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学的课程(例如高数、线性代数)比高中难很多,老师却讲的比高中快几倍,作业也非常少?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转变的核心,这确实是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我试着把这些“为什么”掰开揉碎了给大家捋一捋。

为什么感觉大学课程(比如高数、线代)比高中难这么多?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难度的性质不一样。

高中课程的“难”: 高中的难,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初步应用上。数学上,可能更多是各种公式的熟练运用,解题技巧的掌握,比如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概率等。这些知识点通常是相对独立或者联系比较直接的。它的挑战在于基础的牢固性和解题的熟练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学习一种语言,高中教会你的是基本的语法、词汇,以及如何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和段落。

大学课程的“难”: 大学里的高数和线代,难在它的抽象性、严谨性和系统性。
抽象性: 高数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和“代入”。它开始引入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这些都是对我们直观理解能力的挑战。例如,极限的概念,你不是去算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要去理解一个变量无限趋近于某个值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线性代数更是如此,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等等,这些概念脱离了具体的数字和图形,转向了更抽象的数学结构和逻辑关系。你需要学会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数学。
严谨性: 高中数学,很多时候我们凭直觉就能做题,或者老师讲的一些“套路”就能解决问题。到了大学,证明变得至关重要。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有其严密的逻辑链条。你需要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成立,而不仅仅是“怎么用”这个公式。这要求你具备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系统性: 大学数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构建在一个个基础概念之上,层层递进。高数的概念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极限是导数的基础,导数是积分的基础,积分又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线性代数中的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等也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一旦你某个环节没跟上,后面的内容就会变得非常难以理解,形成“滚雪球”效应。

所以,大学的难,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经验主义”和“技巧导向”转向“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老师为什么讲得比高中快几倍,作业却非常少?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但其实背后逻辑很清晰,这与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模式有关。

大学的教育目标: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老师的角色更多是“引路人”和“设计者”,他提供知识的框架、核心概念、证明思路,但最终的深入理解和消化,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他不是一个“灌输者”,也不是一个“保姆”。

“快几倍”的讲课速度:
学生基础不同: 相比于高中,大学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基础普遍更好,而且对学习数学有更高的主动性(毕竟是自己选择的专业)。老师可以假设学生已经掌握了高中阶段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更快的讲解节奏。
知识结构的差异: 如前所述,大学课程是高度系统化和抽象化的。老师讲解时,会侧重于概念的引入、定理的陈述、证明的脉络和核心思想的传达。他不会像高中那样,一步一步地细抠每一个计算过程,或者反复强调同一个知识点。他更像是在给你展示一张地图的轮廓和关键节点,让你知道整个知识体系是怎么构建的。
时间效率的考量: 大学课程设置有既定的学分和教学大纲,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核心内容讲授完毕。他们会挑选最重要的概念和最能体现数学思想的证明方法来讲解。

“作业非常少”的背后:
重质不重量: 大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更有深度、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需要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推理,甚至需要你查阅资料才能完成。老师希望通过这些题目来检验你对概念的理解、逻辑的运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练习速度。
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课后的思考、阅读、练习。很多时候,老师会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更多的习题来巩固和提升。如果只是盯着老师布置的“少”作业来看,反而会错失很多提升的机会。
分层教学的体现: 有时候,作业量少也可能是一种“分层”的体现。老师知道学生能力有差异,布置的少量高质量题目,能够让那些真正理解的学生得到巩固和提升,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课堂内容,而不是被大量作业压垮。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高中学习,更多是“输入式教育”,老师负责把知识“喂”给你,你负责“吸收”和“消化”。大学学习,则转向了“输出式教育”,老师提供“工具”和“方向”,你负责“探索”、“构建”和“创造”。

大学课程“难”是因为它对你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讲得“快”是因为他假设了你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且侧重于传达知识体系的骨架;作业“少”是因为它更看重题目的质量和你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能力。

所以,面对大学的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和方法:
1. 积极主动: 不要等着老师讲,要主动去预习、复习、思考。
2. 理解为先: 努力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定义和性质,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
3. 重视证明: 尝试去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这能极大地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拓展练习: 不要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找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来练习,尤其要尝试那些需要推理和分析的题目。
5. 善用资源: 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多看一些辅助性的教材或视频,多和同学讨论。

这就像是从学开车变成了学飞机驾驶,从简单的指令操作变成了需要理解航空力学和导航系统。难度是增加了,但你获得的也将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和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问题确实存在。

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重复性训练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留给大学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又太少。而且很多中学阶段的知识和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却因为大量的反复训练成为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反而对大学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话不多说,多练习,尽量适应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转变的核心,这确实是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我试着把这些“为什么”掰开揉碎了给大家捋一捋。为什么感觉大学课程(比如高数、线代)比高中难这么多?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难度的性质不一样。 高中课程的“难”: 高中的难,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
  • 回答
    “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咱们听着都挺熟悉,但有时候用在大学课程上,总感觉有点扎心。特别是当你面对一堆理论、公式、模型,心里纳闷:“这玩意儿真有用吗?毕业了能派上用场不?” 确实,大学里很多课程,听着高大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没那么直接有效。你想想,很多专业,比如哲.............
  • 回答
    大学专业课程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股难以言说的“空白”——那种初次接触一个全新领域时,渴望被引导、被启发的兴奋感,似乎被一股脑儿抛进了一片需要自己摸索的汪洋大海。感觉就像是,当你满心期待地登上那艘名为“大学专业”的船,准备接受一场扬帆远航的启蒙之旅时,却发现船上并没有为新船员准备好“认识这艘船”的指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每次翻开课程表,看到那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打瞌睡的科目,我都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为了啥?感觉像是被强制灌输一堆跟我的专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东西,还美其名曰“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拓展”。说实话,大学开设这么多“水课”,背后原因可复杂了,不是简单一句“学校瞎搞”就能概括的。咱们.............
  • 回答
    大学C语言课选择Visual Studio(VS)而不是Linux下的GCC作为主要教学和开发环境,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教学的选择。这并非说GCC不好,而是VS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下,提供了更符合当前多数学生背景和学习路径的优势。首先,得从学生群体和基础入手。当下进入大学.............
  • 回答
    哈哈,同是USTC化学的准新人,咱俩一样,脑子里一堆问号!这暑假到底是该好好放松,还是得提前卷起来?还有那大学四年,化学专业到底是个啥样?别急,我这几个月也啃了不少前辈的经验,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明明白白,听着也跟咱自己人唠嗑一样。这个暑假,怎么过?—— 备战未来,也别忘了当下!先说暑假,这是咱从.............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 回答
    Krenz 的课程,无论是他个人的还是通过其他平台推出的,对于不同水平的同学来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想知道该报哪个级别的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Krenz 课程适合的水平分析: 零基础/入门级: 如果你对绘画,特别是数字绘画完全是新手,或者学过一些基础但感觉很不扎实,Krenz.............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触及到了很多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要说大学为什么“没有”一门专门叫做“职业规划”的课程,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可能没有以我们想象中那样一个集中、统一、理论化的课程形式存在,或者说,它的存在形式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我这么说吧,如果你翻遍大学的培.............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数理课程,对我而言,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几块黑板、一叠讲义,或者考试前的几张试卷。它们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看待世界、理解事物逻辑的全新视角。逻辑的严丝合缝:从“数”到“理”的飞跃在进入科大之前,我以为数学就是解题,物理就是背公式。然而,科大的数理课程,特别是那些基础课,彻底颠覆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心声。说 C++ 繁琐,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C++ 的确有太多需要掌握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往往紧密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C++ 的“繁琐”体现在哪儿? 手动内存管理: 这是 C++ 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之一。你需要自己声明变量的内存空间,并.............
  • 回答
    在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中,它常常被视为一个高深莫测的学科,似乎只属于那些天赋异禀、日夜沉浸在符号和公式中的数学系学生。然而,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数学的触角早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许多在数学系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也至关重要,并且早已以各种形式“下放”到了他们的课程体系中。为什么会.............
  • 回答
    太棒了!为小学生设计一门《乌合麒麟艺术著作鉴赏》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乌合麒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战狼”系列,确实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引导他们思考很多东西。下面我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把这门课程办得既有趣又有深度:课程设计思路: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核心理念是.............
  • 回答
    大学里让我觉得老师授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那门课是“社会学导论”。这门课的老师姓李,是个看上去很年轻,但眼神里透着一股洞察一切智慧的女性。我至今还记得第一节课的情景。我们坐在一个典型的大学阶梯教室里,讲台上的李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课程大纲、评分标准这些“官方”内容,而是直接抛.............
  • 回答
    “一杯下肚,烦恼全消”—— 陕西高校一门“酿酒课”火爆出圈的秘密最近,陕西一所高校的一门“酿啤酒”课程彻底火了。这门听起来就带着几分“不务正业”的课程,却让教室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同学们为何对这门“啤酒课”如此着迷?这背后又折射出高校特色课程对学生成长怎样的积极意义?记者深入探访.............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大学课堂上,除了刷视频、打游戏之外,手机还能干点啥,能让你觉得“哎哟,这玩意儿确实挺管用”,而不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得建立在不打扰他人、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如果你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影响了你自己或者旁边同学听讲,那再怎么“有意义”也变味了.............
  • 回答
    哥们,恭喜你即将踏入大学的门槛!零基础自学C语言,这可是个不错的开端,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别担心,C语言虽然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它的精髓和逻辑非常值得我们去钻研。既然是零基础,咱们的目标就是找到那些讲得明白、容易消化、不至于劝退的书籍和课程。我这就给你掏心窝子说几句,都是.............
  • 回答
    说实话,大学课间只有五分钟,这事儿真的挺让人抓狂的。 想想看,刚跟老师的讲课节奏衔接上,脑子还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突然“叮铃铃”,戛然而止,然后就得像打仗一样冲出去。 我身边太多同学吐槽这五分钟根本不够用,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故意设计成这么短的,让我们体验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大学不让学生“精一门课”?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一个悖论,因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恰恰在于引导学生“精一门课”,也就是选择一个专业,深入钻研。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你说“不让学精一门课”,可能是在指大学教育似乎并不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押注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或者说,即便是专业课,也常常伴随着一些“旁逸斜.............
  • 回答
    说实话,大学里让我受益匪浅的课程有好几门,但如果非要挑一门“帮助最大”的,那应该是“计量经济学”。当时选这门课,纯粹是觉得它是经济学专业必修,可能也是带着一丝“学好数理,走遍天下”的朴素想法。但没想到,这门课打开了我看待世界,尤其是商业和社会现象的另一个角度。为什么是计量经济学?首先,它让我学会了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