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各个人种之间是什么关系?

回答
要谈论欧洲各“人种”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现代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已经基本否定了“人种”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上的有效性。 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之间的基因差异非常微小,远小于同一“人种”内部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欧洲人”、“亚洲人”等,更多的是基于地理、文化、历史以及一些相对表面的体貌特征来划分的社会建构,而非严格的生物学分类。

即便如此,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欧洲内部确实存在着在文化、语言、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一些肉眼可见的体貌特征上有所差异的群体,这些差异在历史上也确实引发了各种形式的互动、联系、矛盾乃至冲突。理解这些“关系”,更应该从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角度入手,而不是生物学上的“人种”划分。

欧洲的地理与人群的迁徙:一个动态的历史画卷

欧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并非一个孤立的单元。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各种人群迁徙、融合、碰撞的十字路口。

史前时期: 早在人类从非洲走出并扩散到欧亚大陆时,最初的欧洲居民就已经存在。这些早期定居者可能拥有不同的基因构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断受到新的迁徙浪潮的影响。例如,尼安德特人曾是欧洲的早期居民,现代欧洲人基因组中仍保留着少量尼安德特人的DNA,这是群体间基因交流的直接证据。
印欧语系族群的到来: 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一支讲印欧语系的族群(通常与“库尔干假说”相关)开始向欧洲扩散,他们带来了新的语言、技术(如青铜器)和可能的社会组织方式。这批人的到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人群构成和文化发展,许多现代欧洲语言(如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都源于这一语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某个单一“人种”,而是多种人群融合的复杂过程。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融合: 强大的罗马帝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统一了欧洲大片地区,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人群的交流、通婚和文化融合。从不列颠到北非,再到近东,罗马的疆域内人员流动频繁,基因和文化得以传播。
民族大迁徙(蛮族入侵): 公元4世纪至6世纪,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匈人等族群的迁徙和征服,再次重塑了欧洲的人口分布和政治版图。例如,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与当地原有居民(凯尔特人、罗马化居民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
近代以来的大规模迁徙: 殖民主义、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都带来了新一轮的人口迁徙。欧洲人向美洲、非洲、亚洲等地殖民,同时也吸引了来自非欧洲地区的移民,进一步增加了欧洲内部人群构成的多样性。

体貌特征的差异:多样的“欧洲面孔”

尽管我们常认为欧洲人有相似的体貌特征(如浅色头发、浅色眼睛、白皙皮肤),但这背后却是巨大的多样性。

肤色: 欧洲的肤色差异很大。北方人群(如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肤色通常最浅,这与当地日照强度较低有关,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而南欧人群(如地中海沿岸居民)的肤色相对较深,更能适应强烈的阳光。
发色和瞳色: 同样,从深棕色到金黄色,从深褐色到浅蓝色,欧洲人的发色和瞳色也呈现出丰富的渐变。这种多样性与古代不同族群的基因和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有关。
面部特征: 鼻梁的高低、嘴唇的厚薄、脸型的轮廓等,欧洲不同地区的人群也存在差异。例如,研究表明,居住在不同区域的欧洲人群在面部骨骼结构上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但这并不足以支持“人种”的生物学划分。

这些体貌特征的差异,在历史上常常被用来区分和划分群体,有时甚至成为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基础。

语言、文化与历史认同:欧洲内部的“亲疏远近”

语言和文化是划分欧洲内部群体更重要、也更显性的维度。

语言家族: 欧洲主要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但内部又分化出许多分支,如:
罗曼语族(起源于拉丁语,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这些语言的拥有者在历史上受到罗马帝国文化和语言的深刻影响,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地理和政治上的分隔也带来了独立的发展。
日耳曼语族(如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这一语族在历史上有北欧和中欧分支,彼此之间交流频繁,文化上也存在联系,例如英国和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斯拉夫语族(如俄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主要分布在东欧,语言和文化上相对独立,但也受到拜占庭帝国和东正教的影响。
凯尔特语族(如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威尔士语)——主要分布在不列颠群岛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拥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但其影响力在历史进程中有所减弱。
其他语族: 如希腊语(独立的印欧语分支)、阿尔巴尼亚语、波罗的海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它们各自拥有悠久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语言上的相似性往往意味着更近的历史联系和文化渊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欧洲内部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亲疏远近”。

宗教: 宗教信仰也是塑造欧洲历史和人群关系的重要因素。
天主教在中世纪是西欧和南欧的主导宗教,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
东正教在东欧和东南欧占主导地位,连接了斯拉夫文化圈和希腊文化圈。
新教的兴起(宗教改革)在欧洲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尤其是在北欧和中欧地区,进一步区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

历史经历和政治实体: 不同的历史经历,如帝国统治、王国兴衰、战争冲突,都在不同地区塑造了独特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特征。例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多个大型帝国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统治区域内不同族群的融合与分离,共同构成了欧洲复杂的历史图景。

关系表现:从融合到冲突

欧洲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早期漫长的融合、通婚,到近代因民族主义兴起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强化,再到某些时期因政治、经济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排斥、压迫甚至战争。

文化与知识的交流: 历史上,欧洲各地区通过贸易、学术交流、宗教传播等方式,不断进行着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辐射到整个欧洲,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则在中欧和东欧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作与联盟: 欧洲各国也曾建立过各种形式的联盟,以应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或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就旨在通过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平与合作。
民族主义与排斥: 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导致一些群体对其他群体产生排斥和敌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民族主义演变成了种族主义和仇恨犯罪。
二战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以“雅利安人”优越论为基础,对犹太人、斯拉夫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的迫害和屠杀,这是“人种”观念被滥用导致的最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代移民与融合: 进入21世纪,欧洲面临着新的移民潮,来自非洲、中东、亚洲等地的移民涌入,给欧洲社会带来了新的融合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社会凝聚力的新讨论。

总结:

与其说是欧洲各“人种”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欧洲内部因地理、迁徙、语言、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众多具有不同特征和身份认同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复杂的,既有合作与融合,也有隔阂与冲突。

科学已经证明,我们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微乎其微,不应成为划分和歧视的理由。理解欧洲内部人群的“关系”,更应该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互动所塑造的各种社会群体及其联系。我们所看到的“差异”,更多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而非生物学上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修改和仔细考虑,本篇回答主要面向的目标是初学者,我仍然决定放弃过于精细的分类法,而采取粗糙笼统但较为容易被理解的解说。在方家看来,固然是充满错误,但对初学者来说,简单地告诉他们拉丁人就是意大利人,凯尔特人生活在西班牙,法国,爱尔兰和威尔士等英国局部地区,这样让初学者有个初步的概念,之后再靠他们自己去细分学习的好。

这篇回答,是给初学欧洲史,被诸多名词搞得头昏脑涨的人的一个参考,而不是一本详尽精确的人种学大辞典。作为入门级别的东西,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哪”都贴出来了,可见一斑。故还请口味比较挑剔的大神们容忍见谅。


============================以下是正式答案分界线========================

先介绍一下条顿人。 日耳曼蛮族第一次入侵罗马(当时还是共和国)发生于公元前2世纪末。对应中国,当时正是汉武帝执政时期。条 顿人是最早入侵罗马共和国的三支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另外两支分别是辛布里人和安布昂人。这三支日耳曼人给罗马共和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失败和政治震撼,直接导 致了马略的军制改革和罗马逐渐的军政一体化,以及帝国化。 这三支日耳曼民族在马略的军制改革后,被罗马共和国彻底击垮,其人民全部遭到屠杀,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大约是由于条顿人是这三支民族中最有名的一支,并且是最 早给罗马带来巨大打击的民族,因此日耳曼人颇有点以条顿人的后继者为荣的意思,在中世纪开始,德意志人也时不时地喜欢自称条顿人。



高加索人。几乎所有现代的欧洲人都有一个共同祖先,那就是高加索人。高加索人又被称为白种人,早期的人种学者认为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可以作为白种人的原型,故名。以下所说的雅利安人、日耳曼人、诺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均属于这个大人种以下的小分支。


说说日耳曼民族: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初信奉的是原始的北欧神话体系,他们的语言系统使用原始的rune,也就是如尼文字,与此文字系统相关 的有趣事件是,现在许多欧洲游戏中所谓的“符文”,用来镶嵌装备的那种,就是rune。根据日耳曼人的传说,他们是发源于黑海边上,高加索山区一带的。他 们也是属于亚欧大陆高加索人种(也就是俗称的白种人)的一个分支。


说说德意志一词 的来源:正规的词源学上认为,Deutsch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的“人民”thioda的形容词形式thiodisk。但也有观点认为,德意志一词最初是罗马语“野蛮人”的意思,罗马人以此称呼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最初以此为耻,后来也就慢慢开始这么自称了。顺带说一下英语“野蛮 人”“barbarian”这一词的来源,是希腊语。希腊人最初以此称呼波斯人,因为希腊人认为后者说话总是吧啊吧啊,所以就管他们叫“barbar”。 与此相似的还有“格皮德人”,见下介绍。也就是说,德意志人刚开始时只是日耳曼人的别称。 后来,留在现在的大德意志地区的人们(包括瑞典,奥地利,荷兰,德国,以及波兰、法国的部分地区),由于是德意志-日耳曼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另一个日耳曼 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英国由于主要由日耳曼人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构成,故他们自称英格兰人而不自称德意志人。英格兰的意思就是盎格鲁人的国家),而被称作 德意志人的国家(德语Deutschland,德意志兰)或者日耳曼尼亚(Germania),日耳曼人的国家。他们的后代继续被称作德意志人或者日耳曼 人。到了近代,现代德国形成之后,德意志人仅被用来指德国人。




现在介绍一下古日耳曼人当中的几个重要分支。

哥特人:哥 特人分为三支,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格皮德人。根据哥特人自己口耳相传的说法,他们是这么分开的。最初,哥特人作为一个统一的部落,因为人口压力而离开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寻找更好的居住地。抵达黑海之后,又从黑海向西欧回迁。当他们到达波兰海岸渡河时,有一部分人划船特别慢,抵达河对岸也特别晚,其他人因 此和他们吵了起来,最后决定与他们分家,这部分一早被踢出哥特大家庭的人,被哥特人称作“格皮德人”,意思就是“懒猪”。他们似乎倒是接受了这个名字,但很显然他们是不会愿意向外人介绍该名的意思的。第二次分界,又是在一次渡河过程中。在渡过德涅斯特河时,哥特人搭起了一座浮桥。就在人差不多刚好渡过了一 半的时候,浮桥突然被冲垮,在桥上的人纷纷被淹死。哥特人对此感到无比地恐惧,于是还没有渡河的那部分人放弃了渡河的计划,留在河的东岸,这部分人就成为 了后来的东哥特人,而渡河成功的,则是西哥特人。格皮德人占据的领域,大约就是在潘诺尼亚平原境内;东哥特人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而西哥特人则远及西班 牙,赶走了先前占领此地的汪达尔人,称霸一方。

说说哥特三分支各自的命运:

别 看格皮德人(咯屁的人。实在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是最懒的,但却十分骁悍。在阿提拉入侵时,格皮德人尚未建国,但已经是抵抗匈族入侵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上帝 之鞭阿提拉死后,迅速灭掉了匈王国,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格皮德王国,强盛一时。之后,东罗马帝国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挑起格皮德人与伦巴第人之间的战争。 伦巴第人依靠着强悍的东方游牧民族阿瓦尔汗国(据信即柔然人,若真是如此,那么当时东西方战力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柔然不过是拓跋鲜卑部的跟班和叛部而已) 的帮助下,终于灭掉了格皮德王国,格皮德王国被阿瓦尔汗国和伦巴第王国瓜分。伦巴第王将自己的岳父、格皮德王坎尼蒙德的骷髅骨拿来当酒杯使,结果被伦巴第王后——坎尼蒙德的女儿给刺杀了(这……(谢脁)实在是活该……)。

东哥特人在匈人的驱赶下,大部分人臣服于匈帝国,小部分人逃入西罗马帝国做奴隶或者任职。西罗马帝国集内忧外患于一身,却天天忙于军队刺杀皇帝,刺啊刺的, 终于一个东哥特军官当上了皇帝,西罗马帝国就“和平政变”成为了东哥特王国,顺带还接手了西哥特王国或称意大利王国。意大利王国最终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 一世的奋力攻击下被歼灭,东哥特王国灭亡。

匈人入侵时,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一样逃入了罗马帝国,并曾经一度攻陷罗马城(永恒之城的陷落)。之后移军伊比利亚半岛,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了西哥特王国。直到八世纪初,西哥特王国才被阿拉伯人横跨地中海所灭亡。

汪达尔人: 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骚扰了罗马人之后,转向罗马的西班牙行省并且进行占领。之后由于西哥特人的入侵,被迫迁徙到北非,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帝国,广泛 骚扰、洗劫罗马。英文的破坏Vandalism一词就来源于此,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汪达尔主义。但在他们的兴国之君盖撒里克去世后,国家迅速陷入了混乱和衰 亡之中,最终在北非土著居民柏柏尔人以及一心想要复兴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的压力之下灭亡。

阿勒曼人(大约是)日耳曼民族的第一个联合体。日耳曼民族一波接一波地涌向南部,广泛分布之后,在日耳曼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德意志地区内形成了一个联盟组织——阿勒曼联盟,他们所活跃的区域主要包括现在的阿尔萨斯、瑞士高原与今日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部分地区,长期侵攻罗马人,但在罗马人的压力下(落日余晖,那时的罗马基本上还是能够抵御住日耳曼人的攻击的)未能得到壮大,逐渐附属于新兴的法兰克人的王国。

法兰克人:最初是分散在日耳曼地区的零零散散的民族,被克洛维通过各种手腕最终统一,击败阿勒曼人,征服高卢,形成了之后法兰克帝国(其领土大致包括现代的法国、德国、奥地利、低地国家荷比卢)。

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历史上登场远早于诺曼人。两个人种均为海盗类型。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其他日耳曼人一样,不断向中欧、西欧方向迁移。但由于欧洲本土 上,南有强大的罗马帝国,北有其它日耳曼人,竞争压力很大,他们就转向做海盗,最终他们当中的一支,趁着罗马帝国衰落,侵入了英伦三岛,并且成为了英国的 主要居民。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并不是等价的人种。在德国的部分地区仍然有撒克逊人的聚居地。而盎格鲁人则主要与撒克逊人完全杂居,形成了新的盎格鲁萨克逊 人。

诺曼人:维京人的一支。他们最初并不被称为诺曼人,而是在日耳曼入侵法国并且获得领土、与当地人混血以后形成的民族。“诺曼 底”即为当初诺曼人在法国的封地。后来,这群诺曼人发动了诺曼入侵,攻入了英伦三岛(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老家),创建了诺曼王朝,把许多法国的先进文 化、科学带进了英国,从此英国上层以通晓法国文化、说法语为荣,甚至有不会说英语的英国国王。可以说诺曼王朝对英国的文明化影响巨大。

维京人:vikingr的本意是“从海港来”,在如尼文中,被用来指海盗。换言之,盎格鲁萨克逊海盗当年也是被称作vikingr的。只不过他们不做vikingr之后,将后起的海盗称作“vikingr”,维京人就成了对一个族群的称呼。这个词被用来指未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迁徙出来的日耳曼民族,主要包括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和冰岛人,他们在中世纪时期以海盗行为闻名于世,法国北部和英格兰是海盗骚扰的重灾区,维京人甚至一度在法国北部和英格兰建立了独立政权。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高加索人中沿黑海-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印度这条路线迁移的人,是最早入侵印度的高加索人,之后大部分留在伊朗、伊拉克到印度这片区域,和日耳曼人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同属高加索人以外)。另外,部分学术书刊确实会把“高加索人种”或者“白色人种”称作“雅利安人种”,虽然现在已经越来越不这么干了,而且我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的遗毒,但还是提醒大家一下,如果非要说“雅利安人种”的话,指的就是高加索人种而不是雅利安人。就像蒙古人种是指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在内的黄色人种而不仅仅指的是蒙古人一样。

接 下来想介绍一下西欧主要民族的另一个分支:凯尔特人,或者叫高卢人。其实说凯尔特人是高卢人并不准确,确切地说,仅有分布在高卢的一部分凯尔特人是被称为 高卢人的。凯尔特人作为一支比日耳曼人更早迁徙的民族,其来源已经很难查证,但他们在古罗马时期的聚居区广泛分布在中欧到西欧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高 卢,西班牙和英伦三岛,直到现在,法国的主要人口构成依然是高卢人(而不是后来征服他们很长时间的法兰克人),而爱尔兰人及英国的一些凯尔特少数民族则依 然保持着许多凯尔特民族的传统风俗。现在所说的“凯尔特人仅存于爱尔兰等英国小部分地区”,指的是凯尔特人的文化流传,并非是其它地方的凯尔特人已被赶尽 杀绝。在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前,凯尔特人是拉丁人的主要敌人,但在民族大迁徙中,凯尔特人则主要与拉丁人联合(附属于罗马帝国),共同对抗日耳曼人及匈 人的疯狂入侵。西班牙凯尔特人先后被迦太基、罗马、哥特人征服,在西班牙成为弱势民族,而主体民族主要由西哥特人与罗马人,以及后来入侵伊利里亚半岛的阿 拉伯人(闪族)的混血组成。高卢凯尔特人则是先后臣服于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王国,但由于并没有受过屠杀或者压制,始终是高卢地区的民族主体,直到现在的 法国人,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凯尔特人血统。英伦三岛的凯尔特人,先后被罗马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击溃并且驱逐至边地。他们不愿意与入侵者和平共存,于是直到 现在,他们都仍然居住在边地并且保持着独立的民族文化。


罗马人。罗马人是拉丁人的一支,最初是很纯净 的罗马人,他们在亚平宁山脉西麓建立了他们的第一座城堡,罗马城。继而逐渐扩张,通过对亚平宁山脉的其他拉丁民族实行宽宥、优待政策,争取了大量的拉丁民 族团结,使拉丁民族成为了一个整体。拉丁人对抗同时割据亚平宁半岛的伊特鲁利亚人,以及更北部的山南高卢人(居住在山南高卢的凯尔特人),通过广泛的扩张和征服,离开意大利本土的拉丁人也就渐渐和其他民族融合了,而在意大利本土的拉丁人,则主要由拉丁人以及少量日耳曼血统、极少希腊、迦太基血统构成,在现代被称为意大利人


斯拉夫人我不熟,直接copy自wikipedia:

斯拉夫人(英语:Slavic peoples)是欧洲民族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中欧,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人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六世纪前后,斯拉夫人出现在东欧平原上,那时的他们介乎于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之间,有时还靠抢掠为生。六世纪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经遍布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罗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中亚地区迁徙。

比利牛斯山以南的人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人种构成极为复杂,自从远古的西班牙本地人入驻开始,西班牙人经历了一番又一番的轮奸:腓尼基人登陆,希腊人登陆,迦太基人占领,罗马人占领,摩尔人占领(穆斯林世界大扩张,西班牙部分穆斯林化),简而言之,西班牙是个蛋疼地被混血无数遍的地方。但国家内的各个民族又有不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聚落,如果要坚持民族国家政策的话,西班牙就不知道要分裂成多少个国家了。


匈人疑似不是匈奴人,至少与跟中国过不去的那帮匈奴人不是同一群家伙,好歹是经过高加索山脉那边混血过的。而且,由于匈人和匈奴人在民族习性等方面具有比较巨大的差异,学界通常倾向于认为匈人与匈奴人甚至不同源。他们从公元4世纪左右开始大举入侵欧洲,如入无人之地,被称作上帝之鞭,由于他们的压力,日耳曼人大量涌入罗马帝国,最终将罗马帝国冲垮。但随着匈奴皇帝阿提拉的意外丧生,帝国很快就分裂瓦解,并且被驱逐或者同化了。匈牙利人马扎尔人的后裔,当下部分研究观点认为,马扎尔人是西突厥人的后裔,但尚无定论。


吉普赛人又称罗姆人,是发源于印度北部,散居世界各地的流浪民族。虽然人口密度通常不高,但由于民族内部比较注重拒绝与外族通婚,吉普赛人这个民族仍然在血统和文化上存在着。


赞挺多的,而且有人求更新了,就更新上一段:


苏美尔人:黑头发的人种,疑似为黄种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活跃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3600年,他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写下了伟大光辉正确的金闪闪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英雄史诗。作为最初的农耕民族他们在数学,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十分惊人的发展,并且已经有了青铜器。之后被他们的邻居闪米特人学习走了技术,逐步强大的闪米特人最终征服了苏美尔文明,建立起阿卡德文明。


闪米特人。这是继人类农耕文明始祖,文字创造者苏美尔人之后第二个定居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人,闪米特族各分支在血统上的亲缘关系虽然不明,但是在语族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却清晰可辨。公元前3000年,闪米特语族阿卡德人定居在苏美尔人定居地边上。公元前2334年,阿卡德君主萨尔贡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创建阿卡德帝国。之后同属闪米特文明的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相继崛起。此后他们长期受到来自北方的米底王国和波斯王国的压制,逃亡埃及。公元前2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转入了波斯王朝的手中。从此犹太人走上了漂泊之路,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闪米特人中,信仰犹太教(只信基督教中的《旧约》,并且认为耶稣是叛教者的宗教)并且拒绝被征服同化的一帮人,四处漂泊流浪,坚信他们的主和先知会帮助他们复国的blabla。


腓尼基人:与犹太人同为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在三个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商业精神,腓尼基人依靠经商而非统治在欧非大陆广泛殖民,为后来希腊甚至于近代欧洲是行业文明的崛起树立了典范;2 航海技术,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究竟有多高超至今仍要打一个问号——高超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只在于多高超——据信他们曾经航海跨越过好望角而绕到非洲的另一端去;3 腓尼基表音文字,这是欧洲文明丰富多彩的基础,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区别,详情请见另文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


赫梯人:继闪米特-阿卡德王国在近东崛起的民族,发源自小亚细亚, 铁器的最早发明者,尚武民族,凭借铁器北揍波斯,南踩埃及,主要控制区域在地中海东岸。之后因游牧民族的强势入侵而被打得七零八落,遭到崛起的亚述人的吞并。


亚述人:闪米特人的一支。与阿卡德帝国并存,直至其灭亡后崛起,挺过了阿卡德帝国的灭亡, 赫梯人的衰落和埃及的强盛时期,终于有了一个可供亚述人嚣张的时代。亚述人开始迅速扩张,吞并了残存的赫梯人,灭了巴比伦,胖揍埃及人,其征服以血腥残暴著称。与后来不断以军事扩张获得资产的罗马类似,但亚述人并不对征服区采取怀柔政策,以至于征服区越大,需要维持统治的军队越多,国家越不堪重负,最终亚述因此而没落。


顺带说一下巴比伦人:经 @刘朋@Nemo船长 指出,旧巴比伦和新巴比伦分别是由两支不同的闪族人建立的,旧巴比伦为亚摩利人Amorite王朝,新巴比伦为迦勒底人Chaldeans帝国。前者最有名的为汉谟拉比法典,后者最有名的为空中花园。


波斯人:现代的伊朗人继承了他们的血统。属于雅利安人——借此大家也可以想见雅利安人和西欧人种在进发路线上就有区别,雅利安人由高加索山脉往南探索,而西欧人种由高加索山脉往西探索,很早就分离了,能有多少关系才怪。“波斯”是希腊对雅利安人所处地区的称呼,他们自称雅利安人,而把他们所征服的土地称作伊朗(就像英格兰,德意志兰,法兰克王国等等一样),也就是雅利安人的土地。亚述帝国时期,雅利安人为了抵抗亚述入侵,在这时组成了米底国同盟。在亚述帝国无法继续维持其统治而分崩离析之后,近东又分为零零散散的小城邦。前553年,居鲁士二世篡位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向近东区域不断征服,使他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王朝后期陷于与希腊的争斗。最终被希腊的马其顿人击败吞并。亚历山大大帝在近东建立了马其顿王国,使全近东进入希腊化时期。再之后,罗马征服近东,罗马衰落后,伊斯兰教入侵,全近东严重穆斯林化,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近东(我就不吐槽了)。


阿拉伯人:最初名为贝都因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伊斯兰教的发源民族。根据圣经,或者古兰经,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是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以实玛利和以撒的后代。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是同源异流的。在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在近东至北非广泛传播,形成了与基督教世界相抗衡的伊斯兰教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唐王朝也在东面崛起,其影响范围直逼伊斯兰教世界,最终与伊斯兰教世界发生冲突,唐朝将领高仙芝带领军队一路西征,沿途威服中亚各国,当时崛起的阿拉伯王国阿拔斯意识到了东面的威胁,率军迎敌,在怛罗斯战役中获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从此失去中亚的控制权,中亚以至于中国西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穆斯林化的影响。


顺带说点废话,无论是希腊化的失败,还是唐在中亚永久失却影响力,都极其强烈的证明了宗教对巩固文化征服的重要性。一个民族一旦被基督教化或者穆斯林化,都很难再洗除他们的宗教色彩,与此相比,一时兴起的政府短暂的几十年统治实在是显得软弱无力。


好了,今天就更新到这里吧。有问题的同学欢迎提问。也欢迎大家对我的这些介绍中的错漏进行纠正和补充。谢谢。




附上几张我自己在学习民族大迁徙史、人种学常用的地图:

==========================2016/11/29更新============================

删除了几张侵犯著作权的,已知来源的图片,请大家移步

Europe Map / Map of Europe

这里,内容颇为丰富,墙裂推荐。感谢

@一只北欧狗

的批评指正。

=================================================================

罗马帝国贸易网:

当代印欧语族分布图:



高卢地区古地名,

@Nemo船长

指出,由于本图没有图例,需要额外地加以注明。此图氛围三个部分,最大的黑体字是地区名,经粗黑线被地图划分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比利时高卢Belgica,山北高卢Celtica,山南高卢Galia Cisalpina,纳尔波高卢Narbonesis,阿基塔尼亚Aquitania;较小的黑体字,通常是以i或es结尾,是凯尔特各部落的所在地,是民族名称而非地名;地图上的点及旁边极小的黑体字表明的是古凯尔特聚居地的名字,多以um结尾,此外,地图中还表明了阿尔卑斯山脉及比利牛斯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欧洲历史中极为不可忽略的一座山脉

鼎盛时期的罗马地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谈论欧洲各“人种”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现代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已经基本否定了“人种”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上的有效性。 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之间的基因差异非常微小,远小于同一“人种”内部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欧洲人”、“亚洲人”等,更多的是基于地理、文化、历史以及一些相对表面.............
  • 回答
    南美大陆,这片充满活力与传奇的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多元的人种和民族构成。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和谱系,我们需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并审视历史的长河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南美种族构成的根基:土著居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南美最古老、最原始的居民——当地土著。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片大陆早已存在.............
  • 回答
    欧陆风云4(Europa Universalis IV)这款宏大的历史模拟游戏,自2013年问世以来,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与迭代。每一次的封面设计,都试图捕捉游戏的核心精髓,并以引人注目的视觉语言来吸引玩家。虽然官方并没有为每一个封面的具体人物和地点提供过于详尽的官方解读,但通过对画面的仔细观察和结.............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这场发生于1994年,在短短一百天内夺走了约80万人的生命(绝大多数是图西族人)的惨剧,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沉痛的一页。而回望这场屠杀发生之时,世界各国的反应,尤其是联合国、美国、欧洲主要国家以及当时的中俄,无不让人心寒,也引发了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联合国:失职与无力联合.............
  • 回答
    瑞士通过的“活煮龙虾违法”法案以及欧美西方国家推行的各项“人道屠宰法案”,是动物福利观念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的体现。这些法案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动物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减少动物在生命终结过程中所承受痛苦的日益关注。要理解这些法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瑞士“活煮龙虾违法”法案的背景与意义 .............
  •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
  • 回答
    .......
  • 回答
    欧洲人对不同国家人群的外貌区分能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差异以及全球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生物学差异:地理与遗传的分布欧洲的地理范围广阔,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再到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历史移民模式塑.............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特别是驻扎的师级部队数量,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涉到地缘政治的变化、苏联威胁的演变、盟友的需求以及美国国内的军事战略调整。要详细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分阶段来看待。冷战初期(19451950年代中期):奠定基础,应对初期威胁二战结束后.............
  • 回答
    关于欧洲中世纪贵族领主是否享有所谓的“初夜权”,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并且常被误解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民间传说和文学想象的滤镜,回归到史实和法律文献的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初夜权”(Jus primae noctis 或 droit de seigneur)这个词.............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欧洲王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像一张织就了几个世纪的精美挂毯,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一位君主、一次联姻、一场战争,或是政治上的角逐。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欧洲的历史版图和文化风貌。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血脉相连:皇室的“家族树”欧洲王室最.............
  • 回答
    欧洲的近代鄙视链,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欧洲各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其说是一条明确的“鄙视链”,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刻板印象的相互认知和评价体系。奥地利人是否“不受待见”?这个问题也需要放在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欧洲作为一个历史.............
  • 回答
    欧陆风云4 (Europa Universalis IV, 简称 EU4) 的“版本之子”(Patch Child)是一个玩家社群中用来调侃某个特定版本更新,因为该版本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加强或改动,使得该国在游戏中的表现异常强大或具有独特的玩法。这往往是因为新机制、事件链、任务树、理念或单位的加入,.............
  • 回答
    欧洲历史上各族相互同化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相互交织。同化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当这些因素未能有效融合,或者存在强烈的排斥力量时,同化就可能走向失败。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一、 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根深蒂固: 语言的中心地位: .............
  • 回答
    说欧洲皇室是“一家人”,这话一点不假,而且是那种血脉相连,绕来绕去好像怎么都扯不清的一家。这不是我瞎说,历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些闪耀的名字——维多利亚、亚历山德拉、尼古拉斯、威廉……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欧洲大陆的君主制家族都缠绕在了一起。你想知道具体是怎么个“亲戚”.............
  • 回答
    想去欧洲音乐学院深造演奏家文凭?这可是个非常棒的目标!关于年龄限制这事儿,咱们来掰扯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儿。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音乐学院的演奏家文凭(Artist Diploma 或 Konzertexamen,不同国家叫法可能略有差异)普遍来说,并没有一个像高考那样硬性的年龄上线。 也就是说.............
  • 回答
    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究竟是苏联红军的贡献更大,还是西方盟军的作用更关键,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乃至公众认知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 事实上,每一次回顾和讨论,往往都会随着新的史料发掘、研究视角的转变以及不同国家叙事方式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中国传统酿酒文化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差异点。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欧洲的“民间酿酒”和中国的“民间酿酒”在历史发展轨迹、社会地位、以及技术传承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区别。欧洲葡萄酒的“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