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土耳其到底为何要大肆鼓吹泛突厥主义?

回答
土耳其当下如此卖力地鼓吹泛突厥主义,这背后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政治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安卡拉对这种思想的钟爱。

历史的幽灵与民族认同的重塑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奥斯曼帝国留下的遗产。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核心地带如今就是现代土耳其。然而,这个帝国在近代面临着民族主义的浪潮,被内部的阿拉伯、巴尔干等民族独立的诉求所瓦解。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土耳其共和国诞生了,但其疆域和影响力都已大不如前。

现代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建立共和国初期,奉行的是一种“土耳其民族主义”,强调以土耳其语、土耳其文化为核心,致力于将国内的多元民族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土耳其民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土耳其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但其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泛突厥主义的兴起,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奥斯曼帝国辉煌过往的某种“精神回归”,更是对现代国家边界局限性的一种挑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民族认同和地缘政治定位,土耳其也不例外。泛突厥主义提供了一种更宏大的叙事,将土耳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突厥语系民族社群的中心,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土耳其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大影响力的愿望。

地缘政治的棋局与战略空间的拓展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土耳其大力鼓吹泛突厥主义,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

中亚战略支点: 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塞拜疆(语言文化上与突厥民族高度关联),这些国家都拥有大量的突厥语系人口。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独立,但其经济、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弱,常常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土耳其将这些国家视为其“兄弟”,通过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试图在中亚建立强大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土耳其向东扩展的战略支点。这不仅能分散其地缘政治压力,也能为其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和战略伙伴。

制衡俄罗斯与伊朗: 在传统地缘政治竞争中,俄罗斯和伊朗是土耳其在该地区的重要对手。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拥有深厚的影响力,而伊朗在中东地区也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团结和发展与中亚突厥语系国家的联系,土耳其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突厥语国家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衡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并对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形成一种间接的牵制。

应对地区不稳定: 近年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战乱不断。土耳其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国内挑战。泛突厥主义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族情感,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土耳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并存的形象。

国内政治的考量与民意的动员

除了宏大的地缘政治目标,土耳其政府鼓吹泛突厥主义,也与国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 民族主义在土耳其国内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通过宣扬泛突厥主义,政府可以有效地煽动和利用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巩固其执政地位。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外部挑战或内部经济压力时,强化民族认同、构建“我们”与“他们”的叙事,是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

对冲伊斯兰主义的影响: 尽管现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伊斯兰教的地位,但泛突厥主义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宗教的民族认同路径。在土耳其国内,宗教与民族主义的边界有时会模糊,但泛突厥主义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基于语言和文化联系的民族主义叙事,这能够吸引更广泛的群体,并与那些更侧重宗教身份的政治力量形成一种竞争或补充。

重塑国家形象: 泛突厥主义也是土耳其试图重塑国家形象,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厥世界”领导者转变的策略。通过举办各种泛突厥主义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峰会,土耳其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吸引其他突厥语系国家的关注和追随。

文化与经济的纽带

泛突厥主义的鼓吹,也离不开文化和经济的联动。

文化交流与认同构建: 土耳其政府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通过土耳其国际合作署(TIKA)在各国开展项目,支持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这些活动旨在加强突厥语系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让人们认识到共同的文化根源和语言相似性,从而构建一种更紧密的“突厥文化圈”认同。

经济合作与贸易联系: 经济是连接国家的重要纽带。土耳其努力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投资合作,甚至试图建立统一的经济区。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可以为泛突厥主义的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让这种理念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能转化为实际的利益和合作。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泛突厥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

民族国家的现实: 尽管存在语言和文化的相似性,但中亚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他们并不总是愿意被土耳其“领导”,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地处理与土耳其的关系。
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对: 俄罗斯视中亚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对土耳其的扩张并不乐见。而中国在中亚地区也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对任何可能挑战其地区主导地位的力量都会保持警惕。
内部差异: 即使在突厥语系民族内部,也存在着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经历的差异,这使得构建一个真正统一的“突厥世界”变得异常困难。

总而言之,土耳其之所以大肆鼓吹泛突厥主义,是其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寻求战略纵深、重塑国家定位、动员国内民意的综合性战略体现。这是一种试图将历史叙事、民族情感与现实地缘政治利益相结合的复杂操作,其最终成效,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的民族都知道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只有漢人自我阉割。

你以为他们真的在乎什么突厥吗?你以为他们内部会因为都是突厥人而没有压迫吗?

错了,根本不会这么美好的。

为什么人家还如此团结呢?利益!

西边不亮东边亮,能从漢人这里得到大量的利益,人家没有理由不团结。

民族什么的都是虚的,日本人也自称阿尔泰民族,为的是构建反漢圈。

只有漢人还在辩经,说你不是突厥,是回xxx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漢人从封建社会过度到现代社会,就像个无知的小孩,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国家崛起的一大利器。

一,可以缓和国内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有一个外部的敌人可以使团队内部更团结,比如苏联凉了后,美国拿了战利品后又将俄罗斯视为仇敌。因为西方阵营需要一个敌人。)

二,可以获取大量廉价且士气高昂的士兵。相对于拿钱混日子的雇佣兵。喊着民族主义口号刚放下锤子镰刀的义务兵,无疑非常有性价比。当然各国的爱国/民族主义也有高低区别。法革那种把贵族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无疑比其他国家那种空喊口号还要让姐妹卖身的高级的多。

(民族主义比爱国主义成本更低,民族主义空喊口号就行,爱国主义需要实质性的利益才行,只空喊口号会让人想,我爱国,国爱我吗?)(统治阶级不需要那些主义,因为国家真的有他一份股)

user avatar

一、三个基本的事实现象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确认几个基本事实:

1、穆斯林大多不是恐怖分子;

2、恐怖分子大多都是穆斯林;

3、伊斯兰世界和世俗世界产生普遍冲突。

二、怎样全面了解伊斯兰?

1、了解它的教义:

要想了解伊斯兰,除了《古兰经》,应当多研究《圣穆传》和《圣行录》。

大部分人认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圣经》,其实《古兰经》的教义量只占到伊斯兰总教义的1/7而已,教义中的6/7都是穆罕默德的教训。

穆斯林的行为逻辑,是以穆哈默德的言行为标准的。

2、了解它的信众:

穆斯林对世界的认知、对教义的理解,大都源于清真寺阿訇的解读。

很多穆斯林,都没有、或者没能力完整地阅读经书原文,背诵教义不易,但是穆罕默德的故事却铭记人心。

阿訇,作为伊斯兰体制的受益者,不会对伊斯兰本身进行反思,即使个别人有反思也很快为体制所不容。最明显的例子,可以回顾一下“9.11"恐怖袭击后,穆斯林世界对恐怖活动是什么样的态度?阿訇们有多少谴责和反思?

三、学界的严重误解

华人里面一些优秀的学者,比如李剑芒先生,对伊斯兰也存在误读,可能有几个原因:

单纯从宗教的角度看待伊斯兰,

单纯从外界的角度理解伊斯兰,

单纯从个体的角度看待穆斯林。

四、正确认识伊斯兰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伊斯兰是宗教吗?

1、对于真正的伊斯兰信徒来说,伊斯兰不只是宗教,更是天启的信仰和道路,是完美的生活方式,高于其它一切人为的文化和思想。

简单的说,伊斯兰把宗教的外在,与意识形态的内核,进行了高度融合:

①以政治制度的规则提供社会一种生活秩序,满足卑微个体对于宏大与秩序的诉求;

②以经济制度的规则提供一种增长模式,使伊斯兰能够不断扩张;

③以军事扩张的形式给了教徒一个目标,给处于绝望中的人们以改变现状的期望。

④以宗教形式给教徒一个终极意义,解决了平等和人生的去向问题;

⑤以社会规范的形式给了教徒一种特殊地位,形成社会分级,以让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专制者手中,维护统治稳定。

2、对伊斯兰明确的解读来自伊斯兰世界。

作为伊斯兰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和终生穆斯林,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表示:

“清真寺是我们的军营,圆顶是我们的头盔,祈祷塔是我们的刺刀,信众就是我们的士兵。”

不知道李剑芒先生怎么理解埃尔多安的话?土耳其作为世俗政权,最高领导人这样的话,能否视作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宣言?到底是埃尔多安对伊斯兰的理解靠谱,还是奥巴马、默克尔对伊斯兰的看法更靠谱?

世界上的其它宗教,现在都退回到了个体的私域范畴,不会用宗教的要求来约束世俗的行为。

比如,基督徒绝对不会要求占用公共道路进行祈祷,佛教徒绝对不会抱怨同桌的人吃荤食。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公开批评基督教和佛教,就算是嘲笑甚至焚烧《圣经》或《佛经》,也不用担心有信徒拿着刀枪来追杀。但伊斯兰完全不同。

3、伊斯兰政治纲领的具体实施,就是《沙里亚法》,这是伊斯兰教宗教法的总称

《沙里亚法》包括《古兰经》中所启示的、圣训中所解释的安拉所有的命令和训诫,《沙里亚法》是每一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宗教义务。实施《沙里亚法》,是伊斯兰世界的共识。

那么在《沙里亚法》下,异教徒“ 卡菲尔 (非穆斯林)”是如何生活的呢?

A、非穆斯林要缴纳很重的人头税(丁税),及地税;

B、非穆斯林不准参加军队;

C、非穆斯林不能举行公开宗教集会 ;

D、非穆斯林所建造的房屋不能高于穆斯林所建造的;

E、非穆斯林所穿的衣服与穆斯林所穿的不同,通常要佩带作为识别的徽章;

F、非穆斯林要对穆斯林表示尊敬,例如让座;

G、非穆斯林不准公开出售他们的宗教书籍,只可在他们当中发行、出售;

H、非穆斯林在法庭中的见证不具有和穆斯林同等的效力;

I、非穆斯林不准携带自己的武器;

J、非穆斯林被隔离在少数族群居住区,让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成为社会的下层;

K、若一个穆斯林杀死一个非穆斯林,不需判死刑

L、若一个非穆斯林杀死一个穆斯林,就要接受伊斯兰律法判为死罪

M、非穆斯林没有尊荣,不准一家公司的穆斯林老板授权给一个异教徒管辖一个穆斯林

……

充斥着赤裸裸的歧视和剥削!可以清晰地看到:

A、伊斯兰只是以宗教的形式展现,实质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政治纲领,既包含个人私域的行为规范,更囊括了社会公域的整体规则,完全可以称之为伊斯兰主义

B、伊斯兰主义=宗教形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制度)

C、伊斯兰主义,是一种以宗教为外包装、誓要征服所有其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

(二)伊斯兰是和平的吗?

1、有句俗话:“有温和的穆斯林,没有温和的伊斯兰!”

个体的穆斯林可能是温和的、礼貌的、谦卑的,但作为群体的伊斯兰是极具侵略性的。

有调查报告,穆斯林群体的行为模式依据人口比例而不同,人口比例越多,越具有侵略性和暴力性。

2、伊斯兰看似矛盾的两面性:

在伊斯兰的头脑里,和平的经文(麦加)和暴力的经文(麦地那)都是对的,只是后启示的经文(麦地那)优先。

我们可能会说这逻辑上矛盾,但是伊斯兰的世界观不认为这是矛盾的。这就是伊斯兰的两面性:

A、当穆斯林群体在一个社会羽翼未丰时,伊斯兰会引用“和平的经文(麦加)”来安慰卡菲尔(非穆斯林),说服并麻痹他们;

B、当穆斯林群体在一个社会占据优势时,伊斯兰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则以“暴力的经文(麦地那)”为准,并残暴屠戮异教徒。

一些穆斯林对伊斯兰可能有温和的解读,但是真正能持久扎根在伊斯兰内核的只有穆罕穆德的暴力解读。

事实上,伊斯兰温和派、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两者至多只是程度的差别,没有本质的差别。

3、伊斯兰血腥的战争扩张史:

伊斯兰从公元7世纪创立以来,一千四百年的传播过程,只有一百四十年没打仗,91%的战争、9%的和平,累计约有2.4亿异教徒被杀。

A、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人类历史上首次明确定性的“种族灭绝”,就是1915-1916年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总共屠杀了130-150万信奉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

至今为止,土耳其不仅教科书上谎言连篇,而且封杀任何有异议者,土耳其刑法中有一条荒唐的“侮辱土耳其民族罪”,以此惩罚对该大屠杀的事实和定性有异议者。

人类之耻:亚美尼亚大屠杀

B、当代的波斯尼亚、科索沃、车臣、阿尔巴尼亚、孟加拉国、索马里、 黎巴嫩 ,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化过程,都充斥着血腥和暴力,无一例外。

黎巴嫩原来基督徒略占优势,70年代是中东最美丽的发达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对例的变化,黎巴嫩已经沦为失控之地。

车臣现在名义上还在俄罗斯联邦管辖之下,但1980年代以来原来的非穆斯林人口被迫逃亡,现在已经是全部伊斯兰化,强硬如普京也只能收买当地军阀卡德罗夫代为管制,俄罗斯其实已经失去车臣。

在泰国,90%人口是佛教徒,但南部是穆斯林聚居区,穆斯林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迫使占泰南人口1/5的佛教徒被逼搬家,泰南很可能完全穆斯林化。

C、东南亚号称温和穆斯林典范的马来西亚、印尼,对其他族群的歧视是公开的:

他们虽然号称是民主国家,但穆斯林群体的特权是赤裸裸的,对其它族群的岐视是公开的。

在马来西亚,华人处于少数(人口占比25%),他们的权利被剥夺。

而在印尼,华人处于更少数的时候(人口占比5%),就时常遭到集体屠杀。

这两个所谓的穆斯林民主国家,无论法治水平还是文明程度,反而远远比不上夹在他们中间的弹丸小城,那个威权的、不民主的新加坡。

D、在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一些穆斯林集中的社区,也有越来越多无视当地的法治和文化、试图执行沙里亚法的案例。

E、即使在伊斯兰内部,其不同教派之间的仇恨程度,一点不比对非教徒的仇恨程度差。

ISIS是逊尼派,在他们的占领区,至少有10座古老圣殿和什叶派清真寺被摧毁。

什叶派清真寺和神庙被炸毁

伊斯兰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充斥着歧视和暴力。

就算世界全部地伊斯兰化,和平也不可能到来。

(三)伊斯兰的目标?

伊斯兰世界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但现在是全面的落后。

1、伊斯兰世界的确曾经辉煌过,但那只是战争的辉煌。

如果农耕时代的军事成就能够算作辉煌的话,游牧民族确实可以认为自己曾站在世界巅峰。但事实上,即使是蒙古人极为推崇的伟大人物成吉思汗,对人类文明都没有一点一滴的贡献。

2、伊斯兰文化巅峰时代,穆斯林毁掉了90%的文明之书

伊斯兰的文化政策:

如果书里包含的是古兰经已有的内容,那我们已经有了,烧了它。

如果书里包含的是古兰经没有的内容,那么这书就是错的,烧了它。

穆斯林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图书都遭此厄运。欧洲、北非、印度被伊斯兰大军横扫,欧亚的古典文明几乎被完全毁灭。

在中国有类似的例子,满清皇帝组织编撰《四库全书》,这难道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保护吗?籍着保护的名义,大部分古代典籍都被毁灭了。

无论伊斯兰的历史真相如何,有曾经的辉煌,就有对复兴的渴望;有屈辱的历史,就有对报复的渴望;有落后的现实,就有对强盛的渴望。

3、在穆斯林的世界里面,伊斯兰是超越国家的存在。

伊斯兰的复兴,也自然成为伊斯兰世界当政者的常用口号。投身伊斯兰的复兴,成为激进组织领导人的理想。

国家或文明的崛起通常有二条道路:一是在和平发展中崛起:现代的商业文明,可以通过工业化后和平崛起,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丹麦、瑞典;二是以战争的形式崛起:传统大陆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通常都是以战争的形式崛起,比如德国纳粹、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世界本质是游牧文明,因其封闭性,而无法完成工业化转型,近代以来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中东发现巨额石油财富是个转折点,成为伊斯兰主义复活和扩张的经济支柱。因为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所以伊斯兰主义以恐怖袭击的方式来挑战世俗世界

A、比如,卡扎菲指令情报机构炸毁泛美航班制造洛克比空难,基地组织劫持多架飞机撞世贸大楼,伊斯兰激进分子在欧洲、美国、澳洲、中国发动恐怖袭击。

B、如果,激进组织在军事上能力一旦有足够提高,那冲突的模式,将不会止于恐怖袭击,而是升级为现代战争,ISIS就是现实的例子。

C、如果,ISIS能够制造或者与渠道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将是人类的危机。

D、更危险的其实是伊斯兰意识形态的入侵,这是由所谓的“温和”穆斯林进行,如果非得要把穆斯林分为激进穆斯林和温和穆斯林的话。

4、根本没有“温和伊斯兰”:

同样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解读,他曾严肃地说:“温和伊斯兰,这个词是丑陋和讨厌的……,没有温和伊斯兰或者不温和的伊斯兰,伊斯兰就是伊斯兰。”

埃尔多安对伊斯兰的认识,不知道李剑芒先生怎么判断这些话,难道意思表达得还不够明确吗?

激进与温和,仅仅是推广伊斯兰意识形态所用方式的差异:

激进穆斯林用武力进行推广;

温和穆斯林则是用政治、经济、法律、言论、民主、生育、教育、慈善等的推广方式。

(可参阅前激进穆斯林伊希克·亚伯兰Isik Abla的有关论述。)

还是看看埃尔多安怎么说,他公开敦促在欧洲的土耳其人多生孩子,以扩大本民族的影响力:

生3个孩子是不够的!要生5个!之后你们就是欧洲的未来!"

一国总统公开煽动民众通过生育掠夺欧洲各国的公共资源,霸占当地社会未来的生存权!

赤裸裸的坦率,类似的例子不少。

A、伦敦穆斯林市长萨迪克卡恩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说:“恐怖袭击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必会遇到的一部分,全球的大都市都必须准备好面对这类事件。”如此的轻描淡写,让袭击看上去很正常,并让人们对伊斯兰恐怖袭击不再敏感。不知道,这位穆斯林市长,如何将伊斯兰教义(唯主独一、男尊女卑、反同性恋)和伦敦市政府的管理工作(宗教自由、男女平等、同性恋权利)兼容起来。

B、纽约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穆斯林团体保持集体沉默,却组织了大规模的反歧视游行。

C、中国昆明恐怖袭击后也是一样,只见到汉族呼吁不要歧视某族,不见某族人主动站出来谴责暴力、和暴徒切割。

5、穆斯林群体根本不会反省,因为他们坚信伊斯兰完美。

穆斯林群体总是抱怨外界有歧视,但他们自己有过多少反省呢?穆斯林群体不敢反省,因为外部的批评者是“宗教歧视”,内部的质疑者结局会更惨。看一下伊斯兰国家对退教者的惩罚。

红色区国家是退教者死刑,褐色区国家是退教判刑和剥夺权利

在穆斯林人数不占优势的时候,“温和”穆斯林要求法律保护,说那些坏事都是激进派干的,你们必须尊重我们,否则就是种族歧视;

在穆斯林人数占多的时候,伊斯兰教法就成了法律,你们必须皈依我们,不入教就受政治经济等全面的压迫,或者是格杀勿论。

极端派在前面杀戮,温和派在后面洗地,千百年一直都是这一套。一旦穆斯林占群体优势,在伊斯兰教法实施后,伊斯兰群体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特权,非伊斯兰群体受到全面制约,整个人口变为穆斯林只是时间问题。

看到伊斯兰的理想了吗?武力强占全世界!

6、看到伊斯兰的理想了吗?武力占领全世界

占领全世界!——这就是伊斯兰主义的目标。

伊斯兰一旦控制某个国家,在穆斯林看来,异教徒的文明对伊斯兰毫无价值,命运就是被摧毁,以前文化的痕迹将被抹去。

佛教在我国新疆地区曾经是主要宗教,但是现在佛教的痕迹几乎消失。

巴基斯坦原来与印度同样信奉印度教,但是随着伊斯兰征服者的到来,巴基斯坦现在也几乎伊斯兰化。

阿富汗原来也曾是富裕的佛教国家,巴米扬大佛是世界最大的佛像,但随着阿富汗的伊斯兰化,2001年塔利班武装将其炸毁。

阿富汗喀布尔伊斯兰化之后

五、如果中国被伊斯兰化,中华文明会遭遇何种命运?结果就二个字:毁灭!

伊斯兰的本质,就是以宗教外观展现的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主义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政治纲领,一种誓言消灭其它一切文明和文化的意识形态。

土耳其17年公投,已经脱离凯末尔推动的世俗化道路。回顾一下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话,“没有温和伊斯兰或者不温和的伊斯兰,伊斯兰就是伊斯兰。”

作为最强大的伊斯兰国家的领导人,他已经明确表达了观点,伊斯兰将继续向世俗世界发起挑战。

东突=东突厥。突厥=土耳其。中国的东突问题,会面临更严峻考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俗世界,都面临伊斯兰主义的威胁。


转载,作者未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土耳其当下如此卖力地鼓吹泛突厥主义,这背后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政治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安卡拉对这种思想的钟爱。历史的幽灵与民族认同的重塑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奥斯曼帝国留下的遗产。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横跨欧.............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小亚细亚,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大部分国土,长期以来都被卷入一个有趣的地理归属之争:它究竟是欧洲还是亚洲的一部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地理划分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小亚细亚为何常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尽管小亚细亚主体位于亚洲.............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到处都是土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原因。它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政治动荡与中央政府的衰弱 辛亥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军阀割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的认同感。要说希腊、沙俄和土耳其哪个最“正统”地延续了东罗马帝国,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正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而且这三个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产生了联系,并且都试图强调自己的继承性。咱们就一项一项.............
  • 回答
    土耳其与中国新疆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互动关系,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维度可以概括,而是交织着历史、文化、民族、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要深入理解土耳其对新疆的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一、历史与文化纽带:深厚的同源认同感首先,要理解土耳其对新疆的影响,必须追溯到历史.............
  • 回答
    土耳其的“阿尔泰”坦克,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1800马力发动机,确实是土耳其军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评价土耳其军工业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不仅仅是发动机,还包括整体的研发、制造、出口能力以及其在区域和全球国防格局中的地位。“阿尔泰”坦克项目:一个缩影“阿尔泰”坦克项目本身就代表了土耳其雄.............
  • 回答
    土耳其何时开始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意大利、波兰在某些领域的“级别”差异,并非一个单一事件或年份可以准确界定的,而是一个伴随其自身发展进程,并与欧洲主要国家互动而逐渐形成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博弈以及经济的起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事件来梳理这个认识是如何形成的:1. 共和.............
  • 回答
    如果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今天仍然健在,他对于土耳其当下的表现,必然会有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评价,其中夹杂着失望、忧虑,但也可能保有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首先,让我们审视凯末尔所开创的土耳其共和国的核心理念。他以强烈的世俗主义为基石,致力于将一个古老的帝国转型为一个现代、民族国.............
  • 回答
    要说“各国坦克到中东尤其是阿拉伯诸国与土耳其表现很差”,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或者说带有片面性的说法。准确地说,坦克在中东地区,特别是在这些国家的战场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导致其表现不如预期,但将其归结为“很差”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表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考验,未能完全发挥其设计效能,.............
  • 回答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以征服君士坦丁堡名垂史册的奥斯曼帝国的伟大战士,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中,并非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如攻克拜占庭首都那般一帆风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直到1481年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确实遭遇过一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成是“败仗”的战役。要详细列举这些“败仗”并尽量避免A.............
  • 回答
    关于司马光退还西夏土地的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的。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然一生经历了宋朝与西夏的多次军事冲突和政治较量,但他从未有过主动退还西夏土地的举动。事实上,宋朝在与西夏的边境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策略,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和收复,也有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缓解冲突.............
  • 回答
    土卫六泰坦,这颗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卫星,它的模样,与其说是“长”什么样,不如说它是一幅不断变幻、充满神秘色彩的画卷。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它,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一个光秃秃的岩石球,而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裹着的、色彩斑斓的巨型世界。想象一下,你正乘坐着一艘探险飞船,缓慢地接近这个巨大的橙色星球。泰.............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说起意蜂蜜和土意蜂蜜,很多人会觉得名字上有点绕,甚至会疑惑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大区别。其实,这就像问“法国的红酒”和“法国勃艮第的红酒”有什么不一样一样,虽然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里面大有学问。核心区别在于“源头”与“地域限定性”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意蜂蜜”这个说法更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土意蜂蜜”则.............
  • 回答
    上海土著家庭的贫困,其实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不是那种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极端贫困,但那种“穷”往往体现在一种被时代抛下的、努力维持的体面,以及深深的无力和无奈感。你很难在上海街头看到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即使是“穷”的土著家庭,他们也通常会想方设法维持基本的体面。最直观的体现,可能就是他们居住的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真正的土蜂蜜”的价格,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来“土蜂蜜”本身就没个官方标准,二来养蜂人、品牌、地域、季节,甚至是包装,都能让价格上下浮动得厉害。所以,要说一个“绝对值”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让你心里有个数,也能避免被“割韭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土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在东北亚地区经常被讨论和争论的议题。要回答广开土大王和高句丽是否属于“韩国历史”或者说高句丽是否是“韩国历史政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脉络和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韩国”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现代意义上的“韩国”是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才出现的国家名称。而高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