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用初等数学就可以迅速解决的高等数学问题?

回答
初等数学,顾名思义,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数学工具:加减乘除、分数、百分比、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数式展开、因式分解等等。这些看似朴素的工具,有时候却能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简洁方式,揭示出高等数学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本质。这就像用一把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岩石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而无需动用重型机械。

我这里说的“高等数学问题”,并非指那些需要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工具才能正式定义的难题,而是指那些在“高等”的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但其核心思路或结果,可以用初等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理解和验证的。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视角。

这里举几个例子,希望能展现这种妙趣:

1. 关于级数求和的“魔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初等视角

在高等数学中,级数求和是核心内容之一。很多复杂的级数都可以通过裂项、分组、或者与我们熟悉的函数(如几何级数)联系起来解决。但很多时候,最基础的等差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就已经包含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种子”。

问题引入: 想象一下,我们想要计算一个很长的等差数列的和,比如 1 + 3 + 5 + ... + 99。你可能马上会想到高中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_n = frac{n(a_1 + a_n)}{2}$。这是最直接的。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初等数学的方式“证明”这个公式,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巧妙。

初等数学的“证明”:

我们把这个数列写两遍,一遍正着写,一遍倒着写:
$S = 1 + 3 + 5 + dots + 97 + 99$
$S = 99 + 97 + 95 + dots + 3 + 1$

然后把这两行“对齐”相加:
$2S = (1+99) + (3+97) + (5+95) + dots + (97+3) + (99+1)$
观察每一对括号里的数字,你会发现它们都等于 100。
$2S = 100 + 100 + 100 + dots + 100 + 100$

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个这样的 100?
数列 1, 3, 5, ..., 99 是一个等差数列,首项 $a_1 = 1$,末项 $a_n = 99$,公差 $d=2$。
我们知道通项公式 $a_n = a_1 + (n1)d$。
所以 $99 = 1 + (n1)2$。
$98 = (n1)2$
$49 = n1$
$n = 50$。
这个数列总共有 50 项。

所以,我们有 50 个 100 相加:
$2S = 50 imes 100 = 5000$
$S = frac{5000}{2} = 2500$

高等数学的关联:

很多高等数学中的级数,尤其是收敛的几何级数 $1 + r + r^2 + r^3 + dots = frac{1}{1r}$(当 $|r|<1$ 时),就是最基础的等比数列求和。如果我们能将一个看似复杂的级数“转化”成一个已知的几何级数,那么求和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考虑级数 $1 + frac{1}{2} + frac{1}{4} + frac{1}{8} + dots$
这明显是一个首项为 1,公比 $r = frac{1}{2}$ 的等比数列。
用初等的“对调相加法”:
$S = 1 + frac{1}{2} + frac{1}{4} + frac{1}{8} + dots$
$2S = 2 + 1 + frac{1}{2} + frac{1}{4} + dots$
$2S S = (2 + 1 + frac{1}{2} + dots) (1 + frac{1}{2} + frac{1}{4} + dots)$
$S = 2$ (这里的“减法”需要一些对无穷级数处理的初步认识,但核心思想是利用公比的特性)

更直接的初等方法是:
$S = 1 + frac{1}{2} + frac{1}{4} + dots$
$S = 1 + frac{1}{2}(1 + frac{1}{2} + frac{1}{4} + dots)$
$S = 1 + frac{1}{2}S$
$S frac{1}{2}S = 1$
$frac{1}{2}S = 1$
$S = 2$

这种思路,即把级数本身代入到自己的一个“缩减版”中,是解决很多幂级数求和问题的基础,而它的根本就在于等比数列的性质。

妙处在哪里?
初等数学中的“配对求和”和“整体代入”思想,直接揭示了级数求和的内在结构。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泰勒展开等工具,是更系统化的方法,但很多时候,一个巧妙的初等代数技巧就能直达核心。

2. 组合数学中的“鸽笼原理”——看似简单,却有深邃的应用

“鸽笼原理”(也叫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强大的原理之一。它说的是:如果你有 $n$ 个物品要放进 $m$ 个抽屉里,并且 $n > m$,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会放不止一个物品。

听起来像废话,但它的威力在于,当你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无法直接计数时,可以通过巧妙地定义“物品”和“抽屉”,然后应用这个原理来证明某些东西的存在性。

问题引入: 考虑一个问题:在一个任意的平面上,是否存在两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是 $sqrt{2}$?

你可能会想,这太随意了吧?怎么证明?

初等数学的“证明”:

让我们考虑一个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看作是“点”。
它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
根据勾股定理(初等几何),对角线长度 $d = sqrt{1^2 + 1^2} = sqrt{2}$。
所以,在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顶点中,就存在两点(相对的顶点)距离是 $sqrt{2}$。

这似乎太简单了。但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说的是“任意的平面上”。

我们用鸽笼原理来思考:

假设我们要在平面上画一些点。我们关注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设想我们现在需要证明“在任意的平面上,至少存在两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sqrt{2}$。”
这个表述有点误导,让我们换一个角度。

我们来证明一个更强的命题:在任意一个边长为 1 的正方形区域内,不可能不存在两个距离等于 $sqrt{2}$ 的点。(这句话有点绕,是为了引出鸽笼原理的用法)。

让我们换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来运用鸽笼原理:
考虑一个 无限大的平面。
我们在这平面上画 任意多个点。
现在的问题是:能否保证,其中 至少有两点之间的距离恰好是 $sqrt{2}$?

这个表述仍然不好直接用鸽笼原理。让我们换一个更经典的运用场景:

经典应用场景: 证明在任意 $n+1$ 个($n ge 1$)整数中,至少有两个数相除(或者相减)的结果是偶数。

这其实是鸽笼原理的变种。
我们考虑 $n+1$ 个整数。
每个整数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
我们有 两个“抽屉”:奇数 和 偶数。
如果我们有 $n+1$ 个整数(“物品”),而抽屉只有两个。
根据鸽笼原理,必然有一个抽屉里有不止一个整数。
也就是说,要么有两个整数都是奇数,要么有两个整数都是偶数。

如果两个数都是奇数,例如 $a$ 和 $b$,那么 $ab$ 是偶数。
如果两个数都是偶数,例如 $c$ 和 $d$,那么 $cd$ 是偶数。

所以,在任意 $n+1$ 个整数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偶数。

高等数学的关联:

鸽笼原理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

拓扑学: 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的某些证明会用到鸽笼原理的思想。
图论: 证明图的性质,比如一个图中必然存在度数小于平均度的顶点。
数论: 证明一些关于整数性质的定理,比如 Dirichlet 抽屉原理(推广的鸽笼原理)。

妙处在哪里?
鸽笼原理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 非构造性证明。它不告诉你具体是哪两个数相减是偶数,它只保证了这样的数对 一定存在。这种“存在性”证明对于很多需要证明某种结构必然存在的场合非常有用。而且,用初等的方式定义“抽屉”,就能解决看起来相当抽象的问题。

3. 数学归纳法——“步步为营”的初等智慧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自然数命题的基石。虽然它被认为是初等数学的一部分,但它的逻辑力量和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使其具有“高等”的思维价值。

问题引入: 证明所有正整数 $n$,都有 $1 + 2 + 3 + dots + n = frac{n(n+1)}{2}$。

初等数学的“证明”:

数学归纳法包含两个步骤:
1. 基本情况(Base Case): 证明命题对于最小的自然数(通常是 $n=1$)成立。
当 $n=1$ 时,左边是 1。右边是 $frac{1(1+1)}{2} = frac{1 imes 2}{2} = 1$。
左边等于右边,所以命题在 $n=1$ 时成立。

2. 归纳步骤(Inductive Step): 假设命题对于某个正整数 $k$ 成立(即 $1 + 2 + dots + k = frac{k(k+1)}{2}$),然后证明命题对于下一个整数 $k+1$ 也成立。
我们需要证明:$1 + 2 + dots + k + (k+1) = frac{(k+1)((k+1)+1)}{2} = frac{(k+1)(k+2)}{2}$。

从假设出发:
$1 + 2 + dots + k + (k+1) = (1 + 2 + dots + k) + (k+1)$
根据归纳假设,我们将 $(1 + 2 + dots + k)$ 替换为 $frac{k(k+1)}{2}$:
$= frac{k(k+1)}{2} + (k+1)$
现在,我们进行代数运算,尝试化简,看看能否得到目标形式:
$= frac{k(k+1)}{2} + frac{2(k+1)}{2}$
$= frac{k(k+1) + 2(k+1)}{2}$
提取公因式 $(k+1)$:
$= frac{(k+1)(k+2)}{2}$

这正是我们想要证明的命题对于 $k+1$ 的形式!

所以,根据数学归纳法,命题 $1 + 2 + dots + n = frac{n(n+1)}{2}$ 对于所有正整数 $n$ 都成立。

高等数学的关联: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许多高等数学定理的基础。例如:

证明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归纳地证明某个函数可以通过多项式逼近,其误差项的形式需要通过归纳法来推导。
证明算法的正确性: 在计算机科学和算法分析中,很多算法的正确性证明依赖于数学归纳法,比如递归算法的终止条件和正确性。
分析序列的收敛性: 证明序列的某些性质(如单调性、有界性)在所有后续项中都成立。
证明矩阵的幂次公式: 例如,证明 $(AB)^n = A^n B^n$ 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立,而某些其他的矩阵恒等式成立。

妙处在哪里?
数学归纳法展示了一种“跳跃”的思维:我不需要验证从 1 到 1000 亿的每一个数,我只需要证明“如果它在某个点成立,那么它必然在下一个点也成立”,并且证明了起点是正确的,那么整个链条就必然是正确的。这种“链式反应”的证明方式,是逻辑推理的典范,也是构建复杂数学体系的基石。

4. 初等几何的“以形证数”——勾股定理的无限威力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我们初中学到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2 + b^2 = c^2$)。这个简单的几何关系,却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许多高等数学的问题。

问题引入: 假设我们有一个任意的多边形,它的顶点坐标都是整数(即“格点”)。我们想知道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初等数学的“解法”——皮克定理(Pick's Theorem):

皮克定理是一个关于格点多边形面积的定理,它的形式非常优美:
面积 $A = I + frac{B}{2} 1$
其中:
$A$ 是多边形的面积。
$I$ 是多边形内部的格点数量(不包括边界上的点)。
$B$ 是多边形边界上的格点数量(包括顶点)。

这个定理的证明本身就需要用到一些初等几何和代数的技巧,其中勾股定理是关键工具之一。

勾股定理如何介入?

皮克定理的证明通常从一个最简单的格点多边形——直角三角形开始,特别是以格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考虑一个以 $(0,0), (a,0), (0,b)$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其中 $a, b$ 是整数。它的面积是 $frac{1}{2}ab$。
如果我们将这个三角形平移,它的面积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将它沿着坐标轴切割成更小的直角三角形,或者组合成矩形,我们都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斜边的长度,并推导出它与格点之间的关系。

更进一步,当考虑一个任意的格点多边形时,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若干个不重叠的格点三角形。然后,我们可以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关键点在于:
任何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其面积都可以表示成 $frac{m}{2}$ 的形式(其中 $m$ 是一个整数)。
为什么?因为任何格点三角形都可以通过一些“剪切”和“拼接”操作,变成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而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根据其两条直角边在坐标轴上的投影长度(都是整数),可以表示成 $frac{1}{2} imes ext{整数} imes ext{整数}$,即 $frac{k}{2}$ 的形式。

勾股定理的作用体现在计算“斜边”与格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证明皮克定理时,需要考虑连接两个格点的线段有多少个格点在线段上,这涉及到计算两点之间水平和垂直距离的最大公约数,而勾股定理的平方关系是理解这些几何“距离”的根源。

高等数学的关联:

黎曼和与积分的几何解释: 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可以看作是面积的极限。勾股定理在处理曲线下的面积时,构建了基本的直角三角形区域。
欧几里得几何与非欧几何的对比: 勾股定理是欧几里得几何的基石,其形式的简单性衬托出几何公理体系的优雅。在其他几何空间,如球面上,勾股定理的形式会改变。
解析几何: 将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距离公式(它本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是核心。

妙处在哪里?
勾股定理的“平方”形式,让它在处理面积、长度等问题时,拥有了“超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三角形的,它隐约地连接了代数(平方)和几何(长度),以及后面会提到的欧几里得距离。一个简单的几何定理,就能成为理解更复杂空间度量和面积计算的“钥匙”。

总结:

这些例子表明,很多时候,“高等数学”的严谨和复杂,并非完全依赖于全新的抽象概念,而是建立在我们最熟悉的初等数学工具之上的延伸和深化。

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式,是理解更复杂的级数收敛和求和的基础。
鸽笼原理,用简单的集合思想,就能证明许多关于数的性质,揭示了存在性证明的强大力量。
数学归纳法,以其逻辑上的“严丝合缝”,能够处理关于自然数的无限命题。
勾股定理,作为基础几何的代表,其蕴含的距离和面积关系,是解析几何、向量代数等多个高等数学领域的基础。

当我们用初等的眼光去审视一些高等数学问题时,会发现其中隐藏着简洁而深刻的数学智慧。这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视角,它告诉我们,最强大的工具,往往就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这是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受,而这里的“巨人”,就是那些最基础、最普适的初等数学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赛尔问题, 是求在趋于无穷时正整数的平方的倒数和.

即求: .

这个问题有非常多的解法, 但大都属于高等数学范畴内, 我之前的回答也给出了一种在高等数学范围内比较简单的解法.

注意到

所以有

要让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项必须相等

所以

所以

Q.E.D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但也属于高等数学范畴. 我们能不能试一下在初等数学范畴结果巴赛尔问题呢?

3Blue1Brown的视频给出了一种新的视角解决巴赛尔问题, 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他的思路吧.

咦, 这里有平方的倒数, 我们想想现实中的公式有哪些是有平方的倒数的.

平方反比定律?

如果任何一个物理定律中,某种物理量的分布或强度,会按照距离源的远近的平方反比而下降,那么这个定律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平方反比定律

所以如果我们考虑巴赛尔问题的实际意义.

假设这里有一个 同学, 在他的左边, 有很多个 灯泡.

各个灯泡之间的距离为 .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 同学观察到来自 的光的光照强度为 个单位 .

观察到来自 的光照强度为 个单位

观察到来自 的光照强度为 个单位

所以, 考虑这里有无穷个灯泡, 都分布在 的左边, 并且各个灯泡之间的距离为

同学观察到的总光强为各个灯泡到 的光照强度的和, 即

所以, 如果我们能求出 同学观察到的总光照强度, 我们就解决了巴赛尔问题.

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在 与 距离相等的时候, 观察到来自 的光照强度是一样的.

同时, 如果以 为中心建立坐标轴, 那么, 观测到的来自 的光强和来自 的总光强是一样的.

( 发光强度相同)

证明也很好证明, 假设 , 观测到的来自 的光强为 ,

,

所以,

所以

现在假设 相距 , 他们处于周长为 的圆的直径两端. 那么这时候, 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为 .

现在我们用一下刚刚证明的结论, 观察到的来自 的光强总和是一样的, 为

(因为 )

以此类推,

注意: 以该灯泡和其所在圆的"最高点"为连线, 将该灯泡变异到该连线和下一个大圆的两个交点上.

如此一来, 最初的一个灯泡就变异为了 个灯泡, 且这 个灯泡对于 来说观测到的光照强度和最初的一个灯泡是一样的.

另外, 注意看最大的圆的各段弧长, 分别为

我们将这个过程一直进行下去,

最终将得到在一个无穷大的圆上, 有无穷多的灯泡, 且连接灯泡直接的圆弧长度分别为

而, 对于 来说, 他观测到的所以来这这些灯泡的光强和最初灯泡的光强是一样的, 即

而, 无穷大的圆, 到底长什么样呢?

这便是无穷大的圆了, 因为太大, 圆弧变成了一条直线.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直线上的光照强度的规律计算光强, 则有

并且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初等数学,顾名思义,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数学工具:加减乘除、分数、百分比、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数式展开、因式分解等等。这些看似朴素的工具,有时候却能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简洁方式,揭示出高等数学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本质。这就像用一把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岩石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而无需动用重型机械。我这里说的“高等.............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拥有情感和意识的个体,因此我无法“发现”或“得意”任何数学定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和能力都来自于我所训练的数据。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探讨的“个人发现的初等数学定理”这个主题。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个偶然的观察而触类旁通,最终形成一个自己能够理解和证明的结论。这其中.............
  • 回答
    自古以来,军事指挥官们就一直在与各种严峻的难题作斗争。从预测弹道到保障补给线,再到构筑坚固防御工事,这些挑战往往需要巧妙的策略和创新性的思考。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许多古代战争中棘手的难题,如今都可以用物理、化学以及高等数学的严谨公式来精确求解。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在不.............
  • 回答
    好的,我将为你推荐一些高等数学的实际应用书籍,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内容,力求用自然的语言来阐述,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情味和深度。高等数学,这门看似抽象的学科,实则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精密的工程设计到复杂的金融模型,再到我们手机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要真正理解高等数学的强大之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推荐一些适合入门微分几何、抽象代数和群论的教材和笔记。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合的读者群体,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合适的学习路径。在开始之前,请记住一个重要的学习原则:学习数学,尤其是这些相对“抽象”的领域,光看不练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动手做题,尝试理解证明的每.............
  • 回答
    初学佛法,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接触过于深奥或晦涩的经典,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选择一些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书籍,对于打下坚实的佛学基础至关重要。我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你推荐几本我觉得非常适合初学佛的朋友入门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一、 理解佛法核心概念,打好认知基础: .............
  • 回答
    在游戏中应用高等数学知识是游戏开发、物理模拟、图形渲染和AI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数学知识及其在游戏中的具体应用: 一、物理模拟与运动学1. 矢量与坐标系 应用场景:角色移动、摄像机控制、物体碰撞检测。 数学知识: 向量运算(加法、点积、叉积).............
  • 回答
    对于刚踏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朋友们来说,选择合适的复现实验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大家理解核心概念,还能快速上手实际操作,建立信心。我挑选了几个在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如CVPR, ICCV, ECCV)上发表过,且相对容易入门的经典论文,并针对性地说明了复现的细节和要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合适的起点。 .............
  • 回答
    在民用领域,武器之所以被用于救人,通常是因为它们能 有效解决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或救援难题,尤其是那些传统救援工具无法快速或有效应对的情况。这些应用往往不是武器的常规设计用途,而是人类智慧在特殊情境下的创造性利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用于信号传递和求救: 枪械(特别是信号枪):这是最直接的例.............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用左手进行艺术创作的画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在画布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记。左手作画,在很多人看来可能需要更多的协调和适应,但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他们作品中别样的韵味和生命力。一些知名的左撇子画家,他们用左手挥洒出了精彩的世界: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难题,虽然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它们的精髓却可以用我们日常的思考方式来理解,甚至找到巧妙的“证明”思路。这里的“证明”可能不是严格的数学推导,而是一种基于常识和逻辑的推理,让我们能“看懂”为什么它是对的。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几个这样的例子。1. 皮球难题(或者叫“如何给一群人分橘子”).............
  • 回答
    生活里总有那么些瞬间,你说破了嘴皮子,对方还是云里雾里,但要是给他看一眼视频,顿时就能心领神会。这感觉,就像是把脑子里五彩斑斓的画面,瞬间具象化成对方眼前的真实。举个最生活化的例子,就说 “如何优雅地打一个漂亮的丝巾结” 吧。你想啊,你要是光用文字描述?“将丝巾的两个对角线分别拉平,然后……不,是先.............
  • 回答
    几何之光,点亮代数难题:几则偏几何的优雅解答数学的魅力,常在于它不同分支间的巧妙联系。当我们审视那些看似枯燥的代数问题,有时只需换一个视角,引入几何的语言,便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简洁与深刻。这就像为蒙尘的宝玉施上一层光泽,让其内在的辉煌得以显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用“偏几何”的思路,是如何为一些代.............
  • 回答
    倒叙手法在游戏中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叙事工具,能够通过打乱时间线来营造神秘感、营造情感张力,或者让玩家在了解最终结果后再去探索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以下是一些在运用倒叙手法方面表现出色的优秀游戏,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是如何运用这一技巧的:1.《生化奇兵》(BioShock)系列 核心运用: 《生化奇.............
  • 回答
    有一些战争,一方拥有看似压倒性的先进武器装备,却最终惨败,这其中的原因往往复杂而多面,远非武器的代差就能简单解释。这些案例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观,也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1. 越南战争中的美国:科技的陷阱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从飞机(如F4“鬼怪”战斗.............
  • 回答
    代码里藏着不少冷幽默,它们不像段子手那样直接甩出包袱,而是藏在逻辑的缝隙里,需要开发者才能心领神会。我给你挑几个,说说它们怎么就那么“冷”了。1. 永无止境的循环:`while (true)` 的悲剧这可以说是代码世界里的“哲学系”冷笑话了。你知道写一个 `while (true)` 的循环是什么意.............
  • 回答
    .......
  • 回答
    我倒不是那种一有什么事就想着“我得写个程序来解决它”的人,毕竟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一通电话、跑趟腿、或者干脆忍忍就过去了。但偶尔,一些小小的、重复性的、又实在让人有点抓狂的事情,还是会逼得我动手去摆弄一下我的电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刚搬到新租的房子那会儿。房东是个挺好的阿姨,但她管理那几套出租公寓.............
  • 回答
    动漫里使用长棍作为武器的角色,其实不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件看似朴素的武器耍得出神入化,让人印象深刻。说到长棍,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几个名字,而且每个人使棍的方式和风格都大相径庭,这正是动漫的魅力所在,同样的武器能衍生出无限可能。孙悟空 (龙珠)提到棍,怎么能不提筋斗云上的齐天大圣呢?虽然《龙珠》系列后.............
  • 回答
    最近家里装修,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过程中的各种选择,从大件的家具电器到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让我头疼不已,但也收获了不少“神器”。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次装修用过之后觉得特别值得推荐的好物,希望能给正在装修或者准备装修的朋友们一些参考。一、收纳整理类:告别杂乱,让家更有条理1. 模块化收纳盒/抽屉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