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定为《沁园春·长沙》?有什么深意吗?

回答
要说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选《沁园春·长沙》,这背后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里面藏着挺多学问,也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它作为开篇之作,承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认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为整个人生旅程定下了一个基调。

首先,从时代意义和教育目标上来说,把它放在课本第一篇,就是想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文字背后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精神力量。

1. 引领学生认识革命的早期力量与理想: 《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的壮阔景象,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胸怀天下。文章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直接点燃了年轻人对国家前途、社会命运的思考。把它放在开篇,就是希望学生在刚刚踏入高中这个更广阔的知识殿堂时,就能被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远大的理想主义所感染。这不是简单地读一首词,而是通过这首词,去感受一代青年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思考“未来”和“担当”。这比那些描绘个人情感或自然风光的篇章,更能直接触及到高中生这个群体所需要面对的成长课题——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确立人生目标。

2. 树立榜样,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对中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用他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为开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它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强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代代像他这样的有志青年,历经艰辛奋斗而来的。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再来谈谈文学艺术上的价值和特点,这首词的独到之处也让它成为理想的“引子”:

3. 气势恢宏,展现青年诗人的才情与豪迈: 这首词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其高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湘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层林尽染”、“湘水北流”等意象,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动态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它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作者的情感、理想融为一体,实现了“景美人亦豪”的艺术效果。这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对于初次接触古典诗词但又充满活力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撼和启迪。它展示了诗歌的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抒情,还可以是批判、是呐喊、是宣言。

4.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沁园春·长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将深邃的思想内容包裹在优美的艺术形式之中。读者在欣赏词的意境、节奏、韵律时,同时也在思考词中蕴含的哲学命题和政治抱负。这种“有意味”的阅读体验,对于引导学生从“读懂字面意思”向“理解深层含义”迈进,非常有帮助。它鼓励学生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去体悟文字背后的思想,培养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最后,从承上启下的作用来看,它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5. 铺垫,为后续学习奠定基调: 高中语文课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经典。把这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放在第一篇,就像是为整个教材定下了一个高昂的基调。它预示着接下来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更是对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以及时代精神的探索。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会明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他们后续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篇章做好心理准备。

总的来说,将《沁园春·长沙》定为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决定。它不仅是对一位伟人的致敬,更是希望通过这首词,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注入一种家国情怀、远大理想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它用最磅礴的笔触,最激昂的文字,告诉年轻的学子们:从这里开始,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去思考更有意义的人生,去拥抱属于你们的时代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1925年,32岁的湖南书生再次离开农村老家,取道长沙,想到广州继续参加工作。

当时湖南的军阀正在抓他,稍不留神就是灭顶之灾。

都要火烧眉毛了,别人赶火车还来不及,他可倒好,独自一人跑到湘江边故地重游,想看看曾经旅游过的橘子洲。

湖南的深秋已经有点发冷,那些年的旅游业也不发达,诺大的橘子洲边只有来来往往的商船,和他一样有闲心的人不多。

陪伴他的,只有江里的鱼和满山红叶。

书生看着远方的山色、湘江来来往往的人流、以及孤身一人的自己,不禁感觉有些魔幻。

一年前,书生在上海的工作不顺,导致健康也出现问题,经常睡不着觉睁眼到天亮,后来的大会也把他排除在外。

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人生低谷。

他一怒之下回到韶山养病,特别爱写议论文章的书生,整整一年没有写任何东西,经常署名的刊物主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了。

其实他哪有功夫写文章啊,忙都忙死了。

书生回到曾经立志离开的农村,用自家的钱请同乡吃饭,喜欢听同乡讲一些家长里短的破事。

比如去年收了多少粮食,要交多少田租,谁家娶老婆给多少彩礼,哪个人饿的晕倒在路边......

这些没人有兴趣的破事,他听的津津有味。

后来啊,书生把工作带到家庭中,很多同族同姓的乡亲都成为他的同事,书生告诉他们:“不知道能不能成,但事情是对的。”

大家也都认他,愿意跟他一起干。

多年以后,这些同乡大部分人都不在了,但是书生记得他们曾经的牺牲,到底有多么悲壮。

那年春天,书生走遍韶山和附近的县,和陌生的农民一起春耕,又不厌其烦的问起那些家庭琐事。

他居然把这些破事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写的满满当当特别压手。

在别人看来,他有点不务正业,但书生感觉特别充实,那些农民嘴里的家庭破事,就是他想知道的答案。

也正是因为书生的努力,他成功把自己的工作和农民联系在一起,顺利给工作单位开拓了新业务。

直到1926年底,湖南半数的县有了农会,会员达到200万人,他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观念:

“我认识到,我错了,农民对了。”

书生在湖南奔走大半年,已经知道以后的路该往哪里走,站在橘子洲头,他词兴大发,填了一首《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既然认定方向,那就干吧。

到广州之后不久,书生就做了另一个单位的宣传部长,并发表了一篇重量级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

11年后,书生早已离开广州,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

这些年,他走了很多地方。

当年吹过的牛逼,到底该怎么实现,书生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他明确的进度条,他只能一点点的摸索。

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个牛逼吹的太大了,要实现的话,仅仅写文章是不够的。

书生不得已,带着当年的父老乡亲组建一支军队,并且一点点开始学习打仗。虽然这支军队无数次被打成残兵,但好歹留下来了。

他还扎根土地,想让农民说过的那些破事,永远不再发生。

很多人不理解他,好几次把他挤走。

书生解释无用,索性也懒得多说,依旧埋头做自己的事,只是每当同事有困难的时候,都会请他去帮忙。

他什么都不说,拍拍屁股就去了。

书生的事业最终没有保住,他和同事只好收拾家当,一路向没人的地方跑,最终走了2.5万里,才到了黄土高原。

虽然事业失败了,但书生很开心,因为经过多年摸索实验,他已经有了把事业做强做大的方法。

如果说橘子洲的书生,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憧憬,那么来到黄土高原的书生,已经找到走向前方的路。

身边依然一片黑暗,但他可以拍着胸脯说:

"跟我来。"

1936年春天,黄土高原下了一场雪,漫山遍野都铺成白色,平时波涛怒吼的大河也失去声音。

书生已经人到中年,还是那么喜欢写东西,同样是江河之畔,却是不一样的心境,他又填了一首《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年前,他在湘江边独自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如今在黄土高原,他终于给自己补上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沁园春》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

书生曾经当过宣传部长的单位,老板和自己是老对手,那个老板拿着报纸念念叨叨:“真霸气。”然后愤怒的指着属下问:

“你们怎么写不出来?”

有个人鼓起勇气说:“人家是自己写的。”

很多人来问书生,这首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书生总是笑笑,不置可否。

“你们懂个屁。”


3、

他们当然不会懂。

早在26岁时,书生在湖南老家办了一张报纸,做起苦逼的自媒体人,写稿、排版、印刷、销售......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在做。

虽然没有什么团队,但报纸的销量很不错,几千人成为书生的铁杆粉丝。

在这张报纸上,书生经常发表一些言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比如有一段话是: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书生还发表了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获得各大城市主流报纸的转载,一时间名扬海内。

京城的报纸甚至不禁点赞:

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7年以后书生到达广州,开始在一家学校讲课,教材就是在湖南农村写满的笔记本,硬生生讲了32课时的农民问题。

到底谁才能主宰苍茫大地的浮沉,书生站在湘江边时,恐怕已经有了答案。

但他傲娇的没有明说。

书生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史书,事业有成之后依然改不了这个习惯,书房和床头摆满厚厚的大部头。

来和他交朋友的外国年轻人后来说:“那个黑压压的书房,仿佛要把我压垮。”

晚年的一天,书生读完一本史书之后,抬头看看窗外,发现天色欲白,不禁无限寂寞,走到书桌前填了一首《贺新郎》: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中,他又一次对自己发问:“有多少风流人物?”

这次书生没有隐晦,直接甩出自己的回答:“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再联系到他曾经脱口而出的“人民万岁”,那些今朝的风流人物到底是谁,恐怕也呼之欲出。

书生是风流人物,但只是其中之一。


4、

书生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孤独,曾经的同事给了他很多头衔,他却说要统统去掉,只留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

他历来都是当教员的,以后还要当教员。

几年以后书生故去,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的财产只有5本书,书本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那是在湘江边发问之后,发表的文章。

这几本书其实也什么,都是一些枯燥的絮絮叨叨,对于没定力的人而言,几乎是最佳的催眠神器。

但是仔细读懂读深之后就会发现,书里的絮絮叨叨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一字一句把变牛逼的方法讲给你听。

归根到底,他还是个教员。

书生一辈子不服输,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和风流人物一起变得很牛逼,并且一直牛逼下去。

user avatar

宸翰

user avatar

别管什么历史背景,也别管什么作者是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不是就是你踏进校园大门,正式开始高中生涯时的感受!

user avatar

让“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高中生,要有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要有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的朝气。

user avatar

我妻子是高中语文老师,参加工作的第一课,就是《沁园春.长沙》,她这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作者本人也不感兴趣。但是她对学生、对学科比较负责。

毕竟一个人写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句子,总得有点缘由吧?

备课的时候,她特意问我意见,因为我是毛粉,她问我快速了解教员,需要读那些书?我想了想,推荐了罗斯.特里尔写的传记,因为客观、不偏不倚,而且细节丰富。

她趴在床上翻了大半个晚上,说,没想到这人这么有趣……

她读到一段,说教员更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有过迷茫和犹豫,他们很多同学一起开了个联欢会,在大雪纷飞的时候,男同学、女同学一起打雪仗、烤火堆,然后诉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有的同学说他要工业报国,要建多少多少铁路,要造飞机造大船;有的同学说他要从政,改变国家;还有的同学说活着不就为了名利嘛,我要经商赚钱,发财致富……遭到了教员的嘲笑。

这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教员这一生,朋友很多,无论是敌是友,很多人喜欢他,很多人和他有过友谊,相处甚欢,但能够和他成为真正同志的,并不多。这就是他后来被很多人认为“无情”的一面。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喜欢朋友,他也有知己,比如陪他穷游全省风餐露宿的萧子升。但友情是友情,理想是理想,两码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语文老师,不是政治老师,也不是历史老师,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但只要是“说话”,就是在阐述你的立场和爱憎。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宣传”,诠释文学作品,更是“宣传”,语文老师,其实比所有人都能影响下一代的三观。

我并不知道我妻子怎么讲这节课的,我只知道她下了很大的功夫,读了很多资料,做了厚厚的教案,写了很长的PPT。她一个之前从来不关心政治人物的人,之后说话,一口一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么优雅,那么从容不迫”……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个知乎键政大佬。

这篇诗词,放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教育的不是是学生,还有那些青年老师。只要认真下功夫,知人论世,就会明白,什么是“书生意气”,什么是“中流击水”,什么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了?

当代青年人走向成熟,也就在30岁左右,有些问题,必须有自己的的答案了,这苍茫大地,谁是主人,教员在32岁上,已经有答案了。无论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立场是什么,理想是什么,这个时候,都该放手去做了。

“哲学家的工作是认识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培养下一代,就是改造世界。

要知道,教员,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教员。

user avatar

我参加工作之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沁园春 · 长沙》这首词。

我是这样对学生讲的:

课本之所以选录这首词,并把这首词放在高中语文的第一课,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同样风华正茂的当代青少年,领略到那个时代那些朝气蓬勃的进步青年的风采和魅力,鼓励同学们以诗人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

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滔滔不绝地向北流去。

眼前的万千山岭都变成了红色,层层叠叠的枫林有如染上了颜色一般;碧绿清澈的湘江水上,千帆竞发,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矫健的雄鹰正在长空中展翅高飞,灵动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来游去,万物都在这美丽的秋色中争先恐后地展现着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面对着辽阔的宇宙,万千思绪又涌上心头,我不禁要问,这苍茫大地上万事万物的兴衰沉浮,究竟是谁在主宰?

年少时我也曾经和同学们手牵着手,结伴同游这橘子洲。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多少个不平凡的日子啊。

那时候我们都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踌躇满志。

我们一起纵论国家大事、历史兴衰,写出那一篇篇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在神州大地上横行无忌的那些军阀视为粪土。

不知道同学们如今是否依然记得,我们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畅快淋漓地游泳的时候,那激起的千层浪花,几乎把湘江上那些疾速来往的行船都给挡住了。

很多人都说,这首词有王者气象,甚至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这首词的时候,也把诗人和他的那些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同学们,误解为诗人心中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风流人物。

这其实是在误人子弟啊!

课上,我饶有兴趣地发起提问,在诗人的心目中,主宰沉浮的究竟是谁?

结果这全班,竟然没有一个能够说出令我满意的回答来。

我站上讲台,激动地对他们说,都不对!你们初中上了三年历史课,竟然还没有学会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还有你们以往也学过《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诗词作品,老师就没有把这位以马列主义为信仰的伟大诗人给你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吗?

课本上注明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写于1925年,那时候的诗人在干什么?在领导农民运动。

写这首词的时候,诗人已经接受了马列主义,而且开始认识到,只有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改造中国。在诗人的领导下,湖南农民运动搞得如火如荼。

诗人写完这首词,就回到广州,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文中的观点就是对“谁主沉浮”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而他在文中谈到的主宰沉浮的主要力量,也就是后来所定义的人民的主体。

今非昔比,这位青年革命家的思想,已经大大超越了学生时代受五四运动影响而产生的进步青年主宰中国命运的认识,已经开始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当时以农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才是决定性的革命力量。同时,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正是在这一伟大思想的指导下,诗人才得以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人民!也包括在座的诸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选《沁园春·长沙》,这背后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里面藏着挺多学问,也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它作为开篇之作,承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认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为整个人生旅程定下了一个基调。首先,从时代意义和教育目标上来说,把它放在课本第一篇,就是想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文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转变的核心,这确实是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我试着把这些“为什么”掰开揉碎了给大家捋一捋。为什么感觉大学课程(比如高数、线代)比高中难这么多?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难度的性质不一样。 高中课程的“难”: 高中的难,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
  • 回答
    把高中政治课全部替换成法学课,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毕竟法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如果真的这么做,高中政治课所承担的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哲学意义,可能就会被大大削弱。咱们得先看看现在的高中政治课都讲了些什么。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堆砌,更多的是在培养学生对国家体制、.............
  • 回答
    在高中普通化学课程中,我们之所以说“弱酸不能制强酸”,并不是说从字面上完全不可能“制造”出强酸,而是要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制备”这个概念在我们初学阶段的语境下,以及酸的强度本身所代表的本质。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点有几个,我来给你掰扯掰扯:1. 酸的强度是相对的,由解离程度决定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酸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对数学充满好奇的同学会想到的。为什么高中数学就停在那些看起来“初级”的阶段,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些听起来更“硬核”的学科,却要等到大学才能接触呢?这背后其实是有一套教育理念和循序渐进的考量在里面的。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知识的阶梯性:基础是根本数学这玩意.............
  • 回答
    将高中数学中的正余弦定理和直线与圆的方程知识提前到初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确实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通常不这样做,以及如果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影响。核心原因:知识的连贯性、思维的成熟度、课程体系的平衡以及教学资源的适配性。 为什么通常不把.............
  • 回答
    话剧《雷雨》之所以能长久地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经典篇目,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并且涵盖了文学、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与时代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首先,《雷雨》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是它入选教材的基石。.............
  • 回答
    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你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个挺厉害的主儿,那他这么说,肯定不是乱讲。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诗到底能不能不押韵,以及不押韵的还能不能算诗。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最根本的问题:诗歌是什么?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语言艺术。它不单单是字词的堆砌.............
  • 回答
    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你熟悉的、让你时而拍案叫绝、时而眉头紧锁的“大 V”们,集体穿越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分在一个班里,还是同一年级。这场景,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首先,这个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绝对会是一场史诗级的较量。班长?那肯定是 “经济学人”(化名) 的天下。他能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学校的学费构成,能.............
  • 回答
    高中文科生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歧视”的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歧视”并非是恶意的打压,更多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价值判断和资源分配上的倾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高中文科生为何会受到“歧视”:一、 社会认知与价值导向的偏颇: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社会现象。其实,高中和大学打篮球吸引女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吸引力在大学时期会有所减弱,都不是绝对的,但背后确实有一些我们可以细细道来的逻辑。先来说说高中时期:高中时期的“篮球场上的风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吸睛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
  • 回答
    在高中阶段,有机化学的方程式普遍使用“→”而不是“=”来表示化学反应,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教学和认知原因,也反映了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这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含义。在无机化学中,当反应条件相对简单,产物明确且稳定,且反应通常.............
  • 回答
    关于高中生物教材中“卵子”这个词的变动,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取缔”,而是一个在科学认识和教学理念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相关术语使用进行优化和规范的体现。更准确地说,是教材的编写者和审核者在更新知识体系、更严谨地反映生物学研究进展时,对特定术语的选择和表述进行了调整。这背后涉及几个层面的考量:1. 科.............
  • 回答
    回想一下,高中那段日子,好像真的埋下了不少可以陪你走到最后的朋友的种子。那时候的我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一点点青涩的懵懂,一起跌跌撞撞地成长。为什么那时候的朋友,好像就更容易变成那种“一辈子的”呢?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都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首先,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的一个核心:历史书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并且不同层级的教材,其侧重点和深度也大相径庭。 所以,高中历史书上找不到胡宗宪的名字,这并不算什么稀奇事,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高中历史书的定位。它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能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的感受。面对一些同学在学习上或者行为举止上让你觉得“跟不上”或者“奇怪”,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困惑甚至不解。尤其是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大家普遍被认为应该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遇到一些让你觉得“低能”的现象,会显得尤为突出。其实,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可以从几个方面.............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仿佛一夜之间,那些清新自然的少年感就成了稀缺资源,而一股“油腻”之气却悄悄蔓延,甚至从高中就开始显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少年感”?在我看来,少年感不是指年龄,而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
  • 回答
    确实,牛顿力学在解释宏观世界中的大量现象时表现得极为出色,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运动,从抛掷物体的轨迹到行星的运行,都可以用它来精确描述。然而,就像任何科学理论一样,牛顿力学也有它的适用边界,一旦我们进入微观世界(原子、亚原子粒子)或者接近光速的宏观运动,它的预测就会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相对.............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你说的没错,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并不是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有固定轨道的,而是以一种概率分布的方式存在,我们称之为“电子云”或者“概率云”。这个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微观世界的真实情况。那么,为什么我们高中物理(甚至大学的初级物理课程)里,会花那么多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