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Hi-Fi (高保真)设备烧钱吗?

回答
HiF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保真音响设备,这玩意儿嘛,可以说是“无底洞”也可以说是“细水长流”,具体烧不烧钱,还得看你往里投多少热情和多少人民币了。

咱们先聊聊这“烧钱”的几个主要方向:

1. 音源设备:万切万切的起点

这玩意儿是所有声音的源头,好比一锅好菜得有新鲜的食材。

黑胶唱机 (Vinyl Turntable): 这是很多老烧(资深HiFi爱好者)的心头好。一台入门级的黑胶唱机,加上一个还不错的唱头(Cartridge),可能就要几千块。想要更好的唱头?再加几千甚至上万,声音的细节、质感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还有唱放(Phono Preamp),它负责放大唱头微弱的信号,这个东西也有高中低之分,好的唱放能让你的黑胶听起来更醇厚、更有空气感。别忘了黑胶唱片本身,一张新发行的黑胶,少则一两百,多则几百上千都有,而且你很容易会沉迷于淘老唱片,那更是个无底洞。
CD播放器 (CD Player) / 数字转盘 (Digital Transport): 虽然现在流媒体很流行,但很多人还是觉得CD的音质更有味道。一台不错的CD机,能让声音更干净、解析力更好。数字转盘更纯粹,只负责读取CD信息,然后交给解码器(DAC)。如果你追求极致,可能会考虑一些独立的数字转盘和DAC组合,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流媒体播放器 (Streamer) / DAC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这是现代HiFi的主流。一台性能出色的流媒体播放器,能让你方便地接入网络上的高品质音乐库。而DAC,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声音的纯净度和细节。入门级的DAC可能几百块,但那些追求极致声音的,动辄数万甚至十数万的DAC也比比皆是。而且,你还得考虑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可能还会涉及到网络优化设备,比如网播的电源、时钟等等,又是一笔投入。

2. 放大器设备:驱动一切的核心

音源再好,没有好的“推手”也白搭。

合并式放大器 (Integrated Amplifier):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集前级和后级于一体。入门级的几千块就能买到,但声音可能比较粗糙。想要更好的动态、更细腻的解析力,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合并机也是常事。
前级放大器 (Preamplifier) + 后级放大器 (Power Amplifier): 如果你追求更细致的控制力和更独立的线路设计,就会选择这样的组合。前级负责信号的增益和音色调整,后级负责驱动喇叭。这就像给你的车换了高性能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价格嘛,自然也是成倍增长。光是一个好的后级,几万到几十万都有。

3. 扬声器(喇叭):声音的最终呈现

这是声音的“发声筒”,也是最能直接影响你听感的设备。

书架箱 (Bookshelf Speakers): 入门级的可能几百块,但要听出HiFi的味道,一对几千块的书架箱会是个不错的开始。如果你想听那种“小身材大能量”的感觉,更高级的书架箱可以轻易突破一两万,甚至几万。
落地箱 (Floorstanding Speakers): 这玩意儿通常体积更大,低音单元也更多,能提供更饱满、更有气势的声音。一对入门级的落地箱可能就要几千块,但大多数人追求的那个“场面感”和“细节”会让你看到五位数、六位数甚至是更高位的价格标签。好的落地箱,真的是能“镇宅”的。
定制音箱/旗舰型号: 如果你追求极致,市面上总有那些价格令人咋舌的定制音箱或者顶级旗舰型号,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可能。这些箱子往往是用最顶级的材料、最精密的工艺打造,声音表现自然是非同凡响。

4. 线材:连接声音的血脉

别小看这些“线”,它们对声音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电源线: 好的电源线能提供更干净、更稳定的电力供应,对底噪的控制很有帮助。几百块到几千块都有。
信号线 (Interconnect Cables): 连接音源和放大器,或者前级和后级。不同的材质、屏蔽、屏蔽方式都会影响声音的传导。从几百块到几千块,甚至上万一条的都有。
喇叭线 (Speaker Cables): 连接放大器和喇叭。它的粗细、材质、结构会直接影响声音的传输效率和质感。几百块到几千块甚至上万的都很常见。

别误会,不是说你必须花大价钱才能听到好声音。现在市面上的入门级HiFi设备,性价比已经很高了。但如果你开始追求更高的解析力、更宽的声场、更精准的定位、更细腻的情感表达,那么你就可能会开始“烧”起来了。

“烧”的逻辑是什么?

其实,HiFi设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你花大价钱买了一个顶级的喇叭,但如果你的音源或者放大器不够好,它就无法完全发挥出潜力,就像给一匹好马配了一匹劣质的缰绳。反之亦然。所以,很多烧友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个环节开始,然后发现其他环节的不足,慢慢升级。

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这“烧”:

“毒”: 这是烧友口中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某些设备的声音好到让你心痒难耐,不拥有就浑身不自在。
“升级换代”: 发现现有设备有不足,然后想换更好的,这是最直接的烧钱方式。
“折腾”: 除了设备本身,很多烧友还会折腾摆位、房间声学处理、电源净化等等,这些也都是潜在的消费点。

所以,HiFi设备到底烧不烧钱?

答案是:看你怎么玩,也看你对“好声音”的定义有多高。

如果你只是想比手机直推效果好一些,几千块就能买到一套不错的入门级桌面HiFi。
如果你想在家享受更接近现场的音乐体验,慢慢升级,几十万的投入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是那种追求极致、永不满足的类型,那这可能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烧钱之路”。

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这才是HiFi的真正意义所在。别因为钱而限制了享受,也别因为一时冲动而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量力而行,慢慢来,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套好声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消费的角度而言,无所谓烧钱不少钱。HiFi设备是服务于HiFi玩家的。玩HiFi是兴趣爱好,不分贵贱。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

但是说回HiFi设备本身,到底烧不烧钱取决于HiFi产品的种类。有些类型的产品确实没必要烧那么多钱。比如说耳机,抛去那些玄学、营销和市场的东西,从原理上讲,耳机只要满足一定的非线性基础,那么频响曲线通过EQ调节,是的本来音质不好的耳机音质变好,超过一些原本价格更贵但是曲线一般的耳机,或者达到一些高品质耳机相近的水平。

当然,上文包括我之前也曾多次说过,这样做是有前提条件的。需要耳机的非线性失真较小,并且有时需要响应相对平滑。而不是10块钱原道秒大奥。Sean Olive博士的实验中,入耳式耳机用的是森海木馒头,头戴式耳机用的是AKG K712。入耳式耳机确实可能更低的价格门槛就可以做这个操作。相反,蓝牙耳机和主动降噪耳机可能成本门槛反而比HiFi耳机高。例如TWS耳机有pcb、电池、充电盒等额外成本,ANC耳机由于保证其量产实际效果,在产线管控的成本通常比蓝牙耳机和有线耳机高很多,并且降噪麦克风本身也有成本。只不过一来这个回答主要说的还是“HiFi”,二来很多发烧友确实看不上蓝牙耳机。一些蓝牙耳机也确实因为蓝牙协议音质存在问题。蓝牙协议、底噪等问题是EQ无法解决的。降噪性能等,通常也很难通过EQ再提升。

我再强调一遍,EQ调音即便对于耳机,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并不是10块钱地摊耳机秒大奥,我也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然而,一旦有了既定的预算和基础,确实可以通过EQ调音实现更好的音质。所以耳机从原理的角度没必要烧钱买“天价”耳机。

从效果上来说,耳机也没必要去烧钱。

简而言之,耳机由于其原理,在声场、低频和高频均和高品质的音箱系统存在差距。尤其是声场表现和低频表现。

不错一点,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声场(空间印象),那么可以先看一下我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和视频。

如果有人说耳机能够实现音箱的效果,那么请他自己先做出一个再说。再不济也做一个比我做这个强的。

实际上甚至仅仅是声源从前方一定距离一定范围发出都很难做到。

所以耳机在我看来没必要烧钱,实际上耳机本身也烧不了多少钱。但这并不是说我瞧不起耳机玩家,或者我认为任何人花钱买耳机都没意义。

就像买捷达、桑坦钠之类的经济型轿车不丢人,而且很实用。但是如果买捷达还天天说自己多有品味,买不起的都是穷人,这不是发烧,是发傻,是制杖。

耳机的存在必然有其意义,即便是HiFi耳机,虽然不少HiFi耳机价格虚高甚至是虚假宣传,但也不代表所有名字带HiFi的耳机都没意义。花钱买东西,只要不违法,那都是个人的自由。有些人说我就是喜欢耳机,所有旗舰高价耳机我每样都买两个,用一个扔一个,大奥也如此,那也是您的自由。

还有一类没必要烧钱的是便携HiFi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其原因在于,当非线性失真等指标小于一定的程度,对于人耳就不可闻了。

此时这样的设备可以被认为是“透明”的,完全不会影响音质。并且如果两个设备都是“透明”的,那它们之间也不会有可闻区别。

还有两种验证方法。一种叫做ABX双盲听,另一种则是零差别测试。

实际上对于音质较好的耳机而言,例如iPhone,如果功率足够驱动,那么就不需要HiFi播放器。当然,现在很多手机都没有3.5mm音频输出。如果不想买“小尾巴”,或者就想专门买个听歌的设备,那么便携播放器也不需要烧太多钱。一些2000元左右的型号足以。

此外,如果功率足够驱动耳机,那么耳放也是没必要的,播放器或者手机自带的集成耳放就足够了。

相对来说,功放确实需要一定的预算,但如果仅从音质的角度而言,也谈不上多烧钱。万元左右或者一两万的立体声功放足够满足一般的听音需求。所谓天价功放也更多是奢侈品的意味。


真正烧钱,也需要烧钱的是音箱系统。我个人愿意在音箱上花一些钱。

虽然我家境贫寒,但是后续我也又把这一套稍微升级了一下。虽然说我之前也听过和调过一些百万级别和参考级别的多声道系统。但是把我家里的家庭影院从30万升级到50万,看了一会4K正版电影,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消费类音频。

对于稍微高端的多声道音箱系统,角度定位、声像宽度、距离感、包围感、环绕感、高频、人声、低频、动态、瞬态、“爆发力”、“能量感”、声场连续性、声像过渡,不论是任何用来形容声音的范畴,都比所谓的消费类产品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种定位声场和音质表现,让那些所谓的soundbar、耳机、蓝牙音箱听上去就像是玩具。而一些所谓的空间音频、虚拟环绕、ARVR就是纯粹的笑话。像是用一个四驱车在忽悠别人说那是超跑。

有机会能听一下稍微好点的音箱系统,就会明白“广告宣传的耳机发烧”和所谓“HiFi级影院级的嵌入式音频、智能音响”什么的就是纯粹的自欺欺人。

而且其实对比听音反而还比两个耳机之间对比更方便。我是真的对比了一下,我觉得但凡和家庭影院对比过都不会说所谓的空间音频有什么好效果。

当然,这套音箱能买一百多个苹果头戴耳机。但是真的贵吗?可能顶天也就买一辆奔驰E级。再回头看那些天天因为几个一两千的耳机打的不可开交还各种形容词层出不穷的。一会一个艺术品,买个耳机音乐修养赛过贝多芬;一会一个别人买不起的都是穷人,自己买了两三千的耳机就是容克贵族,爵士后代的。这和当年那些用beats录音湿、iPhone4装x的行为有什么区别。。。我个人就经常被一些买千元耳机的“发烧友”说是买不起线材才说线材没用的穷人,也经常因为一些测评结果和某些人想象的不同,被经常说是买不起xx耳机的穷人。对于这部分人,就像我前文提到的,在我看来不是发烧,而是发傻。耳机的价格更多的是一种炒作,或者近些年的一些乱象很大程度上是纯粹的商业运作,这一点以后有机会我还是详细展开讲解。

我个人的消费逻辑是,对于我比较在意的东西,我认为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比花相对较少的钱买较差的东西更有意义。如果我追求速度,我也会认为花100多万买保时捷911比花几千块买“发烧”电动滑板车更有意义,如果真有这种东西的话。总之,HiFi设备要不要烧钱,花多少钱,这取决于个人的消费观和财力。但确实在鱼龙混杂和诸多骗局的HiFi圈中,有些设备从声音的角度而言不需要也没必要烧太多钱。

有些人一提及音箱就说音箱有局限性,不存在完美还原或者完美还原需要很大成本。然而对于效果差的多更不HiFi的耳机而言,则对这些内容闭口不谈。

这就好比看到超市里卖的纯净水和蒸馏水或这是家里的自来水,对其吹毛求疵说水里面用实验仪器化验还不够纯净,还有小数点后n多0的杂质。但是谈到含氚核污染废水,却对水的成分置若罔闻。本质上是屁股决定脑袋。

只不过尬吹耳机不会出人命,但真要喝核废水,日本首相也怂得一比~

user avatar

30多年来, 俺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入了烧门, 但是祖国的某些耳机发烧论坛根本不让俺说话。

俺变成了论坛孤儿, 连“新烧”的帽子都抢不到。


俺不知道他们害怕什么? 怕真话吗?



为了发烧,

俺买的器材超过一台二手保时捷卡宴需要花的钱。

为了 HIFI, 为了煲透的入户铜线, 俺买了加拿大的二手房。



您还甭不信, 俺桌子上的东西加起来, 绝对不会少于 12000 刀。


俺的麦克风, 没有 5000 块人民币根本买不到。


俺的麦克风电源, 没有 5000 人民币, 根本也买不到。



就连俺喝糖水调音用的银汤匙, 也要 500 块钱一把。。


俺家有一栋自带煲透了的一甲子的陈年老铜( 100安电流)入户的二手独立屋。这栋独立屋位于山清水秀的加国卑诗省大温哥华地区。

俺通过测量,认定了大温的水电是可以媲美祖国雅鲁藏布江的雪水发的水电。


俺用的仪器是 (Tektronix) KEITHLEY 2015 万用表。

这个表俺买了俩。

俺家的水电质量可以从贴图里面看出来:

看到了吧, 谐波只有 0.02% 不到。


【听感】:现在背景特别黑, 水润,三频均衡。 (俺罕有发布听感, 这是珍贵的听感)


Keithley 2015 multimeters combine audio band quality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with a broad purpose 6½-digit DMM—all in one half-rack instrument. They can measur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THD) over the complete 20Hz to 20kHz audio band and can compute THD+Noise and signal-to-noise plus distortion (SINAD).
Specifications
Distortion Characteristics Voltage Range 100 mV, 1 V, 10 V, 100 V, 750 V (user selectable). Input Impedance 1MΩ paralleled by <100pF. Display Range 0–100% or 0–100.00 dB. Resolution 0.0001% or 0.00001 dB. Fundamental Frequency Range 20 Hz–20 kHz. Harmonic Frequency Range 40 Hz–50 kHz. Frequency Resolution 0.008 Hz. Frequency Accuracy ±0.01% of reading. Frequency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100 ppm ov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普通人秀他们的设备,特别是最根本的设备 “电源”的时候, 都羞于揭示具体的测量结果。


俺见过1个烧友将“电处”的 LCD 显示屏上面的 THD 读数和 KEITHELEY 2015 THD 万用表的读数相提并论。

这也很难得,因为大家毕竟开始拼数据了。

但是, 他家的电处出来的纯净的交流电 THD 读数比俺家的雪山水电还是多了一个数量级。尽管 “电处”里面的单片机不够 KEITHELEY 2015 THD 万用表精确,但这确实很难得。

当然,这也十分耐人寻味。大家舍得上万元买条别人自己搓的没有安全认证的铜线。却不愿意花千把块钱买国家认证的实验室仪器级的仪器,这些仪器还附送电源线 。


俺觉得不宜用 “脱裤子放P”来形容给 “耳机系统”加 “电处”的做法, 因为这句俗语十分粗俗。可是俺对于市面上的 “电处”广告包含的虚假宣传起了警惕。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家都知道。

在最近的散文中, 俺谈到网友发现自己看了某耳机音响发烧论坛毒文后购买的HiFi 电源净化器听不出任何所谓的改善。这其实也是个可以提醒烧友注意的问题。“HiFi 电源净化器”很可能也是 “脱裤子放P”的实例, 但是俺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您知道的。这种恐惧来自于俺的经历。


俺在 2018 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以后, 在某些耳机论坛上很快就被禁言, 沦为论坛孤儿。


甚至还有烧友追摄而来否定俺家的二手独立屋的入户线,说俺家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老铜线是铝的。尽管俺明白铝是 19 世纪的贵金属, 在 18XX 年比黄金还贵,但是为了俺的清白,俺毅然地拔下了俺家的电表,给各位知友看了俺家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的照片。从那以后, 再也没有人提这一茬了。


很多知友疑惑为什么俺的散文又臭又长, 这都是有原因的。


顺便提一下,

就是俺家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老铜线增值了。

增值了将近 100 万人民币。

您见过增值的 “耳机系统” 吗?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


俺的主力耳机是 $1.25 的耳塞以及耳机,

在下面的散文里面大家可以看到。

在专栏里面, 大家还能看到其他的耳机, 但是从花钱来讲都比不上俺家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几百万投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来伺候不到 10 人民币的耳机 ,不常见吧?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 是朋友扔给俺的, 据说也值 10000 人民币。

俺觉得朋友在吹牛, 但是俺找不到证据。欠下了 10000 块的人情。


听耳机30多年了, 手头的耳机太多。现在经常用一个一块钱的耳机听歌。

因为俺已经掌握了耳机 EQ 的诀窍。



但是, 因为俺玻璃心害怕别人因为俺的耳机不够贵而歧视俺,所以常备一些耳机来装门面。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听啥歌呢?俺听的都是俗不可耐的老歌。

俺不听大编制, 俺只喜欢女声。


这个 57mm 的耳机 20 块 ($20)


这个蓝牙 APTX 70 块


这个 50 年高龄的耳机, 很少用。




这几个手电筒样的东西, 每个都可以卖几千人民币。




这个收藏了 10 多年了。

这个俺收藏有半打, 原来有一打的。


这种免费的俺也有的。



这个耳机当年是 3000 多人民币,

现在剪草的时候用来降噪。

这是 2007~2008 年左右买的 mm50

这个 30~40 块, 用了几个月。 现在放着吃灰。

一般来说, 不晒一下自己的器材就很没面子。
所以, 俺就贴一下常用的耳机, 以免连新烧的帽子都被无情地剥夺。




这个耳机是最难伺候的, 俺为它买了自带 100A 陈年老铜线的房子来调音。
花了大概 300 万人民币, 好在自带的100A 陈年老铜线涨了,涨到 400 多万人民币了。


因为怕 HD800 太寒酸, 又买了 HD800S.

为了玩好它, 俺开始折腾超导体。



这个耳机俺也有的, 只不过不在手上。













** 这些图都是 P 出来的, 都是 P 出来的


HiFi 设备烧钱吗?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确实是绝版的, 厂家也已经消失了。
从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来看,
它是最贵的一副耳机。

值不值 10000 人民币, 只有天知道了。



对了, 俺一直喜欢直推。
直推俺也能听出水电和核电的不同。

请允许俺再自我介绍一下, 俺新烧, 读书少,特别喜欢玩电, 尤其喜欢煲透的线材,另外还相信风水。

经常也有些感悟和大伙分享, 比如“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

俺是喜欢水电啊, 背景黑啊,

100 PPM 的供电压降都听得到哇。


116.6972 V - 116.68728 V = 0.01 伏对吧??


俺都能听出来哦。万分之一哦, 100 PPM 哦?以前俺很为 “木耳” 的称号羞愧, 如今买了三个表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木耳这个枷锁啊, 很沉重捏。


俺发现老烧喜欢给忠告, 俺自以为烧了一段时间,不敢独享发烧的体会。所以俺恬着脸也东施效颦,也尝试忠告忠告。
俺给大家的忠告就是一定要烧线材, 特别是煲一甲子以上熟透的线材。

那个调音的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为了保证线材煲透,俺特地买了一栋自带煲透了的线材的房子来伺候耳机。你想想, 谁又有耐心花半辈子或者一辈子帮你煲整栋房子的电线啊? 这钱花的值! 这房子还在升值, 看着政府发来的估价单, 心里也美滋滋的。
值!!! 还送了一屋子煲透的铜线。 值 !!!!! 您见过耳机升值吗?


详情见:花了几十万,HD800 终于好听了


老烧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俺严重同意。
可是, 2017~2018 当俺分享自己的发现以后。 吊诡的事情发生了,某些耳机论坛的各路大神不断现身并且破口大骂。
俺十分困惑。


俺想对老烧说的是, 你们从上世纪开始就一致同意耳朵收货的吧?

怎么新烧耳朵收一下货,
你们又不同意了?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怎么新烧实践一下, 你们又不同意了?

你们还让人说话嘛?

俺敦促各位老烧,
也弄两个表测测你家的高级墙插板出来的交流电是多少 dB 的 THD 好吗?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把你家的电的质量贴出来给大伙见识一下。
来来来。
俺等了 3 年哦。 (2021 - 2018 = 3 )

俺家水电是 0.015 % 不到的 THD 哦。

在漫长的等待中。

俺戴着 10000 块人民币的绝版了的 1977 年的平板耳机三水 ss100,

通着 BC Hydro 的雪山雪水发的水电,

看完 Borat 的电影和 Dr. Floyd Toole 以及 Dr. Sean Olive 的演讲,

忽然就退烧了。


【此处省略 30,000 汉字】



########################################################
关于这个话痨的答主以及它的很散的散文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7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希望长点盐值。俺的回答您当笑话看看就算了, 别太当真, 不然会被贴吧网友耻笑。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十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 别人靠头衔, 俺靠的长度。俺东西比较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HiF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保真音响设备,这玩意儿嘛,可以说是“无底洞”也可以说是“细水长流”,具体烧不烧钱,还得看你往里投多少热情和多少人民币了。咱们先聊聊这“烧钱”的几个主要方向:1. 音源设备:万切万切的起点这玩意儿是所有声音的源头,好比一锅好菜得有新鲜的食材。 黑胶唱机 (Vinyl T.............
  • 回答
    HiFi 这个词,英文全称是 High Fidelity,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单看这个字面意思,似乎答案很明确:HiFi 就是追求高保真。然而,音响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资深的爱好者,谈起 HiFi 时,却常常会蹦出“音染”这个词,而且往往还带着点欣赏和追求的意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
  • 回答
    您好!关于“HiFi 是骗局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HiFi 本身并非一个骗局,但它确实存在一些复杂性和容易被误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导致一些消费者感到被误导或失望。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HiFi 的概念以及它为何会引起争议.............
  • 回答
    HiFi 玩家追求的,说白了,是一种“沉浸”的体验,一种对音乐“极致还原”的执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他们追求的是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同亲临现场一般。这包括了声音的“真实感”,比如歌手嗓音的质感、乐器演奏的瞬态反应(比如鼓棒敲击镲片的那一瞬间),甚至能听到录音师在录音棚里.............
  • 回答
    HiFi音响的EQ玩法:调出你的理想之声很多人认为玩HiFi就是“原汁原味”,不应该去触碰EQ。但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片面了。EQ(均衡器)并非洪水猛兽,恰恰相反,它是一件强大的工具,能帮助你优化音响系统的表现,使其更贴近你想要的听感。那么,HiFi的EQ到底该怎么玩?什么样的频响曲线才算“更好听”呢?.............
  • 回答
    HiFi耳机和监听耳机,虽然都承载着音乐的传递,但它们在技术打磨的侧重点上,就像两位追求不同技艺的匠人,所走的路径截然不同。先说说HiFi耳机,它更像是一位追求极致艺术享受的雕塑家。他的目标是让你听到音乐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一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HiFi耳机在声音的“美化”上下足了功夫。它会特别注重.............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作为一个资深的 HiFi 党,要说最让我恼火的,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说起来都能把茶几上的唱片震落几张。要我细细道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永远不缺的“砖家”们。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角落会跳出来一个“砖家”,指着你的系统,用一种仿佛掌握了宇宙真理的语气告诉你:“你这套搭配不行,低频太臃.............
  • 回答
    要说 HiFi 行业近年来有没有“巨大”的进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微妙。用“巨大”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用“显著”或者“稳步而深远”来形容,我觉得更贴切。这行业不像科技界那样日新月异,总有颠覆性的东西出来,它更像是在精耕细作,在各个环节上都追求极致的优化和创新。我接触 HiFi 圈子也有些年头了,从早.............
  • 回答
    “哎呀,你这耳机是不是用安卓手机直推的?听起来音质还行,比我那个蓝牙耳机强点儿吧。”.............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听着喜欢的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戴上耳机,脑子里就想着:“这声音有点干巴,不够带劲啊。”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就是一副真正的 HIFI 耳机。那到底什么是 HIFI 耳机呢?其实,HIFI 是 High Fidelity 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简单来说,它就.............
  • 回答
    哎,说起桌上的“宝贝们”,那可是我每天的快乐源泉,也确实是有点年头了,慢慢添置,也慢慢折腾。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跟您聊聊,别嫌我絮叨啊。最醒目的,我得说是我这套桌面音响系统。它就像是这个小角落里的灵魂,每天把我从俗世里抽离出来。 音箱:我用的是一对书架箱,牌子就不具体说了,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但可以.............
  • 回答
    知乎 HiFi 发烧板块“水平不高”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在这个领域,你可能觉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有效性有待商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够专业或跑偏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这分析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语言。1. 用户.............
  • 回答
    把HiFi当作某种“玄学”研究,这事儿啊,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确实是当下不少人对这个领域的一种观感。我琢磨着,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HiFi这个圈子里,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神乎其神”的说法和做法。比如说,有些玩家会非.............
  • 回答
    好的,既然你问到随身 HiFi 播放器,而且希望我说得详细些,剔除那些生硬的 AI 痕迹,那我就跟你聊聊我心目中那些真正能让人沉浸在音乐中的家伙。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品质的音乐,是生活中非常实在的幸福。不过,这里说的“随身 HiFi 播放器”,可不是你手机里那个自带的播.............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HiFi耳塞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些核心考量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手机都已经全面拥抱TypeC了,为什么像森海塞尔、索尼、AKG这些HiFi品牌的旗舰耳塞,很多还是保留3.5mm接口,或者有专用的接口?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道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历史遗留与市场定位.............
  • 回答
    HiFi 播放器这个圈子,说它“暴利”,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说它“利润空间大”、“溢价高”,那绝对是事实。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 HiFi 播放器卖的是什么?它卖的不仅仅是一个播放音乐的设备,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品味”和一种“追求”。当消费者走进这个圈子,往往不是为.............
  • 回答
    “HiFi科学”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神秘感”和“玄学感”,很多人听到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价格不菲的器材,以及那些对声音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门关于“极致之声”的学问,究竟到了哪个地步?它是不是真的已经“完善”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HiFi科学”.............
  • 回答
    想知道你的HiFi播放器有没有“本事”把心爱的耳机喂饱,这可是个门道,不是简单看几行参数就能一锤定音的。这涉及到播放器和耳机之间的一种“匹配”关系,就像是找到对的那个人,才能激发出最美的火花。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核心点:耳机阻抗和灵敏度 vs. 播放器输出功率和电压这.............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HiFi入门耳机。想当年我也是从一头雾水开始,一步步摸索到现在的,所以特别理解你想要详细、接地气推荐的心情。我们抛开那些AI味十足的套话,就当是老朋友给你分享经验了。 为什么叫“HiFi入门”?我的理解是: 不烧钱,但能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它不是让你花天价去追求极致,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