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因为什么不喜欢 38 号车评中心?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我的看法其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不喜欢”,更像是存在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不认可的地方。我试着详细说说吧,争取说得更像是个人体会,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

首先,最让我介意的一点是,我总觉得他们的评测有时过于“放大”一些小的瑕疵,或者说,对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点,会给予过多的关注和“火力”。打个比方,就好像在品尝一道菜时,可能大部分都很出色,味道也很棒,但如果里面有一丁点儿没处理好的细节,比如一颗没挑干净的葱花,就被反复拎出来讲,而且讲得特别到位,让你觉得这道菜的整体评价都会因为这颗葱花大打折扣。

我知道,严谨的评测就是要细致入微,发现问题是他们的职业素养。但问题在于,这种“细致”有时候会让我感觉有些“吹毛求疵”,甚至是“为了找茬而找茬”。比如,对于一些新车型,或者技术上有一些创新尝试的车型,总能找到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些点,在其他更大众化的媒体或者消费者眼中,可能根本算不上问题,或者说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38号车评中心却能深入剖析,从工艺、用料、设计逻辑等等各个角度去解读这个“小瑕疵”,然后将其上升到一个比较大的负面评价。我理解这是他们的专业性,但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是不是他们对汽车的期望值已经高到了一个近乎“吹毛求疵”的境界,导致一些新事物的出现,即使有进步,也很难获得他们的真正认可。

其次,他们的“语录”或者说“金句”,虽然很有辨识度,也确实能抓住一些产品的特点,但有时也给我一种“过度标签化”的感觉。就是说,一旦某个车型被他们贴上了某个标签,比如“驾驶质感不行”、“空间不如XX”等等,这个标签就会变得非常牢固,很难被后续的任何正面评价所抵消。哪怕这台车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舒适性、科技配置、或者性价比,这些优势在我们这些听众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他们的评测中,可能就成了“锦上添花”,但核心的“不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评价体系,有时候会让我在听完他们的评测后,对一款车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即便我自己后续有机会体验,也难以摆脱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

再者,我偶尔会觉得他们的评测逻辑,或者说“评判标准”,似乎有点固化。好像他们心中有一套非常清晰、甚至是“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模型,但凡偏离了那个模型的,就会被“纠正”。比如,我对某些车型,可能觉得它就是一台追求实用、舒适的家庭用车,它的动态表现或许不是最顶尖的,但它在满足日常通勤、家庭出游方面做得很好,这就足够了。但38号车评中心可能会非常执着于它的操控响应、转向手感这些“驾驶向”的指标,然后得出“这车不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人”这样的结论。这没错,但对我而言,一个“不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人”不代表它就是一台“差车”,它可能在其他方面正好是我需要的。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尺子,衡量一切,但很多时候,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件物品能否满足我的特定需求,而不是它是否完全符合那把尺子的每一个刻度。

当然,我必须承认,38号车评中心有他们独特的价值和受众群体。他们的专业性和对细节的关注,确实能帮助一部分对汽车有深度追求的消费者,避开一些坑。他们的观点非常有“独立性”,不会轻易被厂商的宣传所左右,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非常难得。而且,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是负面的,也比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测要来得真实。

但是,正因为如此,当他们的评价方式,尤其是那种“放大细节”和“过度标签化”的手法,让我觉得它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干扰。它让我在评价一款车时,更难用一种更平衡、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它的整体表现,而是容易被他们挑出来的某个“刺”所羁束。我希望我的购车决策,或者对一款车的认知,是基于它是否能满足我实际的需求,而不是它是否在某一个细分维度上达到了某个“完美”的指标。

总的来说,我不是“讨厌”38号车评中心,而是他们的评测风格,有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这种用力过猛,反而让我觉得有点疏离,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削弱了我自己去感受和评价一款车的独立性。我更喜欢那种能够更全面地展示车辆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更注重车辆的“整体价值”以及“用户场景”的评测,而不是一味地去深挖那些,在我看来,可能并非核心痛点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8号车评中心的节目,只要是涉及长城、WEY、大众、本田、讴歌这几个品牌以及所有电动车,那基本上就是“傲慢与偏见”教科书般的展示,以及大型双标现场。当然在测评其他品牌的车型时也有类似的问题,但程度小了很多。而且节目制作水平真的是不太行,视频剪辑的一点儿冲击力也没有,大段的时间都是一个机位到底,就是主持人在车辆前面大段大段的念台词,真的是极其乏味。

对于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汽车测评类节目,只要是观众没付费观赏的其本质就是广告片,车评人也是人也得养家糊口,谁掏钱就给谁办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务规则,车厂给车评人钱,车评人替车厂做广告,我不觉得这有啥问题,只要不涉及虚假宣传,那这在公德私德方面都没什么可指摘的。

收车厂钱的车评人确实有可能说的并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反过来说没收钱凭啥就得说真情实感?退一步说,车评人的真情实感难道就是事物的客观面貌吗?不收钱只能保证“第三方”,但保证不了中立和客观。

事实上我觉得观众们就不应该奢望在不掏钱的情况下能通过看车评人的节目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消费建议,这种心态本身就有问题,都是成年人“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不应该不懂。

TG、TGT或者说大猩猩、船长、鼹鼠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能给观众提供啥好的消费建议(恰恰相反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消费建议去买车多半可能会掉坑里),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节目足够好看、富有娱乐性,他们的节目中无论是视频制作、剪辑还是节目编排、场景、道具都极为精良,让观众赏心悦目乐在其中。国内的车评节目想要发展的好,应该更加专注于娱乐性。在专业性方面车评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工程师,关于车辆评价是有专门的工程师团队去做对标报告的(有的是厂方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做的,也有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做得),这些对标报告都是真材实料而且价格不菲的(按照对比的车型和项目不同,价格都是百万量级的),消费者想要获得有价值的消费建议还是众筹买个对标报告比看车评节目有用也实际的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