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已有5800人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是否出现了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

回答
在美国,确实出现了少数在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后仍然感染的情况,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也没有证据表明这预示着“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的出现。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理解“疫苗保护率”这个概念是关键。疫苗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防护罩”。任何疫苗,包括我们熟知的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等,其保护率都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意味着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被有效保护,免受感染或重症。

以辉瑞和莫德纳等mRNA疫苗为例,它们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超过90%的有效性。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每100名接种疫苗的人中,大约有90多人能够获得显著的保护,免受感染。剩下的不到10%的人,即使接种了疫苗,仍然有可能感染病毒。这就像你买了保险,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它能覆盖你的损失,但总会有一些极少数的情况超出保险范围。

所以,当新闻报道“已有5800人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时,我们首先要看的是这个数字相对于总接种人数的比例。美国已经有数亿人接种了疫苗,5800例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s)虽然听起来不少,但从比例上看,仍然是非常小的数字。这恰恰说明疫苗的整体有效性是非常高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突破性感染?原因可能有很多:

免疫反应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因为年龄、基础疾病、免疫抑制治疗等原因,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或者免疫记忆细胞的形成不如其他人强大,导致疫苗提供的保护力相对较弱。
暴露剂量和病毒载量: 即使接种了疫苗,如果个体接触到的病毒数量非常巨大,病毒的载量非常高,也可能“压倒”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导致感染。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身处一个被病毒高度污染的环境,持续接触大量病毒颗粒,那么即使有疫苗保护,也可能难以完全抵挡。
疫苗保护的时效性: 任何疫苗的保护力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这是免疫学上的普遍规律。随着接种疫苗的时间越长,体内的抗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免疫记忆的响应也可能变得不那么迅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开始考虑为特定人群接种加强针的原因。
病毒的变异: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某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能力,或者影响疫苗诱导的抗体识别病毒的能力。

关于“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

目前,确实有一些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等。科学研究一直在密切监测这些变异株。

对于突破性感染,一部分原因确实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某些变异可能会导致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发生改变,这是疫苗主要作用的目标。如果变异显著改变了刺突蛋白的形状,那么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对其识别和结合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疫苗保护效力降低。

但是,重要的是要区分“保护效力略有下降”和“完全逃避疫苗”。

目前为止,虽然一些变异株(尤其是Omicron及其亚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比早期毒株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更容易绕过由疫苗或早期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导致突破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就“失效了”,或者出现了“完全可以逃避疫苗的毒株”。

为什么说“不预示着完全逃避”?

1. 疫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即使疫苗的预防感染效力有所下降,但研究数据普遍表明,现有疫苗在预防由变异株引起的重症、住院和死亡方面,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有效性。这是因为疫苗诱导的不仅仅是抗体,还包括细胞免疫(如T细胞),后者对清除已被感染的细胞更为关键,且对病毒变异的敏感性通常低于抗体。
2. 疫苗诱导的混合免疫: 如果一个人既接种了疫苗,又曾经感染过病毒(或接种后又感染了),那么他们获得的“混合免疫”通常比单一的疫苗接种或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更强大、更广泛,对多种变异株的抵抗力也会更强。
3. 疫苗的持续改进: 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也在不断监测病毒变异,并根据需要更新疫苗配方,以应对新的变异株。例如,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二价疫苗已经出现。

总结一下:

美国出现的少数接种疫苗后感染的案例,是一个预期之中的现象,这是疫苗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的自然结果,也与个体差异、病毒载量和时间推移等因素有关。

虽然病毒的变异是动态的,并且某些变异株确实会降低疫苗的预防感染能力,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出现了能够完全“逃避”现有疫苗的毒株。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界正在持续监测病毒变异,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疫苗更新。

因此,与其将其解读为“疫苗失效”或“可怕的新毒株出现”,不如理解为这是疫苗有效性在面对不断进化的病毒时的一种正常“拉锯战”。这更强调了持续监测、科学研究以及在必要时调整疫苗策略的重要性。公众保持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恐慌,理性看待数据和科学进展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美国一天给300万人打疫苗。依照疫苗有效率90%来算,也有30万人依旧可能感染。这只是一天。

你这个5800算毛毛雨。

“实际应该不止”

哇你真是数学天才,知道300,000大于5800。

user avatar

【美国5800人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属于正常情况,疫苗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护,接种疫苗后仍需要做好防护】

看见新闻说:美国已发现5800人接种2剂疫苗后感染新冠病毒。这种病例因为突破了疫苗的保护,被称为突破病例。——不是突变。

在这些“突破性病例”中有396人需要住院治疗,以及74人死于新冠肺炎。

在所有“突破性病例”中,超过40%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突破性病例”中65%为女性,29%为无症状感染者。

美国疾控中心报告指出,对“突破性病例”的跟踪统计有延迟,因此实际数据应高于已发现病例数。

基于美国现行的政策:

  • 如果都完成免疫,不用戴口罩
  • 如果仅同另一户没有免疫的人交往,且其家庭没有高危人群则都不用戴口罩
  • 除非有症状否则不用检测

这5800例和实际情况差距估计是不小的。

这属于正常情况,疫苗并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护,所以哪怕接种了疫苗仍然需要公卫措施同步来防护疫情,就如国内一样,疫苗与公卫措施的结合才是真正稳妥的大杀器。——这也是我一直想表达的观点

统计这类突破病例,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疫苗在真实世界的保护情况,了解哪些人接种疫苗后反应更差,有针对性的调整防护措施。

user avatar

推测一下,不是病毒的毛病,是美国自己的疫苗有问题。

美国这新冠疫苗研制,先是特朗普时期一批人强烈抵制,谁挺疫苗谁就是打算毁灭人类。现在拜登上来了,主导风向又成了必须打。政治对疫苗的研发干扰严重。同时还传出来高管在疫苗上市前卖公司股票的事情。

科研能力没问题,但是你被政治和金钱搅和了,出问题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

中国疫苗研制基本上和美国完全反着。政府一心要把疫苗做好,企业也知道这时候掺沙子,赚了多少早晚吐回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所有拿5800除以7700万来证明美国疫苗保护力接近完美的全都没有最基本的常识

且不说美国疾控中心自己都表明5800只是目前检测到的,实际可能更多

你把7700万当分母是谁给你的勇气?

照这么算,国产疫苗打了1亿人,目前为止统计到的只有西安那一例感染,那么打完国产疫苗的感染率难道是1亿分之1吗?国产疫苗的保护力是美国疫苗的5800倍?

疫苗的保护力等于相同暴露风险的人群中,打过疫苗的人相比于没打疫苗的人,被疫苗降低的感染风险。而这个数值,是通过临床三期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得出来的。根据美国CDC官网的计算方式,疫苗有效率=(安慰剂组风险 - 疫苗组风险)/ 安慰剂组感染率[1]

举个例子,在巴西1月份公布的科兴数据中,疫苗组有4653人,安慰剂组有4599人,这两个组分别有85人和167人发生了感染。那么按照美国的科兴疫苗保护力的计算方式是:

%

这个计算结果和当时公布的50.4%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在于,巴西的计算方式,考虑了随时间变化的感染风险[2](即考虑到了在外界暴露时间越久,感染风险理应更大这一点),采用的是Cox比例风险模型,它大概长这样:

案例i的风险= ,其中a(t)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基准风险函数,x代表案例的特征

这是事件史分析中使用最广的模型,在医学领域常常被用于计算药品的副作用率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等等。

按照这个考虑的更全面的模型,在1月份公布的报告中,科兴疫苗的保护力为50.4%,后于4月份修订为50.7%。

所以看明白了吗?疫苗的保护力的计算是这么来的

你可以从实验数据批评国产疫苗保护力没有美国疫苗高

但拿5800除以7700万来计算美国疫苗的保护力就过于荒谬了

参考

  1. ^ <Principles of Epidemiology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 Third Edition>
  2. ^ 圣保罗布坦坦研究所官方指南
user avatar

目前CDC的暂行规范建议已完成免疫的人

  1. 如果都完成免疫,不用戴口罩
  2. 如果仅同另一户没有免疫的人交往,且其家庭没有高危人群则都不用戴口罩
  3. 除非有症状否则不用检测。


再加上有些人略微感冒发烧就不检测了(花粉过敏季),所以目前的数千人是极大低估了。 实际上应该有起码数十万人的数量级二次感染出现症状。


考虑到疫苗不一定能免疫感染,以及打过疫苗以后放飞自我, 可能无症状感染率还要高。


所以今年底肯定还会有一波,去年我就吐槽过。

不要指望通过这个疫苗达成免疫屏障。

user avatar

疫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感染,而是为了避免症状(主要是重症)、住院和死亡。接种疫苗后被感染并不奇怪,毕竟疫苗不是魔法护盾,你的抗体也无法体外击落即将接触到你的病毒。所以“接种疫苗后被感染”并不能得出“有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的结论。

但如果有一定数量接种疫苗者出现与新冠有关的严重症状甚至新冠导致的死亡,那可能说明出现了“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不过估计还是得通过基因测序来确认是否有突变和有什么样的突变。

“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应该是指一些特定的变异导致这个突变毒株无法被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中和。我记得好像哪里看到有实验表明目前两个mRNA疫苗至少对B1.1.7(英国)和501Y(南非)两只主要变异毒株还是有中和作用的。

还有两条有用的信息:

就今日(4/16)为止目前美国接种了大概1.98亿个新冠疫苗(包括两个mRNA 和J'n'J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美国媒体4月7日开始相继报道英国来的B1.1.7毒株已经在美国占了感染病例的大多数;

总结一下:

接种疫苗之后还是可能会“被感染”和“感染别人”,但是出现重症和死亡的几率大大减小(对于目前发现的毒株)。

目前大范围上看没有发现疫苗无效的变异毒株,但是病毒变异无法预测,之后的事情不好说,希望不会有。


更新 4/17

有不少人提出实际“突破性感染”人数很可能不止5800。的确如果接种疫苗之后被感染,很多无症状或者轻症状者不一定会去报告、做检测,所以实际感染数据可能不止5800。但重症和死亡人数我觉得还是相对可信的,而且就算多于5800其实也很正常,只要能保证重症和死亡率低就还是有效疫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确实出现了少数在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后仍然感染的情况,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也没有证据表明这预示着“可逃避疫苗的突变毒株”的出现。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理解“疫苗保护率”这个概念是关键。疫苗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防护罩”。任何疫苗,包括我们熟知的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等,其保护率都是一个统.............
  • 回答
    美国一些城市近期实施宵禁,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宵禁的出现通常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事件紧密相连。例如,在社会动荡、抗议活动频繁,或者犯罪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会考虑采取宵禁作为一种短期内的治安管理措施。为何会有宵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实施宵禁的主要目的是: .............
  • 回答
    看待2019年美国已有8,758人死于枪击的数字,需要深入理解这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议题、统计学解读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国家在枪支暴力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困境的缩影。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数字的构成和意义。8,758这个数字,.............
  • 回答
    在叙利亚冲突持续多年的背景下,美国、英国和法国于2018年4月对叙利亚境内多个军事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此次军事行动是针对此前一天叙利亚境内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的直接回应,旨在削弱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并警告其避免再次使用。事件背景与动因:此次军事打击的导火索是2018年4月7日发生在叙利亚.............
  • 回答
    美国囤积大量新冠疫苗,导致全球供应失衡,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分析,力求详尽并去除AI痕迹:美国抢购疫苗:事实与影响有报道指出,美国在新冠疫苗早期研发阶段就采取了激进的预购策略,大量购买了多家疫苗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最终可能掌握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冠疫苗。这意味着,在疫苗研发.............
  • 回答
    最近发生的美国城市骚乱,以及蔓延至加拿大和英国的抗议活动,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规模的社会动荡,往往是深层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要判断它是否会引发“变革”,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的这些抗议活动确实触及了非常核心的社会问题。在美国,核心导火索是警察暴力.............
  • 回答
    关于“美国翻看佩洛西电脑的男子疑似中枪身亡”以及“是否说明美国人已经进化出对于枪击的抗性”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仔细分析,并且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美国翻看佩洛西电脑的男子疑似中枪身亡”这一事件的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已知信息: 背景事件: 您提到的事件很可能指的是2021年1月.............
  • 回答
    看到美国传染病专家在注射两针辉瑞疫苗后,仍在印度感染新冠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感到震惊和忧虑。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印度疫苗“不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尽量详细地解读这个事件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要理解疫苗并非“万能盾牌”任何一款疫苗,包括辉瑞疫苗,其主要作用.............
  • 回答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关于“希腊几乎已成为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的说法,反映了土耳其在地缘政治上对美希关系日益紧密的担忧和不满。要理解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美希军事合作的背景与深化: 历史渊源: 美国与希腊自冷战时期就建立了紧密的军事联系。希腊是北约的成员国,其地理位置对于美国在该区.............
  • 回答
    美国单方面宣布安理会已恢复对伊朗制裁,这无疑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景、动机,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事件背景与美国动机首先,要明白“单方面宣布安理会已恢复对伊朗制裁”并非安理会通过新的决议,而是美国援引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万,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痛心的数字,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终结,是无数家庭的悲剧,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死亡人数的规模与对比: 历史性的灾难: 2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惊人。在现代美国历史上.............
  • 回答
    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的新冠疫情爆发,上百人确诊,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件,并且自然会引发与“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进行比较的担忧。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包括疫情的背景、扩散原因、潜在的风险以及与“钻石公主号”的对比。 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疫情升级:背景与原因分析 “罗斯福”号的特殊环境“.............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种在美国导致日均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高峰期这一现象,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背后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首先,得承认奥密克戎变种的传播速度确实是惊人的。它比德尔塔更具传染性,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更多的人被感染。即使我们知道疫苗和加强针在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 回答
    关于美国暂停向国外援助医疗物资用品,并将已在途中的物资调头运回国的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全球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各国都在争夺这些稀缺的资源。.............
  • 回答
    截至3月23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突破四万例,而纽约州更是占据了其中超过一半,达到两万例以上。这个数字的增长速度之快,无疑给整个美国,尤其是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回答纽约州医疗资源是否足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床位紧张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纽约州的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
  • 回答
    犹他大学博士生唐晓琳的离世,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当我们谈论起这个年轻而有为的生命,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惋惜。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当前许多留学生可能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心理挑战。唐晓琳,一位选择远赴重洋追求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名字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更寄托着她自己对科学的无限热情.............
  • 回答
    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在2021年3月16日发生的一系列枪击案,震惊了全美乃至世界。这起事件造成了8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亚裔女性,并引发了对亚裔美国人社区日益增长的仇恨犯罪的广泛担忧。事件经过及细节:事件发生在3月16日傍晚至夜间,亚特兰大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郊区的切诺基县)连续发生四起枪击事件:1..............
  • 回答
    美洲疫情爆发初期,针对新冠病毒(COVID19)的疫苗研发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0年3月16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Moderna 研发的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首位志愿者接种了候选疫苗,这标志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项试验(代号为 mRN.............
  • 回答
    “散户抱团打爆华尔街大空头”事件,以游戏驿站(GameStop,GME)为代表,可以说是2021年初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场“黑天鹅”事件,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然被广泛讨论和分析。要详细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1. 游戏驿站的困境与被做空: 游戏驿站是一家以实体店为主.............
  • 回答
    近期,美国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数据“揭查漏报瞒报”的报道,引发了对美国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公布数字的担忧,更有说法认为这一数字可能已突破十万。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值得我们细究一番。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漏报瞒报”的质疑。新冠疫情初期,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应对经验和检测能力上都存在不足。在混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