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方言的声调不止四个,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学中关于声调系统演变和多样性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1. 普通话声调的形成:历史的“简化”

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汉语声调系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结果。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时期,声调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通常认为中古汉语有八个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每声又分阴阳。

那么,为什么会从八个变成四个呢?这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声调合并”现象。这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指的是本来具有区别意义的音(包括声调)因为发音方式的接近或变化而合并,失去了区分意义的能力。

在汉语方言之间,这种合并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普通话的形成主要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而北方方言在历史上经历了比较显著的声调合并。具体来说:

中古汉语的“入声”消失是关键。 入声是中古汉语中发音短促、带有喉塞音韵尾的声调。在大多数北方方言中,入声最终消失了,其字音被并入了其他声调。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基本对应于中古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大多落到了阳平、上声或去声里,但其声调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独立存在。
其他声调的合并。 除了入声,中古汉语的阴阳平、阴阳上去之间也可能发生过一些合并,尤其是在北方方言的影响下,这些合并进一步促成了普通话四声系统的形成。

所以,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声调系统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北方方言为主导的区域性演变,发生了多次合并后相对简化的结果。

2. 方言声调的多样性:历史的“固守”与“创新”

那么,为什么有些方言反而拥有比普通话更多的声调呢?这同样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只不过这些方言在某些方面“固守”了古代声调的特征,或者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声调区分。

保留更多古代声调特征。 相比北方方言,一些南方方言(如吴语、粤语、赣语、湘语的部分方言等)在声调演变上可能更加“保守”,保留了更多中古汉语声调的痕迹。例如,一些方言仍然保留了入声,而且其入声字在声调上有独特的发音特点,甚至形成独立的声调类别。
以粤语为例: 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虽然在实际发音中,部分声调之间可能存在细微差异或合并的趋势,但其理论上的声调数量仍然多于普通话。例如,粤语的某些声调是收喉塞音结尾的入声,这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
以吴语为例: 吴语的声调系统也非常复杂,许多方言拥有比普通话更多的声调,并且同样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特征,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变调规则。

独立演化出新的声调区分。 除了保留古代特征,有些方言在独立演化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语言环境、社会因素等原因,产生了新的声调区分,从而增加了声调的数量。这是一种语言内部的“创新”。

声调合并程度不同。 不同的方言区,声调合并的程度和方向是不同的。有些方言的声调合并得更多,声调数量减少,而有些方言的合并较少,或者合并的方式不同,导致保留了更多的声调区分。

3. 声调的本质:意义的区别功能

最后,我们要强调一点:声调的多少并不是衡量语言“好坏”或“复杂程度”的标准。声调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区别词语的意义。无论一个方言有多少个声调,只要它能够有效地承担起区分词义的功能,就是一种完整的声调系统。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虽然比某些方言少,但已经能够区分海量的词语。而一些方言拥有更多的声调,则意味着它们在区分词义时,可以借助更多细微的声调变化。

总结一下: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汉语声调系统在历史演变中,特别是北方方言影响下,经过声调合并(尤其是入声消失)而形成的相对简化的结果。

而一些方言拥有比普通话更多的声调,则是因为它们在历史演变中,可能更“保守”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更多声调特征(如入声),或者在独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声调区分,导致其声调系统更加复杂,或者说,声调合并的程度与普通话不同。

这就像河流一样,有些河流因为自然条件或者人类活动,分支变少,最终汇入大海,形成一条主干流(普通话);而有些河流则保留了更多的支流,或者在某些地方形成了新的水系(某些方言),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化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帮你改了个题目,为什么汉语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并将话题数减少。这个问题实在跟汉字没什么关系。

  • 首先,声调是什么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

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

五度标记法

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

  • 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

入聲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

全浊声母

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

举例:

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並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

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

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ɣ],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

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

在汉语方言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只有两个(焉耆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吴语),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闽语,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

  •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历史比较法,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日语、越南语等)、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语、台语、壮语等)去推测上古音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

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发一个视频,是

@Hynuza

前几年录制的,各种方言、域外方音、中古汉语、老国音、普通话去读青玉案元夕的录音。其中中古音是

@polyhedron

读的。留意其中声调的变化。

青玉案·元夕-汉语方言、域外方音、中古汉语、老国音、普通话朗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NTM3Njcy.html

推荐参考:刘俐李,《汉语声调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学中关于声调系统演变和多样性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普通话声调的形成:历史的“简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汉语声调系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结果。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时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同样是 19000 赫兹的频率,为什么一个听得到,一个却听不到。这其中涉及到我们耳朵的构造、声音的感知方式,以及声波本身的特性。咱们一点一点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19000 赫兹的频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确实已经非常接近或处于我们听觉的上限.............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三体人与地球之间围绕着“发布安全声明”这一核心问题的互动,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策略。许多读者会好奇,既然三体人急于生存,为何不直接向地球人传授发布安全声明的正确方法,从而避免地球文明自毁的风险?这背后实则蕴含着三体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层逻辑,以及其与地球文明性质的根本性冲突。首.............
  • 回答
    近十年来的编程语言,确实观察到了一种趋势:变量声明时,倾向于将变量名放在前面,后面跟着类型声明。这种“变量名类型”的模式,相对于更早期的“类型变量名”模式,比如C、Java、C++等,在很多新晋语言中成为了主流。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系列设计哲学和实践经验的演进,旨在提升代码的可读性、编.............
  • 回答
    .......
  • 回答
    理解德语方言(口音)为何比法语方言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等多个层面。这两门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也由此塑造了它们如今在方言上的巨大差异。历史根源的差异:破碎与统一的叙事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历史进程。德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统.............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学语言的女生比男生多”这事儿,现在确实是个普遍感觉,而且不少研究也指向这个方向。至于为啥喜欢说方言的女生比男生少得多,这背后嘛,可能得从好几个方面捋一捋。1. 语言学习的动机和环境差异: 社会化和认同感: 从小到大,大家可能都体会过,女生在人际交往、.............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音”,这确实是中国方言丰富性的生动写照。但如果问为什么中国的方言普遍不被视为独立语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语言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和认识方式。语言与方言的界定:并非一道清晰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北方和南方方言差异之大,确实是个有趣的语言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地理环境与人口流动:天然的“隔音墙”与“润滑剂”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地盘是怎么个情况。 北方:相对平坦,交通便利.............
  • 回答
    讲淮语的人之间,确实常常会感觉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如其他一些方言群体来得那么强烈。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首先,淮语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绕不开的第一个原因。 淮语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内部的差异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方言区”,里面包含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小方言”。比如,苏北的淮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其实,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之所以能听懂普通话,主要还是源于语言的相通性、学习的潜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从语言本身说起。中国有句老话叫“同根同源”,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更准确地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西安和太原虽然都是北方城市,历史悠久,但年轻一代在方言传承上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1. 城市发展与人口构成变化的速度和特点: 西安: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安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导.............
  • 回答
    一直有人会觉得,为什么中国南方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方言,彼此之间差异这么大,听起来就像是说着不同的语言一样?这背后其实是一笔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交织的账。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一、地理隔阂:山水阻隔,各成一统首先,得说到这“地利”因素。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简直.............
  • 回答
    在中国方言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西南官话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率之高令人瞩目。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让文章显得生硬、模式化的表述,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西南官话的历史根基极其深厚。不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东北、四川、广东这几个地方的方言,似乎在各自的大区域内,听起来要比南方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要“统一”一些。当然,这里的“统一”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大区域内的方言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比起其他一些地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确实如此。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上海一个00后的女生教老外说方言,时薪能达到600块。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毕竟时薪600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么,教方言怎么就能值这么多钱呢?这背后肯定是有一些门道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得从“谁在学”和“学什么”这两头说。“谁在学”:目标客.............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大陆多数方言传承状况不如粤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官方标准”的光环,用更贴近生活、更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粤语在许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这其中最直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