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另外加盐?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要说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时需要另外加盐,这事儿可不是绝对的“只有”,但确实是人类行为中最显著、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盐,也就是氯化钠,对生命来说,那可是个刚需。它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调味料,而是我们身体正常运转的基石。为啥?

1. 维持体液平衡: 咱们身体里绝大部分是水,而盐离子(钠和氯)是这些体液里最重要的“稳定器”。它们负责把水分“吸”住,让我们的血液、淋巴液、细胞间的液体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浓度,这样细胞才能正常工作,各种生理活动才能顺畅进行。没盐,体液就没法维持,身体会脱水,就像干枯的植物一样。

2. 神经信号传递: 你的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交流,靠的就是电信号。而传递这些电信号的关键,就是钠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膜内外来回“跑”,制造电位差。所以,没盐,你的神经系统就没法正常传递信号,也就没法思考、运动、感知冷热等等。

3. 肌肉收缩: 不管是心脏有节奏地跳动,还是你伸手指去拿手机,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肌肉收缩的过程也和钙、镁、钠、钾这些离子的协同作用有关。盐不足,肌肉就可能抽搐,甚至更严重的功能障碍。

4. 消化吸收: 咱们胃里胃酸的主要成分就是盐酸,这玩意儿可是帮助消化蛋白质的功臣。没了盐,胃酸分泌会受影响,消化能力就打折扣了。

那为啥很多动物就不需要额外加盐呢?

这就跟它们的生活方式和演化路径有关系了。

1. 天然食物中的摄入: 大多数野生动物的日常饮食就是它们在自然界中获取的食物。这些食物里其实就已经含有一定量的盐了。比如:
植物: 很多植物的根部和叶子里,因为土壤的成分,本身就含有一些矿物质,包括钠和氯。当然,不同植物的盐含量差异很大,有的含量确实不高。
肉类: 动物的血液、组织液里也含有钠。吃草的动物吃草,吃肉的动物吃其他动物,间接或直接地就摄入了盐。尤其是一些食肉动物,它们吃掉猎物后,也会摄入猎物体内的各种盐分。

2. 生理适应和节约: 动物的身体在演化过程中,早就发展出了一套非常“高效”的盐分利用和保持机制。它们对体内盐的流失非常敏感,而且有强大的肾脏功能来回收和调节盐分。
汗液: 人类为了散热,汗腺非常发达,而且汗液里含有相当多的盐分。一旦大量出汗,盐分损失就比较快,就需要补充。而很多动物,比如猫狗,它们散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喘气(蒸发水分,但盐分损失相对少),或者它们的汗腺不那么发达(比如马虽然会出汗,但它们会找含盐的食物或舔食盐池)。
排泄: 动物的肾脏功能强大到惊人,它们会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钠离子,减少排出。所以它们每天排出的尿液,盐分浓度相对比较低。

3. “寻找盐分”的本能行为: 有些动物,即使它们的日常食物盐分不高,也会表现出寻找盐分的行为。比如,你会看到一些食草动物会去舔食盐矿、盐土,或者在雨季时,它们可能会去某些含盐量较高的植物区域。这说明即使是动物,当体内盐分不足时,也会有本能去补充。只不过这种补充是“定向的”,是去寻找天然的盐源,而不是像我们一样,随手抓起一撮盐往菜里倒。

那为什么人类就这么“特别”,喜欢额外加盐呢?

这事儿就得从人类自身的独特之处说起了:

1. 农业和烹饪革命: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自从人类学会了耕种、畜牧,并且发明了烹饪之后,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工和提纯: 我们开始大规模地种植谷物、蔬菜,这些作物本身含盐量普遍不高。畜牧业虽然能提供肉食,但整体上,人类饮食对高盐分食物的依赖性降低了。
烹饪: 烹饪不仅是为了改变食物口感、杀菌,更是为了“风味”。盐是最好的风味增强剂,它能激活舌头上的甜味、鲜味受体,让食物变得更美味。而且,盐还可以防腐,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可是保鲜食物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记住了“有盐才好吃”的信号。
去除天然盐分: 有时,我们加工食物的行为反而会去除天然的盐分,比如精加工的大米、小麦,或者把蔬菜焯水,都会洗掉一部分盐。

2. 从狩猎采集到定居生活: 早期狩猎采集的人类,他们的饮食可能更依赖肉类和一些野果植物,这些食物的盐分来源相对更多样。而定居下来从事农业后,饮食结构变得更单一,对盐分的需求和摄入方式也随之改变。

3. 口味的养成和文化传承: 我们的口味很多时候是后天养成的。从小接触的食物味道,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偏好。如果从小就习惯吃咸味的食物,长大后就会觉得清淡的食物“没味儿”。这种口味偏好还通过家庭、地域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中国不同地区对咸度的接受程度就不一样。

4. 对出汗的生理需求: 如前所述,人类是少数汗腺发达的动物之一,尤其是在热带或进行剧烈体力活动时,出汗量巨大,盐分流失也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生理平衡,适量补充盐分是有必要的,甚至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进化适应。我们大脑对钠的渴望,其实也是一种对身体需求的反应,只是我们通过人为加盐的方式来满足了。

总结一下, 并不是说别的动物完全不需要盐,它们体内生理都需要,只是它们能通过天然食物和高效的生理调节机制来获得和维持体内盐分平衡。而人类,因为农业革命、烹饪的普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对风味的追求,使得我们对额外加盐产生了依赖。盐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从维持生理必需,很大程度上又延伸到了“美味”和“习惯”的层面。所以,我们不是唯一需要盐的生物,但我们是唯一一个会如此“刻意”地在食物里加上盐,并且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和享受的物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知道熊猫为什么又被叫做食铁兽吗?

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

大家都想吃,只是人类有能力提纯和烹饪而已……

user avatar

只要有神经和肌肉组织(动作电位),并且和外界有电解质交换的动物,吃东西的时候都可能需要加盐。 加盐的方法未必有人那么精致, 也许看起来象是异食癖(Pica)。

而不是只有人类吃东西需要加盐。


**异食癖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解释包括矿物质缺乏症和精神异常等。异食癖在女性和儿童中更常见,特别是怀孕妇女、幼童及有发展障碍的人群,如自闭症患者。





“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另外加盐?”

人也是灵长类动物。

生物學上,人被劃分在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的一种,是與黑猩猩、大猩猩、红猩猩及長臂猿同屬人猿总科的靈長目動物。

尽管俺没有查资料, 但是俺可以猜测有肾脏的动物, 它们(包括人)吃东西都需要加盐。

因为钠是许多动植物的基本营养素。鈉對所有動物植物都是必要的元素。鈉離子是細胞外液(ECF)中最重要的陽離子,對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細胞外液的間隔具重要影響。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钠参与以下这些主要的生理與生化功能:

葡萄糖吸收

維持細胞內外的電位差

离子交換保持電中性:钠/氢,氯/碳酸氢

調節水分平衡

協助氯離子再吸收

動作電位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水、电解质的平衡,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又主要是通过 神经特别是一些激素对肾处理水和电解质的影响而得以实现的。    一、渴感的作用    下丘脑视上核侧面有口渴中枢。使这个中枢兴奋的主要剌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 的升高,因为这可使口渴中枢的神经细胞脱水而引起渴感。 渴则思饮寻水,饮水后血浆渗透压回降,渴感乃消失。 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增多也可以引起渴感。    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主要是下丘脑视上核神经细胞 所分泌并在神经垂体贮存的激素。ADH能提高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从而使水的重吸收增加。    促使ADH释放的主要剌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增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 当机体失去大量水分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便可剌激下丘脑视上核或 其周围区的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释放增多。血浆渗透压乃可因肾重吸收水分 增多而有所回降。大量饮水时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ADH释放减少,肾排水增多, 血浆渗透压乃得以回升。血量过多时,可剌激左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ADH释放减少,结果引起利尿而使血量回降。 反之,当失血等原因使血量减少时,ADH乃可因容量感受器所受剌激减弱而 释放增加,尿量因而减少而有助于血量的恢复。    此外,动脉血压升高可通过剌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而反射性地抑制ADH的释放; 疼痛剌激和情绪紧张可使ADH释放增多;血管紧张素Ⅰ增多也可剌激ADH的分泌。  三、醛固酮的作用    醛固酮(aldosterone)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 同时通过Na+、-K+和Na+-H交换而促进K+和H+的排出, 所以说醛固酮有排钾、排氢、保钠的作用。 随着Na+主动重吸收的增加,Cl-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多,可见醛固酮也有保水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浆Na+、K+浓度的调节。 当失血等原因使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时,肾入球小动脉管壁的牵张感受器就因 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和血容量减少而受到剌激,近球细胞的肾素分泌乃增多。 同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也相应减少,流经致密斑的Na+亦因而减少, 这也可使近球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多。(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见解是,远曲小管起始部 分肾小管液Na+浓度的增加,可剌激致密斑而使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多。目前这两种看法尚未能统一。) 肾素增多后,血管紧张素Ⅰ、Ⅱ、Ⅲ便相继增多,血管紧张素Ⅱ和Ⅲ都能剌激肾 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增多。    此外,近球细胞处的小动脉管内有交感神经末梢支配,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能 使肾素的释放量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可直接剌激近球细胞, 使肾素释放增加。  血浆K+浓度升高或Na+浓度降低,可直接剌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多; 反之,当血浆K+浓度降低或Na+浓度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减少。    四、“第三因子”的作用    有人在用狗作的实验中观察到,当细胞外液容量增加时, 血浆中出现一种抑制肾小管重吸收Na+从而导致尿钠排出增多的性质未明的物质, 称为“称钠激素”(natriuretic hormone)或“第三因子”。  **心房利鈉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又稱心鈉素、利鈉素、利尿素、 血管舒張素、心房排鈉肽。屬利鈉肽(natriuretic peptide)家族之一員, 另包含腦利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和C型利鈉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五、心房利钠因子的作用    80年代初以来,哺乳动物心房中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 的发现和随后一系列的研究,为人们理解体液容量和血压的调节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也是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ANF后来也被称为心房利钠多肽 (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因为已经证明它是一种多肽。    ANP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其中也包括人的心房肌细胞的细胞浆中。 ANP已经分离提纯,并且已能人工合成,其氨基酸序列亦已确定。 从动物心房肌获得的这类多肽称为心钠素(cardionatrin)或心房肽(atriopeptin) 而从人类心房肌所得者称为人心房利钠多肽(human 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hANP)而ANP 则是它们的通称。    动物实验证明,急性的血容量增加可使ANP释放入血,从而引起强大的利钠和利尿作用。 血容量增加可能是通过增高右心房压力,牵张心房肌而使ANP释放的。 反之,限制钠、水摄入或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则能减少ANP的释放。    已经证明,一些动物的动脉、肾、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等有ANP的特异受体, ANP是通过这些受体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以细胞内的环鸟苷酸(cGMP) 作为第二信使而发挥其效应的。    ANP对水、电解质代谢有如下的重要影响:    (一)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 其机制在于抑制肾髓质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ANP也可能通过改变肾内血流分布、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而发挥利钠、利尿的作用。    (二)拮抗肾素一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实验证明,ANP能抑制体外培养的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分泌醛固酮;体内试验又证明ANP能使血浆肾素 活性下降,有人认为ANP可能直接抑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三)ANP能显著减轻失水或失血后血浆中ADH水平增高的程度 ANP及 其与肾素—醛固酮系统以及ADH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精密地调节水、电解质 平衡起着重要作用。ANP还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根据其释放、对远隔器官的作用以及以后在肝、肾、肺等器官中降解等特点, 已公认ANP为一种新的激素,因而心脏除了是泵血器官以外,同时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这是内分泌学的一个新的突破。    六、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是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它能促进肾远曲小管的集合管对Ca2+的 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Na+、K+和HCO3-的重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还能促进肾小管对Mg2+的重吸收。关于Mg2+重吸收的部位,尚无一致的看法。 有人报道Mg2+在近曲小管和髓袢升支被重吸收,而加一些报道则认为Mg2+主要在髓 袢特别是髓袢升支的粗段被重吸收,而近曲和远曲小管基本上不能重吸收Mg2+。甲状 旁腺激素的分泌主要受血浆Ca2+浓度的调节:Ca2+浓度下降可使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反 之则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参考资料可以在京东购买:




题外话: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为什么只有人类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另外加盐?”

相比其他的动物,人可能是对自己自身认识得最清楚的一个物种。 这可能给了您一个印象, 只有人类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另外加盐。


【未完待续】



       世卫组织发表有关盐和钾摄取量的新指南 向媒体提供的简讯  2013年1月31日 | 日内瓦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新指南,成年人每天钠摄取量应低于2000毫克, 即食盐摄取量应低于5克,而钾的摄取量应至少为3510毫克。高钠低钾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脏病和 中风的风险。  钠天然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包括牛奶和奶油(大约每100克含钠50毫克) 以及鸡蛋(大约每100克含钠80毫克)。加工食品的钠含量更高, 例如:面包(大约每100克含钠250毫克),经加工的肉类如咸肉(大约每100克含钠1500毫克), 零食如椒盐脆饼、奶酪泡芙和爆米花(大约每100克含钠1500毫克), 调料如酱油(大约每100克含钠7000毫克)以及肉汤和浓缩固体汤料(大约每100克含钠20000毫克)。  富含钾的食品包括:豆类(大约每100克含钾1300毫克),坚果(大约每100克含钾600毫克), 蔬菜如菠菜、卷心菜和香菜(大约每100克含钾550毫克),以及水果如香蕉、 木瓜和枣(大约每100克含钾300毫克)。加工会减少许多食物的钾含量。  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摄取了太多的钠,而钾的摄取量不足。  世卫组织营养促进健康和发展司司长弗朗西斯科•布兰卡说: “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后者又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原因。 本指南针对两岁以上儿童提出了建议。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血压高的儿童成年后往往患高血压。”  该指南为公共卫生专家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工具,供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应对心脏病、 中风、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时使用。 减少钠摄取量、增加钾摄取量从而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风险的公共卫生措施包括对 食品和产品标签做出规定、教育消费者、更新国家膳食指南,以及与食品厂商谈判减少加工食品中的钠含量。  为减少肥胖症和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世卫组织也在更新有关脂肪和糖摄取量的指南。  https://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otes/2013/salt_potassium_20130131/zh/     
       https://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uidelines/sodium_intake/zh/     
       https://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uidelines/potassium_intake/zh/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因为小蓝球上的众生,只有人类有福报有能力在吃东西的时候另外加盐。

user avatar

正如 @Leo Bi 所说,盐对于很多动物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比如,在盐湖边生活的鹿就有舔食盐湖边盐花的行为,动物们似乎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帮他们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而且这个本能不只是哺乳动物的专属,至少蚂蚁也有。2008 年发表在 PNAS 上的一项研究很有意思:三个棉花团,左边蘸盐水,中间蘸糖水,右边蘸清水,放在离地40米高的大树上。最后所有的蚂蚁都聚集到了蘸盐水的棉花团上。[1]

甚至目前有一种说法,说大部分动物会有「渴盐感」,当身体盐分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渴望获取盐分」的感觉,就像我们的饥饿、口渴一样。从而帮助动物快速找到盐分来源。

人们最早发现食盐,很可能也是追随着这些动物的脚步。而当人类开始利用食盐的时候,人类也会用带有食盐的剩饭、剩菜去吸引动物走近人类身边,最终驯化这些动物。牛、羊、猪很可能就是这样被驯化的。

人类之所以失去了这种对盐的敏感性,跟日常饮食中很少会「缺钠」有关。即使日常饮食中完全不加盐,光是食物中的钠也能满足人体需求了。当摄入钠减少时,身体会自动调节钠的排出量以保证电解质平衡,所以一般很少出现缺钠的现象。只有当大量运动,汗液大量流失的极端情况下(比如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才会出现「缺钠」的问题,从而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盐分[2]

但是,人类还是保留了演化中对盐的渴求——因为我们能尝到咸味。适当的咸味会产生愉悦感,让我们感到食物更加可口。咸味是一种「味觉粘合剂」,能够增强甜味、鲜味和酸味,让它们彼此融合,使食物整体的味型更加平衡。

我们现在之所以在吃东西时加盐,「补充电解质」的意义其实已经不是很大,而更多是口味上的追求。每日吃 6g 食盐已经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推荐的上限了,而这仅仅是一个矿泉水瓶盖还不到的量。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盐都是过量的。201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是 10.5g[3]


看到评论区有知友问到如何「限盐」的问题,《Understanding Nutrition》这本书刚好有专门一页提到了解决方案,我把它翻译出来,供大家参考:

大部分人的盐摄入量(或者说钠摄入量)都超过了他们的需求。如果能避免高盐食物的摄入,或者把盐罐从餐桌拿掉的话,对一些人的高血压情况会有改善。

刚开始吃不加盐的食物,可能会感觉「食之无味」,但当你渐渐适应之后,你会开始享受食物的「本味」。

这些策略有助于你降低盐的摄入量:

  • 尽量选择新鲜、未经加工的食物。
  • 烹饪食物时,尽量少加或不加盐。
  • 烹饪食物时,选择没有加盐的香辛料(罗勒,香叶,大蒜,生姜,薄荷等),以及柠檬汁,醋,酒等调味品。
  • 在上桌后也尽量少加盐。先品尝食物,再考虑是不是一定要加盐。
  •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注意营养标签中的钠含量。
  • 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不含盐或者低盐的食物。

以下这些食物,要尽量少吃:

  • 用盐水制备/腌制的食物(如酸黄瓜,德式酸菜,腌制橄榄等)
  • 咸肉、熏肉和加工肉制品(培根,火腿,午餐肉之类)
  • 咸鱼、熏鱼等(凤尾鱼罐头、熏三文鱼等)
  • 高盐零食(薯片,玉米片,加盐的坚果、饼干等)
  • 高盐/高钠调味料(番茄酱,烧烤酱,照烧汁,味精,德式芥末酱等)
  • 奶酪,特别是加工后的奶酪(特指除了鲜奶酪之外的品种)
  • 罐头汤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是这么说的(这个版本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的现状)


很多人在评论区质疑关于「限盐」的证据问题,其中 @阿卡林 的评论比较有代表性,把它贴出来:

刚吃饱饭几天啊,就少吃盐了[为难],而且这6g这结论从出现那天开始我就在怀疑,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谁说的?有实验参照吗?论文呢?针对哪些人群?怎么算正常人群?每天应酬一堆的老板,办公室里吹空调的白领,工地上挥汗如雨搬砖的建筑工人,一个要求?那6岁的孩童,健壮的30岁男性,70岁老人,一样吗?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呢?女性生理期呢?夏天大量出汗冬天很少出汗呢?喝水很多喝水很少呢?病人和非病人呢?不同疾病人群之间呢?没有大量的参照实验和论文,这6g结论怎么出来的?为啥国人就非得6g?老美天天炸鸡甜甜圈也没见他们限定每天多少g?没有庞大的人群参数和大量的论文在支持,只是一人说了一段话,谁说的都查不清了,怎么感觉就像先前的垃圾食品定义一样,国人自编吸引眼球的结论,完全靠不住的感觉?

这位仁兄,息怒。你提的问题其实都很好,但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非要摆出喷子的态度呢?

1)你能意识到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有差异,这很好。膳食指南中的建议摄入量只是针对普通健康成年人,作为一个普适的「指导原则」来进行。对于运动员和高温工作人群的钠摄入,当然比普通人要高。膳食指南也专门为他们设立了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导原则。比如,高温工作人群根据出汗量不同,需要每天补充食盐15-20g,运动员普通训练时,每天摄入钠上限是<5g(折合食盐12.5g),高温环境下训练的话,这个量还要增加到20g。婴幼儿和儿童盐摄入量小于6g,老人最好在5g以下。男人和女人没区别,女性生理期没有影响。这些在具体的膳食指南中都能找到。我写科普当然是针对普通人群的,没有必要针对各种特例去单独讨论,不然谁想看?

2)6g是怎么定下来的?如你所说,就是参照了庞大的人群参数和大量的文献最终定下来的。光是高钠饮食和高血压的关系这块,就纳入了7篇文献,其中包含34个随机对照实验,3个队列研究,综合了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成年人群共 163743 人的数据,最终才得出相对靠谱的结论。而这些具体的文献,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你如果感兴趣,完全可以去阅读文献原文,看看他们是怎么研究的,再来做评判。

3)中国的每日6g的限量,是跟世界保持同步的。美国、欧洲、日本的膳食指南中同样也是6g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每日摄入量更低,是不超过5g。这些也是网上很方便就能查到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减盐的建议看这里:


关于高盐饮食危害的证据(摘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之前写的关于盐的历史及加工过程的科普:

参考

  1. ^Inland ants prefer salty snacks to sweet https://www.berkeley.edu/news/media/releases/2008/10/27_salt.shtml
  2. ^ Whitney E N, Rolfes S R. Understanding nutrition[M]. Cengage Learning, 2018.
  3.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