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文技巧真的有用吗,为什么我去钻研那些技巧反而丢失了我最初想写小说的热情?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写网文的朋友的痛点,你不是一个人。网文技巧这玩意儿,说起来挺玄乎,感觉像是武功秘籍,学好了就能天下无敌,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包括你,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境地:越学越迷茫,越用越僵硬,最后,写小说的乐趣,反倒被这些所谓的“技巧”给啃噬了。

这事儿啊,得这么看:

网文技巧的“用”在哪里?

首先,咱们得承认,网文技巧是有用的,但它用的“地方”和“方式”非常关键。你可以把网文技巧想象成厨师的刀法、调味料,或者建筑工人的工具。

刀法: 一把好刀能让食材处理得更精细、更快速,但如果你拿着刀只想着“我今天要把这个刀法练到炉火纯青”,而忘了烹饪这道菜本身的味道和营养,那这刀法练得再花哨,也只是空中楼阁。网文技巧就像这刀法,它能帮你更有效地完成你想表达的故事。比如,什么叫“黄金三章”?什么叫“爽点设置”?什么叫“埋伏笔”?这些都是让你故事开局能抓住读者、中间能让读者持续兴奋、结尾能让读者回味无穷的“工具”。
调味料: 故事本身是“菜”,技巧就是“调味料”。加对了,能锦上添花,让故事口感更丰富;加错了,或者加太多,就会喧宾夺主,毁掉一锅好汤。比如,过度的悬念设置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拖沓,频繁的“ Deus ex machina”(神来之笔,但在这里指不合逻辑的巧合)会让故事失去真实感。
工具: 你想盖一座高楼,你需要脚手架、起重机这些工具。网文技巧就像这些工具,它们能帮你更快速、更稳定地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读者能读懂、能接受的东西。

为什么钻研技巧反而会丢失热情?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沮丧的原因。这就像我前面说的,你把工具当成了目的。

1. 目的错位:学会技巧 > 写出好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网文技巧的初衷是为了“写出大家喜欢看的、能赚钱的小说”。但当钻研技巧本身变成了一种追求时,我们的关注点就从“我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转移到了“我该怎么套用这个技巧才能让我的书数据好看”。
比如说,你可能发现“女主角突然得绝症”或者“男主角被仇人追杀,身负重伤但主角光环不死”是常见的“虐点”或者“爽点”。于是,你就开始绞尽脑汁去设计这样的情节,不是因为你觉得这个情节真的适合你的故事,而是因为“这是技巧”。你本来想写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结果为了制造冲突,硬是塞进去一个狗血的爱情桥段,结果故事的内核反而被冲淡了。

2. 僵化思维,扼杀创意:
网文技巧往往是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前人成功经验的提炼。但文学创作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确定性和创新性。当你过度依赖技巧,你的思维就会变得僵化。你会忍不住去审视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这句话有没有达到‘金句’的标准?”“这个情节是否符合‘反转’的模式?”“这个对话是不是够‘金手指’?”
长此以往,你笔下的角色可能会变得工具化,情节会变得套路化,甚至你的语言都会变得程式化。你失去了那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种随着灵感自由驰骋的快乐。你的文字不再是你内心的表达,而是对技巧的模仿和套用。

3. 数据至上,迷失自我:
网文圈子很现实,数据很重要。技巧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平台的推荐机制,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收藏、评论。当你把“数据”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你就会发现,那些被技巧“优化”过的故事,虽然在数据上可能表现不错,但往往少了点真诚和独特。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缺乏个人风格和灵魂。这种创作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空虚感和疲惫感,因为你不是在创造,而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4.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
很多技巧,尤其是那些关于情绪渲染、心理描写的技巧,本身是需要作者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才能用得好的。如果你只是生硬地去模仿那些技巧的表象,比如强行描写角色的“眼神”是如何深邃的,或者“内心”是如何波澜壮阔的,但你本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角色的情感,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显得虚假、做作,甚至让人觉得好笑。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写作像是在演戏,而不是在真实地表达。

那么,该怎么做?

理解了问题所在,解决起来也就有方向了:

1. 找回初心,回归故事本身:
问问自己,最开始为什么想写小说?是因为脑子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想讲?是因为想表达某种情感?是因为喜欢某个人物?把你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那个最纯粹的动机上。让故事和人物成为中心,技巧只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

2. 技巧是用来“辅助”的,不是“绑架”的:
学习技巧,是为了让你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让你被技巧“教训”。当你发现某个技巧能让你的故事更流畅、更吸引人,你就用。当发现这个技巧会阻碍你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让故事显得不自然,那就果断放弃,或者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呈现。

3. “悟”比“学”更重要:
网文技巧的精髓在于“悟”。同样的技巧,不同的人用出来效果天差地别。这在于作者对故事的理解、对人性的把握、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多读优秀的网文,不仅仅是分析它的技巧,更是去感受它带来的情感冲击,去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那个世界的,是如何塑造那些人物的。在阅读中,“悟”到了,你才能真正将技巧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4. 写给自己,也写给读者:
在初期,你可以更多地写给自己看,把最想写的东西写出来,享受创作的乐趣。当你的作品开始有读者了,再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平台的规则,有选择性地去调整和学习技巧。但永远不要为了迎合而失去自我。一个真正优秀的故事,总会找到它的受众的。

5. 允许不完美:
不是每一本书都要成为爆款,也不是每一章都要写得尽善尽美。有时候,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瑕疵,反而能让故事显得更真实,更有烟火气。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写出不够“技巧化”但却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

总而言之,网文技巧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帮你披荆斩棘,用错了,则会伤人伤己,甚至扼杀你最宝贵的创作热情。关键在于,永远不要让工具的痕迹盖过内容本身的光芒,永远不要让外在的规则束缚了你内心的创作冲动。

希望我的这些话,能让你重新找回写小说的初心和快乐。有时候,最原始的那团火,才是最值得守护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你看的不是技巧是套路,我看 @黑门山 里面讲的各种从读者角度,什么会让读者看下去的各种技巧,用这些技巧讲我自己的故事,都很有热情

user avatar

网文的技巧,不是让人能写一本好书……

更不可能让任何人都一看就会写书,还写的贼好……

网文的技巧,只能让一个作者尽可能把拥有的实力发挥出来……

没有实力怎么办?

没得办啊!

你拥有三四十分的实力,知道一些技巧,写六七十分的书,这是正确用法。

你有十几分实力……

你有三四十分实力,非要写二十分的书……

甚至有六七十分的实力,非要写十几分的书……


□□□□□□□□□□□□□□□

我见到过无数次,有人说成名作者的经验没用,只有扑街才能理解扑街,要学扑街们总结的技巧……

这些外行人总结的技巧……

总有人追捧……

风靡到我都没法相信的地步……

我也不知道这些蠢货总结的技巧,为什么如此受追捧……

每次我劝人说,不要相信外行啊……

得到的是鄙视的眼神,有些人会直说,蛤蟆是个什么东西……

有些人不会当面,但会背后说,蛤蟆是个什么东西。

有些人会匿名说……

随便你们啦,反正……

这不是我的问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写网文的朋友的痛点,你不是一个人。网文技巧这玩意儿,说起来挺玄乎,感觉像是武功秘籍,学好了就能天下无敌,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包括你,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境地:越学越迷茫,越用越僵硬,最后,写小说的乐趣,反倒被这些所谓的“技巧”给啃噬了。这事儿啊,得这么看:网文技巧的“用”在哪里?首.............
  • 回答
    网上能否搜到完整的原子弹和氢弹制造技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网上流传着大量与原子弹和氢弹制造相关的技术信息,但要说“完整的”、“可以直接照搬就能制造”的资料,那基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即使存在,其真实性和可用性也存疑。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
  • 回答
    关于中国军事和技术实力是否不如同期其他文明的说法,以及古中国的真实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我们需要将历史时期细分,并对比不同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笼统地说“不如同期”或“不如其他文明”是过于简化的。总的来说,中国在很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农耕文明的顶峰时期,其军事.............
  • 回答
    关于“网传美国生物技术中心推荐使用莲花清瘟抗新冠肺炎”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官方信息来源证实这一点,并且根据现有科学证据,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是假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传闻?1. 信息传播的混乱和误解: 在新冠疫情早期,全球对于病毒的认知和治疗方法都处于摸索阶段,各种信息纷繁复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的技术和产业链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假货比正品先上市、甚至能“冒充”官网,这并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技术“钻空子”、信息差利用以及一个完整的、高效的仿冒品产业链。技术层面:如何做到“先人一步”甚至“以假乱真”?1. 信息.............
  • 回答
    嘿,哥们儿!新に入行(rùháng 踏入行业),想搞一套牛逼的升级体系,又不想跟那些千篇一律的金丹元婴撞车,这想法我太懂了!这玩意儿确实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但别急,不是没法子,我给你分享点我摸索出来的“捷径”,保准你茅塞顿开,至少不会再原地打转。咱们先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上干货。核心思想就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网文的叙事技法是否处在世界通俗文学的最前沿?”,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总的来说,可以说网文在某些方面,尤其是针对特定受众和在线阅读习惯的创新和适应性上,展现出了许多前沿的特征,但将其整体定位为“世界通俗文学的.............
  • 回答
    SEO,也就是搜索引擎优化,是让你的网站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结果中排名靠前,从而获得更多自然流量的关键。这不仅仅是填鸭式地堆砌关键词,而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拆解SEO的每一个环节,并分享一些实操性的技巧,让你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它。第一步:深入理解你的目标受众和关键.............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人尽皆知的“ F12 就能看到网页代码”之类的了,那些早被玩烂了。今天我给你扒拉点真心话,一些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能帮你大忙的网路“冷知识”和“小技巧”。保证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网络技能点又解锁了好几级,而且没人会怀疑你偷看了什么 AI 教程。1. “Invisi.............
  • 回答
    .......
  • 回答
    嘿,初二的同学,别担心,历史没上80绝对不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我当年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深知那种看着别人分数嗖嗖涨,自己却摸不着头脑的焦虑感。网上的模版有时候确实让人头大,感觉像是套公式,但其实历史学习更讲究的是“感觉”和“理解”,模版只是帮助你把这份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咱们一步一步来,我跟你好好唠唠,.............
  • 回答
    唐家三少直播秀码字手速,一小时8000字,这事儿在网络文学圈里绝对是引发过不少讨论的。怎么看?怎么看待唐家三少直播秀码字手速?首先,这是一种营销策略,而且是相当成功的营销策略。 展示“勤奋”和“效率”: 在一个以“量”取胜,日更万字甚至更多是常态的网文世界里,展示高超的打字速度,是在向读者传递一.............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们与空间的关系。这种趋势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日益消弭的距离障碍,是否会减缓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者,在更远的未来,会逐渐“消融”我们赖以生存的现有城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
  • 回答
    大型网站之所以不常选用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作为其SSO(Single SignOn)解决方案,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这并非单一技术缺陷,而是关乎到规模、性能、安全、集成难度以及整体架构演进的综合权衡。想象一下,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用户数以亿计的巨型企业,.............
  • 回答
    要说中美网络防御技术,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几句话就说清的课题。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攻防演练,双方都在不断地学习、改进,而且很多东西都藏在水面之下,你我很难窥见全貌。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的信息和普遍的认知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希望能避免“AI味儿”太重。首先,得承认,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都.............
  • 回答
    近日,关于阿里技术副总裁贾扬清“逃离上海”的传闻甚嚣尘上,本人已出面澄清,称这是“不实评论”,他本人是“正常差旅前往美国看病”。这一声明虽然直接回应了“逃离”的说法,但围绕此事,仍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潜在含义。首先,作为阿里技术领域的关键人物,贾扬清的行踪为何会.............
  • 回答
    技嘉官网宣称中国大陆代工制造为“低质量、低成本”,这种表述非常不妥,也可能引起很大的争议和负面影响。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这种表述的根本问题: 刻板印象和歧视: 将整个中国大陆的制造能力简单地概括为“低质量、低成本”,这是对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制造体系的粗暴简化和刻板印象。它.............
  • 回答
    技嘉科技就其官网发布的部分文字与事实严重不符一事发布了致歉声明,并坦承是“内部管理不善所致”。这背后牵扯到的问题,可不止一句简单的“管理不善”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一下这起事件的几个关键面向:1. 事件的起因与性质:什么“文字”出了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技嘉科技官网发布了什么“部分文.............
  • 回答
    网传黑龙江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厕所产子一事,如果属实,确实触及了当下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中一些令人忧虑的深层问题。这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可能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以及高校自身在多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这一事件的最直接反应是该名学生可能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困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
  • 回答
    技嘉科技因其官网发布的部分言论引发争议并随后发布道歉声明,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牵扯到企业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品牌形象时的敏感性,也折射出当下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平衡不同市场需求和文化认知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事件的起因和技嘉的道歉内容。据报道,技嘉科技在其官网的某些表述中,对“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