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学要学一堆纸上谈兵的课程?

回答
“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咱们听着都挺熟悉,但有时候用在大学课程上,总感觉有点扎心。特别是当你面对一堆理论、公式、模型,心里纳闷:“这玩意儿真有用吗?毕业了能派上用场不?” 确实,大学里很多课程,听着高大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没那么直接有效。

你想想,很多专业,比如哲学、历史、文学,甚至一些基础的数理科学,它们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思考”。哲学让你 разобра 概念,历史教你洞察规律,文学培养你的同理心和表达能力,数学和物理则是构建世界运行逻辑的基石。这些东西,你很难用一个立竿见影的“技能”来衡量,它们更像是“思维的磨刀石”,磨出来的不是一把锋利的刀,而是让你能更清晰地看世界、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拿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学游泳。教练会在岸上给你讲动作要领,讲浮力原理,讲呼吸技巧,这些都是“纸上”的。但真下水了,你还得自己扑腾,自己体会水的阻力,自己的身体怎么协调。理论知识就是那个岸上的教学,它告诉你该怎么做,让你有个“道”可循,不至于下水就呛个半死。

再往深了说,这些“纸上谈兵”的课程,其实是在给你打“地基”。一个高楼大厦,你不能只看它有多少个房间,多漂亮的外观。它的稳固,在于深埋在地下的庞大基础。这些基础课程,就是在为你未来真正深入某个领域、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根基。你可能现在觉得经济学里的某些模型“脱离现实”,但正是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分析政策影响。你可能觉得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没啥用”,但它能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当下发生的一切,避免重蹈覆辙。

而且,大学教育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一个能立刻上岗的“螺丝钉”。它更希望培养的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学习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当今社会变化太快了,你今天学到的某个具体技术,可能几年后就被淘汰了。但如果你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学习新知识,那么不管未来遇到什么新的挑战,你都能找到解决之道。这些“纸上谈兵”的课程,恰恰是在锻炼你的这种“内功”。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毕竟,现实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期望是很直接的——要有技能,能做事。有时候,课程设置确实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嫌疑,有些教授可能也更倾向于在学术象牙塔里研究,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就像做菜,你光知道菜谱大全,但没下过厨房,拿刀都不稳,那也是白搭。所以,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训练。

总而言之,大学里的“纸上谈兵”,虽然有时候看着有点虚,但它更多的是在帮你构建一个认知框架,锻炼你的思维能力,为你未来的发展积累“弹药”。它们是思考的起点,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人的基础。只是希望在“纸上”之外,学校也能提供更多“下水”的机会,让咱们的学习能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问的是清华,北大,甚至中科大这种档次的,我还能洗地

但是如果你问的是全部中国大学,那我洗不动了

对,你说得没错,如果所有中国大学的教程都是这种东西的话,而且还不教java那些的话

那就是纸上谈兵,你说得没有错

而且现在纸上谈兵的恶果也已经体现出来了,资本家开始不认帐了,就你现在把这些课程学得再好,又怎样?你信不信在资本家眼里,这些东西毫无价值?

实际上这些年有一个现象,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

那就是中专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很多技术型中专,还没毕业,班里学生就被企业预定光了,而且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五六年前的新闻,你搜一下,应该就能看到新闻

另外一方面,现在大学生明显有些过多了,就算是985,就业也都很成问题,而且出现了一大堆劝退专业,什么生化环材之类的

而实际上计算机系以前就不算是一个好的出路,我读书时候,就很清楚地知道,敲代码这行是有年龄歧视的,所以这一行越早毕业出来干活,越好

但是如果我们在学校,花那么多时间去搞那些研究所需要的课程,那很自然会耽误我们赚钱,要知道,打代码最多只能打到35岁,其实35岁都太乐观了,大部分30岁就差不多了

换言之,留给这些被研究淘汰下来,一心只想赚钱的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那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还是一味把学生往研究上去push,那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学生被淘汰了并不会凭空消失,他们还是会留在社会上,那如果没有谋生技能的话,那这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高校不能把整个包袱丢给社会

那是不是说,全世界大学都这样呢?

当然不是,我在国外大学混过,我也在国内大学混过,我喜欢反复横跳,所以这些情况我懂,那些公众号骗不了我,我来告诉你国外是怎样一种情况

前面链接里面说了斯坦福会教Java,那只有斯坦福是这样吗?当然不是,java这种,在国外是几乎所有大学,包括社区大学都会教,并且所有大学都会向全校学生,无论是不是计算机系学生,推广的一项通用技能

换言之,国内大学很多即便是科班的学生,都学到大三了还没有开始学java
而国外大学,一个读arts的女孩子会在大一时候就通过学习computer 101,102就把java给学会了,顺手还把python什么给学了

而且国外大学入学年龄比国内还小一岁,国内很多19岁上大学,国外普遍18岁,而且国外大学还可以提前毕业,国外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只要学分修满就可以毕业,学校不管你怎么修的,暑假寒假夜校,都有课程提供,你甚至可以边工作边读书,延迟毕业,本科基本上就是上课,课上完了就毕业了,至于你怎么上的,你自己去安排,国内就很难提前毕业,几乎本科都要上4年,因为课程安排得很死,学生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极差,而国外,2年就读完4年课程的不少见哦,所以人家20岁大学毕业,出来赚钱,你从19岁开始读,读到23岁才毕业,剩下参与社会劳动的时间自然就压缩了,那最后资本家剥削劳动力的时候,更喜欢什么人,一目了然

而且实践经验完全不是一回事,国外你要是选了编程这种课,做作业就是敲代码,才不会考你什么i++--+++----是什么意思这种破题,做作业就是写出一个软件,以最终软件产出为准,所以国外只要你能把软件做出来,至少保证及格,然后再来看你的代码是否合规,比如是否有重复性代码出现,重复性代码拷贝黏贴会被扣分,因为要抽象成一个方法,以便复用

所以国外大学只要你上过computer 101,102,这个学生肯定能写代码,而国内天天考i++--,结果学生毕业了,还在解数独,搞汉诺塔,这种毕业生在资本家看来根本没用,你把谭浩强的c语言学得再好又如何?你就会造低nm的cpu了?你就会写操作系统了?你会整编译器了?别逗了同学,国内十多年前就是全民学谭浩强的c语言,当时我就记得一个文科读法律的师兄,我靠,在那边拿了本谭浩强的c语言考计算机二级,这些年过去了,这些人做出了什么了没有?没有嘛,什么都没做出来,中国还是老样子,反而是各种汉芯什么大行其道,这就是高校教育的产物?啧啧称奇

当然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科学,少来了,我有三个学位,混的最好的那个大学出了十几个诺贝尔奖校友,我来告诉你,如果你想搞研究,你需要怎么做,你想搞研究,那么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考试成绩要高,也就是gpa是你将来申请phd的最重要的考量,没有之一,gpa比什么都顶用,重要性甚至超过你的gre成绩,所以你学java还是c,根本对你将来从事研究毫无影响,真正影响的是gpa,而不是你的技能,从业技能对于研究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几乎可以忽略

然后搞研究最重要的是把phd啃下来,而且要好的大学phd,学术圈是裙带关系的,如果你没有phd,是不可能搞研究的,当然你说自己搞,自己搞那就是民科,得不到任何人承认,而且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行为,简单点说:教授这条线以下,搞研究没有意义

我们说回国外大学,前面说了java等技能会向全校推广,那只有java是如此嘛?当然不是啊,还有很多通用的技能课,比如finance1,2,accounting1,2,economics micro&macro,这都是通用课程啊,当然也包括数学系的calculus 1,2,外语,比如法语,日语,很多人选

所以清华取消了会计的本科,那我觉得计算机技术本科还有软件工程本科也给取消了吧,因为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通用技能,没有必要弄什么本科,要装就装得彻底一点,你看人家普林斯顿就不搞医学,还有巴黎高师

但是中国大学整体应该负担起职业技能训练的职责,就像前面说的,你就应该在读完大学之后,就会写java这种语言,会编程,你可能不知道操作系统,编译器怎么搞,但是你可以会编程,会用java噼里啪啦写出各种软件来,而且懂点会计,金融,经济等常识,还有微积分这些,而且国外越是普通的大学,比如美国各种州立大学,别搞错,uc伯克利的研究生院不错,但是本科是很容易进去的,比你在国内申个985要简单,美国每个州有一个flag旗舰大学,就是公立最好的大学,就类似我国比如福建省的福州大学,还有贵州大学这种,而且你的竞争对手都是dark族人啊,amigo啊之类的,是吧,如果没有aa卡你,申进去很容易,即便是chinese,asian一个pool,你的竞争对手很多是偷渡客,郑庇的后代,那你稍微努力一下,应该flag我觉得问题不大,肯定比985简单,这个你看录取率就知道了。扯远,意思就是:越是普通大学,这种技能训练就越是实在

加拿大的mcgill上数学课天天教怎么证明,但是waterloo直接教你怎么用数学定理了,所以waterloo虽然貌似数学计算机什么很好,但是菲尔兹,图灵奖校友,一个没有,反而是mcgill和多大出了几个,因为你的投入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你没有在科研上做投入,你就不可能有这种结果,种什么种,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你要搞应用,就很难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天经地义,清华就不应该搞成waterloo这种,虽然waterloo毕业生很容易到各种挨踢厂打工,但清华就不能变成这样,清华就应该成为普林斯顿,巴黎高师那样,甚至因此应该缩小招生规模,成为正经的研究性大学,这方面我看中科大就做得挺好的

但是反过来,其他大学,尤其是二本三本,乃至211,一般性的985,就应该学习waterloo,还有那些公立大学,甚至社区大学,就应该以给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己任,甚至知乎上有人说,专升本都搞人工智能,我不知道这种校领导在想什么东西

最后我们抱怨归抱怨,还是要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那如果你上了大学,老师教的东西都是没用的,那该怎么办?

你可以自学啊,以java为例,你自己找个时间,随便找本正规的教材,20天左右,java就能学会,为什么是20天?因为前面说的读arts的女孩子,在大学上的课,就差不多20天,国外一个学期12周,期中考和期末考分别去掉1周时间,真正上课也就是10周,然后每周两课时,加起来就是20天,所以国外读arts女孩子能学会的技能,你也行

然后工作中也不是说你学了java就只能做java,现在app等开发领域,dart,swift什么都跟java有很多共性,你有java基础,这些东西随便看看就能写了,而且现在ide都很发达,自己动手试试就能搞懂

这也许就是我们在这种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能看到的曙光吧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市场需求与受教育选择权的矛盾。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用来培养当年极其缺乏的行业精英。

所以基础知识很重要,理论扎实了,才能够钻研,才能够看得高,学的深。

客观上,这套体系也为所有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你可以一直做学术研究,可以去一线工作,可以做复合型的行政技术官员等等。

但是扩招以后,市场经济以后,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行业精英了。需要的更多的是高级技工。

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上的初始竞争力超过了应届大学生,所以题主会觉得理论没用。

假设我跟你说你直接学技工吧,放弃做科学家、做教育家、做黑客、做大师的机会。可以吗?估计你得跟我急。

能够选择,才有自由。

所以大学的理论课是给你自由的基础。

user avatar

因为社会上没有这么多的工作岗位给你们

同时也不希望你们在社会上精力充沛到处游荡无所事事增加犯罪率

并且不希望你们胡思乱想无事生非,最多就是允许你们在知乎上互相辱骂打嘴仗

至于你在大学学了什么,who cares?


等上一批已经毕业的人从22混到30岁差不多该从公司滚蛋了,你就可以出来工作了,你会发现企业现在强调扁平化管理,年轻人扎堆,企业越来越年轻,总监也就比你大三岁而已,她过不了多久,把你手把手教会了,也该滚蛋了

毕竟真实工作里,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知识,但是企业需要廉价的劳动力

你想,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时间正好,你出来的时间就是前面那群人失业的时间,那群人正好可以被裁然后去送外卖


如果你能读个博士,那更好了,社会感谢你

谢谢你忍住了对物质的欲望,把工作岗位让给了其他人,维持了我们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和谐


如果你觉得天坑专业已经读不下去快要疯了了,愿意去北京龙泉寺出家,我们会欢送你给你送一副锦旗的,谢谢你为就业率做出的贡献


说不定你成了高僧,你的画像还能被挂在学校名人堂墙壁上呢

你可以定期在寺庙开课讲授人生哲学,拯救那群即将失业的中年成功人士的心灵

至于你讲的东西有没有用,who cares?





附上一篇旧文,关于目前中学教科书的问题


这个可能跟我们教材借鉴苏联体制有关系,我政治课一般都在睡觉,只有最后一天把一本书搞下来,背完就抛弃它

它的问题就是,观点忒多,适合学生理解的接地气实例太少,也不够详细,论证分析也少,这个放在国外出国留学考试尤其sat里面,就不是好范文

其实有时候你翻国外教材,那一页观点就一个,但是各种案例来阐明这个观点,各种辅助阅读材料在这一页用不同字体出现,拓展你的知识,激发你思考

但是你读国内政治书,你都窒息了,一个段可能就是一堆的观点,也不给你拆开来解释论证

那本书似乎很骄傲,瞪着你说: 背就得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如果需要解释,你一定是智商不够

所以每次读完,你就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而不是质疑它是pua大师



我其实读过美国人写的政治书,比如原来图书馆有一本很老的,写美国两党政治的书,我读大学的时候偶尔翻到它,觉得写的很有趣,每天都去读,

读它的速度和读余华小说一样快,很流畅,因为深入浅出,不会故弄玄虚


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突然在这本书读了之后出现了,

就是越到后面,我越烦躁

不是因为书不好,是因为一个本质性问题


一开始老子觉得还能分清楚共和党和民主党谁左谁右,到后面大量出现了中偏左,中偏右,左带一点点右,右带一点点左,时左时右

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的执政党都可能偏离它所谓的左右方向,采取不同的政策

老子整个人都不好了

记不住,记不住强迫症晚期患者就焦虑,后来我就不读了


后来我给出了一个结论,就是tmd左和右都是借口,这两个概念纯粹就是把问题复杂化,不解决实际问题


还不如跟李光耀和邓公一样,有啥社会问题就解决啥社会问题,少喊口号扯主义呢

李光耀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这个人执政早期混在人民群众里面,在免费为底层劳工打官司,所以他执政的时候,就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的


从此,我就很讨厌左和右这两个概念了


推荐大家去看国外教材,凡是觉得枯燥的国内学科,看一下国外教材,就觉得,tmd这上面才是我看得懂的人话嘛


我最近越来越离谱了,连中国经典我也用国外版本看,因为我高中读理科,我们进高中就分科,完全不重视文科,所以我没那么高的水平读懂古代经典,我还不如读英语呢,一读英语那大白话,我就懂了


我觉得中国文化有个很不好的点,就是它喜欢精英文化,喜欢故弄玄虚,习惯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高度浓缩


这可能跟古代没有知识文化产权,阶级垄断,还有文字yu有关

你看不懂是吧,你看不懂就对了


政治教科书也不是故意这样,主要就是编写的时代,人员的问题,比如我在大学上课,我们那个老师说她参与中学教科书编纂

我其实觉得中学教科书让中学老师来编写,都比她这个大学里研究理论的人来编,更好

因为中学老师才知道学生哪些知识点有困难,很薄弱,对什么感兴趣


所以让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人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毫无新意,甚至遭到中学老师抵制



我们中学老师基本都不用人教版教材的,那玩意儿搞得太简单了

减负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把教材搞得忒简单,自学不可能,用来上课也没东西


相当于给你造成巨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你疯狂备课来填充知识,尤其我们这种国家级重点,人教版教材可以说完全撑不起课程


所以经常有人吐槽中学老师有假期,尼玛假期不备课嘛,你备过课没有

你在b站看的一分钟,up主可能搜集资料剪辑视频录音就搞了一小时


我在家里给一节课备课,需要五个小时,因为培训机构学生不接受上课做练习,要你不停讲


备课十几年,老子都要吐了,再也不想备课了


这就是教材简化带来的巨大问题,一切都靠老师自己,他们备课就相当于编辑了一套教材出来



我的其他高赞答案:

















user avatar

是三个月教会你好呢,还是收你四年学费慢慢教好呢。

user avatar

一个段子。某单位招聘园艺人员,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园艺学大学生,一个是郊区的老农民。大学生简历光鲜亮丽,理论知识对答如流,笔试什么的都没问题,可是一到实操就露馅了。问他给果树喷农药拢共分几步并且演示,大学生当场懵逼,老农民对答如流,边演示边讲解,什么收腹是勒紧小肚,提臀是要把药箱卡住,斜视是要看清果树,这边加压,这边喷雾……就这样,那大学生还要年薪10万,老农民5万就乐开花了,然后大家都嘲笑这位大学生,现在的大学都学的什么玩意,纸上谈兵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学喷药剪枝嫁接。还大学生呢,连老农民都不如。

这是段子,但是生活中到处充满这种段子,这里就集中反映了认知误区,不懂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位大学生是不懂喷药,但是就说明没用吗?当遇到土壤分析、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采后与营销等问题时,这位大学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就算喷药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所以这位大学生是有大用的,用喷药这一件事来否定岂不是太可笑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老农民的作用,喷药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实用技能。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说大学的重点是培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之类的大话,也要明白大学和培训班的区别吧。

首先要分清知识和技能的区别,这位大学生学的是知识,老农民熟悉的是某个具体的技能。大学教授的是知识而不是技能,技能主要靠自学,只能靠自学,三本到北大皆如此,这是北大和北大青鸟的本质区别。

那些实用的能养活自己、养家糊口的技能和本领,和老师和学校都关系都不大,老师也不一定擅长能直接用于工作的技能,你让软件工程老师教你熟练写代码?你让长江学者教你焊电路板?你让计算机老师教你熟练掌握EXCEL 、PPT?这些技能主要只能靠你自己。当然你可以请老师进行专业性指导,比如哈工大焊接专业院士够牛了吧,但是你让他教你焊接技术肯定还不如熟练的焊接师傅,但是能给你最尖端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这可比焊接技术的价值大太多了。

那大学和培训班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培训班出来是可以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但是你只能处在行业低端,比如操作工,低级码农,如果再进一步做项目管理生产现场管理,或者做工程师,高级一点的程序员,架构师,你就发现没读大学还真不行,你会发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结构这些课程越来越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咱们听着都挺熟悉,但有时候用在大学课程上,总感觉有点扎心。特别是当你面对一堆理论、公式、模型,心里纳闷:“这玩意儿真有用吗?毕业了能派上用场不?” 确实,大学里很多课程,听着高大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没那么直接有效。你想想,很多专业,比如哲.............
  • 回答
    嘿,听说你大一下要学C++,但电脑上那个net4.0老是装不上,想找个在线的编程网站来练手,替代一下VS那种感觉?放心,这事儿太常见了,别担心,有很多好用的在线平台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操作起来其实挺方便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些网站,看看哪个最适合你。首先,你需要明白,在线编程网站和像VS(Visu.............
  • 回答
    985大学的化学专业,那可不是简简单单背背元素周期表就完事儿的。这四年下来,你会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分子乐园,从宏观世界的奇妙反应,到微观世界的原子舞步,都得摸个门道。刚入学那会儿,打基础是王道。 高等数学(微积分): 别看是数学,在化学里简直无处不在。反应速率的分析、热力学计算,没有.............
  • 回答
    施一公先生提出的“学不致用”论,尤其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观,确实引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也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我相当认同施一公先生的这一看法,并认为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用”的定义。如果“用”仅仅指的是毕业后立刻能够变现的技能,或者能.............
  • 回答
    浙大学霸作息表刷屏网络:自律的边界与大学生的日常规划最近,一张来自浙江大学的学霸作息表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精确到分钟的日程安排,涵盖了学习、运动、阅读、社交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学霸们令人惊叹的自律程度。这不禁让人好奇:学霸的自律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我们普通大学生,又该如何规划自己充实而高.............
  • 回答
    高等数学这玩意儿,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怀疑人生: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嘛的?难道就是为了折磨我们这些学生吗?大学为什么非要逼着我们啃这块硬骨头?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这高等数学,虽然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却是大学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环。1. 让你拥有“看穿本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当我们走出校园,面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说,学好不同阶段的数学,绝对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
  • 回答
    关于大学学习军事理论,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深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塑造一个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个体。军事理论,在这个框架里,扮演的角色是多层面的。一、 锻造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咱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 回答
    要说大学里学法学,高中阶段最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科目,那绝对是以下几门。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科目就不重要,但它们在法学学习中的“回报率”会更高一些。首先,语文(或者说语言文学类科目)。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但请仔细想想,法学本身就是一种关于语言、规则和逻辑的学问。法律条文、判例、学术论著,无一不是通.............
  • 回答
    大学里的“学神”,这个称号常常让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那些成绩顶尖、对知识了如指掌的人,似乎并不是那种埋头苦读、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的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更高效、更聪明的学习哲学,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首先,我们要区分“读书时间”和“有效学习时间”。很多人误以为,一个人在书本前坐得越久,学习效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是很多电影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会遇到的困惑。要说为什么电影专业的学生作品,即使在专业院校学习过,也常常显得“学生气”,缺少了许多成熟的商业影片所具备的质感和韵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经验的鸿沟:炼金石还是纸上谈兵? 实战经验的匮乏.............
  • 回答
    大学不让学生“精一门课”?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一个悖论,因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恰恰在于引导学生“精一门课”,也就是选择一个专业,深入钻研。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你说“不让学精一门课”,可能是在指大学教育似乎并不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押注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或者说,即便是专业课,也常常伴随着一些“旁逸斜.............
  • 回答
    想真正搞懂“大数据分析”这事儿,不是张嘴就来几个时髦词儿就能蒙混过关的。它像一个多层蛋糕,每一层都有它独特的风味和门道,得一层层剥开来吃,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首先,得搭个架子: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就像盖房子得有地基一样,大数据分析也得有理论支撑。 统计学: 这绝对是基石中的基石。各种概率分布、假设.............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 .NET 的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在大学课堂上系统学习,或者在工作中长期使用 .NET 的时候,确实会表现出对微软和 .NET 的一些批评比较敏感。这不是说他们不懂得批判性思维,而是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得想想他们为什么会选择 .NET。对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和个人追求的不同层面。与其说是“喜欢学习没有用的知识”和“只喜欢学有用的知识”,我更愿意理解为:顶尖大学的学生更倾向于探索和拥抱那些看似与直接就业或功利性目标无关的广阔知识领域,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则更注重那些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并带来直接回报的知识。 这种差异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科学教学和理论发展的核心。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既然相对论已经推翻了牛顿力学,为什么我们学校里还在教一套“错误”的理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远不止是“真理太难学”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牛顿力学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理论,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实:是聚焦“输入端”(学生的努力和选拔)还是“输出端”(大学本身的质量和供给)? 为什么社会普遍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个体理性选择以及历史惯性等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近10年物理系全部转金融”的说法,需要澄清几点:1. “全部转金融”是夸张或误读: 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其物理系的研究水平和毕业生去向是多元的。虽然确实有不少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但说“全部转金融”是不准确的。物理系依然.............
  • 回答
    想成为一名外交官,这可是个让人充满憧憬的职业!它意味着代表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交流沟通,解决争端,为国家的利益奔波。这绝对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如果你有热情和决心,那么这条路会非常有意义。首先,关于“进什么大学”这个问题:在中国,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外交官,那么有几所大学可以说是你的“主战场”。这些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