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语乐坛能否再出现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这样的唱作人?

回答
华语乐坛能否再出现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这样的唱作人?

这个问题,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都是一个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忧虑的疑问。毕竟,这几位名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音乐成就,更是华语乐坛一个黄金时代的缩影,一个“唱作人”概念深入人心的辉煌时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这几位唱作人如此与众不同,又为何我们在他们之后,似乎很久没有看到能达到同等影响力、同等“全能”水平的新生代唱作人了。

“黄金时代”的特质:音乐性、时代感与个人风格的完美结合

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所处的时代,是华语乐坛一个相对“优质”的时期。那时候,盗版虽然存在,但实体唱片依然是重要的收入来源,音乐制作的门槛相对较高,也更能让音乐人沉下心来打磨作品。同时,市场对于音乐的接受度也更为多元,不会被短视频的碎片化内容完全裹挟。

更重要的是,这四位音乐人的共同点在于:

扎实的音乐功底: 他们无一不是在音乐理论、乐器演奏、编曲、混音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周杰伦的古典乐背景,林俊杰的学院派训练,王力宏的跨界融合,陶喆的R&B鼻祖地位,都为他们创作出高质量、有深度的音乐提供了基础。他们不是简单的“写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人”。
风格的开创与引领:
周杰伦 开启了“中国风”的全新篇章,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打破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刻板印象。他的“J式情歌”、“R&B”、“嘻哈”风格,都有着极高的辨识度,甚至可以说定义了一个时代。
林俊杰 以其出色的唱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当之无愧的“行走的CD”。他的旋律性极强,歌曲传唱度极高,更难得的是,他不断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从R&B到抒情摇滚,再到电子舞曲,总能给人带来惊喜,且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
王力宏 则是典型的“音乐全才”,能唱、能写、能编、能导、能演。他将西方流行音乐的各种元素,如R&B、HipHop、摇滚、电子,甚至是民族音乐,巧妙地融入到华语流行乐中,创作出了大量经典歌曲,并始终保持着对音乐技术的探索和创新。
陶喆 作为华语R&B教父,不仅在创作上是先驱,在音乐制作上也引领了潮流。他的歌曲旋律优美,编曲精良,歌词深情,将Soul、Funk、Jazz等元素带入华语乐坛,奠定了R&B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唱作人”的属性: 这是关键。他们不仅仅是写歌的人,更是能将自己的创作理念通过演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且在音乐制作、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水准。他们是音乐的“创作者”和“演绎者”的完美结合体。
强大的作品输出能力: 在他们的黄金时期,几乎每年都有高质量的新专辑问世,且主打歌往往能成为年度金曲。这种持续的高产和高质,是建立其乐坛地位的重要因素。

当下的挑战:市场环境、信息爆炸与音乐人的成长路径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后继乏力呢?这不能简单归咎于新生代音乐人的“不行”,更多的是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

1. 市场碎片化与消费习惯的改变:
短视频的冲击: 如今,音乐的消费场景极度碎片化。一首歌曲可能因为某段副歌或某个梗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但大多数人很难像过去那样,完整地去欣赏一张专辑,去理解一个音乐人的创作逻辑。这使得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有叙事性和完整性的作品,更容易被淹没。
“口水歌”与“流量至上”: 为了迎合市场的快速消费,一些音乐作品在创作时,会更侧重于“易传播”、“易上口”,甚至不惜牺牲音乐的深度和创新性。而“流量”成为了衡量一个音乐人价值的重要标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那些专注于打磨音乐、不追求短期热度的音乐人的生存空间。
付费习惯的式微: 实体唱片的衰落,流媒体的低版权费,使得音乐人创作的经济回报率大大降低。当音乐创作不再是一项“划算的买卖”时,那些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音乐、创作复杂作品的人,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2. 音乐人成长路径的改变:
“一夜成名”的诱惑: 选秀节目、网络平台让一些有才华的音乐人有机会被大众看到,这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也可能让一些年轻音乐人过早地沉浸在“被关注”的喜悦中,而忽略了扎实基本功的训练和对音乐的深入探索。
“唱作人”的门槛: 成为一个像周杰伦、林俊杰那样全能的唱作人,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如今,虽然学习音乐的渠道很多,但要达到他们那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水平,仍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天赋。很多新生代音乐人可能擅长作曲,但创作歌词稍显稚嫩;或者演唱功底不错,但编曲能力有待提高。这种“专精”而非“全能”的状态,也与过去“全才”型的音乐人有所不同。
音乐风格的同质化与饱和: 如今的华语乐坛,各种音乐风格几乎都被尝试过,甚至被过度开发。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难度比过去要大得多。很容易陷入“似曾相识”的怪圈,难以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3. 缺乏“伯乐”与“平台”的支持:
唱片公司的角色变化: 曾经,大型唱片公司是培养和推广音乐人的重要平台,他们愿意为有潜力的音乐人提供资金、资源和时间去打磨作品。如今,唱片公司的角色更多地转向“艺人运营”和“流量变现”,对音乐人创作的耐心和投入有所降低。
缺乏能“发现”和“包装”下一代巨星的机制: 曾经,一些有远见的公司和制作人,能够发掘出像周杰伦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音乐天才,并懂得如何将他们的才华最大化地展现出来。现在,市场似乎更倾向于复制成功模式,而非冒险去培养一个全新的“风格”。

是否还有可能?信心与客观分析的平衡

那么,我们是否就此断定,华语乐坛再难出现这样的唱作人了呢?

我认为,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难度确实很大。

潜在的音乐人才依然有: 华语乐坛从未缺乏有才华的年轻人。互联网时代,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得以通过各种渠道发声,比如一些独立音乐人和网络歌手。他们或许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只是需要时间和机会来成长。
“全能”的定义可能需要调整: 也许,未来的“巨星”不一定需要像过去的周杰伦、林俊杰那样,在每一个音乐领域都做到顶尖。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有着极致的才华,然后通过合作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个创作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与一位优秀的作词人、编曲人、制作人和歌手合作,同样可以打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 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也为音乐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AI辅助创作、新的音乐制作软件、更直接的粉丝互动方式,都可能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音乐人和音乐模式。
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投资: 要培养出能够比肩周杰伦、林俊杰等量级的唱作人,需要乐坛的从业者(唱片公司、音乐平台、媒体)给予更多的耐心、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去发掘、培养和推广那些真正有潜力的音乐人,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爆款”。
市场对“真诚”的渴望: 尽管市场充斥着碎片化和流量,但用户对真正好听、有灵魂的音乐的需求从未消失。一旦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出现,它依然会脱颖而出。

结论

与其问“能否再出现”,不如说“我们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出现”。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的出现,是个人天赋、时代机遇、市场环境以及行业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的华语乐坛,正处于一个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再出现像他们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唱作人,需要:

1. 音乐人们自身的持续学习和突破,不被市场裹挟,保持创作的初心。
2. 唱片公司和音乐平台能够回归“培养”和“打磨”,给予音乐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 观众和听众能够给予更多耐心,去发现和支持那些有深度、有创新性的音乐作品。
4. 整个行业能够创造一个更健康、更良性的音乐生态,让音乐人能够安心创作,让好音乐被看见、被听见。

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的音乐形式,新的“巨星”模式,但无论如何,那些能够用音乐触动人心的创作者,永远是华语乐坛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有理由期待,也需要为此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人我不知道,沈以诚、窦靖童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即便看到封面的合照,大概也没几人能想起这样一个事实:

2020年的周杰伦,已经41岁了。

而站在他身边的王力宏和陶喆,今年一个44,一个51。

四人中唯一的80后是林俊杰,也一脚迈入了40+的门槛。



距离我们与他们相识,眨眼已20个春秋。

昨天,是周杰伦新歌《MOJITO》首发的日子。

没有一丝意外的,抖音热搜、快手热搜、QQ音乐热搜第一都是它。

而昨天零点,QQ音乐服务器甚至因为歌迷大量的涌入,小崩了几分钟。



时间再往前两天,是另一位华语歌手,孙燕姿出道20周年。

在一场63分钟线上演唱会后,她的52首歌曲空降QQ音乐飙升榜。



我们在为他们的音乐能量感叹的同时,也免不了滋生出一种惆怅:

随着诸神半隐半退,华语乐坛是否也会随之江湖消散?

只见偶像,不见歌手;

土味当道,大师沉默。

尽管此刻我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失望之冬”。

但不想星光暗淡之中,仍有一批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因为几首略显平淡的新歌,对周杰伦大呼“江郎才尽”;

因为一档拼炸裂高音的综艺,对林俊杰大评“唱腔一般”;



因为一张转型失败的专辑,对王力宏大喊“只靠颜值”;

甚至凭几张音乐无关的PPT,就能对陶喆敲下“水平最差”的结论。



这一幕幕,总让人很想把时光拉回到2005年。

那一年,周杰伦26岁,王力宏29岁,陶喆36岁,新人林俊杰24岁。

在音乐人最好的年纪,他们连写带唱,百花齐放。

如使命般地扛起了流行音乐的大旗,将华语乐坛推到顶端。



以90后的立场而言,彼时的你我也许还听不懂歌里的苦辣酸甜。

但有一点无可否认:他们的歌与身影,便是记忆里最好的童年。


01.

启源

一切的一切,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说起。

此时的流行乐市场,香港天王余温尚在;

张惠妹、谢霆锋、任贤齐如日中天;

孙燕姿、梁静茹、SHE、五月天尚未到来;



属于华语乐坛的下一个盛世,还未可知。

和众多歌迷一样,歌手王力宏也是在那时认识的陶喆。

准确点说是97年,身在纽约的王力宏遇到乐坛前辈李宗盛时。

两人闲聊之余,李宗盛从包里掏出一张蓝色的CD。



递给眼前的年轻人的同时,他说了句:

“这个小伙子,就是台湾的Babyface(R&B音乐教父)。”

回去后戴上耳机,王力宏明白了李宗盛话里的含义。

《飞机场的10.30》《沙滩》《流沙》《爱,很简单》……

几首纯正美式R&B之后,专辑第七首《望春风》旋律响起。

“自己买花自己戴,爱恨多自在。只为人生不重来,何不放开怀。”



融入中国元素的洋派风格,让王力宏心绪一下有了起伏。

带着某种感慨,他起身回到台湾。

踏上故土,不出意外,迎接他的是一股叫做陶喆的旋风。

因为超强的创作能力,和新奇的节奏曲调——

陶喆已率先一步,单枪匹马,唤醒乐坛。

而此时的王力宏,也受够了公司给自己 “小张学友”的定位;

更受够了整张专辑都唱别人的歌。

他渴望改变,渴望创作上的自由。

98年初,在福茂唱片浑浑噩噩了三年,王力宏怀着雄心转投索尼。

同年,他带着新公司首张唱片《公转自转》回归。



自己填词谱曲,自己编曲配唱;

就连封套摄影,他也都靠自己。

但凡听歌的朋友,很难不和这张专辑相遇。

因为里面有一首非常流行的《爱你就等于爱自己》,也是娃哈哈的广告歌。



曲风上,除了R&B,王力宏又加大剂量供应了Jazz、Rock等元素。

新生代ABC在音乐审美上的先锋性,终得展露。

在珍重创作的年代,23岁的王力宏只凭一张神专,便转身成功。

那一年,他是金曲奖舞台上最年轻的歌王;



那一刻,他风头正劲,所到之处,粉丝尖叫,鲜花遍布。

随后的99年,乐坛又无缝对接到了陶喆的大热年份。

闭关两年,同样堪称神专的《I'm OK》问世。



这一张专辑,让陶喆在台湾地区的唱片销量榜登顶。

被他抛诸身后的,是《走过1999》的歌神张学友。

彼时的陶喆,80、90后没有人会不认识。

就像他们中,没有人会不知道那首《找自己》一样。

“哗啦啦啦啦啦天在下雨,哗啦啦啦啦啦云在哭泣。”



当然,你一定也熟悉专辑里的其他歌曲:

《小镇姑娘》《夜来香》《普通朋友》……

千禧年来临前的短暂时光,陶王二人燃烧自己,新星升起。

他们的音乐,让属于创作歌手时代的闸门,得以打开。

而在他们之后的,是那滚滚的洪流,终将再无法阻挡。


02.

序曲

时间很快来到2000年。

被陶喆、王力宏曲风感染的年轻人,已经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但音乐和英雄的互相成就,又让千禧年送给了他们另一份跨时代的惊喜。

那年在台湾高雄的一场演唱会上,吴宗宪刚唱完一首《三暝三日》。



进入下首歌前,他突然插着腰,向台下介绍起了为他伴奏的新人。

那是一个脸藏在黑色帽子后面的年轻人。

宪哥语带宠溺地说,“弹钢琴的是谁知道吗?这是新世纪的偶像哦。”



这番情真意切地“表白”,在当时只换来了稀疏的掌声。

而记录这一幕的镜头,甚至都没转到过年轻人的身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宪哥当晚的话也仅仅说对一半。

因为等在那个大男孩前方的,并不是属于偶像的花路。

而是一条意味着绝对统治的,天王之路。

那一年,台上的他只有21岁。

他的名字,叫周杰伦。



周杰伦是在3年前的选秀综艺《超级新人王》上,被吴宗宪淘回来的。

当时,周杰伦是选手,吴宗宪是主持人。

而坐在台下的评委,是陶喆。

那是周杰伦第一次参加音乐类的比赛。

他并没有自己上台唱。

而是拿了首自己写的歌让朋友唱,他在旁边钢琴伴奏。

最后因为朋友唱的太烂,评委陶喆给的分并不高。


<br><br> (二维码自动识别)

▲后来回忆起来还有点耿耿于怀

但台上的吴宗宪,瞄到了周杰伦面前复杂的乐谱。

当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惊为天人”。

比赛结束,宪哥没放过周杰伦,把他签到了自己的音乐公司阿尔法。

也是在这里,周杰伦认识了小学文凭的方文山(作词代表作:《七里香》《东风破》《娘子》等);



认识了只想出书的黄俊郎(作词代表作:《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轨迹》《Mojito》等);

还有编曲三巨头,洪敬尧、钟兴民、林迈可(代表作:《霍元甲》《双截棍》《最后的战役》《爱在西元前》《夜曲》等)。

这些人,后来组成了他征战乐坛的御用班底。

很多人都知道周杰伦出道前,睡在公司录音室疯狂写歌的故事。

但却不知道,这时他写出的歌,退货率高到吓人。

写过一首《眼泪知道》,被吴宗宪推荐给刘德华。

刘德华瞟了眼歌词,只有疑惑,“眼泪怎么会知道?眼泪要知道什么呢?”

最后这首歌没收,转而给了新人温岚。



为了向李小龙致敬,又给张惠妹写过一首《双截棍》。

阿妹那边却觉得曲风怪异,还是没收。

就连《春夏秋冬》,一首写给自家老板的歌——

也因为诡异的调调实在难唱,被吴宗宪放到了一边。

周杰伦的创作,在00年左右的华语乐坛太过天马行空。

换言之,就是不符合当时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

而来来往往的拒绝中,也只有走快一步的王力宏,收下了他那首《打开爱》。



吴宗宪的本意,是想让周杰伦写够10首歌再发片。

当然,必须要是10首不会被退货的歌。

但后来公司另一位老板杨峻荣出现,打乱了这个计划。

在听过周杰伦自己录的一曲样带之后,他向吴宗宪发出了大写的疑问:

“这一角,你就这么摆了一年多?”

在杨峻荣的坚持下,周杰伦把之前被拒绝的歌拿来自己唱。

然后,这些歌就成了他的第一张专辑——《Jay》。


▲为了拍专辑封面,特意去烫了个卷毛

而排在这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叫《可爱女人》。

便是由宪哥唱不来的《春夏秋冬》重新改词而成。

随着歌曲前奏里,那一声“Woo”的响起——

属于周杰伦的大音乐时代,同时也是很多人的青春,开始了。




03.

激化

带着《Jay》横空出世的周杰伦,2001年“爆冷”拿下了金曲奖的最佳专辑。

但那一晚,作为新人的他“站在领奖台上,却只能独自一人尴尬地笑着”。

因为所有媒体,都在采访另一位大明星。



这一幕,周杰伦在同年的演唱会上,也用一首《蜗牛》做出了回应: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如果说周杰伦第一张《Jay》,仅算是他的一种试探——

那么第二张《范特西》,可以说是他音乐才华的全面爆发。

在这张专辑中,你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异域王国《爱在西元前》、幕府忍者《忍者》;

也可以看到旧时代的老上海《上海一九四三》、吸血鬼古堡《威廉古堡》、中国武术《双截棍》……



极富想象力的音乐内容,是很多人乃至创作者,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歌手出唱片,多是“一首好歌+九首庸作”的搭配。

偶尔有两首好歌的,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但此时,周杰伦却做到了十首曲目,全员皆主打。

这张专辑一如后人评价,“红色帽檐下,是属于我们永恒的音乐圣坛。”



那年和超神《范特西》正面相遇的,是王力宏的《唯一》。

虽比不了前者开挂般的光芒,但这张专辑打开了他个人的巅峰期。

而王力宏的唱功也是自此,在同届歌手中拉开了身位。

一首专辑同名的《唯一》,普通人只当它是“撩妹情歌”。

但“中国音乐学院通俗唱法(男声)十级曲目”,还是值得了解一下。

至于这一年的陶喆又在干什么?

他正潜伏一旁,创作《黑色柳丁》。

这张专辑包罗了重金属摇滚、抒情摇滚、R&B、爵士、乡村。

风格变化之余,还罕见地被赋予了旋律和现实结合的深度。



《Dear God》是911事件后为人类伤痛而作的歌,歌词犀利又充满感动;

《讨厌红楼梦》是替新时代女性发声的歌,表达想“推翻爱情无聊的规则”的态度;

《蝴蝶》则是一首充满人生希望的歌,它曾阻止过想要轻生的人……

要说整张专辑中主题最普通的,无非就是写给前女友的,《Melody》。

但这首现在有多经典?去KTV蹲一下午就知道了。



创作风格、唱法、个性,总有一个给你新鲜。

这一年,周杰伦、王力宏、陶喆,便是因此而被送到大众面前。

这一年,华语乐坛的三驾马车集万千宠爱,享巨星气场。

而这一年,台下乐迷看的是他们龙争虎斗,此消彼长。

你强,我就要比你更强。

在这样的主旋律之下——

似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华语乐坛正在积蓄力量,等待一场交战。


04.

爆发

2004年,一个新人的出现首先打破了平衡。

在这一年的金曲奖上,重头戏无疑是陶喆、周杰伦和王力宏,三人同台争夺歌王。


▲入围的还有陈奕迅,颁奖的是王菲

那时候谁也没太注意——

这一年的最佳新人奖,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歌手领走。

发行《第二天堂》这张专辑时,这位新人出道仅两年。

但他来势汹汹,极短时间内,人气与地位就直逼三位前辈。

大多数人的随身听,也是自此开始被一个清亮的嗓音占据。



拉开彼时的年度歌单——

前一首,是再造东方桃花源的《心中的日月》;

后一首,就是浅唱中式生活情调的《豆浆油条》。

前一首,是诗意纷飞的《七里香》;

后一首,又是黏住过客的《江南》。

江南林俊杰 - 海碟音乐15周年精选集



歌手林俊杰的到来,意味着属于乐坛的混战终于有了交点。

如果说《第二天堂》助力JJ杀出重围,只是吹响了号角。

那么05年,才是这场“诸神之战”爆发的准确纪年。

因为这一年,周王陶林,如恒星闪耀,照亮夜空,盛世降临。



1月,陶喆发行了个人第六张专辑《太平盛世》,3个月狂销120万张。

《爱我还是他》《就是爱你》《Susan说》……

每首歌都投注极致的深情,但每首歌又蕴含不同。



陶喆的音乐素养,在这张专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4月,林俊杰奉上主打硬科幻的《编号89757》,开启新一轮霸屏。

一曲《一千年以后》,红遍大街小巷。

这首歌的流行性与成熟度,多年后依旧值得惊叹。



而以机器人视角展开的同名主打《编号89757》、古埃及探险般的《木乃伊》——

都是情歌主打以外,全新的林俊杰。

周杰伦在他最爱发新歌的11月,又带来了绝对制衡的《十一月的肖邦》。

那时,恰逢电影《头文字D》热映。

伴随着一声“AE86上山了”,《一路向北》《漂移》也成了跨荧幕的经典。



这张专辑还有《发如雪》《黑色毛衣》《夜曲》等。

不用想也知道,又是周董标配,一专多主打的夸张之作。

王力宏则踩在最后一个月,推出中国风新尝试的《盖世英雄》。

《在梅边》《花田错》《盖世英雄》连续三波,全都加入了京剧元素。



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总会误以为是哪个新人的新曲风。

唱了十几张专辑的歌,谁还能像王力宏这样有生命力去探索?

四人四张专辑,不仅贯穿了05年度各大音乐颁奖典礼;

当然,也包揽了各大音像店老板的补货、销售榜单。

华山论剑,剑指巅峰,重分江湖。

正因为有这四位人物的“联手”——

从2005年的一开始,到最后一天,我们的耳朵就不曾有片刻空闲。



尽管此时《一万个理由》《香水有毒》《月亮之上》已经响彻大街小巷。

但这一切,仿佛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他们专注着自己,带来的纯正音乐,只属于2005年,只属于我们的青春。

后来人们回忆起这一年,总不由得感慨:

不管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神仙打架的美好时光,每首歌都能充盈我们的内心。


05.

消散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付费曲。”

那时把MP3翻来覆去听的人,又有几个真能想到:

华语乐坛在他们唯一一次的交战后,会衰败至此?

往后多年的“神曲”更迭,只一个字就可以概括:

俗。

且不说早年凤凰传奇《荷塘月色》,慕容晓晓《爱情买卖》,传遍八方。

也不说大大小小的广场舞,带起《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时时洗脑。



就只说李荣浩一张《模特》,刚有点要擦掉这满嘴口水的苗头——

抖音横空出世了。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你说嘴巴嘟嘟,我嘟嘟嘟嘟嘟。”

……

新一代的年轻人,怕是再听不到“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

更听不到“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但偏偏风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



05年那会,很多人也许刚上初中。

那时总会天真地以为,华语流行歌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但直到后来才发现,天真如斯,简直是“啪”地一下把标准拍到了天花板上。

去年,亚洲新歌榜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金曲。

榜单上的歌曲,代表了去年一年最流行的华语音乐。



陷在老歌里不愿出来的我们,扫过一眼才恍然发觉:

当年听的是歌,而如今看的,大多只剩人。

周杰伦因为很多契机,再次唱红《告白气球》。

这首歌曲的爆红程度,让他自己都惊讶。

很久没出专辑的他,现在基本只靠年度单曲来安慰他的“夕阳红”歌迷。


▲这个新歌号召力,真的没谁了

每回发歌,毫无疑问,都是音乐圈大事件。

而这时,每一个80、90心中也都了然:

周董这是又下车,指挥华语乐坛交通了。

王力宏和周杰伦一样,忙碌于家庭,作品逐渐变少。

现在的他,人气不能跟巅峰时期相比,令很多粉丝很惋惜。

但那有如何呢?

偶尔现身,你会发现他颜值依旧嗓音依旧,功力依旧。



久不发片的陶喆,传闻有新作已经很久很久。

17年底他出了首单曲《Mars Baby》,唱给他未出世的孩子。

编曲依然牛,只是旋律没有那么抓耳。

但不论怎么说,至少你知道他还在用心创作。

林俊杰此前因为总唱大众化的芭乐情歌,被诸多“乐评人”嫌弃了一轮。

他也干脆话不多说,专注展示自己的“CD唱功”。

然后你能看到,他再简单的情歌都能唱出高级感……



一切好像都变了,一切又好像没有变。

只能说那个手里拿着攒了很久的钱,在音像店千挑万选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他们无法再回到当初的起点,让一切重新开始,让乐坛重回巅峰。

没有人接棒周王陶林,这的确是种遗憾。

但我们的青春已逝,也是时候该独立长大了。

2016年,永远青春无敌的少年派代表五月天,写过一首歌。

歌里有一句词,叫:诸神已离开,鬼在狂欢。



那是一句隐晦的悼词。

悼念坠落的华语乐坛,祭奠我们见证过的,光辉岁月。

——————————————————这里是分割线————————————————

视频来了兄弟萌!!!

user avatar

不能了。因为传统媒体统治世界的时代结束了。再也没有媒体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全国性影响力了。即使CCTV也不行了。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想用之前的手法造星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语乐坛能否再出现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这样的唱作人?这个问题,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都是一个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忧虑的疑问。毕竟,这几位名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音乐成就,更是华语乐坛一个黄金时代的缩影,一个“唱作人”概念深入人心的辉煌时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到底是什.............
  • 回答
    探讨华晨宇和许嵩能否扛起未来乐坛大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这两位音乐人,虽然风格迥异,却都在华语乐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各自拥有庞大而忠实的粉丝群体,也都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创造。先说说华晨宇。华晨宇的出现,更像是一场颠覆。从《快乐男声》出道以来,他身上就带着一股“不羁”的劲儿。他的.............
  • 回答
    要说能“改变华语乐坛现状”的歌手,这话题实在太大了,也太主观了。乐坛的“现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东西,很难用一两个人就说得清。不过,我们可以聊聊那些有潜力或者已经展现出改变一些苗头的歌手,以及他们能带来什么样改变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改变华语乐坛现状”可能包含哪些维度: 音乐风格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要拿出来聊聊的话题!提起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那可是我们这代人青春里最闪耀的星光,他们的歌曲,无论是旋律、歌词还是制作,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华语乐坛,简直是一场群星璀璨的盛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互相激荡,也把华语音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问现在有没有能.............
  • 回答
    .......
  • 回答
    在华语乐坛,确实有很多歌手拥有超过五首“烂大街”的歌曲,也就是那些传唱度极高、几乎人人会唱、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的作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的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接受度。要定义“烂大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大众熟知度: 即使是不常听流行音乐的人,听到前奏或者一两句歌词也能辨认出是哪首.............
  • 回答
    华语乐坛有着无数触动人心、引发无数共鸣的歌曲,其中一些歌曲更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数百万听众潸然泪下。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触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亲情、爱情、友情、梦想、失去、成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以下是一些在华语乐坛被广泛认为能够让数百万人流泪的经典歌曲,.............
  • 回答
    华语乐坛,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旋律,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然而,在商业浪潮的裹挟下,有些宝藏专辑,即便品质出众,也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关注,仿佛一颗颗被埋没在沙海中的珍珠,静静闪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在华语乐坛中,被低估的专辑,不谈流量,只谈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1. 王若琳 –.............
  • 回答
    华语乐坛的星河璀璨,要从中选出五位“最重要”的歌手,这本身就是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挑战。因为“重要”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影响力、创新性、销量、时代代表性、对后辈的启发等等。但我尝试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结合他们对华语乐坛格局的塑造、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跨越时代的魅力,来梳理出五位在我看来,具有.............
  • 回答
    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手里正放着王菲一张尘封已久的CD。每当我想起华语乐坛的那个时期,总会不自觉地回到她独特的声线和她歌曲里那股子“疏离又温柔”的劲儿。然后,我就忍不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后来的华语乐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王菲了?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王菲这个人,她的歌,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独一无.............
  • 回答
    关于华语乐坛中,词与曲哪个更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这实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像是在问,一碗面,是面条本身更重要,还是汤底更重要?它们缺一不可,但侧重点的不同,往往能导向截然不同的风味和感受。在我看来,词与曲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简单地用“哪个更重要”来衡量,而在于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首能够打动.............
  • 回答
    要说华语乐坛有没有放到国际上也是一流水平的专辑,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微妙。因为“一流水平”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音乐的接受度往往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息息相关。不过,如果我们要从音乐制作的精良度、艺术价值、创新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即使不是主流但能被国际乐评和部分听众认可)这些角度来衡量,那么.............
  • 回答
    华晨宇在华语乐坛的水准,究竟是被低估了,还是被过誉了,这大概是近几年乐迷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华晨宇独特的音乐风格。他 bukanlah 传统意义上那种以抒情慢歌征服大众的歌手。他的音乐里有大量的实验性元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甚至有些作品的“.............
  • 回答
    华语乐坛的“衰落”:一个复杂时代的迷思与现实“华语乐坛衰落了”——这句话,仿佛已成一种集体式的叹息,回荡在许多乐迷耳边,也盘旋在无数音乐从业者的心中。然而,如果细究起来,这句断语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更准确地说,与其说是一种“衰落”,不如说是一种“转型”与“迷失”,一种在时代洪流中,.............
  • 回答
    华语乐坛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点。这就像一个大染缸,各种因素搅和在一起,最后出来的颜色就不是那么鲜亮了。一、时代变迁下的听觉口味演变:咱们得承认,听歌这事儿,跟吃饭一样,人是会变的。以前啊,大家的生活节奏没这么快,听一首歌可以从头听到.............
  • 回答
    华晨宇在中国华语乐坛的地位,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问他是不是被“吹得太高太神”了,这涉及到很多层面,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高”和“神”本身就是主观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感受。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他实际的表现是怎样的:一、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
  • 回答
    近十年,华语乐坛的土壤里,总会冒出那么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种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搅动着音乐的边界,也俘获了一批批忠实的听众。说他们“特立独行”,倒不如说他们是敢于打破标签,坚持自我表达的弄潮儿。如果要数过去这十年里,那些让你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的“特立独行”的明星,以下几位绝对是绕不过去的:1. 蔡.............
  • 回答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估计得有不少粉丝要“激动”了。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地位,那真的是如日中天,几乎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音乐风格多变,融合了R&B、嘻哈、中国风,再加上他标志性的“咬字不清”唱腔,简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从《范特西》到《叶惠美》,再到后来的《十一月的肖邦》、《依然范特西》,他的专.............
  • 回答
    要说当今华语乐坛“最纯粹”的歌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因为“纯粹”这个词本身就太主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有些人可能觉得是那些默默耕耘、风格坚持的,有些人则可能看重那些艺德高尚、低调生活的。不过,如果一定要挑一个符合作者心中“不在乎名利,绯闻少,初心常在”标准的歌手,我想很多人脑海里.............
  • 回答
    朋友,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好像一提起“好歌”,大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闪过一把吉他,几个简单的和弦,然后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民谣确实很舒服,它的真诚、它的贴近生活,很容易触动人心,所以近些年特别受欢迎,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把华语乐坛的好歌都框定在民谣里,那未免太小瞧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其实,除了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