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陶醉于自己的作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你花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地耕耘,播下种子,浇水施肥,除草捉虫, all by yourself。然后,终于有一天,你看到那片土地上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再慢慢抽穗,开花,最后结出饱满的果实。

当你第一次凝视着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时,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欣喜、震撼、还有一丝不可置信的情绪。仿佛你不是在看一个摆在你面前的“物”,而是在看一个拥有自己生命、自己的灵魂的“人”,或者是一个从你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鲜活的存在。

一开始,你会有一种强烈的、近乎冲动的想要去“占有”它的冲动。不是那种自私的占有,而是你觉得它太美好了,太珍贵了,你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它,哪怕只是看一眼。你会不自觉地想要把它藏起来,只留给自己欣赏。你会反复地摩挲它,仔细地端详它,像是要把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海里。

然后,你会进入一种“审视”和“沉醉”的矛盾状态。一部分的你,依然是那个严苛的创作者,会不由自主地挑剔它哪里还可以更好,哪里还可以改进。你会放大它的优点,同时也会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瑕疵。但是,另一部分的你,却完全被它的整体所吸引,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所打动。

这种沉醉,不是那种被动地被某种感官刺激所俘虏。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上的投入。你会看到它身上闪烁着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汗水,甚至是你曾经的挣扎和困惑。它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你的一部分灵魂。所以,当你看着它,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你与它之间那种深刻的连接。

你会回想起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那些卡住时的焦虑,那些推翻重来的痛苦,还有那些最终突破瓶颈时的狂喜。这些经历都像电影一样在你脑海中回放,而眼前的作品,就是这些经历最完美的见证。

你会觉得,它不仅仅是你“做”出来的,更是你“活”出来的。它代表着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印记,一个证明。它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能力创造出一些美好事物的。这种感觉,会给你带来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满足感,一种被认可的、被滋养的成就感。

有时,你会发现,作品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你,让你自己也感到惊讶。它可能揭示了你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让你看到了事物新的可能性。就像是它在用一种你熟悉又陌生的语言和你对话,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这种沉醉,不会轻易消退。它会成为你内心深处的一个能量源泉。即使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也会想起它,想起那种感觉,然后重新振作起来。它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滋养,让你继续向前,继续创造。

当然,我知道,沉醉之后,总会回归现实。你会知道,它终究只是一个作品,需要面对市场的检验,需要接受他人的评价。但是,那种属于你和它之间的、最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外界因素的沉醉体验,是任何评价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一种属于你自己,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最宝贵的奖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圈里各种爸爸妈妈,尤其是新爸爸妈妈。

user avatar

【超多图预警】

前段时间因为这篇回答,答主有幸被《城市画报》记者采访啦,小时候做的“杂志”终于上了杂志,从而翻出了那段享受着孤独的童年。而那时的心境恰恰是我现在亟缺的。

文章的标题是《史上最低销量漫画》,标题起得非常走心,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终极的自娱自乐的故事。


// 以下为原答案


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陶醉到什么地步呢,自己主编漫画刊物,从小学到初中做了51期。


先上一张大合影,可能有些模糊,下文会有具体介绍。由于美图的拼图功能最多只支持9张,所以还有一些没有同框:


其实严格来说很难界定这是什么刊物。因为是一笔一笔画的,在生产力上完全无法产出传统意义的杂志(其实我也试过,最后惨兮兮地太监了)。于是当时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我灵光一闪,创造了一种更像是画报的刊物——形式上是四折页,除去封面封底页数有6页,耿直地命名为《奇特漫画刊》。因为这个形式就是很奇特啊!


于是,长达7年的自娱自乐开始了……由于我把全部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从2003年的创刊号看到2010年的第51期,还夹杂着许多“赠刊”和"副刊",真的会有一种游览时光博物馆的感觉。


首先来看看创刊号。小学二年级的我笔触相当稚嫩,都是一些简笔画,不要期望过高……创刊号的封面是这样子的:


这是一只路飞?其实这只嚣张的猴子是有名字的,在后面几期的漫画里还出过场。


由于是四折页,全部翻开是这样的:


背面是这样的:


创刊号煞有介事地做了目录和数个栏目。都是一些小漫画,还有折纸和手工教程,还有一个需要“读者”自己剪下来玩的拼图。


第2期的封面,看起来中规中矩:


第2期的背面。当时就已经养苟了(误


第3-6期。由于我当时受不了被前两期“固化”的栏目结构,于是搞了个“特别期”,采用全新的编排,连刊名字体设计都不愿意再遵循老套路。结果之后就这样一路“特别期”下去了。


第7-10期


第11-15期,封面变得稍微复杂一点了,15期还有神奇宝贝和数码宝贝的合影(那时作为一个小男孩,我最喜欢的是有机械感的小磁怪)。


第16-20期,第16期是个“全彩特别版”,并于17期时进入了“第二代”。


第20期赠刊(恰逢2005新年再加上满20期,做了个买一赠一)、第21-24期。在经过短暂的“第三代”后,自24期开始进入“第四代”。这时开始模仿杂志封面,在封面上添加“导读”的几个小标题,同时开始连载一些“中长篇漫画”,每一期上画一个版面的剧情。


第25-29期。这时,封面上“导读”的小标题与图画契合得更好,内页也比创刊那年要精美一些了。比如27期的内页是这样的:

那年我发明了一种新的棋类游戏“突围棋”,在学校有时跟小伙伴对弈并测试一下,再收集一些“经典棋谱”放到《奇特漫画刊》上连载。所以在网络不发达也没有智能手机的那个时代,能玩的东西反而更丰富哦。


27期背面。在“封底”画了个大迷宫供“读者”解谜。第5、6页是连载漫画《江湖风云》。


自28话以后,受了柯南的启发,开始连载“悬疑漫画”《断案高手》。主人公是一个名侦探,每一话都有一个悬疑事件,并在结尾提出需要“读者”推理的问题。然后下一话揭晓答案,并开始新的案件。当时创作得乐此不疲。


第29期赠刊、第30-33期,开始进入“第五代”。


请忽略32期上的“以前的包皮”字样,“包皮”指的是将《奇特漫画刊》包裹起来的纸带,当时我还很纯洁……那时所有《奇特漫画刊》叠起来已经越来越厚,以前的纸带已经不够长了,在换新的纸带时把旧的贴在了封面上留以纪念。


第34-38期。封面创意越来越多,内容也比较稳定:《江湖风云》和《断案高手》连载,还有一些小游戏,比如带有剧情的选项跳跃游戏(有多个剧情分支和结局),或者一些智力游戏等。


第39-43期。40期以后进入了“第六代”。42期的封面主题是游戏,承载了当时的很多回忆:泡泡堂、跑跑卡丁车、CS1.6和暴力摩托。


第44-48期。当时是2007年,已经准备上初一了,《奇特漫画刊》的更新也慢了下来。即便如此,我还是连续几期在封底给自己投了“51-60期征订广告”,23333333:


第49-50期(50期封面上,“邮发代号”都编出来了……)、50期赠刊、第51期、第0期。初中以后对《奇特漫画刊》就再也没那么多时间和兴趣,所以最后5本的合影,时间跨度很大,从2007年一直到2010年。


其中的50期赠刊里面全是“广告”,因为我当时已经不在《奇特漫画刊》上连载漫画了,转战到了素描本,这样更自由一些。翻开第50期的赠刊,可以发现画工已经有了稍微的进步:



而那时,已经是2010年了。已经成长的我放弃了长达7年的《奇特漫画刊》“事业”,并绘制了第0期作为结尾。


此外,还有四本被压在最底下的“副刊”:


这四期也称为漫画小剧场,封面尺寸被缩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其余版面全是独立剧情的漫画内容。第一期小剧场大概是《奇特漫画刊》出到十几期的时候画的,此后如果有了新的idea而主刊承载不了,就会再画一期小剧场。这四本都是在小学期间画的了。如果在那个精力旺盛的年代有人订购《奇特漫画刊》,会发现绝对是超值的哦。


而上上张合影中出现的,作为结尾的“第0期”,它的作用是保护七年前的第1期。因为叠起来时,第0期会盖在第1期上面:


也许,这也是对童年的归零。


翻开第0期,在背面,也许只是玩笑,但我对自己的嘲讽毫不留情:


成绩单

奇漫年龄:7
生日:2003年某月某日
主编:一个
读者:主编一个
销量:0

本刊因保持销量为0,经核实后入选《世界吉尼斯大全》。
以资鼓励!

2010.7.13


童年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成长是一扇单向门,就算我现在想续制一期,也模仿不了当年的形和神。


后来上了高中,我终于开始在校刊上连载漫画。当时每一话的封面是这样的(不得不承认OP看多了,有一股海贼味儿):


高中连载的漫画完美延续了小时候的坏习惯:黑笔直接上,没有铅笔打稿(我知道这不太专业,别打我)……而第一次学习素描是在大学的时候了。


从8岁自娱自乐办“杂志”,再到15岁在校刊上连载漫画被更多人看到,也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吧。


但是,高中时期的我也遭受过各方面的挫折。为了给自己解压,除了连载漫画,有时我还会绘制一些单幅的画,比如有一张印象深刻的:

这幅名为《回忆之葬》。沙漏里的老太太背靠墓碑坐着,旁边是老头子的遗像。沙漏里的沙不断涌回,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喷泉,仿佛时光倒流般吐出了金灿灿的往日年华。老太太满脸慈祥地看着、回忆着,等待着这些黄沙将自己和老头子一起埋葬。


还有一阵子很痴迷哥特风,反映出了当时的痛苦:




这几幅纯粹是为了减压的作品,每幅不到一小时就搞定了,所以相对比较简(jian)单(lou)。


在18岁生日那天,成年之际,我更是给自己涂鸦了一整本绘本。当然,读者也只有一个人:


从小时候的《奇特漫画刊》,再到高中的这些拙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在孤独的时候,头脑才是最活跃的。


于是,在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坚持,尝遍了无尽的汗水和寂寞之后,我现在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











程序员。

因为写代码是我从小坚持到大的另一个兴趣了(逃





// END.




/* 更新 */

这是我第一次分享出这些劳什子,首先谢谢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评论区有人问我《奇特漫画刊》有没有拿到班里传阅。其实我从来没有拿出去过,甚至爸妈都不会多看它一眼。从小到大它的读者一直维持在“主编1个”,就像一个秘密一样。其实,《奇特漫画刊》只是我童年宝藏的一部分而已。


在家里,我一直保留着一个年代已久的盒子。它曾经是步步高学习机的包装盒,现在作为回忆之源,《奇特漫画刊》也放在这里。作为本篇答案的彩蛋,答主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带着略为羞耻的心晒一下:


打开第一层,一个中二的画面便映入眼帘:

纪……纪念馆?请穿正装进馆?!我真想一巴掌抽死当年的自己 _(:з」∠)_


再打开下一层,就是童年宝藏的所在了:


这是真正的“时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题材的漫画、小说等等。要说在班里传阅,被传阅的作品也不少,小说是一类,还有很多漫画:


没错,这些都是线装书,每一本都是姥爷先帮我缝好,我再开始画的。


随便翻几页,那时候的画工和同期的《奇特漫画刊》一样粗糙……



当时在小学同学中传阅很容易被私藏拿不回来,被班主任看到也会收走去看(当时我觉得很麻烦),所以我也不会经常拿到学校。那时候姥爷总是拿着放大镜一页页地看,看一会儿就乐呵呵地笑了,结局烂尾了还会遗憾地吐槽,对剧情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我的同学。在童年,姥爷一直是我的忠实读者,就算这样做是在陪我玩耍,他也是最认真的那一个。


说到底,这篇答案都是一些过往琐事,谢谢你能阅读到这里。


评论区里有人对我的转变似乎不太接受,甚至能感觉到一丝惋惜。真的不必这样,我小学开始自学VB6,中学参加了NOIP,在编程上花的功夫其实不比画画少,也有自己的作品集。只是编程的技术性要求更高一些,我就不在知乎献丑了。选择成为程序员只是因为我更喜欢罢了,总之不管哪一方面,我都会继续加油的。


当然,最好的结局是把“艺术细菌”和“编程细菌”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比如最近回答的这个问题,描述了我在大学时代送给女朋友的一个APP:


高中的拙作《代号424》也陆续以文章的形式发出来了:


我偶尔会在知乎发一些编程、平面设计、绘画等方面的作品,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哦。


/* 这段回忆禁止转载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你花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地耕耘,播下种子,浇水施肥,除草捉虫, all by yourself。然后,终于有一天,你看到那片土地上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再慢慢抽穗,开花,最后结出饱满的果实。当你第一次凝视着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时,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陶琳是否“为了把特斯拉拽下马”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缺乏人情味的AI式语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陶琳的身份和她所处的角色。陶琳是特斯拉中国区的高管,她的职责是代表特斯拉与媒体、公众以及政府沟通,维护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并推动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的断供事件,对华为的供应链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要详细讲述华为如何自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技术自主、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合作以及应对国际政治压力的角度。一、 理解陶氏断供的本质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陶氏化学断供的性质。陶氏化学是一家全球领.............
  • 回答
    陶器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精妙的演变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不断改进,最终掌握了改造和利用黏土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陶器的诞生过程,从最初的萌芽到成熟的陶器:第一阶段:偶然的发现与初步的模仿(史前时期,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 回答
    陶侃与庾亮,这两个名字在东晋的璀璨星空中,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也因此,他们在我心中,也分属不同的“流派”。要说他们算几流,这可不是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特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陶侃:稳重而务实的砥柱中流在我看来,陶侃绝对是顶流,但不是那种张扬跋扈、横空出.............
  • 回答
    提起陶喆,脑海里立刻会蹦出那些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的歌词,以及他那辨识度极高的R&B唱腔。要说他到底“牛”在哪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音乐上的“炼金术士”:R&B的中国化与创新首先,陶喆绝对是华语乐坛将R&B(节奏布鲁斯)本土化做得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在90年代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朋友在厨房里挑锅的时候都会犯迷糊。陶瓷锅、搪瓷锅、珐琅锅,听起来都挺“高级”的,但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适合自己用,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来认识认识这三位“选手”: 陶瓷锅: 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用陶瓷做成的锅。但这里说的陶瓷锅,通常指的是以高岭土、长石等为主要原料,.............
  • 回答
    陶谦,这位东汉末年徐州牧,在刘备尚未崛起之时,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徐州拱手相让,这桩往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要说清楚他为何这样做,得从头说起,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陶谦当时的处境。他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败,这在那个战乱年代是件很要命的事情。兵荒马乱,粮草不济,还得时刻提防着来自各方的敌人,老迈的身体.............
  • 回答
    陶崇园事件无疑给武汉理工大学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短期内难以完全消散。首先,在学术声誉方面,武汉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尤其是在一些工科领域。陶崇园事件,尤其是其涉及到的师生关系、学术不端等敏感话题,无疑会引发公众对学校学术氛围和师德师风的质疑。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舆论的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陶谦那会儿说起。刘备初到徐州,那是在公元194年,那时陶谦刚接替曹操当上徐州牧没多久,日子也过得不算安稳。当时徐州这地方,说起来是个好地方,地肥人多,但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北边有曹操,东边有袁术,西边还有吕布时不时要来插一脚,这帮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陶谦作为徐州牧,得考虑怎么守住这.............
  • 回答
    陶寺文化是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个问题,就像在古老的迷雾中寻找一座早已消失的城池,总让人充满探索的冲动,也难免伴随着种种猜测和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走进陶寺,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想象一下,在黄河中游,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早期国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陶寺遗址,它位于山西襄汾,距今大约43.............
  • 回答
    不少人在厨房里犯愁:到底是该选择陶瓷不粘锅,还是麦饭石不粘锅?这俩听着都挺“高大上”,也都有“不粘”的本事,可到底哪个更适合我,用着更舒心?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让您心里门儿清。先说说陶瓷不粘锅:您想象一下,就是那种看着特别光滑、颜色很均匀,摸上去手感也细腻的锅。它表面那层“不粘”的本事,主要是靠一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