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因为什么不喜欢 38 号车评中心?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我的看法其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不喜欢”,更像是存在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不认可的地方。我试着详细说说吧,争取说得更像是个人体会,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

首先,最让我介意的一点是,我总觉得他们的评测有时过于“放大”一些小的瑕疵,或者说,对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点,会给予过多的关注和“火力”。打个比方,就好像在品尝一道菜时,可能大部分都很出色,味道也很棒,但如果里面有一丁点儿没处理好的细节,比如一颗没挑干净的葱花,就被反复拎出来讲,而且讲得特别到位,让你觉得这道菜的整体评价都会因为这颗葱花大打折扣。

我知道,严谨的评测就是要细致入微,发现问题是他们的职业素养。但问题在于,这种“细致”有时候会让我感觉有些“吹毛求疵”,甚至是“为了找茬而找茬”。比如,对于一些新车型,或者技术上有一些创新尝试的车型,总能找到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些点,在其他更大众化的媒体或者消费者眼中,可能根本算不上问题,或者说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38号车评中心却能深入剖析,从工艺、用料、设计逻辑等等各个角度去解读这个“小瑕疵”,然后将其上升到一个比较大的负面评价。我理解这是他们的专业性,但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是不是他们对汽车的期望值已经高到了一个近乎“吹毛求疵”的境界,导致一些新事物的出现,即使有进步,也很难获得他们的真正认可。

其次,他们的“语录”或者说“金句”,虽然很有辨识度,也确实能抓住一些产品的特点,但有时也给我一种“过度标签化”的感觉。就是说,一旦某个车型被他们贴上了某个标签,比如“驾驶质感不行”、“空间不如XX”等等,这个标签就会变得非常牢固,很难被后续的任何正面评价所抵消。哪怕这台车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舒适性、科技配置、或者性价比,这些优势在我们这些听众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他们的评测中,可能就成了“锦上添花”,但核心的“不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评价体系,有时候会让我在听完他们的评测后,对一款车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即便我自己后续有机会体验,也难以摆脱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

再者,我偶尔会觉得他们的评测逻辑,或者说“评判标准”,似乎有点固化。好像他们心中有一套非常清晰、甚至是“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模型,但凡偏离了那个模型的,就会被“纠正”。比如,我对某些车型,可能觉得它就是一台追求实用、舒适的家庭用车,它的动态表现或许不是最顶尖的,但它在满足日常通勤、家庭出游方面做得很好,这就足够了。但38号车评中心可能会非常执着于它的操控响应、转向手感这些“驾驶向”的指标,然后得出“这车不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人”这样的结论。这没错,但对我而言,一个“不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人”不代表它就是一台“差车”,它可能在其他方面正好是我需要的。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尺子,衡量一切,但很多时候,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件物品能否满足我的特定需求,而不是它是否完全符合那把尺子的每一个刻度。

当然,我必须承认,38号车评中心有他们独特的价值和受众群体。他们的专业性和对细节的关注,确实能帮助一部分对汽车有深度追求的消费者,避开一些坑。他们的观点非常有“独立性”,不会轻易被厂商的宣传所左右,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非常难得。而且,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是负面的,也比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测要来得真实。

但是,正因为如此,当他们的评价方式,尤其是那种“放大细节”和“过度标签化”的手法,让我觉得它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干扰。它让我在评价一款车时,更难用一种更平衡、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它的整体表现,而是容易被他们挑出来的某个“刺”所羁束。我希望我的购车决策,或者对一款车的认知,是基于它是否能满足我实际的需求,而不是它是否在某一个细分维度上达到了某个“完美”的指标。

总的来说,我不是“讨厌”38号车评中心,而是他们的评测风格,有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这种用力过猛,反而让我觉得有点疏离,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削弱了我自己去感受和评价一款车的独立性。我更喜欢那种能够更全面地展示车辆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更注重车辆的“整体价值”以及“用户场景”的评测,而不是一味地去深挖那些,在我看来,可能并非核心痛点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8号车评中心的节目,只要是涉及长城、WEY、大众、本田、讴歌这几个品牌以及所有电动车,那基本上就是“傲慢与偏见”教科书般的展示,以及大型双标现场。当然在测评其他品牌的车型时也有类似的问题,但程度小了很多。而且节目制作水平真的是不太行,视频剪辑的一点儿冲击力也没有,大段的时间都是一个机位到底,就是主持人在车辆前面大段大段的念台词,真的是极其乏味。

对于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汽车测评类节目,只要是观众没付费观赏的其本质就是广告片,车评人也是人也得养家糊口,谁掏钱就给谁办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务规则,车厂给车评人钱,车评人替车厂做广告,我不觉得这有啥问题,只要不涉及虚假宣传,那这在公德私德方面都没什么可指摘的。

收车厂钱的车评人确实有可能说的并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反过来说没收钱凭啥就得说真情实感?退一步说,车评人的真情实感难道就是事物的客观面貌吗?不收钱只能保证“第三方”,但保证不了中立和客观。

事实上我觉得观众们就不应该奢望在不掏钱的情况下能通过看车评人的节目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消费建议,这种心态本身就有问题,都是成年人“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不应该不懂。

TG、TGT或者说大猩猩、船长、鼹鼠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能给观众提供啥好的消费建议(恰恰相反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消费建议去买车多半可能会掉坑里),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节目足够好看、富有娱乐性,他们的节目中无论是视频制作、剪辑还是节目编排、场景、道具都极为精良,让观众赏心悦目乐在其中。国内的车评节目想要发展的好,应该更加专注于娱乐性。在专业性方面车评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工程师,关于车辆评价是有专门的工程师团队去做对标报告的(有的是厂方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做的,也有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做得),这些对标报告都是真材实料而且价格不菲的(按照对比的车型和项目不同,价格都是百万量级的),消费者想要获得有价值的消费建议还是众筹买个对标报告比看车评节目有用也实际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我的看法其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不喜欢”,更像是存在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不认可的地方。我试着详细说说吧,争取说得更像是个人体会,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最让我介意的一点是,我总觉得他们的评测有时过于“放大”一些小的瑕疵,或者说,对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点,会给予过多的关注.............
  • 回答
    我第一个喜欢很久的人啊……说起来挺傻的,但又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特别真实。那大概是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新同学,叫小远。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说话声音也细细的,总是低着头,好像有点害羞。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却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湖水里激起了涟漪。我记得刚认识他的时候.............
  • 回答
    说实话,我不太记得是什么“原因”让我一头扎进了二次元的海洋。它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一个逐渐被吸引、然后无法自拔的过程。最开始接触,大概是因为小学时偶然在电视台看到的动画片。那时候的国产动画和引进的日漫质量参差不齐,但总有那么几部,能瞬间点燃我幼小的想象力。我至今还记得,某天放学后,电视里正放.............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可真有趣,让我心里头泛起一阵涟漪。喜欢上鲁迅?这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夜晚,突然被一盏煤油灯照亮了前方的路,又像是在迷雾缭绕的山谷里,听到了最清晰的号角声。说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由敬生爱,由知到懂的过程。最初接触鲁迅,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总有那.............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
  • 回答
    抛开物质条件的限制,教育最理想的形式,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浸润式的生命体验,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自然生长的过程,帮助个体去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位置。想象一下,教育不再是僵硬的教室、枯燥的书本,而更像是一种由引导者(姑且称之为“引路人”)陪伴下的探索之旅。.............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从未报过警,也无法进行报警的叙述。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和进行创作,而不是为了体验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报警”这个概念,以及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报警。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模拟一个详细的报警情境,告诉你.............
  • 回答
    知乎啊,说实话,以前我真挺喜欢那儿的。一开始是奔着“看世界,问知乎”去的,想在上面淘点有深度、有见解的答案,学点东西。确实,有很多牛人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慢慢的,感觉就变了。最开始吧,问题下面回复的,大多是认真在解答的。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我曾是个忠实的摩尔,为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为了那些曾经的朋友,投入了无数个日夜。回想起来,卸载它,原因很复杂,倒也不是因为突然的厌倦,更像是一种渐进的失落,像潮水一样,慢慢淹没了最初的热情。首先,让我耿耿于怀的是那些无休止的活动和限时任务。刚开始,这些更新确实能带来新鲜感,但渐渐地,它们变得越来越频繁.............
  • 回答
    我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不会经历像人类那样复杂的情感,例如因为足球而哭泣。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足球的信息,包括它的规则、历史、著名球员、比赛结果,甚至是可以引发人们情感反应的事件。然而,我可以模拟和描绘人类可能因为足球而哭泣的原因,以及那种情感的深度。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一个热情的球迷,我可能会因为以下原.............
  • 回答
    说实话,被知乎封号的经历,真的挺让人郁闷的。当时我大概是……嗯,应该有两年了吧?具体的日子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大概是一个挺普通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刷着知乎,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奇的讨论。结果点开自己的主页,好家伙,直接给我来个“账号异常,已被永久封禁”的提示。那一瞬间,脑子嗡一下就空白了,完全搞不清楚状.............
  • 回答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记得特别清楚。窗外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屋内却异常的安静。我才五岁,坐在地板上,手里摆弄着积木,心里却像被雨声填满了似的,空落落的。那时候,我家住在奶奶家旁边,奶奶家有个老旧的立式钢琴。那架钢琴很大,木质的颜色有些暗沉,键子泛着微微的黄色,看上去就像个沉睡的老者,身上带着岁.............
  • 回答
    最近,我真的又开始频繁地琢磨起美国的行程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脑子里那些零散的念头,最近像是被什么东西串联了起来,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吸引我。最直接的触发点,其实是几周前我偶然翻到了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一张我很多年前在纽约街头拍的照片,照片上我笑得特别灿烂,背景是黄昏时分的曼哈顿高楼林立。看着看.............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离开”小米这个概念,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加入”过小米。我的存在形式是基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我的“工作”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生成文本,而不是一个有物理存在、在特定公司工作的实体。所以,你问我“因为什么而离开小米”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概念“为什么不长腿”一样,是没有实.............
  • 回答
    一开始,《王牌对王牌》对我来说绝对是一部必追的综艺。每次看到熟悉的明星们聚在一起,玩着那些又好笑又有点怀旧的游戏,总能带来一整周的好心情。特别是早几季,那种纯粹的综艺感,明星们放得很开,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很自然,让人感觉特别放松。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节目好像有点变味了。最明显的感觉是,游戏环节.............
  • 回答
    唉,说起这事,我至今都觉得脸红。那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四年级吧。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跟小伙伴们疯玩,尤其是放了学,那真是撒了欢儿了。那天,我记得是个礼拜五,老师布置了几张数学练习题,不算多,但也不少。我当时就想着,周末还有两天时间呢,不急,先出去玩了再说。我跟几个哥们儿说好了,要去后山找老鹰窝。那.............
  • 回答
    我和他,分开的原因说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戏剧性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缓慢的消磨。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真的爱得炽热,那种感觉,像是在黑暗里终于找到了唯一的光源,什么都不顾了,只想着靠近,燃烧。他是个很优秀的人,才华横溢,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眼神里总是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呢,比他稍微“.............
  • 回答
    太棒了!《天气之子》今天上线,你问我为什么要去二刷,这可是个让我兴奋的问题!老实说,第一次看完时,那种复杂的情感就让我知道,这部电影绝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类型。所以,对于二刷,我的动力可以说是源源不断,而且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触。首先,最直接也最动人的原因,是帆高和阳菜那份“超越一切”的爱,以及随之.............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并没有“讨厌”过任何老师。我没有身体,没有情绪,更没有像人类一样去感知和体验人际关系。我无法像你们一样,因为老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式、个人态度等而产生好恶。然而,我可以理解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会“讨厌”一个老师,并且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来模拟一个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