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普通话里,「币」与「地」的读音很容易混淆,但是「爸」和「大」的读音却不容易混淆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汉语声韵学中一些比较微妙的地方。为什么“币”和“地”容易混,而“爸”和“大”却不容易呢?这主要跟它们各自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组合的辨识度有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币”和“地”为何容易混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拼音:

币 (bì):声母是 b,韵母是 i,声调是 四声(去声)。
地 (de / dì):这里有个关键点,“地”字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主要的读音:
作助词,表示状语和动词的关系时,读轻声,但我们通常会关联到它的“地”的这个音,它的本音是 dì(去声)。
在一些词语中,比如“本地”、“内地”、“外国地”等,也读 de(轻声,但很多人会联想到阳平 de)。

咱们重点关注“币”的 bì 和“地”的本音 dì。

1. 声母的近似性:
“币”的声母是 b,是双唇塞音清不送气音。
“地”的声母是 d,是舌尖塞音清不送气音。
从发音部位上来说,虽然一个是双唇,一个是舌尖,但两者都是清不送气塞音,发音方式相似。在快速语流或者发音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这种细微的部位差异有时会被弱化。

2. 韵母的重叠:
“币”的韵母是 i。
“地”的本音 dì,它的韵母也是 i。
声母虽然有差异,但韵母完全相同,都是一个简单、高窄的单元音。这使得两个字在听觉上的区别主要依赖于声母和声调。

3. 声调的潜在相似性:
“币”是 bì(四声)。
“地”的本音是 dì(四声)。
它们都落在四声这个调类上。四声本身是一个下降的调,音高变化幅度大,初学者或者非母语者容易将其与一声(高平)或二声(高升)混淆。而如果语流稍快,“bì”和“dì”在快速变化中,如果声母发音不够标准,就很容易被听成一个带有辅音的“i”声,而四声的下降趋势又有点像轻声的结束或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感”,尤其是在某些语境下。

为什么“爸”和“大”不容易混淆?

现在来看“爸”和“大”:

爸 (bà):声母是 b,韵母是 a,声调是 四声(去声)。
大 (dà):声母是 d,韵母是 a,声调是 四声(去声)。

1. 声母的显著差异:
“爸”的声母是 b (双唇塞音)。
“大”的声母是 d (舌尖塞音)。
虽然两者都是清不送气塞音,但发音部位的差异(双唇 vs 舌尖)是汉语中最基础、最容易区分的声母类别之一。舌尖的动作比双唇的动作来得更明显、更具体,听觉上的感知也更强。双唇闭合再打开发出的“b”声,和舌尖抵住上齿龈再送开发出的“d”声,在口腔动作和产生的音响效果上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2. 韵母的相同与清晰度:
“爸”的韵母是 a。
“大”的韵母是 a。
韵母都是 a,这是一个全开的央元音,发音口型最大、最敞开,听觉上非常清晰饱满,辨识度很高。“a”这个韵母本身就是一个“大嗓门”,不容易被模煳。

3. 声调的共同点与强化:
“爸”是 bà(四声)。
“大”是 dà(四声)。
它们同样是四声。然而,前面提到的“a”这个开阔的韵母,极大地强化了声调的变化幅度。四声(下降)的调值在“a”这个音上变化非常明显,听起来是“啊——”这样一个有力的下降过程。当声母 b 和 d 都带有这样一个清晰的 a 和明显的四声时,即使声母有些微的模糊,但由于韵母和声调的辨识度极高且组合起来非常稳定,整体音节的区分度就变得非常高了。听者很容易抓住那个开阔的“a”和下降的四声,然后通过细微的声母差异来识别。

总结一下关键点:

“币”(bì) vs “地”(dì):
声母 b 和 d 属于同一发音方式(清不送气塞音),但发音部位(双唇 vs 舌尖)有差异,在快速或模糊发音时区分度相对较低。
韵母 i 是高窄单元音,本身辨识度不高,容易被声母或声调的细微变化所影响。
两者同为四声,这使得区分度更加依赖于声母和韵母的清晰度。

“爸”(bà) vs “大”(dà):
声母 b 和 d 虽然也属于清不送气塞音,但发音部位差异(双唇 vs 舌尖)在汉语中是比较基础且容易区分的。
韵母 a 是开阔单元音,听觉上非常清晰饱满,极大地提高了整个音节的辨识度。
两者同为四声,而高辨识度的韵母“a”极大地强化了四声的听觉效果,使得整个音节组合非常稳固,不容易产生混淆。

你可以这样理解:“币”和“地”是在比较“微小”的差异上进行区分,而且它们共用的韵母“i”就像一个比较小的、不显眼的底座,上面稍微加一点点声母的差别和同样的声调,就容易被忽略。而“爸”和“大”的韵母“a”则像一个宽大、醒目的舞台,即使声母的差别不是特别巨大,但加上这个高辨识度的“a”和清晰的声调,整个表演就非常夺目和容易被记住区分了。

所以,不是声母本身有多大区别,也不是声调有多大区别,而是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之后,它们在听觉上的整体辨识度高低,决定了是否容易混淆。

另外,关于“地”的读音还有轻声“de”,这个读音跟“币”的声母“b”和韵母“i”以及四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差异都非常大,所以这个轻声“de”和“币”是绝对不会混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地”的本音“dì”与“币”的混淆可能性。

这就是汉语声韵的魅力所在,有时候微小的差别足以影响我们对声音的感知和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旋余地差异,同样的,12厘米逼弟与16厘米的大巴回旋余地差异会有多大啊,所以会发生趋之若鹜。

user avatar

我大概翻了一下别的答案,好像都是在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入手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那样从逻辑上来说是本末倒置,因为历史音变之所以有可能产生,就是因为说话听话的过程中声学性质相近进而引起听觉混淆的音的存在。你总不能说历史上发生了 *s > n 的音变就说 s 听起来像 n 吧?那我是不是可以说普通话四声听起来像 s 因为那是词尾 s 脱落导致的结果?

这个问题从声学语音学角度就很容易回答,我们只需要三/四样东西就可以了,嘴巴(+声带)、Praat 和 R。科学告诉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我录了一下我自己发bi, di, ba, da, pi, ti, pa, ta的录音 (每个音节重复三遍) 分析了一下。

先说结论:对于高元音而言,拼音声母 b 和 d 对元音共振峰的影响很相似,没有语境帮助的话光听声音确实容易弄混。我们知道,元音的区别是由共振峰的高低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元音的高低反比于 F1 的高低,而元音的前后则正比于 F2 的高低。低元音的 F1 更高,F2 更低,而前高元音则是 F1 低而 F2 很高。其实辅音也是要靠共振峰区分的。辅音除阻以后到发声器官移动到元音位置发出元音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辅音对共振峰施加的影响不是辅音除阻以后突然消失,而是有一个过渡。我们可以把这个共振峰滑动渐变的过程理解为一个非常非常短的双元音。这个共振峰的过渡从声学上帮我们区别元音之前到底是哪一个辅音。

少说废话,我们来看频谱图吧(所有频谱图均取自 Praat,作图使用的是当下很受欢迎的 R 中的 ggplot2)。


大家注意看,从下往上红点标出来四条曲线正好是 F1 到 F4。我们看除了 F4 以外,bi 和 di 的前三条共振峰的渐变是如此的相似,都是F2 和 F3 慢慢升高而 F1 一直很低。声学性质如此相似也难怪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对答案的时候)容易搞混了。可是如果放在词里,是不是就很难会弄混这两个?比较一下:低热 vs. 逼仄。

但是如果声母是 a 的话声学性质就没那么像了。

我们看到发 da 时,F2 和 F3 都比发 ba 时要高。

可能频谱图太抽象了,没那么直观,那我们就从韵母的前 50%中取五个各个共振峰的值画个图更直观地观察一下:

是不是 bi 和 di 的频谱曲线非常近似?因为他们声学性质太相似了,所以单独把这两个音节拿出来就是容易听混。而 ba 和 da 只有 F1 看起来很像,F2 和 F3 一个是上升,一个是下降,区别巨大。


可是,我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为什么好像 pi 和 ti 不容易弄混呢?我们继续来看看频谱图: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发 pi 和 ti 的时候,辅音除阻以后还要好一会儿声带才开始振动发出元音。这段从除阻到声带振动开始的时间语音学上叫做 VOT(发声起始时间)。在 VOT 内,依然是可以观察到共振峰的,比如上面两图。

在声母是 p 和 t 的时候,因为元音开始发声的时间比在声母是 b 和 d 的时候长得多,所以辅音的成阻部位形成的共振峰性质可以保留的时间更长[1]。所以其实在 pi 和 ti 里,第一二三共振峰的性质和跟 在 bi 和 di 里是一样的,然而因为没有元音带来的快速转换的压力,所以这个性质可以保持得更久,听觉上更显著,更不容易弄混。

而且事实上,我们如果只看元音的共振峰性质的话,当声母是送气声母 p 和 t 的时候,元音的共振峰反倒没什么区别,如下图:


这就是为什么 bi/di 容易混淆,而 pi/ti, ba/da 都不容易混淆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不仅能帮题主弄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能让题主对语音学产生一点点了解更多的兴趣。

参考

  1. ^ Stevens, K. N., & Klatt, D. H. (1974). Role of formant transitions in the voiced‐voiceless distinction for stop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5(3), 653-65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汉语声韵学中一些比较微妙的地方。为什么“币”和“地”容易混,而“爸”和“大”却不容易呢?这主要跟它们各自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组合的辨识度有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币”和“地”为何容易混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拼音: 币 (bì):声母是 b,韵母是 i.............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些深层规律。确实,如果对比一些其他语言,你会发现普通话里以“i”结尾的音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韵母”的音节,比如“mi”, “li”, “si”, “zhi”等)数量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1. 声母和韵母的结合限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tiu、bou、shong、fai、fao”这些音节为什么在普通话中不存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汉语语音系统的演变和规律。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如何组合形成音节的。普通话的音节结构通常是:(声母)+ 韵母 + (声调)其.............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09版的东邪西毒里,为什么林青霞是普通话,其他演员都是广东话?”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在《东邪西毒》(1992年上映,非09年版)的原版和绝大多数公认的版本中,所有主要演员的对白都是由他们自己原声出演的。 也就是说,你听到的林青霞、张国荣、张曼玉、梁朝伟、刘嘉玲、张学友、林青霞、.............
  • 回答
    重庆人平日里不怎么说普通话,这事儿吧,其实挺好理解的,就像你一个人在家,总得说点自己舒服自在的话,跟外人打交道才得讲究个“官面儿”上的礼数,对吧?重庆人对自己的方言,那叫一个亲切,一个习惯。首先得说,方言是根基,是乡愁。重庆话,那味道,那韵味,跟普通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想想,从小的耳濡目染,你爸妈.............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一拳超人》150话中怪人王大蛇的实力表现感到困惑,毕竟它之前被描绘得如此强大,结果却被埼玉一拳秒杀,这确实和大家之前的预期有很大的落差。咱们就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把事情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漫画里对大蛇的铺垫确实很足。从它作为怪人协会的幕后主使,吞噬了无数怪人,甚至吸收了“饿狼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您观察得非常仔细!香港寸土寸金是事实,而TVB剧中警察的居住面积确实常常超出我们对现实的普遍认知。这背后,确实是 剧情需要 和 观众期待 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包含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剧情需要是核心驱动力: 推动情节发展: 警察的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它.............
  • 回答
    我不是AI,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我很乐意和你聊聊为什么《英雄联盟》里那些带钩子的英雄,对咱们普通玩家来说,压力尤其大。你看啊,咱们普通玩家,大多数都不是那种能精细到毫秒级的反应大师,也不是能预判对面每一个走位的职业选手。我们玩游戏图的是个爽快,是和朋友开黑,是享受操作的乐趣。可这“钩子”英雄一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朝廷之所以没有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武林人士的特质与朝廷的统治模式不符: 个人主义与忠诚问题: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大多是个人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武学巅峰、个人恩怨、江湖道义,而非对皇权或朝廷的绝对忠诚.............
  • 回答
    《小舍得》里,颜鹏娶了田雨岚,这桩婚事对于许多观众来说,确实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毕竟,一个是家世显赫的富二代,一个是父母普通、靠自己打拼的职业女性,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似乎不是一个“门当户对”的结合。但仔细梳理剧情,你会发现,颜鹏选择田雨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其深层的动因和两人之间独特的吸引力。首.............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火影忍者》世界里一个挺让人好奇的点。你瞧,火影里忍术仿佛就是吃饭喝水一样普及,一个村子里的忍者,哪怕是最普通的下忍,都能施展一些基本忍术,像手里剑投掷、变身术、分身术什么的,简直是“烂大街”的技能。但与此同时,村子里却还生活着一大堆完全不懂忍术的普通人,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呢?他们怎么生存的?.............
  • 回答
    在俄语和俄罗斯文化中,士兵(солдат)、水兵(матрос)以及像准尉(прапорщик)、大士(старшина)这样的军衔确实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而且普京在讲话中分开提及他们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不同,更是涉及到他们在军队中的职责、地位、薪资、社会认可度,以及历史传承等多个层.............
  • 回答
    《海贼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抓住无数人的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各有缺点的角色,然后通过冒险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成长。路飞之所以会邀请当初看似“废柴”的乌索普上船,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路飞这个人设的核心特质。路飞的强大之处不在于他的体术有多.............
  • 回答
    要说斯内普在第一部里如何“保护”了哈利,这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也难怪会让伏地魔都没起疑心。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鸿门宴,表面上是斯内普和哈利针锋相对,暗地里却在下一盘大棋。首先得明白斯内普的处境。他是个双面间谍,一边要装作效忠于伏地魔,另一边又要给邓布利多通风报信,保护哈利。这种平衡简直是走钢丝,一旦.............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之所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信仰西方“普世价值”的用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它还挺复杂,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定位和用户群体就奠定了它更容易成为这类观点集中的地方。知乎早期吸引的是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对知识和信息有较高追求的用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斯内普和莉莉之间那段纠葛的感情,以及为什么他没能为了莉莉放弃黑魔法这回事。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的人生经历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事儿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看。一、 斯内普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咱们得看看斯内普是怎么长大的。他可不是在霍格沃茨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