有多厉害,更在于你能带动和整合多少资源和人力。

4. 信息安全,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公司里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客户信息、内部的财务数据、产品规划等,都是公司的核心资产。泄露这些信息,轻则丢掉工作,重则面临法律诉讼。不要随随便便把公司文件发给私人邮箱,不要在公共电脑上登录公司账号,也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随意评论公司的事情。很多时候,你以为“没关系”的小疏忽,可能就是别人攻击你的“软肋”。

5. 守时守信,是基本盘。 项目节点、会议时间、回复邮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别人评价你专业度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如果你总是迟到、拖延,或者答应的事情做不到,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可信赖。久而久之,没人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

二、 进阶潜规则:看懂了,事半功倍!

这部分才是真正拉开新人之间差距的地方,懂了这些,你的成长速度会快很多。

1. “老板”的潜规则:懂他的弦外之音。 很多时候,老板说的话,并不是字面意思。他可能在试探你,可能在暗示你什么,也可能在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你要学会观察他的表情、语气,以及他提问的角度。比如,老板问你“这个项目为什么进展这么慢?”,他可能不是真的想知道具体的原因,而是想知道你有没有在积极推动,有没有遇到困难,以及你对项目失控的担忧。这时候,你最好的回答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提出你正在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的计划。

2. “同事”的潜规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关键时刻要仗义。 商场上,同事之间大多数时候是合作关系,但也会有竞争。不要轻易参与到同事之间的八卦和矛盾中去,尤其不要背后议论他人,这很容易给自己惹麻烦。但同时,当同事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且不影响自己主要工作,适当伸出援手,是建立良好人脉的关键。有时候,你今天帮了同事一个忙,明天他可能就救你一命。

3. “关系”的潜规则:不是拉帮结派,而是资源链接。 很多人听到“关系”,就想到拉帮结派、吃吃喝喝。其实不然,这里的“关系”更多的是指你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外部合作伙伴、甚至是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士建立的良性互动和信任连接。你需要知道谁能提供你需要的资源,谁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谁能为你提供建议。主动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并在合适的时机寻求帮助和提供价值,这是构建你个人在职场上的“支持系统”。

4. “汇报”的潜规则:重点前置,结果导向。 当你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很多人习惯从头到尾讲一遍。这是低效的。真正有效的汇报,是先说最重要的结论或结果,然后再补充细节。领导时间宝贵,他需要的是信息和决策支持,而不是听你流水账式的汇报。学会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支撑你的观点。

5. “学习”的潜规则:不只学技术,更要学“如何做人”。 作为新人,你会被教导业务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职场上的“软技能”,比如沟通能力、情商、解决冲突的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等等。这些“潜技能”往往比技术能力更能决定你的长远发展。多观察那些做得好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是如何沟通的,如何做出决策的。

6. “复盘”的潜规则:不只总结成功,更要剖析失败。 项目结束了,或者一项任务完成了,很多人只记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但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对失败和不足之处的深刻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比埋头苦干更有效率的提升方式。

7. “站队”的潜规则:谨慎选择,避免站错队。 在公司里,你可能会看到不同派系或者不同意见的领导。作为新人,轻易站队是非常危险的。尽量保持中立,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如果你真的需要表达立场,也要基于事实和公司利益,而不是个人好恶。

8. “不懂就问”的潜规则:分场合、分人、分问题。 “不懂就问”是美德,但你也要学会甄别。第一次遇到的问题,或者确实是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一定要问。但如果同一个问题你问了三遍还是不明白,或者你完全可以自己通过搜索或思考找到答案,那就不要打扰别人了。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面前提问,并且最好已经自己思考并尝试过,这样别人才愿意耐心指导你。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商海不是学校,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后悔药。你遇到的每一个客户,每一个项目,每一场会议,甚至每一句老板的批评,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要害怕犯错,但一定要从错误中学习。保持谦逊和好奇心,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记住,你不是来这里“上班”的,你是来这里“成长”的。你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你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祝你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如果想做大,一定要涉政,一定要靠亲友。

但是,如果想做久,一定要防政,一定要防亲友。

别给下属绑架你的机会。不要赌博,千万不要。

如果你某一天感到赚钱太容易了——你基本离破产不远了。

补充:

在此说一说我的世界观。

知识可以学习,规矩可以问到,但即使知道了所有的知识和规矩,不代表你就能做好。

因为你是在和人打交道。而有的人做事是不讲规矩的。而且最擅长犯规的人正是规矩之内的人。

所以永远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比这还可怕的是伪装成付费馅饼的陷阱:快到嘴的食物突然离开,鱼会认为它不是诱饵,坚信自己能捕获。等鱼耗尽体力咬住食物,鱼也上钩了。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多少人能在诱惑摆在眼前时,能保持理智。

大家知道,学校里的测验,有认真努力学习考得好的人,有天生聪慧考得好的人,也有靠作弊考得好,也有早就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考得好的人。

社会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测验,把金钱当做成绩的话,你会发现社会上充斥的投机取巧的人,他们作弊的手段更是千奇百怪。但被“监考老师”抓住的恰恰都是那些踏实学习,只是偷偷瞄了一眼别人卷子的人。

而且,你会慢慢意识到,面对社会这张考卷,书上的内容大都是错的。

因为出题人,编教材的人,监考人,不是同样的人。




上面这幅图是我对社会的抽象认识,我把它叫做“蟹缸”。俯视图是几个同心圆。而且这些同心圆可以无底线地划分下去。在我眼里,当下的中国社会就像是超市里的水产品柜,人们像螃蟹一样,拥挤在不同的阶级。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规则和潜规则,每一层在消费资源的同事也在生产着资源。

中间突出的那一格,是第一层,住着最高阶级的人,他们数量最少,拥有着最多的资源。他们手中掌握权利,能对其他阶级进行支配。当然,在这一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地位的高低。

中间部分,住的都是普通的百姓,也是我们自己,我们平日里接触的你我他。在中间部分,等级差异不是很明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较为和平的。

最下面快要没有宽度的长方体,则住着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人数最多,但是他们掌握着最少的资源——上方填满后溢出的少量资源,所以他们必须每天去争斗,但和最最上层的人为了地位争斗不同,他们是为了抢夺生存资源。

但为什么我叫它蟹缸?你应该听过一个故事,一直螃蟹朝着篓外爬,可以爬得出来,但是一群螃蟹则不行,因为,任何一只螃蟹想要往上,其他螃蟹都会把它拉回来。你仔细想想。当你为了更好的资源往上爬得时候,比如,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嫁娶一个远在自己之上的人,是否会有人冷言嘲讽,甚至落井下石。而你的亲友,更多的会是用爱和友谊来捆绑你,他们这样做多是因为对于向上走的你没有安全感,解决的办法是,让他们知道你上去之后,也会拉他们一把。

你越是往上,你的阻力就越大,但你真正更上一层楼,那一层的人又是否肯接纳你?

下坡容易上坡难。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体系很稳固,如果没有外力,比如,发生战争、和其他的螃蟹缸相撞,很难改变。

而阶级革命,无非是中间某层的螃蟹,联合起来,发动和指挥底层的螃蟹,赶走了中间那一层的螃蟹后,自己住了进去。

细化解释还有很多可以说,政治、历史、战争,你们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在这就不多说了。我已经偏题了。

从宏观上看,商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资源的传递者。他们可以存在于任何一层,但他们不完全属于任何一层,当然,商人之间也在互相抢夺着资源。


第二次补充

评论我都有认真看,我写这个答案的初衷并不是想要传递负能量,我只是想尽量客观地传达我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之前一些细节之处过于偏颇,我已修改。

所以,以下这些内容都算是私货吧。并不建议大家继续观看。

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抑郁状态,感觉自己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有时候会表现得像个儿童一样,就是信步走,或者躺着,然后在大脑里和自己对话,探索自己的感受。

比方说,当看到大街上的乞讨者的时候,我感到难过,但我是因为同情而给他施舍吗?不一定。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出现挡住了我们的路、扰乱了我习惯的秩序、有没有可能我只是为了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是真的善良,我和那些匆匆走过的冷漠人不一样。我愿意帮助弱者,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深知他们伤害不了自己的利益。

而我们为弱者的挣扎、为无私奉献一切的善者流眼泪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可能是在恶意地祈祷,他们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只要不是我就好?

我并不是下定论,我只是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把过去的自己摧毁,再重建。

当时我的幻境中,时常是在一个纯黑或者纯白的空间里,我和一个审讯人面对面坐着,看不清脸,他或者她对我提问,我给出回答,如果答案让人满意,他就会问出下一个问题。如果答案有漏洞,他会给我提示和指引。他不断地发问,我不断地回答。我也开始追溯过去,我是哪一步走错了,之前经过的岔路口,如果我选择了另外一条,我今天会是什么样子,我的人生还有哪些可能性?
这个过程让我很平静。

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也许也是表象之一,但我很珍惜,因为这是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我保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我还问自己,接受教育有没有可能一个洗脑的过程,把真实的我们打磨后再漆上同样的颜色,放上生产线。如果我的本性自由生长,我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办法能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多一些生命教育,还有,让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就参与实习,更多一些了解自己,读大学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当然有很多人会跟我说,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痛苦,快乐一点,但我想的是: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一定要活得欣欣向荣,痛苦也是存在的一种方式,痛苦可以让人更加真实地感知世界、看到本质。如果他们阻止我、对我说教,我便偏要沉浸在痛苦冥思、隔绝自己的过程。


第三次补充:


评论区里有很多人问“面对这些怎样让自己平静怎样让自己美好的活下去?”“知道后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怎么摆脱这种痛苦呢?”“作者有没有最信奉的一条原则呢?”


我给出的第一条答案,引用自塔罗牌里倒吊人的解释:

“遇到再糟的状况,只要我们耐心等待,厄运终究会过去的好好利用这段时光去反思,放弃不必要的东西,才能去做该做的事。让生命中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发生,或许将为你带来惊奇。”

总而言之:顺从环境、接纳自己、认真反省、等待命运。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

但如果这句话没法说服你,那你可以这样想——人生是一场游戏。这也是我的人生观。

人天生是游戏的动物,人们沉溺于游戏,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四维动物的三维游戏。

进入人生这场游戏之前,我们都要先设定自己,也就是俗称的投胎。

有人点了easy简单模式。有的人就喜欢挑战自己,点了hard困难模式。还有的选择了random。

甚至有可能,我们命数、基因、家庭背景等等,都是我们自己在出生前就决定好了的。或许我们为了玩这个游戏还付了很多的四维世界里的货币,为了更好的游戏体验和装备。

我不知道你选择的什么,你是以什么样的理由设定的人物参数,但既然已经开始游戏,就不要轻易放弃。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不满,对生活感到痛苦,你当然有权利选择退出游戏,但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更黑暗或者更无聊的世界了吗?如果那个世界会更美好,大多数的人人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如果不是对你曾经属于的那个世界感到过更强烈的不满,你也不会来玩人生这样一场漫长的游戏了,对吧?



顺便一说,你们在看我的答案时,你们也可以试一下,问问自己,这个人值得信任?他说的话是真的吗?

如果他所说皆真,他又是怎么得来的这个结论,他下的判断是否过于主观,如果他也是从旁听来的,那告诉他这句话的人又是否可信?

如果为假,他又是为什么要说谎,他在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态,我能否从他的字里行间推测出答案?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