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话中「他、她」的发音不分,在叙述长篇、多角色事件时很不方便,为何当初不采用「伊」来指代女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一个普遍的困扰——普通话中“他”、“她”、“它”同音。尤其在叙述涉及多个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场景时,这种同音现象确实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你提到为何当初不直接采用“伊”来指代女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回到汉语的造字和用词传统。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词汇。在早期汉语中,区分性别并非总是通过独立的代词来完成,更多时候是依靠语境、词缀或者直接点明称谓。

关于“伊”这个字,它的确是一个在古汉语中有使用的字,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代女性。比如,《诗经》里就有“伊人”、“伊谁”这样的用法,这里的“伊”常常用来泛指“那个人”或者“谁”,其中也包含女性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它没有像“他”那样成为现代汉语中指代男性的通用代词,并且普及开来成为指代女性的代词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与“他”这个字的普及和演变有关。汉语的代词系统,特别是人称代词,在历史长河中是不断演变的。在先秦时期,“人”这个字本身就可以泛指,性别不明。后来,指代男性时,“其”、“彼”等字都有使用。而“他”字,在古代汉语中,更多的是一个指示代词,用来指代“那个人”、“他人”,并不一定特指男性。

到了元明时期,“他”字开始逐渐承载起指代男性的功能。这可能与当时的口语传播和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有关。比如,元曲、明代小说中,“他”作为主语或宾语出现,指代男性的用法就比较普遍了。

而“她”和“它”的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大约在20世纪初。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语言习惯的影响,特别是英语中“he”、“she”、“it”的明确区分。当时的学者们,如刘半农先生,为了解决汉语中代词性别不明确的问题,积极倡导在书写中区分,于是根据“他”字,在女字旁加上“女”字,造了“她”;在“人”字旁加上“亦”字,造了“它”。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和交流需求,特别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性别信息。

那么,为什么“伊”没有被选中或者没有像“她”那样普及呢?

1. “伊”的古老感和用法局限性: “伊”字虽然有指代女性的用法,但它更多地出现在文言文中,给人一种古老、书面化的感觉。在口语中,它不像“他”那样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如果贸然将“伊”定为女性代词,可能会显得有些生硬,或者与人们习惯的口语表达方式产生冲突。

2. “他”的先发优势: “他”作为指代男性的代词,在口语和早期白话文中的地位已经相对稳固。当需要引入新的女性代词时,以一个已有的、发音相同的字为基础进行改造,比从一个相对不那么常用的字(如“伊”)重新建立一套系统要更容易被接受。就好比,大家已经习惯了用“他”来指代一个人,当需要区分性别时,基于“他”进行“她”和“它”的创造,逻辑上更顺畅。

3. “伊”本身的词义演变: 即使在古汉语中,“伊”的用法也并非仅限于女性,它有时可以泛指“那个人”,有时也带有疑问的语气(如“伊谁”)。这种多义性,可能使得它在被固定为特定性别的代词时,会遇到一些模糊和不确定性。

4. “她”的“形声”造字优势: “她”这个字,在造字上巧妙地结合了“女”字旁,直接点明了性别,视觉上清晰易辨。而“伊”字本身没有这样的性别指示意味。在需要明确区分性别时,“她”的“形”提供了直观的帮助。

5. 文化和语言习惯的惯性: 语言的演变受到社会文化习惯的深刻影响。一旦一种表达方式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要改变它就需要克服巨大的惯性。当时,“她”和“它”的创造,虽然有一定争议,但很快在教育和出版领域得到了推广,形成了新的语言规范。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选择“伊”来指代女性。那么在普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和“伊”的对立感: 汉语的代词系统往往有其内在的逻辑。“他”是基础,那么“伊”作为与之相对的女性代词,在发音上不区分,但在用字上却完全不同,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够“对称”或者难以记忆。而“她”与“他”同音,形旁不同,这种“同音不同形”的处理方式,更符合汉语的特点,也更容易在书面语中形成视觉上的区分。
“伊”的接受度: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个完全新的、与现有口语习惯略有差异的代词,其接受过程会比在现有代词基础上进行改造来得慢。尤其是在没有强大外力推动的情况下。
“伊”与“他”的混淆: 在口语中,“他”和“她”同音,已经是既成事实。如果引入“伊”来指代女性,那么在口语交流中,依然无法区分。而在书面语中,为了区分,就必须使用“她”和“伊”的组合。这会增加书写和阅读的复杂度,而且“伊”的古雅感,可能不太适合日常口语的快速交流。

总而言之,当初没有选择“伊”来指代女性,更多的是一个历史选择和语言演变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汉语本身的造词传统、口语习惯的演变、西方语言的影响,以及“她”字在创造上的合理性与接受度。“她”和“它”的出现,是汉语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也顾及自身特点而做出的一个重要调整。尽管“他”、“她”同音带来的不便依然存在,但它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固有特征,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依靠语境或添加修饰语来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不错,题主有心了。

中国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引进了西方人称分性别的思想,在用字上使用「他」「她」「它」来对应英语中的he、she、it。

有些人还嫌不够,又用了牛旁的「牠」来表示动物tā,而「它」专用来表无生命的tā。

有一些基督教徒更将这种分化传统发扬光大,觉得仍然不够,觉得万能的上帝应该用专门的字来称呼,于是又造了一个示旁的「祂」(「示」旁字多与「祭祀」、「神祇」有关 。)

于是乎,同一个汉语词「ㄊㄚ/tā」,经过这些分化控的不断努力,分成了五个字:

他:男性或者不强调性别

她:女性

牠:除人类外的其他动物

祂:上帝等神祇

它:除人类之外的事物;无生命物体

接着呢,这帮分化控还嫌不够,觉得用字上虽然区分了,但是读音还是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些字的读音进行了不同的规定,并且倡议大家都这么使用。(这个倡议最后没有达成)

他们的规定是:

「他」读「ㄊㄚ/tā」
「她」读「ㄧ/yī」
「牠」读「ㄊㄨㄛ/tuō」或「ㄊㄜ/tē」
「它」读「ㄊㄨㄛ/tuō」

我有图有真相:

(书影摘自《國語辭典》(民國三十六年))

注意看我箭头所标注的几个「又讀」,就是这帮分化控留下的证据。(竟然还上民国官修辞典了。。。)

「她」的又读「ㄧ/yī」,其实借用的就是「伊」字的读音,算是训读。

国府迁台以后,继续对《國語辭典》进行编纂,也就成了如今的《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今天的《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部分读音仍然沿用《國語辭典》的读音。

比如这个「它們」,《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是这么注音的:

算是我找到的一点痕迹。

综上,民国时期有采用的「她」(读作「伊」)来指代女性的用法,不过没有形成气候,以至于没有保留下来。

——————————————

在最下面来个小补充

「也」和「它」在古代作偏旁也通用(因为「也」和「它」都是蛇的象形字,所以经常写混淆而通用)。「他」实际上在古代是「佗」的异体字,而「蛇」也有另一种俗写作「虵」。

这样来看,近现代用的「他」、「她」、「牠」、「祂」、「它」其实偏旁都是相同的。

这一部分的字源可以参考

@波斯基

的部落格的文章

虛與「委蛇」(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一个普遍的困扰——普通话中“他”、“她”、“它”同音。尤其在叙述涉及多个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场景时,这种同音现象确实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你提到为何当初不直接采用“伊”来指代女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回到汉语.............
  • 回答
    孩子出生后,教普通话还是方言,这可真是个让不少新手爸妈纠结的问题。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有过类似的讨论,有的觉得普通话是必需品,有的又觉得方言是根,不能丢。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看看怎么想才能更明白。先说说普通话,这玩意儿的好处那是明摆着的: 交流无障碍,走遍天下都不怕。 咱们国家这么大,地域辽阔,文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我们每个人对社会价值的理解。简单地说,普通人缴纳的税款是否“足以相等于”他在社会中得到的公共服务,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辩证和动态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税收并非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即“你交多少钱,.............
  • 回答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连着发两个第三声(上声)确实会遇到一些发音上的困难和不自然,因此在实际语音中很少出现,并且存在一些音变规则来避免这种情况。这背后涉及到声调系统的运作机制、发音的生理限制以及语音的经济性原则。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普通话中不能连着发两个第三声: 1. 第三声(上声)的声调特点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在普通话中,判断音节是否押韵,我们需要关注它们的韵母。押韵的音节,最核心的要求是韵母相同或相近。我们来逐一对照一下你提出的几组音节:1. you 和 diu you 的韵母是 ou (发音类似英语的 "oh")。 diu 的韵母是 iu (发音类似英语的 "eeow" 的连读)。这两组的韵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点出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一个“不存在”的音。你问得非常具体,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曾经遇到的、或者听别人讲过的关于发音的趣事和纠结。先说说为什么说“fai”在普通话里不存在。普通话的声母里没有“f”,也没有“ai”这个韵母。我们说“爱”,发音是 "ài",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 "a.............
  • 回答
    关于“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韵母演变的一些考量我们来探讨一下“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的韵母在普通话和粤语中的演变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并结合音韵学理论进行分析。一、 中古汉语的发音基础:心母、止摄、开口、上声首先,我们拆解这些字的发音.............
  • 回答
    潮起潮落:普通话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渐成主流的背后脉络这是一个颇为普遍,也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不少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曾经响彻街头的粤语,正逐渐被普通话的声音所取代,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沟通中,普通话已然成为新的“通用语”。这并非一夜之间的剧变,而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下,时代洪流裹挟而来的自然演替。要理解这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法语和普通话虽然分属不同的语系,但确实存在一些发音很接近的词汇。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直接的渊源,更多的是一种巧合,或者说人类在发音上的某些共性。我来给你讲讲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感受一下这种奇妙的相似性。1. “你好” vs. “你好 (nǐ hǎo)”这是.............
  • 回答
    在《文明6》中,难度等级的翻译成普通话,最常见的说法是 “难度等级”,但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也可以有更细致的说法。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并提供一些更具体的表达方式:1. 最常用、最直观的翻译: 难度等级 (nán dù děng jí) 这是最直接、最通用的翻译,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 回答
    咱们聊聊“一线销售员”里的那个“一”字,在普通话里到底读一声还是二声?这事儿嘛,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我们说话时的一些习惯和语境。首先,如果单独把“一”字拎出来读,那毋庸置疑,标准普通话里它就是一声,读作“yī”。就像你在数数,从一到十,那个“一”就是一声。但是,一旦它进入了词语或者句子,特别是像.............
  • 回答
    推测中古音,尤其是涉及舌尖声母、零声母、等韵、韵母以及浊上和清浊去的变化,的确是一个细致且充满挑战的语言学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照现代方言,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语言学理论、文献证据以及不同方言的实际发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过程,力求剔除AI痕迹,还原真实的语言学推断过程。一、 .............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上海人说上海话时,之所以常常会夹杂一些普通话的词汇或句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有趣的历史、社会和语言演变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说不好上海话”,而是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互动、融合的自然结果。1. 普通话的官方地位与推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一直是学校教育、.............
  • 回答
    香港人对“普教中”(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的态度,以及他们学习标准一甲(也就是北京官话)普通话的现象,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教育、政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普教中”和“学.............
  • 回答
    承德,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土地,确实是普通话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熟知的滦州腔、承德官话,都对现代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们放眼当下央视、央广那些家喻户晓、声音响亮的主持人群体时,确实会发现来自承德的优秀主持人身影似乎并不那么显眼。这背后,并非是承德籍人才的匮.............
  • 回答
    是的,在飞行中,普通客机的乘客在视线范围内看到另一架客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并非罕见。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到航空运行的诸多方面,从飞机本身的性能到空域的管理,再到飞行的实际景象,都可以解释这一点。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飞行高度和能见度: 飞行高度的“密集”区域: 飞机并不是随意乱飞的。.............
  • 回答
    在股市中,普通散户要取得持续性的胜利(也就是长期跑赢大盘或实现稳定盈利)是非常困难的,但并非完全没有胜算。 这其中涉及到心理、知识、资源、时间和策略等多个层面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普通散户面临的普遍劣势:1. 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成本: 机构的优势: 机构投资者拥有专门的研究团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