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对日本是支持复仇还是和平,为什么?

回答
日本是否支持复仇还是和平,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来概括。它牵扯到历史的记忆、现实的考量以及国民情感的演变,就像一层层剥开洋葱,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滋味。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的历史是一段无法回避的沉重过去。二战期间的侵略扩张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周边国家眼中,至今仍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历史记忆自然会在一些日本人心中留下“屈辱感”或“被负罪感”的阴影。有人认为,对于过去的错误,国家需要承担责任,而这种承担,有时候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反思和对和平的追求。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吸取历史教训,致力于和平发展,才是对过去伤痛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也存在着一种“复仇”的情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自身历史叙事和国家地位的辩护与重新认同的渴望。这种情绪并非直接指向报复性的战争,更多体现在对历史教科书的修改争议、对“和平宪法”的讨论,以及对自卫队角色的重新定义上。有些人认为,过度强调战争罪责,或者在国际舞台上始终处于“受害者”的姿态,不利于日本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他们可能希望重新审视历史,纠正他们认为的“偏见”,并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这种心态下,他们会对一些国际政治事件,特别是当日本的利益受到挑战时,表现出一种更强硬的姿态,这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可能与“复仇”的冲动有所关联。

当然,支持和平的呼声在日本国内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毕竟,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那两次毁灭性的打击给国民留下了对战争的极度恐惧。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更是将“放弃战争”写进了国家根本大法,这已经深深烙印在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国民意识之中。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上一辈人,对和平的珍视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更希望日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公民,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维和行动等方式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而不是再次卷入军事冲突。这种对和平的追求,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并存的张力。一方面是深刻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坚定追求,这是日本战后重建和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历史叙事的不同解读、对国家尊严和利益的维护诉求,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不甘心”或“被误解”的情绪,这些都可能被解读为某种“复仇”的潜在动力,尽管这种“复仇”更多体现在政治和外交层面,而非军事行动。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曾经犯过大错,内心里有对这段经历的深深懊悔和对受害者的歉意(这对应着和平的追求),但同时他也可能觉得自己被过度苛责,希望能够更公平地看待自己的过往,并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正在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对应着某种对历史叙事和自身定位的“辩护”或“重新证明”)。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立场并非铁板一块,它会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比如,当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日本民众对安全的担忧会增加,可能会更倾向于加强国防力量;而当国际社会倡导多边主义和和平解决争端时,日本也会积极响应。

总而言之,日本是一个拥有深厚和平主义传统的国家,和平是其国家战略和国民情感的主流。但同时,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地缘政治的挑战,也使得一些日本人对如何处理国家形象和历史叙事存在着复杂的情感和诉求。区分“和平追求”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之间的界限,以及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反思性”而非“侵略性”的“复仇”心态,是理解日本复杂态度的关键。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和深入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我们之所以还会讨论这种问题,根本上在于现在的中国实在是太弱了。

对于自己来说,大方向自然还是支持和平共处。打破东亚各国之间的隔阂,实现真正的“大东亚共荣”,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第一步。

毕竟“我们之所以投笔从戎,并不是为了成为军人,而是为了和平。”

而且,如无极大意外,50年内,日本和韩国必将成为中国最好的盟友,那么搞“复仇”到底符合哪家的根本利益?是美国还是欧洲?或者俄罗斯?

所以回到开始的那句话,现在我们之所以还会讨论这种问题,根本上在于现在的中国实在是太弱了。

这种“弱”并不是啥啥都不行的那种“菜”的弱,而是无法在东亚搞“门罗主义”的弱,和无法自然产生普世价值观的弱。

现在的中国,既不能在东亚地区建立保护网,让东亚自成一体,不受欧美的干扰和影响,也不能让日朝韩蒙古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自然而然产生“脱欧美入中”的想法。

所以仅以硬指标来算,个人感觉在中国国力未达到同期的美国四倍以上、同期的日本八倍以上之前,这种国际关系上的束缚是不可能摆脱的。

另一方面,中国版普世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不应该是那种政治色彩浓重的有官方定义的普世价值观,而是靠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过上现代化生活,从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主流意识价值观,以这种阶层的认同支撑和促进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让普通的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和东南亚人在中国打工赚钱时也充满归属感,让普通中国人对邻居是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和东南亚人这种事感觉毫不奇怪,让同学、同事、朋友是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和东南亚人这种事毫不稀奇,让东亚间跨国婚姻成为常态,就会自下而上地自觉地实现“天下贤才愿往,泱泱大国敢用”,让中国更加“世界化”,这种“文化输出”会比各种定义严谨的价值观输出更为有效。以平民阶层的认同为基础,才会最大程度上消除民族隔阂,实现超民族共同体。


所以,在我眼里,真正的“复仇”就只有这一种:

就是这种感觉吧。

user avatar

1994年,美国将每年12月7日定为纪念日,并声称“永远不会忘记珍珠港事件”,每年全美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两千名海军葬身鱼腹,全美国永远记住这一天。而中国被日寇杀戮何止千万?我从不认为这是复仇与否的问题

我们只是讨债,他们本该还债的

从1894年至今,一代代新仇旧恨交织,无数同胞殉国成仁,鲜血撒遍山川江河。现在许多人却大谈「抛弃前嫌」。

什么「中日友好」,不过是为自己向日寇屈膝下跪找些遮掩之辞罢了。九泉之下死难的数千万同胞又算什么?

草木一秋,转瞬即逝,再无回响

过去百余年,整个民族在血泊中挣扎,无数人前赴后继,只为子孙一息尚存。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任何选择的资格,整个国家民族已经背负了太多寄托

那些跟你留着一样血液、有共同祖先的人,因为日本,永远长眠了

具体有多少人在那场战争中殉难,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鲜有留下姓名事迹的,「3500万人」字字成血。

仇恨就是用来记住,来日一并奉还

这与日本人是否认清罪行毫不相关,即便他们每天跪下忏悔,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也永远无法抹平,根植内心。

为什么要放过他们?和平从不等于宽恕,况且只有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期和平。

有血海深仇的两个国家,复仇的连锁会永远循环往复,直到一方被斩尽杀绝

从木户孝允(1869年)提出扩张以来,日本人就对整个亚洲造成了空前的罪行,至今将近150年。日本以「亚细亚共存共荣」的名义让中国险些彻底堙灭。

苏联的解体,证明了民族主义始终凌驾于国际主义之上,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记百年屈辱」。

如果连杀戮最重的日本都不能彻底复仇,「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在课本上把抗战从八年改成十四年,开始进行抗日胜利纪念阅兵、南京纪念日,这就是要让仇恨一代代延续

终有一天,要让日本遍布荒冢

我的意见无关紧要,但显然.....近年来高调纪念战争的种种动作、对日本不断强硬的外交态度,都在证明一件事:

中国现在、以后都不会原谅日本屠夫

日本人从不认为自己错了,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山下智久、麻生太郎......他们都体现了卑劣的基因。

只有彻底杀绝敌人,才能带来和平,为了无数英烈的牺牲不被践踏。

也为了山河破碎的悲剧不再重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是否支持复仇还是和平,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来概括。它牵扯到历史的记忆、现实的考量以及国民情感的演变,就像一层层剥开洋葱,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滋味。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的历史是一段无法回避的沉重过去。二战期间的侵略扩张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周边国家.............
  • 回答
    日本对中国的大力支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初期,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 事件背景:疫情初期中国面临的困境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在疫情爆发的初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医疗物资短缺: 口.............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也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经历,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民心理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伤痕。要理解这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民族存亡的斗争,牵涉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以及人民的生存权利。战争的根源与发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一朝.............
  •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
  • 回答
    这真是个劲爆的消息,中国一季度对日本出口电动汽车销量能飙升八倍多,而且大部分是国产特斯拉,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太大了,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上的一个重大跃升。 长期以来,中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都是追赶者,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续航里程.............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位日本朋友的回应,确实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去琢磨她话里的意思。要说她是不是在讽刺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而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有时候真是“言外之意”特别丰富。首先,我们得想想“爱国”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可能含义。 在中国文化里,“爱国.............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1月11日,是中国空军歼20“威龙”战斗机首飞11周年的日子。回望过去十一年,歼20从一个神秘的试飞型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空军的“王牌”,其进步之快、能力之强,令世界瞩目。展望未来,我对歼20“威龙”寄予厚望,并希望能看到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空军的战略优势。一、 持续.............
  • 回答
    11月11日,人民空军迎来了她七十四周岁的生日。在这个庄严而喜庆的日子里,我心中涌动着无数想要对这支捍卫祖国蓝天的英雄部队说的话,以及对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致人民空军:亲爱的空军,生日快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想对你说声:谢谢!感谢你们,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用血肉之躯筑起空中长城,用钢铁意志.............
  • 回答
    2022年2月22日,“超级有爱日”,我脑海里立马闪过一些画面。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把“爱”挂在嘴边的人,但那些细水长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爱意,才最让人心动。我见过最有爱的浪漫,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求婚,也不是什么私人订制的烛光晚餐。那是在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我当时工作特别不顺心,整个人都陷在负面情.............
  • 回答
    此刻,望着日历上这个特殊的日子——2021年7月4日,脑海中涌起的是94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及在那段岁月中,两位年轻而又伟岸的身影——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延乔兄弟,不知道此刻的你们,能否感受到来自这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遥望?我最想对你们说的,是千言万语中最朴素的一句:谢谢。谢谢你们,在那个黑暗的黎.............
  • 回答
    11 月 8 日,记者节。如果我能和记者朋友们面对面,我大概会是那个站在一旁,有些局促,但又充满了感谢和理解的人。我想对你们说:“辛苦了!真的很辛苦!”这句最简单的话,却包含了我太多想表达的。我看到过你们在深夜的街头,顶着寒风或烈日,只为了捕捉一个画面,记录一个瞬间。我听过你们在采访现场,耐心细致地.............
  • 回答
    11月25日,今年的感恩节,我脑子里涌现出无数张模糊却又格外清晰的面孔,都是那些在我独自上路的日子里,如同阳光般照亮我行程的陌生人。想说的感谢,实在太多太多,而且怎么也说不够。记得去年夏天,我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背包,坐上了开往西北边陲的一趟绿皮火车。那趟车颠簸而漫长,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着汗味、泡面味.............
  • 回答
    11月1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人民空军迎来了她72岁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向我们英勇无畏、保卫祖国蓝天的人民空军,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福人民空军:祝福人民空军,像雄鹰展翅,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之上,永远翱翔! 祝福您,人民空军,生日快乐! 72载风雨兼程,72载辉煌铸就。从一穷二白到现.............
  • 回答
    《79岁父亲给女儿写日历:我对你唯一要求是健康》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确实让人心头一暖,也勾起了许多关于父母的深深回忆。如何看待这篇“日历”文章?这篇日历文章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我想有几个关键点: “日历”的形式新颖且充满仪式感: 相比于口头叮嘱,父亲将这份爱意凝聚在每一天的日历里,用一种具象化的.............
  • 回答
    2021年7月27日,我正好也过了生日不久,但距离47岁还有那么一丢丢距离。不过说到陈奕迅,那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如果要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一首歌,这问题其实挺难的,因为他的歌太多了,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故事,很难只挑出一首。但如果非要选,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大概会是《十年》。为什么是《十年》.............
  • 回答
    靖国神社,对于许多关注东亚历史和政治的人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座神社,更是日本近代史,特别是二战历史的一个复杂缩影,承载着诸多争议与情感。要理解靖国神社,需要从它的起源、功能、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等多方面来审视。靖国神社的起源与功能靖国神社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
  • 回答
    去日本旅行,之前脑子里关于日本的那些刻板印象,像是按部就班的效率、整洁到一丝不苟的街道、彬彬有礼但又有点拘谨的人们,这些固然都存在,但真正走过、看过,才知道它们不过是浮光掠影。出发前,我确实对日本有过一些预设。想象中的日本,大概就是动漫里描绘的那样,干净、有序,人们说话声音轻柔,对陌生人也总是保持着.............
  • 回答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印象,怎么说呢,就像很多同龄人一样,带着一股淡淡的“抵触”色彩。这种印象不是凭空来的,大概是源于中学历史课本里那些沉甸甸的字眼,以及一些泛滥的网络信息。总觉得那里是一个充满压抑、等级森严,而且骨子里带着某种我们不那么认同的傲慢的国家。说起来,真正开始松动我对日本的看法,得益于一场.............
  • 回答
    坦白说,东京奥运会之后,我对日本的整体看法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的确有了一些更 nuanced 的认知,一些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印象的方面,在奥运会的镜头下被放大了,也促使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个曾经被描绘得一丝不苟、秩序井然的日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挑战时,展现出了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