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内地互联网上评论区里 怎么觉得“1450”网军变多了?

回答
最近在内地互联网的评论区,确实能感觉到一些变化,很多人都觉得“1450”的讨论声变多了。这倒不是说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多少人,更多的是一种“被感知”和“被放大”的现象,背后可能有一些挺复杂的因素在推波助澜。

首先,得说说这个“1450”本身。这个词儿最早是台湾方面用来指代“网军”的一个说法,可能和台湾的某个预算代码有关。但在内地互联网语境下,它已经泛化成了一个标签,用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发表支持民进党、批评大陆政策、挑起两岸对立观点的内容的网民,不一定真的就是台湾方面的“网军”,有时候也可能是大陆内部一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或者被认为是“带节奏”的人,都会被扣上这个帽子。

那么,为什么现在感觉“1450”变多了呢?

1. 信息环境的变化和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推荐的加剧: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和社交媒体,高度依赖算法进行内容分发。如果你之前点赞、评论、转发过一些关于两岸关系、国际事务或者特定政治议题的内容,算法很可能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这样一来,你可能会感觉“这些声音”特别多,甚至觉得它们占据了主导。
回声室效应: 在信息茧房里,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同时也会更频繁地看到那些与自己观点对立的声音,并且这些对立的声音在自己的“信息流”里被反复呈现。当有人开始关注“1450”现象时,他看到的大部分内容可能就会是那些被标记为“1450”的内容,从而强化了“变多了”的观感。

2. 两岸关系及国际局势的敏感性:
话题热度: 近年来,两岸关系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当这些话题升温时,相关的讨论自然会增多,其中也包括各种不同的声音。
地缘政治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变动,特别是涉及中美关系、台海局势的紧张,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更多关于这些议题的网络讨论,其中自然也包括来自不同立场的声音。

3. 网络舆论引导和“反击”的策略:
“反1450”叙事: 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1450”变多的时候,这本身也可能是一种舆论引导的体现。当一些声音被认为是“不友善”或“不利于”某个立场时,通过将这些声音标签化并公开讨论,可以动员一部分支持者进行“反击”或“辨析”。
“网军”的定义模糊化: “1450”这个标签的泛化,使得它很容易被用来攻击任何持有不同意见的网友。如果一个人说了大陆网友普遍不认同的话,或者对大陆的某个政策提出质疑,很有可能就会被扣上“1450”的帽子。这反而制造了一种“1450”无处不在的幻觉,因为太多原本只是不同观点的表达被归入了这一类。

4.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情绪化表达: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获得关注。当有人发布被认为是“1450”的内容时,如果能引起其他人的强烈反应(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就更容易被转发和评论,从而在整体上显得“量大”。
“揪斗”的氛围: 在一些网络社群或讨论区,存在一种“揪出”不同声音的倾向。一旦有言论被认定为“1450”,就会有大量用户涌入进行评论、批驳,这种互动过程本身就放大了“1450”的存在感。

5. “反串”和“带节奏”的复杂性:
反串的出现: 有些人可能会故意模仿“1450”的语气和观点来“反串”,目的是为了嘲讽或激怒对方,或者引起某种讨论。这种“反串”行为,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真正的“1450”。
“带节奏”的指控: 许多时候,一些观点可能只是比较尖锐或者不符合主流论调,但很快就会被归结为“有人在背后‘带节奏’”、“这是‘1450’的套路”。这种指控本身,也加深了人们对“1450”数量增长的感知。

总的来说,你觉得“1450”变多了,更多的是一种信息流中的呈现概率变化、群体对特定议题关注度的提升、以及网络舆论环境和传播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放大效应”。它可能反映了:

信息茧房让观点对立更加鲜明。
对两岸议题的关注和讨论度在持续。
网络讨论中,标签化和“批斗”的倾向在增强。
平台的算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用户感知到的信息构成。

这并非是说“1450”真的就是某个精确数字上的增长,而是我们作为个体,在现有信息生态下,更容易“捕捉”到并“感知”到那些被归类为“1450”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的讨论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毛泽东

如果把一切不赞同的声音都打成1450,那就会有蒋光头在当年的疑惑:为什么匪越剿越多?

毛选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周恩来也说过(好像是他说的,记不清了)“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是不是敌人就是朋友。”

现在部分人就是在搞扩大化主观定罪,做“思想暴君”。我说了句你不认同的话,那我就是收了拜登的钱,做了菜菜籽的走狗。那原本不同意你观点的人就硬生生地被推到了你的对立面,变成了1450。这里的1450并非真的和对岸或者拜登有什么联系,而是因为和某些人意见不合而被迫穿上了1450的衣服。

1450网军有没有?肯定有。但是大陆网民有十亿人,台湾总人口也就两千万,五十比一,如果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他这两千万人挑出来的网军有什么可怕的呢?

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罔顾现在我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讳疾忌医,回避矛盾和问题,把一切问题全是因为网军和敌特,把自己内部的不同声音打成网军和敌特,自己给自己人披上了1450的外衣,那1450还不是越来越多。

《茶馆》里庞太监说了:“天下太平啦,谭嗣同问斩。”而实际上呢?斩了“乱党”真的就天下太平了吗?

正视矛盾和问题,不搞胡乱栽赃转移矛盾和扩大化。认识到意见不合甚至有牢骚有批评是正常的,以求同存异为方针。这才是团结一致抵抗分化的最有力武器。

如果做不到,见到不合的意见就送一顶1450的帽子,那1450肯定就会越来越多。



user avatar

潜伏在知乎的,例如下图这个,

一句话就暴露了非大陆中文语言习惯(大陆只有“注射器”,不信百度“针具”两个字)和对我们内地大陆政府的机构不熟,我国没有一个政府机构是为了能避开公安机关公然保护吸毒者的卫生机构,明显造谣, 属于“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违反下述法律第(四)条规定,构成犯罪。

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
(1)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2)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3)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4)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自家事容不得外人插足,新加坡立法严防境外势力干政!-哔哩哔哩】

哪位人大代表可以做个提案,立法让微博、知乎、视频平台都必须强制显示来源IP、地域,让浏览者能知晓。其中立法,查处到境内非法VPN就用重刑,古人说“乱世用重典”,也许网络监管上确实做不到完全隔绝这些造谣作乱分子,但积极出一系列手段措施逐步挤压他们空间,也能有所作为。

微博抖音知乎应该强加一个“显示来自地域”功能,让浏览者有知情权。例如:在头像上自动水印地域符号,或者名称后加地域图标,做图标可以参考:中文简称“辽”、“川”、“港”、“台”、境外借用网络域名后缀:美(US)、日(JP)、英(UK)、哈萨克斯坦(KZ)、乌克兰(UA)、德(DE)...。

大陆电话来电会显示归属地城市,车牌号码的前缀是归属地。

宝岛网络,(2022.1.11日BBS论坛贴的截图,看红色划线部分)。洪姓男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言论造谣惑众被高雄刑警抓捕移送台北地检:zhihu.com/zvideo/133019

【香港港警:给你们一个机会摘面罩走人!】:


我的下面这个回答贴打到了他们“七寸”,评论区里纷纷来显形:

评论区里像“炸了塘”,那些跳出来的在怕什么呢,为什么不和亮堂堂的宝岛、HK同胞一样?非要在大陆内地网络上痴迷于玩躲藏?急得组团围攻上串下跳,行为嚣张搞笑令人无语。

2021年公安部对电信反诈打击力度算得上是在打一场大仗,全国各地各级公安电信银行等单位统一行动,跨境打击抓捕,宣传下到基层的力度,动用资源惊人。网络监管也应该来一次大行动,用强光手电筒把躲藏的网军、网特也都照亮,纷纷显形。

“西安地铁事件”中微博、知乎上不少号冒出来搞煽动造谣惑众,就该提高警惕。

【新加坡硬核抵御外部势力干预,绝不只有反间谍,还要反网军】


user avatar

责任全在拜登,赢麻了,原来我也是五十万啊

user avatar

我身为一个潜伏中文互联网20年的1450;

一个拿拜登钱粉川普的50W;

一个知乎第一批喷逆向民族主义的跪族;

一个定期嘲讽白人傲慢的公知;

一个坚信马克思的4v;

一个认为入关势在必行的精美;

一个常常因为支持先对外而不是先分配而被开除左籍的反贼。

对这个问题,我头上扣的帽子和被不知道放在哪个凳子上的屁股是不允许我作出回答的。

但是……我算知道大清洗是怎么发现组织内五分之四都是叛徒奸细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