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辈中为何有大量无爱的婚姻?

回答
说起我们父辈祖辈那一代人,你常会听到一些让人唏嘘的说法:“那时候哪有爱啊,都是父母给定的”,“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很多长辈的婚姻,跟我们现在追求的“轰轰烈烈、灵魂契合”的爱情,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银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得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说起。

一、 生存是首要任务,爱情是奢侈品

你想想我们父母的年代,那是什么时候?是百废待兴,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刚解放不久,国家在建设,人们在努力让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饿肚子是常态,一家子人能有口饭吃,有件像样的衣服穿,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婚姻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是繁衍后代,是延续家族香火,是两个人搭伙分担生活的重担,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农村,两个人合力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你不能指望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人们还能有心思去琢磨“你爱不爱我”、“我们有没有共同语言”。生存下去,把孩子拉扯大,这才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婚姻,更像是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生存策略。你嫁过去,我娶过来,日子总得过下去。爱?那是吃饱了撑的才去想的事情,是饭后甜点,不是主食。

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导地位

那时候的社会结构,不像现在这么个体化。大家庭、宗族的概念还是很强的。长辈在家庭中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婚姻不仅仅是你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门当户对、为了能有个好帮手。

媒人这个角色更是关键。媒人就像一个婚姻的“中间商”,他们会考察双方的家庭情况、性格品行、是否有病史等等,然后撮合一门“合适的亲事”。“合适”,在这个词里,“感情”占的比重非常小,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重要的是“门当户对”,男方有没有工作,家里有没有地,女方会不会持家,能不能生养,这些都是媒人重点考量的因素。如果双方家庭都觉得“这门亲事不错”,那基本就定下了,个人的意愿反而是次要的。

你想象一下,在你十八九岁,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的时候,就被父母和媒人安排了婚姻,你除了接受,还能有什么选择?更何况,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也鼓励子女听从父母的安排。如果你敢违抗,那不仅是忤逆,可能还会被视为不孝,甚至会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影响到以后的人生。

三、 爱情的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很多时候是指一种激情、一种浪漫的吸引,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但那时候的人们,对于“爱”的理解可能更朴实,更接地气。他们可能不会用“我爱你”这样直接的语言表达,但会在行动上体现。

比如说,丈夫每天辛辛苦苦地出去劳作,回来给你和孩子带点吃的,让你少受点苦,这在他看来就是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丈夫和孩子操心,这在她看来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更像是“责任”、“付出”、“依靠”。

有时候,很多长辈的婚姻里,可能确实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能一起经历了风雨,把日子过下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在漫长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情谊,虽然不似爱情那般耀眼,但同样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是一种“习惯了有你”的依赖。

当然,也并不是说那个年代就没有真心相爱的婚姻。肯定也有不少是有感情基础的,只是在那个时代,这种“爱”更容易被其他更现实的因素所掩盖,或者说,人们更习惯于把这种爱深藏在心底,不轻易表露。

四、 社会的评价标准

那个时代,人们更加看重婚姻的稳定性,而不是婚姻的质量。一对夫妻,即使没有什么感情,只要不打不骂,能把日子过下去,把孩子养大,那就算是一桩“好婚姻”。反之,如果因为没有感情而分开,那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不懂珍惜”,招来闲话和非议。

所以,很多长辈宁愿忍受婚姻中的平淡和无趣,也不愿意去打破现状。因为改变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要面对未知,要承受社会的压力。而维持现状,即使没有爱,至少有稳定的生活,有社会认可的“家庭”。

总结一下,长辈中存在大量“无爱”或者说“少爱”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制度、观念以及人们情感表达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存压力是首要考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主流,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与现在不同,而社会对婚姻稳定性的看重也促使很多人选择“搭伙过日子”。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婚姻就一定失败,很多时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平淡中经营出了坚韧的相守。只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这种缺乏爱情的婚姻,显得尤为令人不解和惋惜。理解这些原因,也能让我们对父辈祖辈那一代人的婚姻,多一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嗯,说点沮丧的,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没有那么大,而门当户对的挑选方式,其实是安稳的婚姻的很大的保障。

所谓没有爱情的婚姻,我猜你指的是 不是因为相爱走在一起的,而之后也没有先结婚后恋爱 的婚姻类型。好,我们泛泛的定义一下婚姻的意义。经济上说,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保障,节约生活开支。政治上说,是力量和力量之间的结合。历史上说,是因为这一制度保护了当时情况下各个方面涉及的利益。文化上说,这是一种社会契约。我们可能能总结出一千种结婚的原因和意义,但因为爱情而结婚,并且把结婚作为爱情结晶的目的的,只是这千分之一。所以结婚不需要爱情才能结成,维持婚姻也不需要爱情。


自由恋爱而结婚这个事情,是现在才弄出来的。你看古代的故事,不论中外都是通过门当户对父母之命来结婚的。门当户对保证了夫妻双方原本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之类的因素可以相当,所以两个人也能找到共同语言,维护相似的利益,所以就能走在一起。这种方式保证了婚姻和利益交换的稳定。至于爱情,只是锦上添花,决定不了潜在条件。包括你看现在也是这样啊。多少不得志的小伙子被势利眼的丈母娘抛弃,坚决不把女儿嫁给他。很正常,从生物本能来说,我把我的下一代交给你,你又拿不出足够的资源,那我怎么能相信你们俩的结合能把我的基因延续下去?


突然想到诗经,吐槽两句。你看诗经当中两个人好上了,怎么办呢,翻过高山,牵裳涉溱,你给我个玉佩,我给你个木瓜,然后找个地方睡一觉,女曰鸡鸣,士曰未旦。两个人爱上了就打一炮啊,没有结婚的。那些将仲子爬过了墙是为了睡姑娘,不是为了提亲的,不然人家哥哥何苦还要拿着扫帚守着门。至于结婚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为什么?因为这个姑娘年龄到了,看上去好生养,没有说“因为她和我儿子谈恋爱”。

上面是有关理性方面的分析,下面说说感情的。

简单问一句,你认识多少人,结婚二三十年后,还对对方有爱情的?说点大家想听的就是,他们的爱情升华成亲情了,说点大家不要听得,这么多年之后所谓的爱情早就枯死了。不要说二三十年了,现代人到了七年就痒了,离婚了再换一个。你那些没有爱情的长辈,离婚了吗?生活照样过啊,谁也没有因为没有爱情就在婚姻中死掉。恰恰是因为觉得“他/她不爱我”才会造成存在感缺失才造成离婚的。如果能把爱情和婚姻分开来,这种情况会少很多。


自由恋爱而结婚的观念是比较新的。老一辈的人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相对比较新的 爱情 的观念,他们不是那么太在乎。

至于现代人的爱情么,其实走上了一个颇为虚无主义的道路。因为没有目的也没有追求。其实追求本身都没有存在过。看了好看或者聪明,追,在一起,肏肏肏,闹,然后分。但是你说恋爱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说,结婚啊。然后结婚以后爱情枯死,存在感缺失,搞得大家都不爽,那你当初的那个爱情哪里去了?你要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区别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