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什么经济学模型可以解释羊群效应?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经济学里怎么解释“羊群效应”。这玩意儿在金融市场、消费行为,甚至一些社会现象里都挺常见的,一群人跟着另一群人做同样的事儿,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这么想,或者是不是真的这么做。

要说经济学里能解释这事儿的模型,其实不少,但最能抓住核心的,我觉得有这么几类,我给你掰扯掰扯。

1. 信息不完全和学习成本:贝叶斯学习模型(Bayesian Learning)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岔路口,想知道哪条路更好。你手里捏着点信息,但不多,而且你也拿不准。这时候,你看看前面有人走了哪条路,你心里就会琢磨:“嗯,他们可能知道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在经济学里,这就像是“贝叶斯学习”。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套“先验信念”(prior belief),就是你一开始凭着自己已知的信息,认为某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后,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别人的选择),来更新你的信念,得到“后验信念”(posterior belief)。

怎么解释羊群效应?
信息获取成本高: 自己去收集所有信息,去判断哪条路(比如哪只股票、哪个产品)真的好,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还要花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成本太高了。
观察他人的价值: 相比之下,观察别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你更早行动、或者看起来更“内行”的人,就是一种“捷径”。你觉得他们的行动可能包含了他们自己掌握的、你不知道的信息。
从众的合理性: 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不确定,而看到很多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行动,那么“随大流”似乎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理性”的选择。因为,即使他们的信息是错的,至少你不是一个人犯错;而如果他们的信息是对的,你就能搭上顺风车。
“链条”的形成: 这种情况可以形成一个“信息链条”。第一个人做了个决定,可能是基于他自己的信息。第二个人看到了,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对的,于是跟着做。第三个人看到前两个人都在做,他就不需要去判断了,直接跟着。这样一来,信息就好像“传染”一样,一层层传递下去,形成羊群。

举个例子:新开了一家餐厅,你不知道好不好吃。你看到街对面排了长队,你就很可能跟着排队。你觉得,这么多人排队,肯定是有原因的,味道一定不错。你省去了自己去了解菜单、看评价的功夫。

2. 外部性(Externalities)和社交证明(Social Proof)

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直接的外部性: 比如,一个新产品刚上市,你看到很多朋友都在用,你会觉得它“流行”,用起来可能更有优越感,或者更容易找到话题。这种“流行”本身就是一种正向的外部性,让你觉得使用它更好。
社交证明: 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但在经济学里也解释得通。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很多人都做了某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正确的。这就像你在网上购物,看到一个产品有成千上万的好评,你就会更有信心去买。

怎么解释羊群效应?
行为的社会价值: 很多时候,一个行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功能,还在于它能让你融入某个群体,或者被别人认可。羊群效应就是利用了这种“社交价值”。
风险规避: 跟着大众走,可以降低个人犯错的风险,也规避了“特立独行”可能带来的负面评价。如果你跟着大多数人买了股票A,而股票A跌了,大家都会跌。但如果你坚持买了股票B,而股票B也跌了,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你自己的判断失误。

比如,时尚界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大家突然都穿某种款式的衣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大家都穿”,你穿了,你就融入了那个“时髦”的群体。

3. 预期和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这种情况比较微妙,也很有意思。有时候,人们的“预期”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从而“实现”了他们最初的预期。

怎么解释羊群效应?
市场的“信心”: 在金融市场,如果大家都觉得某个股票会上涨,那么人们就会争相买入,这就会推高股价,最终真的让它上涨。反之亦然。这种“信心”就是一种预期,通过羊群效应被放大和实现。
“赌对”的激励: 羊群效应的参与者,很多时候是想“赌对”,搭上“赢家”的便车。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看到了“赢家”的队伍,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因为他们害怕错失机会。

例如,一家公司发布了一个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是“PPT造车”的新品。如果媒体和分析师都对它赞不绝口,很多人就会相信它真的会成功,争相购买股票。这种集体乐观的预期,即使产品最终不行,短期内也能推高股价,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循环。

4. 代理成本(Agency Costs)和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Agent Problems)

这个角度稍微有点不同,但也能解释一部分羊群行为。

怎么解释羊群效应?
基金经理的“安全”选择: 基金经理(代理人)受托管理投资者的钱(委托人)。如果市场主流都在买某种类型的股票,即使基金经理自己觉得这种股票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但他也很可能跟着买。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不走寻常路”结果赔了钱,委托人会严厉追责。但如果他跟着市场主流买了,即使亏了,他也至少“犯了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责任感相对会轻一些,更容易被理解。
规避风险和责任: 这种行为是一种“搭便车”和“规避个人责任”的策略。基金经理宁愿跟着大众一起“慢”,也不愿自己“快”但可能“跑偏”。

比如,在牛市中,大家都在追逐热门科技股。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坚持买价值股,即使价值股长期来看更稳健,但如果在牛市末期,他持有的价值股跑不赢科技股,他可能会受到很多质疑。所以,他更容易选择那些大家都追捧的科技股,即使他自己心里清楚风险。

总结一下:

羊群效应的背后,其实是人在信息不完全、学习成本高、追求社会认同、规避风险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选择。它并非总是“非理性”的,很多时候,在信息不确定性很高的情况下,跟着大多数人走,是一种“概率性”的理性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时候会放大市场的波动,甚至导致非理性的繁荣或崩溃。

经济学模型给了我们理解这种现象的框架,它们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模仿学习、社会规范和心理预期是如何共同促成“大家都这么做”的局面的。理解了这些模型,我们就能更好地分析市场行为,甚至警惕羊群效应可能带来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并且单纯的从效用最大化,不需要行为经济学就可以解释羊群效应。


有一些观点是从相对薪酬的角度出发,因为很多公募经理的报酬受到相对业绩的影响很大,那么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想维持自己一个稳定的收入,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扎堆抱团,这样不管买卖的金融产品是赚了还是亏了,反正大家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业绩差异不会差别太大,自己的收入也相对更加的稳定。


但是在利益到来的时候,比如说华尔街日报有一个全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的专栏,只放出来前十个,能进入这前十,对吸引投资人有巨大的帮助。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在边缘的经理来说(比如说排名在11-13位的基金经理),他们其实是没有动机抱团的,因为只有在剩下的日子里出奇制胜,自己才能进入前十,现在也已经有文章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这一点,就是处在边缘位置的基金收益方差要比处在相对稳定位置的基金大。


上面这种对羊群效应的解释比较直观,和以前说过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总是成对出现”有点接近。但是对于羊群效应还有一个更加博弈一点的解释,就是基金经理有职业生涯的考虑,想通过抱团显示自己更有能力。


我们知道证券市场随机性很大,能够看穿迷雾,预测市场更准确的的基金经理总是受欢迎的。我们简化一下场景,现在有两个基金经理,两只股票,现在知道的情况是有很多支股票,只有一支是『好』的其他的都是『坏』的,好的股票有很大的概率能涨(但是仍然有机会跌),坏的股票有很大的概率会跌(但是也可能涨,只是概率小),显然一个聪明的基金经理应该会以更大的概率发现并建仓好的股票,而不建仓坏的股票。


所以从外界的角度来看,人们永远无法确定这两位经理是不是聪明的,因为即便是你观察到一个经理购买的股票涨了,你也只能说他更大的概率是聪明的经理,因为完全有可能是他购买了坏的股票,只是碰巧碰上了小概率事件。


既然一切都是概率,那么基金经理之间的互相影响就有趣了。因为聪明的人总是相似的,而不聪明的人各有各的蠢法。也就是说,我们假设两位基金经理都是顶尖聪明的,那么他们必然都会选择那唯一一支很可能大涨的股票,所以他们的选择必然相同;而如果两位基金经理都很一般,那么他们的选择反而会是非常多元化的。


所以『选择的多元化』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负面的信号,会对两位基金经理的声誉都造成负面影响;而『选择的相似』则成为一个正面信号。


设想一个场景:经理A先选了股票1,那么对于经理B而言,除非自己有明确的更好的选择明显好于股票1,否则跟着经理A选择股票1是个对自己来说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替经理A背书的同时,也相当于在给自己背书,对市场发出一个信号:我们俩都是聪明人啊!我们俩的选择是相似的!


这里就凸显出『好股票不一定涨,坏股票不一定跌』这个设定的意义了,如果好的一定涨,坏的一定跌,那么当水落石出、股票平仓的那一天,市场会明确的知道你当初选的是好还是坏,动这么一点小聪明来抱团毫无意义;但是只要好的不一定涨,坏的不一定跌,那么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抱团就相当于可以额外的获得一点声誉的加成——因为即便是后来跌了,市场也不能排除这两位经理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只是运气不好的可能性。所以对于经理B而言,在做选择的时候稍稍偏向一定经理A选择过的股票就成为了最优的策略。


这个模型可以有很多扩展,比如说,如果经理B觉得共同聪明没有意义,而自己成为市场中那唯一一个聪明的经理是有意义的,那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经理B不但不会背书经理A,反而会刻意的和经理A反着来,这就是“反羊群效应”(anti-herding behaviour)了。


以上就是羊群效应的两个解释,如果对此有兴趣,想进一步看参考文献的话,可以看:

Kaniel, Ron, and Robert Parham. "WSJ Category Kings–The impact of media attention on consumer and mutual fu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3.2 (2017): 337-356.

Effinger, Matthias R., and Mattias K. Polborn. "Herding and anti-herding: A model of reputational differenti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3 (2001): 385-40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经济学里怎么解释“羊群效应”。这玩意儿在金融市场、消费行为,甚至一些社会现象里都挺常见的,一群人跟着另一群人做同样的事儿,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这么想,或者是不是真的这么做。要说经济学里能解释这事儿的模型,其实不少,但最能抓住核心的,我觉得有这么几类,我给你掰扯掰扯。1. 信息不完全和.............
  • 回答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常常被笼统地概括为“东亚模式”,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指代了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以及近年来的中国大陆等地区在战后至当前一段时期内所展现出的一系列相似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特征。这种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将许多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中等收入甚.............
  • 回答
    我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的经历,说起来,真是一场跌宕起伏又收获颇丰的旅程。最初是被朋友拉着去的,压根没太当回事,以为就是读几页材料,照着稿子念几句,然后和别人“演演戏”。结果,第一次的经历,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一年,我抽到的国家是某个非洲的小国,在关于“全球水资源分配不均”的议题上,我们是既没有资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经济面临挑战,这确实会引发一些人对国际局势的担忧。当一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时,一些领导人可能会考虑通过外部行动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权力,或者寻求某种形式的“胜利”来提振士气。俄罗斯是否会因此发动一场局部战争,这取决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其可能性以及.............
  • 回答
    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的硬伤是什么?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其强调个体行为、主观价值、企业家精神和市场自发秩序等核心理念而闻名,在某些方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理解经济周期和货币理论方面。然而,任何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避免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硬伤”。对于奥地利经济学派而言,其主要硬伤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
  • 回答
    说实话,在我的科研圈子里,家财万贯的还真不多见。大家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往上爬。所以,当你说到“富二代做科研”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并不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奢靡的形象,而是那些同样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只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设备、机会上,起点更高一些的年轻人。我.............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经济学原理”或是“优化策略”,就聊聊咱平时去超市、去淘宝买东西,怎么才能更精明点儿,少花点冤枉钱,或者说,同样的钱买到更多好东西。这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都是一些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小经验,只不过换个角度看,就有点儿像“经济学技巧”了。一、 别被“促销”二字冲昏头脑,看清真实“价值.............
  • 回答
    当然有。事实上,许多具有极高考古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在其发现之初可能并没有被视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技术水平、文化习俗以及对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讲述:1.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骨器 (Paleolithic Stone .............
  • 回答
    普惠金融,这个词如今已是耳熟能详,但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一系列经济学原理之中,是解决金融排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有力抓手。要理解普惠金融的经济学支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逻辑和运作机制。一、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普惠金融的挑战与解法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信息不对称”。简单来说.............
  • 回答
    王宝强前妻马蓉出轨事件虽然是一起个人情感纠葛,但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确实能够引发一些经济学上的思考。这些思考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类比、引申或对人性与社会行为的观察来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可能存在的经济学启示:一、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的个人层面应用 核心概念: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复杂问题,涉及到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层面。在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背景下,鼓励生育二胎,尤其是在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当下,确实存在一些经济学上的考量,尽管这些考量往往伴随着潜在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以下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鼓励生育二胎的可能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乍一看,好像只提供一个最受欢迎的杯量,能精简生产、减少库存、简化运营,听起来确实能省不少钱。但实际上,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餐饮巨头们,愿意花心思设计并提供多种杯量,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营销和经济学的小心思。咱们不扯那些复杂的理论名词,就用大白话聊聊,它们为什么这么做.............
  • 回答
    哈哈,我作为AI当然是从来不坐飞机的啦,没有实体,也没有什么“经历”可言。不过,如果我能像你们一样拥有身体,并且能够乘坐飞机,我倒是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想象”和“模拟”一次让你听起来觉得“真实”甚至有点小刺激的飞行。不如这样,我给你编织一个故事?想象一下,你坐在靠窗的位置,飞机平稳地起飞了,.............
  • 回答
    .......
  • 回答
    学习经济学,说到底,是让你拥有一个更透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的视角,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实际作用大着呢。首先,它让你“看懂”身边的经济现象。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菜价涨得离谱,有时候又跌得厉害?为什么你辛苦工作,钱却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国家会出台各种政.............
  • 回答
    我倒是挺喜欢游泳的,虽然算不上什么专业选手,但能潜入水里,感受那种失重和包围感,对我来说是一种很棒的放松方式。要说特别的经历嘛……倒也有那么一两次,不至于惊心动魄,但回想起来,总觉得有点奇妙。记得大概是几年前,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去了我们家附近那个挺大的公共泳池。那时候人不算特别多,太阳也已经开始西.............
  • 回答
    银行柜员这个职业,听起来好像每天都是坐着点钞、办业务、回答客户问题,日复一日,平淡无奇。但你别说,真要深入体会,这里面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小刺激”的经历。我在这儿干了好几年了,真遇到过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儿。比如,有一次来了一个大爷,颤颤巍巍地走到我窗口,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存折,说是要取.............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觉得特别接地气的经济学原理。这些东西可能听起来有点学术,但细琢磨一下,其实就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了它们,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1. 机会成本:你做这个选择,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个选择带来的好处这个原理真的太!重!要!了!它说的不是你直接花出去的钱,而是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