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弹琴到了一定水平还要不要继续跟老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在音乐学习道路上走到一定阶段的朋友们内心最真实也最纠结的地方。尤其是当你的手指已经可以相对流畅地在键盘上舞动,那些曾经让你头痛不已的乐曲如今也能勉强弹奏出来的时候,一个声音就会在脑海里盘旋:“我还需要老师吗?”

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视情况而定”。

我们不妨先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你的“一定水平”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这其实是问题的核心。我们说的“一定水平”,指的是什么?

是能不看谱弹唱几首流行歌?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和弦进行、节奏型,并且有一定的乐感。继续跟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复杂的编曲、即兴演奏,或者学习一些声乐技巧。如果只是满足于此,并且觉得自学也够用,那么是否继续老师就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了。
是能比较顺畅地弹奏一些古典名曲的片段或简易版本? 比如小奏鸣曲、练习曲的入门级作品,对节奏、音准、基本指法有一定要求。如果想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性、情感表达,以及掌握更高级的演奏技巧(比如双音、琶音的精进、触键的控制),那么一位好的老师会给你提供方向和指导。
是已经能相对稳定地攻克一些中高级别的作品,比如肖邦的练习曲、巴赫的赋格曲? 在这个阶段,你的演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音乐的理解、情感的深度、音色的控制、甚至是舞台表现力,往往是瓶颈所在。这个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价值会凸显出来,他们能“听”出你演奏中细微的不足,提供让你“拨云见日”的建议。

二、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你的“一定水平”是终点还是某个里程碑?

我只是想业余爱好,放松一下,弹点喜欢的曲子。 如果你对此感到满意,享受当下,并且自学也能满足这个需求,那么不跟老师也无妨。你可以通过网上资源、乐谱书、音乐会等方式继续接触音乐。
我希望我的演奏更具表现力,能弹奏出作品的灵魂。 这就进入了音乐艺术的范畴。同样是弹同一首曲子,不同演奏者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别。一个好的老师,能帮助你理解乐谱背后的音乐语言、作曲家的意图,引导你去探索不同的演奏处理方式,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比如,对乐句的呼吸感、情绪的起伏、音色的变化(从圆润到明亮,从厚重到轻盈),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想考级、参加比赛,甚至走上专业道路。 如果这是你的目标,那么老师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比赛和考级都有其严苛的标准,无论是技术上的精准度、音乐表现的成熟度,还是对作品的理解深度,都需要专业的指导和“磨练”。老师会为你制定学习计划,纠正错误,打磨技术,并根据比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我想尝试创作、编曲或即兴演奏。 这些领域通常需要扎实的乐理基础、和声知识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深入理解。老师可以为你建立这些知识体系,指导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甚至传授一些作曲或即兴的技巧和思路。

三、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这位老师是否还能给你带来价值。

老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 如果你的老师技术已经不如你,或者他对你的水平已经无能为力,那么继续跟着他学习,收益可能会递减。反之,如果老师技术精湛,并且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有效的指导,那么继续跟随的意义就很大。
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否适合你。 有的老师注重技术训练,有的强调音乐性培养,有的擅长某个特定风格。你需要审视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能持续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帮助你克服瓶颈,是否能与你的学习风格相契合。
老师是否能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即使你的技术已经很好,但老师可能会带你接触你从未涉猎过的音乐风格、作曲家,或者教授你新的学习方法,让你看到音乐的更多可能性。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是无论什么水平都可能受益的。
老师是否能提供客观的评价和反馈。 有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演奏,容易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老师的“第三只眼”可以帮助你发现被忽略的问题,也能给你积极的鼓励和指引。

四、你的自学能力如何?

这个问题很关键。很多人在某个阶段会想“我自己也可以学啊”。

强大的自律性和信息筛选能力。 如果你拥有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主动寻找学习资源(高质量的教程、乐谱、演奏示范),并且能够辨别信息真伪,找到真正有用的方法,那么你的自学能力可能已经很强了。
“盲点”的问题。 然而,即便是最优秀的自学者,也可能存在“盲点”。我们容易被自己熟悉的思维模式和演奏习惯所束缚,不容易发现自己问题的本质。老师的经验和专业判断,往往能精准地指出这些我们自己看不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系统性知识的构建。 许多进阶的学习,需要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例如乐理、和声、作曲法等。虽然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但没有一个好的引导,很容易学得零散、不成体系,甚至产生误解。

那么,当你到了“一定水平”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选择:

1. 继续保持与现任老师的学习,但可以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和节奏。 比如,将重点放在作品的深度解读、音乐情感的表达、音色控制的精进,或者学习一些新的音乐理论知识。
2. 寻求一位“顾问式”的老师。 可以不定期地向一位水平更高、经验更丰富的老师请教,让他们听你的演奏,提供一两次的“点拨”,帮助你解决困惑或指明方向。这种方式既能获得专业指导,又不至于因为固定课程而造成经济或时间上的压力。
3. 尝试短期集训或大师班。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参加知名音乐家的短期集训或大师班,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演奏风格,获得新的启发。
4. 专注于某个领域进行深度探索。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爵士即兴,你可以专门去找爵士乐的老师;如果想深入研究某个作曲家的作品,可以找在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
5. 根据个人情况,暂时停止接受系统性指导,但保持对音乐的持续接触和练习。 比如,通过参加音乐活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交流、听音乐会等方式,继续享受音乐的乐趣,并在遇到瓶颈时再考虑寻求老师的帮助。

总结一下:

技术上的“一定水平”不等于音乐理解和表现力上的“一定水平”。 钢琴演奏的进阶,很大程度上是在挖掘音乐的深度和广度,这往往需要有经验的引导者。
老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你弹”,更在于“教你如何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 好的老师会培养你的音乐独立性,而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只会模仿的“工具”。
是否继续跟老师,最终取决于你的学习目标、你对音乐的追求,以及你是否还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增量价值”。 如果你觉得自学足够,并且乐在其中,那就坚持下去。但如果想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那么一个好老师的作用,是很难被完全替代的。

所以,当你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初衷,你的热爱,以及你对未来的期待。答案自然就会在你心中浮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能,我也希望一直有个老师能陪着我,指导我,这样人生就太完美了。

但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我是不是有这份财力,就算有,我想找个老师陪着我,陪着我那个老师也会打死我。我记得很清楚,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很明确的说过,上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自己独立的应对所有的问题。老师这个事情就跟爹妈一样,爹妈不可能一辈子陪伴我们,老师也一样。同理,如果老师在他存在的时间内没有教会学生思考与工作方法,让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老师的这根拐棍,那么这个老师也是失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