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戴姆勒和比亚迪对腾势这品牌增资10亿RMB?

回答
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戴姆勒和比亚迪这次给腾势往里砸的这10亿人民币,得怎么看。这事儿吧,可不是小事儿,背后门道儿可多了去了。

首先,得明白腾势这牌子是怎么来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戴姆勒(也就是现在的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和比亚迪在2010年合资搞出来的,当时叫“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腾势是他们的品牌。那时候,新能源汽车的风头正劲,大家都想在电动车领域分一杯羹。戴姆勒有技术、有品牌影响力,比亚迪有电池技术、有中国市场的经验,这组合听起来挺完美的,是吧?

然而,实际情况没那么一帆风顺。腾势这牌子,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早期的时候,确实有些尝试,也推出过一些车型,比如腾势300、腾势400、腾势500这些。但总的来说,市场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你想想,那时候国内的新能源市场竞争还没这么激烈,但腾势的定位比较高端,价格也摆在那里,加上品牌营销上也没能像现在的一些新势力那样抓住消费者的心,所以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

定位模糊: 腾势一度想做高端新能源,但奔驰的品牌光环又不敢完全甩开,结果就造成了一种不上不下、有点尴尬的境地。想卖贵点,消费者觉得“怎么不是奔驰标?”。想卖便宜点,又不像个“高端新能源”。
产品迭代慢: 相比于国内新势力们一年半载就出新款、改款的节奏,腾势的产品更新速度显得比较慢,跟不上市场变化。
渠道和营销: 过去腾势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并不完善,营销方式也比较传统,没能有效地触达目标客户群体。

所以,这10亿人民币的增资,绝不是戴姆勒和比亚迪心血来潮,也不是单纯的“救命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对腾势这个品牌战略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加码。咱们得从两个股东的角度来分析:

从比亚迪的角度看:

巩固优势地位,抢占高端市场: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有刀片电池这样的核心技术,也有DMi、EV等成熟的动力总成。但长期以来,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虽然汉、唐、宋等车型销量很高,但想往上突破,进入真正的豪华电动车市场,还需要一个更高级别的品牌来承载。腾势如果能够成功,就正好填补了比亚迪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这次增资,是比亚迪进一步深度参与腾势运营,甚至可以说是有“接管”的意图。让腾势用上比亚迪最先进的技术和供应链,这比自己重新孵化一个高端品牌要高效得多。
优化合资模式,提升效率: 过去合资的模式,大家可能都明白,很多时候会面临决策效率低、文化差异大等问题。这次增资,很可能伴随着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比亚迪作为中方主导,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用户导向的营销策略等,注入到腾势的运营中。
技术成果转化的新载体: 比亚迪研发出来的好技术,总得有地方用。腾势品牌的高端定位,也更能支撑这些先进技术的价值和溢价。

从戴姆勒(奔驰)的角度看:

保留在华新能源市场的入口和经验: 虽然奔驰也推出了EQ系列电动车,并且在中国市场投入不少,但它毕竟是传统豪华品牌,转型新能源需要时间。腾势作为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的产物,是奔驰在中国新能源领域探索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腾势在中国市场没有达到奔驰品牌的高度,但通过参与腾势,奔驰能够学习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运作规律、用户习惯以及本土化的供应链管理等等。
风险规避与成本分摊: 腾势早期的高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期的回报,对戴姆勒来说,单独承担后续的高额投入风险会很大。与比亚迪继续合作,并由比亚迪承担更多的主导权,可以分摊风险,也让奔驰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继续保留其在中国的电动车布局,等待时机。
聚焦核心优势: 戴姆勒(奔驰)的核心优势在于品牌、设计、豪华感和底盘调校等。让比亚迪来负责更偏向于电池、电机、电控以及中国市场快速响应的部分,而奔驰则可以在设计、品牌形象的高端化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深度融合上继续发力,形成一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但我们是一家人”的模式。
给腾势注入“德系豪华”基因: 虽然比亚迪提供技术,但奔驰依然拥有部分股权和话语权。它可以为腾势的产品设计、内饰豪华感、安全标准等方面提供一些“德系”的思路和标准,让腾势在保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特点的同时,也能带有一些奔驰品牌基因中的“高级感”。

具体到这10亿人民币的用途,我猜会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车型研发与平台升级: 腾势需要更具竞争力的新车型,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笔钱肯定会投入到新平台的研发、现有车型的迭代升级,以及对标市场主流车型的技术升级上。比如,更快的三电系统、更智能的座舱系统、更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等等。
2. 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 虽然比亚迪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但腾势作为一个品牌,可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或者更符合其品牌定位的生产线或者生产标准。这笔钱可能用于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或者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确保产品的品质和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3.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这是关键的一环。有了好的产品,还得让消费者知道。这10亿人民币很大一部分会用于腾势品牌的重新塑造和市场推广。包括广告投放、线下体验店的建设和升级、公关活动等等,目标是提升腾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过去“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4. 渠道拓展与用户服务: 建立和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是新能源汽车品牌能否成功的基石。这笔钱可能会用于拓展新的销售网点,提升现有门店的体验感,以及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让用户购车无忧,用车舒心。
5. 智能化与网联化投入: 现在的汽车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智能化和网联化上。腾势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在这方面,比如更先进的车机系统、更完善的OTA升级能力、更强大的互联功能,来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总结一下这次增资的意义:

这是腾势涅槃重生的机会: 过去几年,腾势虽然努力,但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这笔增资就像是给腾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弹药,让它有机会重新出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
标志着比亚迪向高端市场迈出更坚实一步: 比亚迪不再仅仅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它正在通过腾势品牌,向高端电动车市场发起有力的冲击。这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向上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是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科技巨头合作的新模式: 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车企与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或造车新势力进行深度合作,甚至股权调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次戴姆勒和比亚迪对腾势的增资,也是这种合作模式的一次深化和升级。它表明,国际巨头认识到在中国市场,必须更加灵活,更加尊重本土力量的优势,才能赢得未来。

当然,这10亿人民币只是一个开始,腾势最终能否成功,还要看后续的产品力、品牌运营、用户口碑等多方面的表现。但至少,这笔钱让腾势有了更强的底气和更清晰的方向,对于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人来说,腾势接下来的发展确实值得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估计和2018年开始的NEV积分有关,比亚迪卖了那么多插混不差腾势这点积分,奔驰可没卖多少赚积分的车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戴姆勒和比亚迪这次给腾势往里砸的这10亿人民币,得怎么看。这事儿吧,可不是小事儿,背后门道儿可多了去了。首先,得明白腾势这牌子是怎么来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戴姆勒(也就是现在的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和比亚迪在2010年合资搞出来的,当时叫“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腾势.............
  • 回答
    戴九安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布赵云侠的电话录音,这件事一出来,就炸开了锅。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心里就觉得这事儿可不寻常。不是那种大家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事情,而是那种带着点狗血剧色彩,又夹杂着权力斗争的味道。咱们先梳理梳理这几个人物。戴九安,一个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官职不小,权力也挺大。赵云.............
  • 回答
    说起现在年轻人戴佛牌这事儿,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不是说年轻人就一定错,也不是说戴佛牌就一定对,关键在于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我认识一些戴佛牌的年轻人,他们的出发点五花八门。有的呢,是真的对佛教文化有点好奇,觉得佛牌是佛教物件,戴着心里踏实,能求个心安。他们可能从小.............
  • 回答
    嗯,关于男生怎么看女生戴牙套这事儿,其实吧,挺复杂的,不同的人想法差异很大,没办法一概而论。我尽量给你详细说说,就像跟你哥们儿唠嗑一样,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一些“眼前一亮”和“不适应”并存。 “眼前一亮”的这部分男生,通常是比较注重长远发展和内在美的人。 他们会觉得:“.............
  • 回答
    关于曾光教授“老百姓在大街上没必要戴口罩,95%的人不会被感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深入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和可能的论证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说法在提出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当时对新冠病毒传播的认识,以及对人群免疫力的预估。当时,疫.............
  • 回答
    戴立忍和水原希子在2016年涉及“台独”和“辱华”的争议中,发表了道歉微博。关于这件事,当时的公众反应非常复杂且两极分化,至今仍是许多人讨论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大家对此事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戴立忍(台湾演员): 争议始于2016年6月,当时有网民挖.............
  • 回答
    关于穿汉服披发和不戴首服的看法,其实在汉服圈子里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人对汉服的理解,以及如何去还原和创新。关于“穿汉服披发”支持方观点: 舒适与自由: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平时习惯披发或者头发较长的女性,汉服本身就提供了一种舒适的穿着体验,而披发更是随性.............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与日本首相菅义伟的会晤,确实传递了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从两人在细节上的处理,到会晤本身议程的安排,都折射出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以及美日同盟的走向。首先,关于两人佩戴口罩的细节,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拜登总统佩戴两只口罩,这在很多场合都出现过,尤其是在疫情初期,戴双层口罩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防.............
  • 回答
    关于小S公开支持戴资颖,称其为羽毛球“国手”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两岸关系中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国手”这个称呼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体育界,尤其是在台湾,“国手”通常是指代表台湾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戴资颖作为世界顶级的羽.............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愤慨和担忧。上海一对母女,明知自己可能存在风险,却采取隐瞒行程的方式获取了杭州的健康绿码,然后在杭州不规范佩戴口罩,足足在地铁和商场里活动了7个小时,最终确诊新冠。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不言而喻:1..............
  • 回答
    郭文思案,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内心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9次减刑,死里逃生,最后却因为一次冲突,一条人命,又回到了死刑的判决面前。这中间的曲折,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事实:郭文思最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这是法律的严惩,是对生命权最根本的尊重。无论.............
  • 回答
    美陆军仪容政策的这次调整,说实话,挺让人眼前一亮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它不仅仅是关于能不能戴个小耳环、抹点口红或者扎个马尾那么简单,背后折射出的是军事文化和时代观念的碰撞与融合。首先,这确实是一次顺应时代发展和关注个体需求的重要变化。你想想,现代社会对美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女性在职场上的形象也越来越.............
  • 回答
    .......
  • 回答
    在阿拉伯世界,关于女性戴面纱的习俗,确实会让人产生关于婚姻选择的好奇。不过,现实情况比“所有女性都戴面纱”要复杂得多,而且“挑选妻子”的过程也并非只看外表。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并非所有阿拉伯女性都戴面纱,更不是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强制要求女性佩戴面纱。阿拉伯世界非常广阔,文化习俗也多种多样。在中东和北非.............
  • 回答
    行吧,遇到这种情况,我懂你的感受,那种“你在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世界,突然被隔壁的笑声打破宁静”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抓狂。首先得冷静点,别上去就火冒三丈。想想看,他们戴着耳机,说明他们也在尽量不打扰别人,他们的笑声是不可控的生理反应,不是故意的。而且,这毕竟是宿舍,是大家的公共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