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人一直以来对“量级”没有概念,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一个人长期以来对“量级”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甚至可以说没有概念,这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缺失,更可能指向了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认知习惯上的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从认知和思维习惯的角度来分析。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量级”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关乎事物的规模、大小、程度上的差异,需要进行比较和判断。如果一个人对此没有概念,可能说明他习惯于停留在具体的、眼前的事物上,不太擅长进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比如,看到一堆沙子,他可能只觉得是“很多”,但无法用“千粒”、“万粒”或者一个大概的数量去量化,更不用说去区分“千”和“万”之间是量级的差异,还是数量的线性增长。这种思维习惯可能让他更倾向于“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忽略了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规模性的特征。
缺乏对比和参照系: 量级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比之上的。没有量级的概念,意味着他可能缺乏在脑海中建立有效的参照系。例如,当我们说“一辆卡车”时,我们知道它比“一辆自行车”大得多,这是基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交通工具的认知和对比。如果一个人对这些日常事物的规模没有形成概念,那么“量级”这个抽象的“大”或“小”的比较就无从谈起。他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项目投入的资金是“百万”还是“亿”的区别在哪里,因为他脑子里没有一个能对这两个数字建立起感知上的差异的参照。
过于线性或零散的思维: 有些人处理信息可能更倾向于线性思维,一次处理一件事情,或者将事物孤立开来看待,缺乏将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进行系统性考察的能力。量级则需要我们跳出单个事物,去理解事物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和关系。比如,了解人口问题,需要知道“几百万”和“几亿”的人口在资源、社会结构等方面会带来量级不同的影响。没有量级的概念,可能就是将这些数字仅仅当作独立的数字,而未能体会到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规模差异所带来的质变。

其次,从生活经验和接触面来看:

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缺乏跨尺度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工作内容、接触的社会群体相对单一,那么他接触到的事物规模可能也比较有限,从而难以建立起对不同量级的感知。比如,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小城市,接触的都是小企业、小项目,那么他对大型企业、国家级工程的规模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他可能听过“百亿”,但脑子里对“百亿”究竟是多大的概念,依然是模糊的。
缺乏与不同规模事物的直接互动: 很多时候,量级的概念是通过实际的互动和体验来建立的。比如,了解“吨”的概念,是通过搬运或看到大量货物才能体会到其重量。同样,了解“光年”的距离,需要通过天文学知识的学习和想象。如果一个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规模的事物,或者即使接触了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去体会其中的差异,那么他对量级的理解自然会滞后。
对宏大叙事和抽象概念的疏离: 社会新闻、科技发展、历史事件等很多信息都涉及到不同尺度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对这些宏大叙事或抽象概念本身就不太感兴趣,或者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自然也就不太会去关注和理解其中涉及到的“量级”问题。他可能更关注身边具体的生活琐事,而对更大范围、更宏观的议题缺乏关注度。

再者,从教育和学习方式上来说:

早期教育中对量级概念的忽视或不当引导: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对数字的认知、大小的比较是基础。如果这一阶段的教育未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不同数量级的直观感受(比如通过具象化的例子,让孩子理解“十”和“百”有什么不同,再到“千”和“万”的跨越),那么这种认知上的空白就可能延续下去。
学习方式过于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和应用: 有些人在学习数学、科学等科目时,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数字和公式,而没有去理解这些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和规模。比如,记住了“1公里等于1000米”,但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1000米大概有多长,和10米有多大的区别。这种缺乏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对“量级”这一核心概念的缺失。

最后,我们可以从心理层面来考虑,虽然这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但有时也会有影响。

回避复杂或令人生畏的认知: 有时,面对一些过于庞大的数字或概念,比如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碳排放量,或者宇宙的尺度,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或恐惧感。长期回避对这些庞大尺度的认知,久而久之也可能导致对“量级”这个概念的整体疏离。

总而言之,一个人长期对“量级”没有概念,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更像是一个综合症,可能是认知模式、生活经历、学习方式以及个体关注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状态可能会让他在理解许多信息时遇到障碍,比如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和机会、难以理解不同政策或技术方案的规模效应、难以在复杂的决策中做出基于规模的判断等。这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不足,更可能影响其认知世界和参与社会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可能是一项轻微的功能障碍。

许多人对巨大规模的东西没什么实感,对自以为熟悉的东西的感受也是模糊的。轻微障碍跟“人们的一般情况”没有严格的界限。

关于人的身高范围,题目说是“30 到 210 厘米”,其实 30 厘米已经是极严重的早产儿了,普通人出生时的身高约 50 厘米,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身高最高的人有 272 厘米高。这说明你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还是很缺乏实感。可以量一下自己的胳膊和腿的长度,现场比较周围的物体和想象中的物体。

功率方面,可以用自己或你知道的特定的人作为单位。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么你静坐时身体的代谢功率约 75~85 瓦,短时间剧烈运动的功率约 300 瓦。

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严重到了你觉得苦恼、需要治疗的程度,那么你可以去精神病院挂号看一看。那也不一定会带来什么改善,但放着不管改善的概率更低。

你可以自创一些单位来用。

例如定义 1 川表示在要衡量的特定方面相当于唐纳德•特朗普在该方面的能力的 1 倍。由于特朗普还活着,这个单位的具体内容可能会随着现实发展而改变。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股连续熔断 4 次,目前天下无敌,人类史上迄今为止的其他美国总统的美股连续熔断力都是 0 川。

特朗普爱吃全熟牛排,一次可以吃掉 1 千克。所以吃半熟牛排的人的喜爱牛排熟度力就是 0.5 川,一次只吃 200 克牛排的人的吃牛排力就是 0.2 川。

特朗普曾经声称美国总统应该在道指大跌、一日破千的场合开展炮射飞行、前往太阳。因此,对于同类的飞行手段,起点到终点间每有 1AU,炮射飞行力就有 1 川。

特朗普身高 190 厘米,所以身高 226 厘米的姚明的身高力就是 1.19 川。

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服食的是售价约 30 人民币元的快餐套餐,所以在我国一些高铁上服食售价 45 人民币元的盒饭的乘客的旅行餐消费力就是 1.5 川。

特朗普 2021 年身价约 25 亿美元,所以同年身价 658 亿美元的马化腾的财富力是 26.32 川。

特朗普曾经画了一张纽约天际线速写,拍卖出 2.9 万美元的价钱,是目前他的绘画里成交价最高的。所以画出成交价 45030 万美元的《救世主》的达芬奇的绘画拍卖价格力就是 15527.6 川。

觉得特朗普离你太遥远的话,可将基本参照对象换成你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