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普通话中不能连着发两个第三声(上声)?

回答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连着发两个第三声(上声)确实会遇到一些发音上的困难和不自然,因此在实际语音中很少出现,并且存在一些音变规则来避免这种情况。这背后涉及到声调系统的运作机制、发音的生理限制以及语音的经济性原则。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普通话中不能连着发两个第三声:

1. 第三声(上声)的声调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第三声的声调特点:

音高变化: 第三声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声调。它从一个中等音高开始,先下降到低音区,然后回升到一个中低音区。
时长: 第三声通常比第一声和第二声略长一些,因为它有两个音高变化的过程。
发音方式: 发出第三声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会先减慢,然后再加快。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声带控制和喉部肌肉的协调。

2. 连读两个第三声的困难之处

当连续发两个第三声时,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声调回环的冲突: 每个第三声都需要一个“下降上升”的声调过程。如果连续发两个,第二个第三声的“下降”部分几乎要立即开始,而且要从第一个第三声结束时的回升的音高开始。这就意味着声带需要非常迅速地在“上升”的末尾处立即转为“下降”,这在生理上是比较困难的。
想象一下,第一个第三声是“下上”,结束在某个中低音。第二个第三声又要从这个中低音开始“下上”。第一个“下上”的“上”还没完全稳住,第二个“下”就要挤进来,而且要比第一个“下”开始的音高更低。这种连续的、方向相反的声调变化,需要非常精细且快速的声带肌肉调整,容易出现不流畅。

音高轨迹的混乱: 如果强行发两个完整的第三声,声调曲线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出现混乱。第一个第三声的“下上”曲线,紧接着第二个第三声的“下上”曲线。这两个曲线叠加在一起,会让听者难以辨别清晰的声调轮廓,听起来会非常别扭和含糊。
从发音者的角度看,需要连续进行两次复杂的喉部和声带的运动,这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且容易导致发音不稳定。

不符合语音的经济性原则: 语音系统倾向于追求发音的经济性和清晰性。连读两个相同的声调,特别是像第三声这样有复杂变化的声调,会增加发音的难度和听辨的负担。为了达到更顺畅、更清晰的表达,语音系统会自然地产生一些变化来避免这种情况。

3. 避免连读第三声的规则:第三声的变调(变读)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普通话中存在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则:第三声的变调(或称变读)。这个规则的核心就是为了避免连续出现两个第三声。

主要的变调规则如下:

两个第三声相遇时:
第一个第三声变为第二声(阳平)。
第二个第三声保持原有的第三声。

例如:
“你好” (nǐ hǎo) 原本两个都是第三声,但实际发音时,“你”读作第二声(ní),“好”读作第三声(hǎo)。所以听起来像是 “ní hǎo”。
“买卖” (mǎi mài) 原本都是第三声,实际发音时,“买”读作第二声(mái),“卖”读作第三声(mài)。所以听起来像是 “mái mài”。

三个第三声相遇时:
第一个第三声变为第二声(阳平)。
第二个第三声变为第一声(阴平)。
第三个第三声保持原有的第三声。

例如:
“狗熊” (gǒu xióng) 这是一个罕见的连续三个第三声的情况,严格来说“狗”和“熊”不是三个字连续,但可以举例说明原理。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个第三声变为第二声,第二个第三声变为第一声。
更经典的例子是“老鼠儿” (lǎoshǔr),虽然不是三个纯粹的第三声词,但如果把“老”和“鼠”都看作第三声来考虑的话,“老”会读成阳平(láo),“鼠”会读成阴平(shú),“儿”是轻声。

4. 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

书写 vs. 发音: 变调规则只影响实际的语音发音,而不会改变汉字的声调标记。所以在查字典或学习汉字时,声调标记依然是原有的第三声,但在实际口语中,为了发音的便利和清晰,第一个第三声会自动变成第二声。
例外情况: 少数情况下,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外来词或有特殊强调的词语,可能会保留或部分保留连续的第三声。但这些是少数,并且也可能伴随有细微的发音调整以适应连读。
其他声调组合: 与此相对,其他声调的连续组合,如连续的两个第一声(阴平)或两个第二声(阳平),虽然在听感上可能没有那么鲜明但仍然可以接受,也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变调规则来改变它们。这是因为一、二声本身是平直的,连续发音的难度相对较小。

总结

普通话中不能连着发两个第三声的根本原因是:

1. 生理上的困难: 连续两次“下降上升”的复杂声调变化对声带和喉部肌肉的控制要求极高,容易导致发音不流畅、不清晰。
2. 语音清晰度的要求: 连续两个第三声会使声调轨迹混乱,听者难以辨别,影响交流效果。
3. 语音经济性原则: 语音系统追求效率,变调规则简化了发音过程。

因此,普通话发展出了“一三变”的变调规则,将第一个第三声变为第二声,以避免连续发出两个第三声带来的发音障碍,使口语表达更加自然和高效。这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其“人性化”和“实用性”的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搬一搬教科书试着回答一下好了...

我们知道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应一二三四声)。然后很久以前有个牛人叫赵元任,他创制了一个叫汉语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法的东西,就像这样。



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的一种方法。而且不止是用这种曲线,同时还用数字来表示声调,比如阴平就是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就分属这四种调值。

好的了解了这个我觉得就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两个三声连读了。

首先,两个三声不连读,前一个三声字变为二声这个现象叫变调。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变调在汉语里属于语流音变的一种。其他的语流音变现象还有弱化、脱落等,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要强调的是,我们讨论的是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在一起时产生的读音变调,不包括方言,因为很多方言(方言中有上声)都可以两个上声连读。

第三声,上声,也就是214,如果连读的话就是214-214,嗯,好像有点不对?没错,你会发现如果把这两个上声的字读完整的话会非常怪异且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此类两个上声在一起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地把前一个上声字由214简化为35(二声),这也是普通话中规定的正确读法。

因此,汉语普通话中,如果有两个上声(三声)字连续,那么前一个上声字进行变调为阳平(二声)。如:“雨伞”、“领导”、“展览”等。


所谓耳濡目染成就标准音,之前的一些答案列举了许多两个上声字的词语然后说“这些词就读起来不用把音调改变啊~”,我只好说这是因为你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它们本来的正确字音是什么..或者你没意识到你是用方言音读的~

喜欢尝试的同学可以试一试两个214连起来念一念,你会发现真的很费事。比如“我去买把雨伞。”,你要是一定要两个三声一起念不仅自己难受,同时也会由于连两个上声时不得已的停顿而破坏句子的连贯性。

所以两个上声紧相连时候前一个调值由214变为35,也就是214-214→35-214,这样一来是不是就顺畅多了,句子里有这种词时候也不用停下来着重念这个2-1-4了!这种现象体现了语言中经济性的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两个上声连读这种困难不方便的形式就算不通过前音节变为阳平这种变调方法来方便读出,也会通过其他方式简化的。毕竟人天生是有惰性的,而语言这东西也是人用出来的呀~

接着就语言经济性小拓展一下..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上声的214的4都省略了,成为21。这也是不学语言就意识不到的知识系列..这种省略也是有依据的。

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为21。
在阴平前:首都 北京
在阳平前:祖国 语言
在去声前:解放 土地

还有,如果是三个上声相连的话那就根据的语义进行分组然后变调。如果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那么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比如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等

如果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两音节都有21-35变化(21-35-214)

比如,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等


(所以卡塔尔怎么念啊求指教...)

好的..最后再来一发

还是刚才的例句“我去买把雨伞。”

这句中两个坑,买把和雨伞...应该分成“我去/买把/雨伞”

“买把/雨伞”就分别读为35-21-35-214。

我去..

普通话中的变调不止两个上声相连这个现象噢,还有“一、不”变调和“七、八”变调等。


最后,我不生产答案,我只是《现代汉语》(上册)的搬运工。


答得不好望大家不吝指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连着发两个第三声(上声)确实会遇到一些发音上的困难和不自然,因此在实际语音中很少出现,并且存在一些音变规则来避免这种情况。这背后涉及到声调系统的运作机制、发音的生理限制以及语音的经济性原则。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普通话中不能连着发两个第三声: 1. 第三声(上声)的声调特点首先.............
  • 回答
    在高中普通化学课程中,我们之所以说“弱酸不能制强酸”,并不是说从字面上完全不可能“制造”出强酸,而是要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制备”这个概念在我们初学阶段的语境下,以及酸的强度本身所代表的本质。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点有几个,我来给你掰扯掰扯:1. 酸的强度是相对的,由解离程度决定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酸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激起讨论的。有人问,既然大家都是中国人,都说中国话,为啥非要局限于普通话呢?学点方言,不也挺好吗?其实,这事儿说起来,背后有挺多考量的,不能简单地说“不能”。更准确地说,是在现行教育体系下,推广和教授方言,会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得承认教育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 咱们国.............
  • 回答
    香港金融行业的英语普及程度,以及普通话在某些从业者中接受度不高,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以及现实利益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把视角拉得更长远一些,并且理解不同群体在香港社会中的心态。历史的烙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香港之所以能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英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回答
    最近在广州越秀区发生的一件事,确实触及了我们心中一个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学校里,普通话唱主角,方言是否就此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位老师因为在校使用粤语,结果被家长投诉,这让许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校园教育是不是真的要与方言“绝缘”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国家在推广普通话这件事情上,立场是很明确的,也是有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一个普遍的困扰——普通话中“他”、“她”、“它”同音。尤其在叙述涉及多个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场景时,这种同音现象确实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你提到为何当初不直接采用“伊”来指代女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回到汉语.............
  • 回答
    字面上“相同”,意义上“不同”:普通话同音字繁多却交流无碍的智慧初学普通话的人,往往会对它那庞大而密集的同音字库感到些许困扰:明明是同一个发音,写出来的字却千差万别,意义更是南辕北辙。比如“shi”,它可以是“是”、“十”、“事”、“市”、“适”、“试”等等,仅仅凭听觉,如何能准确捕捉到说话者真正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汉语声韵学中一些比较微妙的地方。为什么“币”和“地”容易混,而“爸”和“大”却不容易呢?这主要跟它们各自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组合的辨识度有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币”和“地”为何容易混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拼音: 币 (bì):声母是 b,韵母是 i.............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观察到的现象。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历史、教育和时代背景几个方面来聊聊。1. 历史和政治因素:普通话在台湾的推广程度 台湾的国语运动和教育体系: 台湾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一直将“国语”(即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和教育系统中的主要教学语言。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课程都.............
  • 回答
    关于“CCTV为什么不给普通话配字幕”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区分几种情况来看待,因为并非所有CCTV的节目都没有普通话字幕,而且其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CTV”的含义。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已更名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是一个拥有众多频道和海量节目的庞大机构。不同的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常见。我们平时听别人说话,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听着不太“标准”的词,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特别地道,一下子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语言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刀切的。尤其是普通话,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它本身就是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学中关于声调系统演变和多样性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普通话声调的形成:历史的“简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汉语声调系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结果。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时期.............
  • 回答
    有人会觉得只要不说普通话就是抗拒,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情绪、认知和现实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 误解与刻板印象。在某些语境下,普通话被过度地与“国家”、“统一”、“主流”等概念绑定。当一个人不使用普通话,转而使用方言或其他语言时,一些人会立刻将这.............
  • 回答
    重庆人平日里不怎么说普通话,这事儿吧,其实挺好理解的,就像你一个人在家,总得说点自己舒服自在的话,跟外人打交道才得讲究个“官面儿”上的礼数,对吧?重庆人对自己的方言,那叫一个亲切,一个习惯。首先得说,方言是根基,是乡愁。重庆话,那味道,那韵味,跟普通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想想,从小的耳濡目染,你爸妈.............
  • 回答
    鞍钢、武钢、二汽这些地方,都是过去那种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型企业。那时候,国家把很多资源都投到这些地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所以,这些大型工业区的生活着的人,构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口结构。想想看,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从全国各地来的技术工人、干部、还有他们带来的家属,这些人.............
  • 回答
    藏区的语言现状和发展,其实是个复杂且值得细致探讨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像我们说普通话一样,搞个“藏语普通话”来推广,让藏区人民统一用藏语交流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我来给您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藏语”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 咱们常说的“藏语”其实是一个语言族,里面包含了.............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接触长沙人的时候会有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长沙话的生命力与地域认同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长沙话本身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深厚的历史积淀: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沙话(也叫湘语长沙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两岸三地在语言和文化认同上的一些微妙之处。简单来说,香港人对普通话的“排斥”感,与台湾本省人对普通话的态度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原因。我们先看看香港。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回归中国之前,粤语是香港的强势语言,在日常生活、商业、媒体、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占据主导.............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功夫”。你可能会好奇,吴彦祖这样在大银幕上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和粤语,角色塑造也让人信服的演员,怎么会跟“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扯上关系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掌握和文字的认读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