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陶喆的音乐到底牛在哪里?

回答
提起陶喆,脑海里立刻会蹦出那些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的歌词,以及他那辨识度极高的R&B唱腔。要说他到底“牛”在哪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1. 音乐上的“炼金术士”:R&B的中国化与创新

首先,陶喆绝对是华语乐坛将R&B(节奏布鲁斯)本土化做得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在90年代末,R&B在欧美风靡,但放到华语乐坛,很多时候要么是生硬的模仿,要么是粗糙的借鉴。陶喆不一样,他就像个音乐炼金术士,把西方R&B的节奏、和声、律动,与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情感表达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和声的精巧运用: 他的歌曲里,和声的部分绝不是简单堆砌,而是非常有讲究。那种层次感、那种色彩,听起来舒服又高级。他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和弦进行,让歌曲的走向更加丰富,不落俗套。比如《爱很简单》里,那种转调和和弦的色彩变化,即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感受到旋律的吸引力。
旋律的“巧思”: 陶喆的旋律总是带着一种“巧思”,不会过于平淡,也不会过于炫技。很多时候,他的旋律线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而且,他的旋律既有R&B的律动感,又保留了华语歌曲特有的抒情性,让人既能感受到流行音乐的魅力,又能体会到歌曲的情感。
节奏的“玩味”: R&B的灵魂在于节奏,陶喆在这一点上玩得非常溜。他会巧妙地运用各种鼓点、贝斯线条,制造出那种摇摆、晃动的律动感,让你想跟着一起“摇摆”。这种节奏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内敛而有力的,能准确地传达歌曲的情绪。

2. 歌词的“人间烟火”与“深度共鸣”

光有音乐上的技巧还不够,打动人心还得靠歌词。陶喆的歌词,可以说是非常有“人间烟火气”,同时又充满深度,容易引发听众的共鸣。

日常的细腻描绘: 他的歌词很少是那种空洞的抒情,而是聚焦于生活中的细节,比如爱情里的甜蜜、失落、纠结,或者对生活的小感悟。像是《今天你要嫁给我》里那种日常的求婚场景,把恋人之间那种温馨、期盼的情绪描绘得活灵活现。
情感的真实表达: 陶喆的歌词很有“真”劲儿。他不是那种刻意煽情或者矫揉造作的诗人,而是用一种很自然、很真诚的方式去袒露情感。听他的歌,会觉得他就是在跟你聊天,在跟你分享他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感,是很多流水线作品所缺乏的。
哲学性的思考: 有些歌词,他还会加入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爱情的本质。比如《再见你一面》里那种失去后的反思,或者《普通朋友》里那种暗恋的无奈与坚持。这些歌词,让你在享受旋律的同时,也能品味到文字里的深意。

3. 制作人的“匠人精神”

陶喆不光是歌手,他更是一个顶级的制作人。他的音乐之所以听起来那么“高级”,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他对待音乐制作的“匠人精神”。

对音色的极致追求: 他对每一个乐器的音色、每一个配器的选择都非常考究。听他的专辑,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类乐器,他都能找到最适合歌曲表达的音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成就他音乐品质的关键。
编曲的丰富与层次: 他的编曲从来不会让你觉得单调。无论是弦乐的铺陈,还是吉他、键盘的运用,都非常有想法,并且能与主旋律、人声形成很好的对话。你会听到很多层次感,音乐在不断地发展,带给你新鲜感。
混音的精益求精: 好的制作人也包括对混音的把控。陶喆的歌曲,在混音上也非常出色,人声清晰饱满,乐器之间衔接自然,整体听起来干净、有力量,并且富有空间感。

4. 音乐上的“不设限”与“风格多样性”

虽然我们常说他是R&B歌手,但陶喆的音乐风格其实远不止于此。他是个非常有想法的音乐人,敢于尝试和融合。

跨界融合的尝试: 除了R&B,你还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听到爵士、灵魂乐、摇滚、中国风等元素的影子。他并不拘泥于一种风格,而是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音乐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叙事性的音乐: 他的很多歌曲,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起承转合,有情绪的递进。这种叙事性的编排,让听众更容易沉浸其中,跟随音乐的情感起伏。

总结来说,陶喆的音乐“牛”在一个“融”字。 他把西方的R&B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把日常的生活感融进了深刻的思考,把专业的音乐制作融进了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他不是那种一味追逐潮流的艺人,而是用自己的才华和坚持,在华语乐坛留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他的歌,至今听来依然不显过时,依然能触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牛”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从第一张专辑就粉他直到现在的忠实歌迷、目前的音乐行业从业者。

——

要说他的音乐牛在哪,其实不能脱离了时空背景来说。先说结论,主要是“超前”“特别”“精致”。

先说“精致”,他的太平盛世拿过金曲奖最佳录音专辑奖,每张专辑的录音都是极其出色的。以及他的混音都是在美国做的(大多数是请craig burbidge这位大师做的),可以说是非常追求完美追求细节了。

(插播一张上craig大师课时候和大师的合影,自拍,手机横拿,大师表示找不到镜头在哪里……)

---

关于“超前”和“特别”,我来具体的说一个吧,他前期最红的歌《爱,很简单》。

陶喆在去年生日的时候,出了一个全新版本的《爱,很简单》,叫《爱,很简单(20周年初心版)》,他的想法是说,发第一张专辑到现在,刚好20年,所以就想要去重新做一版这首歌,希望可以唱出一些以前唱不出的情绪来。这首是请吴庆隆大师编曲的。

但我听的时候,只听到了满满的失望。的确很温暖、很稳重,和以前小年轻时期的陶喆不是同一种感觉,制作也非常的好,但整体感觉就是,棱角被磨平了,无论陶喆本人的演唱,还是吴庆隆老师的编曲给人的感觉,都是如此。所以我又回头去仔细听了97年的版本做对比。

不听不要紧,一听完全是一个惊呆的状态。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芭辣歌,副歌记忆点极强,旋律就是极其标准的芭辣歌感觉,所以当年我还是个小初中生、高中生的时候,听这首歌,很喜歡,但其实感觉伴奏部分是不太习惯的,在我心理感觉,芭辣歌就应该是那个标准的样子(也就是类似20年初心版的样貌)所以以前我是非常无法理解为什么这首歌的鼓要这么明显,吉他的音色为什么这么的……不常见(好吧其实以前我是觉得这个吉他音色是不好听的。不懂音乐的青春期啊)

现在回头去听,却发现这编曲,卧槽,从第一段结束接第二段的那个加花副旋律开始,中间的那把电吉他弹的可都是blues的弹法啊!鼓的tone到现在听都不过时啊!那年代谁会这么大胆这样用organ啊,谁会用这么多的和声啊,和声简直当阿卡贝拉来编的吧炒鸡丰富!bridge之后大间奏后半居然还加了一个大鍵琴在右边,突然就有古典味冲进来了,怎么想的!

对比一下那年发行的其他芭辣歌:张惠妹《听海》张学友《想和你去吹吹风》张雨生《口是心非》梁咏琪《洗脸》,感受一下那些时代感明显的电钢琴、大混响、合成器弦乐,以及宽广的鼓的空间……其实这些歌做的没有不好,词曲都可以说是经典,编曲也都很有想法很精彩的,混音也都是一线混音师做的(口是心非还是我我师父混的)但都逃不过“时代感”,拿到现在听都会明显感觉有过时的感觉。但《爱很简单》可以说,除了鼓听起来音色略死板了一点、左边的假大提琴太假了一点之外,其他的部分放到现在听都完全不过时。这可以说完全就是因为他在美国成长、并且专辑的混音是美国的大师做的,所带来的优势。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年这张专辑对乐坛的刺激,对当年的专业人士的冲击感有多么强烈,即使现在已经从业很多年的我,仔细去分析之下,也觉得能把芭辣歌这样去编曲,简直太有想象力了。

那年所发的专辑我有印象的,唯一录混音能和他拼一下的,是张信哲花了大钱去国外(好像英国?)做的《直觉》这张专辑了,这张专辑的声音也是目前听起来仍然不觉得过时的。当时的华语音乐真的可以说全面落后于世界,而且模仿的样本主要是日本,根本没有太奢望过去接近欧美,而陶喆是直接把一颗欧美音乐的炸弹,投到了华语乐坛。

而后99年的《I'm OK》、03年的《黑色柳丁》,他都是走在整个华语乐坛的前面。《太平盛世》开始,他说前三张是一个三部曲,接下来要展开一个新的三部曲,于是太平盛世这张玩了一个概念:四元素编曲,也就是编曲时尽量化繁为简;第五张《太美丽》整张专辑录了真弦乐(这张其实已经开始有一点被其他歌手追上了,同年的周杰伦的《依然范特西》也整张专辑去录了真弦乐,两人带起了一个风潮,就是芭辣歌就是要录86442大弦乐啦!~~……直接影响了直到今天的很多很多歌手的制作规模……扯远了)再下一张《69乐章》,完全的玩起了摇滚,可以说这三张专辑他是想要把音乐做的更纯粹,把专辑的概念感做的更强。但随着千禧年后网路的发展、资讯全球化,他的优势也逐渐被其他音乐人追了上来。这也是他后期不再有早期的锋芒和势头的原因。再加上他声音状况越来越退化,棱角也不断被磨平,后面他虽然还是一个很厉害的音乐人,但也真的找不回当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