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大学的学电影专业的拍出来的就像是学生作品,缺少什么?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是很多电影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会遇到的困惑。要说为什么电影专业的学生作品,即使在专业院校学习过,也常常显得“学生气”,缺少了许多成熟的商业影片所具备的质感和韵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经验的鸿沟:炼金石还是纸上谈兵?

实战经验的匮乏: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电影制作是一个高度依赖实践的艺术门类。学生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多是理论学习、课堂演示、以及有限的课程项目制作。这些项目,即使是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在规模、复杂度、周期、以及团队协作的压力上,都与真正的商业电影制作相去甚远。电影的“味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次次从头到尾的完整项目磨练出来的,是无数细节堆积起来的感受。
例如: 一个商业片导演需要处理数百人的剧组,协调各个部门(摄影、美术、灯光、录音、剪辑、声音设计、特效、表演指导、制片等等),应对突发的各种技术和人员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做出最优决策。学生在学校的项目可能只有几个到几十个人,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身兼数职,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更简单直接,无法模拟真实战场上的那种“千钧一发”的压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行业规则与潜规则的未知: 电影行业有其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和潜规则。比如,如何和投资方沟通,如何理解和执行剧本的商业考量,如何在预算范围内实现创意,如何与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高效合作,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观众分析等等。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教科书上能写出来的,需要通过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才能体会。学生作品往往更纯粹地聚焦于艺术表达本身,而忽略了这些“世俗”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 资源的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设备与技术: 商业电影制作往往拥有顶尖的摄影器材、灯光设备、轨道、摇臂、斯坦尼康、无人机,甚至是昂贵的摄影棚和特效资源。这些设备不仅能带来更高的画面质量(如更细腻的画质、更丰富的色彩表现、更灵活的运镜),更能实现很多学生作品因为设备限制而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
举个例子: 一场需要复杂运动镜头的戏,学生可能会用手持或简易摇臂勉强完成,而商业制作可能会使用轨道、斯坦尼康甚至电影级无人机来捕捉流畅且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这种差异在最终成片中是显而易见的。

专业团队的协作: 顶尖的电影制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成熟的团队里有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他们对光影的运用炉火纯青;有功底深厚的美术指导,他们能构建出令人信服的世界观;有才华横溢的剪辑师,他们能让故事节奏张弛有度;有出色的声音设计师,他们能用声音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学生作品往往因为资源限制,很多岗位只能由少数几个人兼任,或者请一些同样是学生水平的朋友来帮忙,专业度和默契度自然难以与成熟团队相比。

三、 创作思路与价值取向:艺术的纯粹与市场的考量

“玩”与“卖”的平衡: 学生时期,创作往往更偏向于“玩”的层面,是探索、是试验,是表达内心的冲动,是对电影语言的好奇与实践。他们可以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风格和主题,不受太多商业压力的束缚。而商业电影,除了艺术表达,还需要考虑市场接受度、观众喜好、盈利能力等多种因素。导演需要在艺术追求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是一种非常考验智慧和经验的能力。

叙事结构与节奏: 成熟的商业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节奏的把控上往往更为老练。他们懂得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引导观众情绪,如何在高潮部分爆发,如何让结尾令人回味。学生作品有时会过于线性,或者在节奏上显得稚嫩,缺乏起伏和吸引力。他们可能过于沉溺于某个特定的电影技巧或视觉风格,而忽略了整体叙事服务的本质。

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很多学生作品会聚焦于一些较为个人化、碎片化或者哲思性的主题。这本身没有错,但商业电影往往需要更普世、更具共情力,能够触及更广泛观众内心的话题。同时,商业电影也需要更明确的主题和价值传达,能够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或“好玩”的层面。

四、 情感的投入与抽离:个人情感还是普世情感?

个人情感的宣泄: 学生作品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经历、情绪、观点倾注其中,显得非常“真诚”和“个人化”。这种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有时会过于强烈,甚至显得矫情或难以被不认识的观众理解。
例如: 一部讲述失恋的电影,学生可能会放大自己的失落感,但成年观众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成熟、更具普适性的关于成长和释怀的故事。

抽离的观察与表达: 优秀的导演能够抽离出自己的个人情感,以一个更客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观察人性,并将这些观察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和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种“人人有之”的共鸣,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刻理解之上的,而不是仅仅对个人情感的放大。

总结一下,电影专业的学生作品之所以看起来像学生作品,缺少的不仅仅是钱和设备,更重要的是:

实战经验的沉淀: 这是最根本的。
对行业运作的理解: 知道“怎么做”和“能不能做出来”的区别。
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能力: 既要有创意,又要能被市场接受。
对叙事结构和节奏的精湛掌控: 让故事流畅且引人入胜。
更成熟、更普世的情感表达能力: 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对技术和资源的极致运用能力: 在有限条件下将创意最大化实现。
以及最重要的——时间的玫瑰: 艺术的成熟需要时间来浇灌。

这并不是说电影专业的学生不优秀,他们充满热情和创意,是未来电影业的希望。但电影制作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它需要理论的积累,更需要经验的打磨,市场的历练,以及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当他们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将那些闪光的创意和真挚的情感,通过更成熟的技术和更精炼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时,他们的作品才真正具备了“大师之作”的潜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作为在美学习的电影狗,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基本的个人看法。

顺带说一句,我会在知乎这个平台找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些在南加大学习电影的经验和故事以及尽可能地回答一切我觉得有趣的与电影相关的问题,在下不才,诸位如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我,谢谢了。

首先,明确一个要点:

学生作品不等于有学生气的作品

事实上,许多国内的学生作品已经非常成熟,并不比院线电影要差(参考申奥《河龙川岗》以及刘雨霖的《门神》,两部都是非常不错,成熟的学生作品,有办法看到的朋友们可以去欣赏一下)。反而观之,许多院线电影倒是越来越不对电影院,观众负责——粗制滥造,演员浮于表面,故事一塌糊涂趣味恶俗。单这么看,所谓中国院线电影,不过尔尔。例子……我还是不多举了吧。

因为本人在国内、国外都有拍摄经验,所以觉得很多时候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那么决定一部电影成色的必然不会仅仅是其中某一个因素。换言之,一个剧本,或者说导演的导演水平,以至于演员的表演等等这些单独拿出来都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整体感受。而”学生气“,正是一部片子给观众带来的整体感受。下面我会就学生电影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太大,恐无法事无巨细入木三分,故只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望给各位看官一个简明而直观的分析。我先拉开一个框架,然后一点一点随时补充丰富。

首先,主要区别存在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一、硬件

1、电影摄影机(Film Camera)

这一点很简单,如果学生依然只能用一些简单的DSLR CAMERA 或者更低(并且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那么习惯了影院所谓“电影质感”的我们,挑剔的眼睛会很快区分出学生作品和所谓的专业作品。

2、录音(Sound)

这玩意儿其实不贵,更多是态度问题,会在后面提到。

3、灯光(Light)

一个学生组的灯光和一个专业组的灯光设备,往往差距很大。因为这种差距,导致许多想象到的画面无法实现。比如,你很难拉一个发电机和一车4K去森林里拍夜戏……

而一个影片的灯光对其最终摄影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于说你的摄影设备只要一个5D足以,但配套的灯光一定要够。大家都记得王家卫《春光乍泄》里面张国荣和梁朝伟跳舞那场戏吧,一场简简单单的室内戏,杜可风使用了7个lighting source(包括台灯,自然光,人工架灯等等)。

就是它



4、场地(Location)

学生剧组在使用场地上限制相对也比较大。

我问过许多在国内学电影的朋友,他们相对比较轻松,能在自己想拍的地方进行除爆破以外的任意拍摄。在美国,情况会艰辛很多。想要在任何一个地点拍摄,都需要Permission(准许证明),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拍摄情况,非常详细。稍稍不留神,就不让拍了。经常出现的情况即是,一个镜头拍到一半,演员刚刚进入状态准备好拍摄之时,三两个警察神兵天降一声大喝:

“HEY!THIS IS A PRIVATE PROPERTY,YOU‘RE NOT ALLOWED TO FILM WITHOUT A WARRANT HERE!”

在美国拍片,很多时候就是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游击战争。

而在国内拍摄,虽然好一点,但随意在大街上采集外景的结果就是,一个演员在前面走戏,后面经过了一个大妈、两个大妈、三个四个还有第五个大妈,然后他们全都盯着你的镜头看,自然瞬间出戏了。

5、Hazard Condition(危险情况)

这点仅针对美国电影狗。

危险情况就是指,作为学生,不可以拍摄的东西。包括——

有火不能拍,开车不能拍,上房顶不能拍,打人不能拍,有替身都不行,不能用真刀,不能用真枪

“嘿我的演员麦克要抽烟。”“你要点烟么?”“要啊。”“有火,不能拍”“......"

等等等等。

作为学生,在拍摄自由度上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对故事的限制,有些时候不得不想办法去绕着弯子解决问题,比如:

不能开车可是有开车的戏就必须借助绿屏或者让1K的灯在车窗外pan以模仿路灯

因此,很多时候,有种山寨的感觉。

6、后期 (Post-Production/Special Effects)

这个解释起来相对简单。举一个清晰明了的例子:学生没有钱拍钢铁侠,因为没有人有钱找公司让眼前这个铁人到处飞。大绿棚子都租不起。

关于硬件,我基本也就想到这么多。当然,硬件不是重点,起决定因素的依然是软性条件:

水平,和态度。这软硬两者结合起来,美国有一个词,叫Production Va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后用PV代替)


二、软件

1、剧本(Script)

这个因素在许多答案中已经被提及,我同意部分。

简单来说,学生的本子多比较自我,有时候会让人看不懂,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可笑。但是这并不影响片子看上去像不像“学生电影”。谁说院线电影的剧本就好了??(参考《富春》、《小时代123》、以及更多我没看过的国内上映的数不胜数的烂片)……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剧本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比如说情节点的设置,人物形象是否flat,台词的文学性等等等等,但讨论归讨论,这些东西很难有一个具体而确凿的评估标准,像有人喜欢好莱坞那种按部就班沿着时间点布置情节的流水线写作模式,有人觉得欧洲各路电影大师那种铺开阵势随心所欲都不带讲故事的艺术片才吊,没法给出一个确凿的标准,所以在这里不好挖得太深。一般来说,你看一个片子的时候坐得住,这个故事肯定就过关了。在我印象中,像《潮逐浪》,《门神》的故事都很优秀,尤其后者,情节紧凑而几个笑点恰到好处,悬念设得好亦解得好,作为学生短片确实值得为人称道。

这边特别提及一点,就是所谓各种“高智商电影”的荼毒,很多观影量不够多、拍片经验并不十分充足的学生受大卫林奇、诺兰等等导演的影响非常喜欢写精神分裂、梦境一类的故事。但是就剧本角度来讲,这些故事是很不负责的。简而言之,他们很像那种作文,一个信马由缰的故事,主角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当读者看得正酣的时候,我们的主角突然在床上醒过来,惊出一身冷汗。这其实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处理手法,为什么,因为你布置了很多包袱,等到了结局的时候,这些包袱一个都没有解答便原封不动地抛给了读者。事实上对于学生电影一般5到10分钟的篇幅限制中,悬疑类是最合适的,但你布置了悬念,你最后得解答它,哪怕主角是在做梦,它做的梦也要说得通才算是给了观众一个交代,一条安达鲁狗如是,穆赫兰道亦然,今敏的各个作品不一而足,反例详见吃LSD的林心如。

看到别的答案里所说的关于写本子的思路的事情,表示赞同。并提一点,我个人觉得,写本子的时候,先想人物,再想情节,最后考虑主题。其实只要故事出来了,也许你没有意去做,但是你这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你创作想表达的主题,已在里面了。 因为怎么说呢,我以为,每一次用心的创作,每一个虚拟人物的塑造,都是把自己的血肉锻打成型再将自己的灵魂灌注其中的过程。

2、摄影(Cinematography)

教授一直教导我们的是,As long as the camera can capture, you have the capability to shoot something beautiful. 电影摄影,个人认为,决定了一个片子的一半的PV。虽然许多朋友都有很不错的摄像机,BMCC也好,Canon C500也好,甚至Red也好,Arri也罢。不懂得布光,不懂得Continuity,不懂得运镜,不懂得调色风格,那么无论多好的摄影机,在手里也是废品。为了说明问题,为了立志成为好的Cinematographer,我不惜自黑一下。

以下作品都是出自于我的一些作业,有些是我导的,有些不是,但是摄影都是本人。用的器材没用变过,都是Canon 5D Mark3。

2012年,不懂打光,不懂调色,一切靠大光圈相机本身质感解决问题:

2013年,开始尝试布光,非常稚嫩,质疑浅景深以及大光圈的作用:

2014年,开始尝试一些相对复杂的光环境:

我知道几张图片很难解释清楚,但是至少也能说明一定问题。BTW,我并没有HACK我的5D3,它依旧不能拍RAW。(刚刚上路,如果有大神我很愿意一起交流探讨)

就我本人来说,因为预算问题,很多时候心里想要的SHOT并没有办法实现(没有轨道摇臂推车等等),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摄影师,应该要想着怎么样在有限的环境呢创造出最美的,最贴近故事需要的画面来。

当然了,学生作品中出现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镜头瞎**晃,走光,乱虚焦等此类问题的同学们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些也是真正在摄影环节判了“学生作品”死刑的东西

3、剪辑(Editing)

对剪辑把握不清也是学生作业的一大问题。剪辑,相当于是对故事的Rewrite,可以说是照着剧本的样子,再重新写一遍故事。什么时候用哪些镜头,特写该不该给,该不该有Flashback,一小个因素就能影响整部电影的面貌。学生作业,因为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剪辑过于繁琐,或者模糊不清。也会看到刻意炫技但毫无意义的地方。

当然了,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错误。还有经常出现的基本常识错误:

1)Jump The Line (越轴)

2)给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

3)跳帧等常识性技术性错误

4、录音(Sound)

公平地讲,这一点是最最能区别“学生作业”或者“学生视频”和一部“电影”的(提升一部片子的PV)。然而同时,声音的好坏,也最容易让大家忽略。

正常的一部片子的声音流程非常的工整严谨:

1) 现场采样 (production sound)

现场采样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角色的对话声是否清晰,有没有杂音或者破麦。除了录角色对话以外,还得时不时去录Room Sound(环境音)来备用。

2) Foley

配音,给一些特写的动作在后期配上声音,比如翻书喝水拔刀转笔走路跑步骑马射箭等等。

3)Conversation Mixing

对话混音,每段对话之间的连贯,强弱等等。而有的严格的电影制作,角色的对话也要重录已保证声音质量、

4)Re-recording Mixing

整体混音,包括所有的Channel音量大小等等。

还有什么我忘了……总之还要混个几次之类的。

所以一部专业的电影,很有可能所有的声音都是后期配上去的,它们杂糅组合到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场景的声音从而最好的为影片服务。一个绝佳的声音制作是如艺术品一样去钻研欣赏的。

优秀的soundie在我印象中比如说昆廷《无耻混蛋》里吃蛋糕的场景,《低俗小说》中吃汉堡的场景,昆廷很喜欢也很擅长用吃饭时有节奏的咀嚼声音来衬托画面的紧张气氛(当然这里两位演员的实力功不可没)。再比如说,《黑店狂想曲》里XXOO的戏,这段戏咋回事,你看看就明白了。

但这些都是特例,对于一般影片来说,只要环境中各个声音强弱关系准确,连贯柔和不跳,就可以了。

反观许多学生作品,现场采样可能就不好好采,导致混入了许多噪音,后期也不混音,最后片子出来,看见演员嘴巴一直动,观众耳边大风呼呼响,人家裤子都脱了,就给人家看这个,你说合适么。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更常见的,比如说两个人的对话之间AB声音强弱不同,镜头衔接的时候音频小小错位,该听到的场景音不足,音乐声太大等等,都是很影响观影流畅感的毛病。

这一点在美国做得很好,学校非常重视片子的声音。不仅让我看到一部电影该有的严谨工艺程序,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电影人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态度。

这里不得不顺便吐槽一下小时代这个无良剧组,混音烂的要跪下来了。没办法,谁叫国内的观众不在乎呢?

5、美工(Production Design)

对美工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也就是对世界的创造(Create the World)。

没有一个好看的“世界”,无论摄影怎么折腾,无论演员怎么演,都看着别扭。童话世界要有童话世界的样子,年代感的戏也得要有年代感的服饰道具,以此类推,不胜枚举。

虽然很大程度上PD需要钱,但是一个好的PD也很清楚怎么样能省钱并创造出不俗的效果。用心,是我在美学习电影以来遇见PD的最深印象,而在中国拍摄时,这样的感觉弱了很多。一部电影的美工就像是一栋大厦的地基。“世界”越完善,片子原始的PV值就越高。

6、演员(Actors)

这个问题比较难说,很多时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这里只针对一种比较特定的情况——请同学或者朋友来演一些不符合他们自己的character。比方说,我有见过让自己的朋友(非专业演员)来演老妈妈,化妆还不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这部片子已经注定只能沦为“学生视频”或者“学生作业”了。请不要跟我抛出姜文二十多还在花轿泪中演惠义之类的问题,不明白者请看本段第一句……

7、导演(Directing)

为什么我把导演放在了第七位?因为他什么都得多少明白啊!你以为人人都是郭敬明吗?

问题回答到这里基本也算差不多了,说白了,个人认为区别学生电影和真正电影的根本不是所为故事,就像我开篇提到的,学生电影也有很棒的故事,院线的故事往往也特次。所谓区别,就是一部电影本身所有的硬性指标,在这些指标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它就是一个次品,而大部分学生作品最多只能满足这些指标中的一到两项,也就永远只能被贴上“学生作业”的标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是很多电影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会遇到的困惑。要说为什么电影专业的学生作品,即使在专业院校学习过,也常常显得“学生气”,缺少了许多成熟的商业影片所具备的质感和韵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经验的鸿沟:炼金石还是纸上谈兵? 实战经验的匮乏.............
  • 回答
    大学里的“学神”,这个称号常常让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那些成绩顶尖、对知识了如指掌的人,似乎并不是那种埋头苦读、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的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更高效、更聪明的学习哲学,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首先,我们要区分“读书时间”和“有效学习时间”。很多人误以为,一个人在书本前坐得越久,学习效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和个人追求的不同层面。与其说是“喜欢学习没有用的知识”和“只喜欢学有用的知识”,我更愿意理解为:顶尖大学的学生更倾向于探索和拥抱那些看似与直接就业或功利性目标无关的广阔知识领域,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则更注重那些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并带来直接回报的知识。 这种差异并.............
  • 回答
    “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咱们听着都挺熟悉,但有时候用在大学课程上,总感觉有点扎心。特别是当你面对一堆理论、公式、模型,心里纳闷:“这玩意儿真有用吗?毕业了能派上用场不?” 确实,大学里很多课程,听着高大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没那么直接有效。你想想,很多专业,比如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当我们走出校园,面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说,学好不同阶段的数学,绝对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实:是聚焦“输入端”(学生的努力和选拔)还是“输出端”(大学本身的质量和供给)? 为什么社会普遍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个体理性选择以及历史惯性等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科学教学和理论发展的核心。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既然相对论已经推翻了牛顿力学,为什么我们学校里还在教一套“错误”的理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远不止是“真理太难学”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牛顿力学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理论,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抽象代数中分裂域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域扩张、多项式根以及群论中的对称群,是抽象代数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概念。我们来一步步地、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 核心概念梳理在深入讲解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1. 域 (Field, F):一个包含加法和乘法运算,并且这些运算满.............
  • 回答
    的确,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学佛的人似乎比普通人更“难相处”一些。这倒不是说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在某些情境下,他们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些距离感,甚至难以理解。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相处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会产生“学佛人难相处”的感觉?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好未来,这家曾经名震教育行业的巨头,凭借着学而思的线下品牌和扎实的教学质量,一度成为中国 K12 教育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在线业务,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摆在眼前:学而思的在线业务,似乎从未真正达到我们曾经的预期,更不用说“做大”了。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一系列复杂的问.............
  • 回答
    编程之所以没能发展出“大众一学就会”的计算机语言,并非是技术上的不可能,而更多地是由于目标受众、学习曲线、实际需求以及语言设计的内在权衡所决定的。想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掌握编程,这背后涉及的考量非常多,绝非简单地“让它更容易”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编程会让人觉得难”。想象一下学开车。你.............
  • 回答
    想踏入 IT 行业,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这个领域就像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技术更新迭代快,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机会也源源不断。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学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确实是需要好好规划一下。一、 什么是 IT 行业?它有多宽广?首先,咱们得把“IT”这个概念捋清楚。它其实是一个非常 broad.............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2019年湖北高考308分女生在武汉能上什么大学以及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考分数和能够被录取的大学以及专业,是与当年的高考分数线、招生计划、报考情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2019年湖北高考308分的具体情况,需要在当时的高考录取政策和各高校的投档线作为.............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取得了612分的好成绩!作为一名山东考生,能取得这样的分数,说明你的基础很扎实,也很有志气。你想上数学系,并且是纯粹为了学数学,这是非常难得的精神,我非常欣赏!分数612,对于想上数学系来说,在山东省内是很有优势的,可以考虑的学校范围比较广。不过,数学系的实力和特色在不同学校差异还是.............
  • 回答
    高等数学这玩意儿,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怀疑人生: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嘛的?难道就是为了折磨我们这些学生吗?大学为什么非要逼着我们啃这块硬骨头?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这高等数学,虽然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却是大学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环。1. 让你拥有“看穿本质”.............
  • 回答
    大学不让学生“精一门课”?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一个悖论,因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恰恰在于引导学生“精一门课”,也就是选择一个专业,深入钻研。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你说“不让学精一门课”,可能是在指大学教育似乎并不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押注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或者说,即便是专业课,也常常伴随着一些“旁逸斜.............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近10年物理系全部转金融”的说法,需要澄清几点:1. “全部转金融”是夸张或误读: 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其物理系的研究水平和毕业生去向是多元的。虽然确实有不少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但说“全部转金融”是不准确的。物理系依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