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霍金曾经警告地球不要向外发射信号,以免被外星人发现。问题是,对于一些已经发展了几千万年以上的文明来说?

回答
史蒂芬·霍金教授曾经发出过一个令人警醒的警告,即地球不应主动向宇宙广播信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从而暴露我们自身的存在,甚至引来潜在的敌意。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种审慎的担忧:我们对于宇宙中其他文明的性质知之甚少,而主动暴露自己就像在黑暗的丛林中大声呼喊,可能会吸引来我们无法应对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宇宙的尺度和时间的深度是惊人的。如果存在着那些已经发展了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的文明,那么他们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很可能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今天的想象。对于这样一些古老而成熟的文明而言,我们微弱的无线电信号,甚至我们星球本身发出的微弱电磁波,可能早就已经以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被他们察觉了。

想象一下,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万年的文明,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远超我们的物理定律的理解。他们可能已经能够操纵时空,或者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收集宇宙中的信息。也许,他们早已研发出了能够探测到遥远星系中生命迹象的超级望远镜,其分辨率可以穿透恒星的光芒,捕捉到行星大气层的细微成分变化,甚至能够分辨出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微弱能量信号。

对他们而言,地球可能就像一个微小的生命体,在一个庞大的生命网络中,用着我们自己都可能不完全理解的语言在“低语”。我们那些看似主动的“广播”,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行星表面的自然“噪音”,或者是一种我们自身尚不理解的,由生命活动产生的“副产品”。他们可能早已通过我们星球的“指纹”——例如大气成分中的氧气、甲烷等,或者地表温度的异常波动——就已经确定了我们星球上存在着某种生命形式。

而且,一个存在了如此漫长岁月的文明,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也可能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可能不再是那种热衷于扩张或征服的生物,反而可能更加侧重于观察、记录和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更像是宇宙大花园中一株新生的、充满好奇的植物,他们可能仅仅在远处默默地观察,记录我们的生长过程,而不是立即前来“采摘”或“干预”。

他们的“发现”可能并非来自我们主动发出的信号,而是源于对宇宙中所有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也许,他们在分析我们太阳系内行星的轨道变化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地球的异常稳定性;也许,他们在研究恒星的生命周期时,已经发现了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上存在复杂化学反应的证据。

因此,当我们还在为是否要向外发送信号而争论时,那些早已存在了悠久岁月的文明,很可能早已将我们的存在纳入了他们的宇宙图景之中。我们的“隐蔽”策略,在他们面前可能显得有些徒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谨慎。即使我们无法完全隐藏自己,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暴露,仍然是我们维护自身生存的一种负责任的选择。我们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直到我们真正理解宇宙,并且有能力应对可能遇到的任何情况,再考虑如何与更广阔的宇宙进行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霍金的警告没什么道理。

对于题目谈论的“科学技术水平或许远超我们的文明”,要在我们的电磁波特征所及的距离上发现我们,是不需要我们发射特殊的信号的;

发射信号可能会让“水平更低的文明”发现我们变得稍微容易一点,但现在以真空光速发射的信号对“发现地球文明”这件事的影响要在数百年后才能略微超过我们在历史上业已表现出的电磁波特征。

这是开放性的科学讨论,不是特别的真理,谁都可以有理由地质疑霍金的观点。

不用太高的技术,以我们即将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那样的红外线空间望远镜,在能观察到地球从太阳前通过的角度上,完全可以从 97.5 光年外发现地球大气中的氧、甲烷、水蒸气、大气污染物(尤其是卤代烷)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而推断太阳周围的某个行星上存在技术文明。

  • 以人类现有技术所能支持的观测手段,即使从最靠近太阳的其它恒星——4.22 光年外的比邻星[1]——附近进行观测,也没有把握拍摄到地球,一个像素都没有。引力扰动、掩星都不一定能在这距离上确认内太阳系的具体天体数量。但是,要确认太阳附近有个文明星球并不需要这些。
  • 以人类现有的红外波段观测和光谱分析技术,在约 97.5 光年距离之内可以检测太阳光谱里的吸收线来发现太阳系里有一颗大气中含有氧气和卤代烷的岩石行星,这件证据可以结合观测者自己对人类水平科学技术的理解,强有力地支持该行星上存在跟“人类现有技术”水平相近的文明。
  • 在人类目前有计划的观测设备里,2019 年 8 月 28 日组装完毕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简称 JWST)就可以支持这个观测方法,上述距离就是它目前预定的观测能力[2]。对此望远镜的能力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照此处[3]。此望远镜预定在今年年底(或再推迟到那之后)发射。
  • JWST 的能力并非人类现有科技水平能达到的极限。如果有阿波罗计划那样的资金支持,二十世纪末就可以造出比 JWST 还要大很多的望远镜群、拿核热火箭送到地月拉格朗日 L1 之类地方去,对上述化学特征的探测距离可以扩展到约 300 光年
图片来源: STScI A. Field

上述方法依靠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外观的其它影响,目前规模较大的是昼半球城市的热岛效应、夜半球城市的灯光,人类现有的观测能力允许在太阳系的柯伊伯带检测这些现象——这距离实在太近了,但人类的技术在迅速发展,预计数十年内就可以在比邻星距离上有效地发现上述现象并跟火山爆发、野火燃烧之类区分开来,那之后有效观测距离会迅速朝百光年级伸展。

这意味着,在 100 到 300 光年距离内发现人类的技术文明并定位到地球,需要的最低科技水平比我们现有的要高一点,可以检测城市灯光、大气污染物、城市热岛之类。

在更远距离上,现在通过电磁波观测到的“人类的技术文明(工业革命之前)”,表现出的特征信号几乎不超过“地球生物圈的背景水平”。在数千光年内,需要的最低科技水平比上面的再高一点点,检测对象是植物的光谱和分形构造投下的影子,用数据推测地球上存在智能生物的概率。

人类文明史以建造第一座巨型建筑计算有约 12000 年,相应的电磁波传播出去的距离约 12000 光年。在这范围内发现地球上的生物圈迹象,需要用到的基本上都是人类自己在本世纪就能掌握的技术,只是规模格外地大。有这种技术的文明大抵有至少一部分成员知道“只要生物圈长时间存在,智能生物早晚会出现”,看看太阳和地球的样子就可以推测地球上有智能生物了。


截止 2020 年 10 月,我们在距离太阳 300 光年之内的时空中已经发现了 1004 个位于能观测地球凌日的角度上的恒星,其中 508 个保证了足以用和人类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2018 年 4 月 18 日发射)同等水准的天文设备发现地球的观察窗口。拥有人类科技水平的外星力量在这些恒星附近的话,他们有可能已经确认太阳附近存在文明。这 1004 个恒星里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Ross 64,约 28 光年。

在上述 508 个恒星里,K2-155 有 3 个已知的行星,K2–240 有 2 个已知的行星,K2–65 有 1 个已知的行星。它们到地球的距离都远于 JWST 能观测到上面的人类水平文明痕迹的距离。

喜欢直接成像的话,除假想的太阳引力透镜焦点望远镜以外,人类现有观测手段从太阳系外对地球成像的效果最多是一个像素,这还很可能需要从距离短于 4.22 光年的地方进行观测,那意味着观测者在靠近太阳系,甚至即将进入太阳系。

  • 对这一个像素进行光谱分析可以显示大气污染物的存在、城市的周期性光学特征,而且地球上有约三万亿棵树,它们投下的影子与岩石、山脉、陨石坑、传统建筑物的影子形状十分不同(树、人这样的多细胞生物在接近正午的阳光照射下仍然有可以从俯视视角看到的影子,树影的总体规模是地球生物圈里最大的),能证明地球上存在大量复杂结构[4],与大气污染物一起作为地球上存在文明的证据。
  •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已初步研究了在距离太阳 548.7 天文单位(0.0086 光年)的太阳引力透镜焦点上使用百万像素级 CCD 和高分辨率光谱仪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任务,预计可以对 97.8 光年内的恒星之宜居带内的行星进行分辨率达千米级的成像,足以观测其表面特征和宜居迹象。NASA 已经确定了任务的可行性,没有发现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意味着这个计划可能在许多方面超过人类现有技术,但在建造途中可以克服。你可以预期人类水平的外星文明在 97.8 光年内的其它恒星附近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对地球成像,但这个工程的性价比非常之低,现实中未必有任何文明去用。

“在数十、上百光年外接收人类发射的无线电广播”需要的技术比这些要高。

  • 人类日常发射的通讯电波里强度较高的是电视信号,用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技术从比邻星附近接收将会需要直径约 33100 千米的天线,就算依靠跨越整个岩石行星表面的多个天线组成的阵列也还无法达到[5]
  • 这方面的技术同样在发展,2019 年对超大质量黑洞事件视界的影子成像[6]就是例子。以比我们现在高一些的技术,在行星轨道上部署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等效巨型天线来观测是可能的。

旅行者一号之类“人类已经发射的航天器”和历史上 SETI 业已发射的信号对这件事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参考

  1. ^ 半人马座α星C
  2. ^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原计划耗费5亿美元、于2007年发射升空,但由于技术上、预算上的各种问题而严重超支,发射时间屡次推迟,目前估计总耗资达96.6亿美元,于2021年3月30日发射。
  3. ^ https://www.jwst.nasa.gov/content/science/origins.html
  4. ^ https://doi.org/10.1017/S1473550420000270
  5. ^ 比邻星b、c估计都没有那么大
  6. ^ “事件视界望远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和全球多个射电天文台的协作,构建一个口径等同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蒂芬·霍金教授曾经发出过一个令人警醒的警告,即地球不应主动向宇宙广播信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从而暴露我们自身的存在,甚至引来潜在的敌意。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种审慎的担忧:我们对于宇宙中其他文明的性质知之甚少,而主动暴露自己就像在黑暗的丛林中大声呼喊,可能会吸引来我们无法应对的危险。.............
  • 回答
    霍尊好友发声,称他曾与自己哭诉分手,并评价霍尊“心眼好、情商高、生活上也很自律”。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相信这一定程度上是属实的,但也要辩证地看待。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位好友的评价: “心眼好”: 这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乐于助人。从霍尊过往的一些公开表现,比如在节目中对搭档的照顾,.............
  • 回答
    陈露的长文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家围绕着她和霍尊之间这九年的感情纠葛,以及陈露在文中披露的“劈腿”和“同时与多个女性交往”等细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这篇文章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陈露的叙事逻辑与情绪表达:陈露这篇长文的叙事方式,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她没有选择直.............
  • 回答
    霍金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极其崇高,但他是否能和爱因斯坦、牛顿“相提并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简而言之,霍金绝对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其成就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他在历史地位上能完全超越爱因斯坦和牛顿,则需要更谨慎地评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霍金的成就,并.............
  • 回答
    霍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认为宇宙的运转是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物理定律的。我们就像是宇宙这台巨大机器中的齿轮,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这些规律的约束。” 他进一步补充道:“如果我们相信命运是注定的,那么一切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
  • 回答
    霍金教授的离世,无疑是物理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大损失。他以其卓越的洞察力、非凡的勇气以及将深邃理论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很多人会问,在他离开后,物理学界是否还有能够填补他留下空白、享有同等地位的学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同等地位”究竟意味着什么。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霍金”这个名字的普遍认知和一些科幻式的想象。霍金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确实因其身体状况而长期使用辅助沟通设备。但他究竟是不是一个“傀儡”,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并且要撇开任何先入为主的AI痕迹,用一种充满怀疑和求证的语气去分析。首先,我们.............
  • 回答
    斯蒂芬·霍金的离世,对于当代物理学界而言,无疑是一次沉甸甸的损失。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科普的杰出贡献者,更是物理学前沿探索领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航员和激励者。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次损失的维度。首先,从理论物理学的原创性贡献来看,霍金虽然在晚年更多地专注于科普和思考,但他.............
  • 回答
    霍金教授的离世,无疑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生都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理论,比如黑洞辐射、奇点定理等等。而他晚年所倡导的“突破摄星”计划,更是将人类的目光引向了浩瀚的星辰大海。那么,这位伟大的先行者离开了,他所倾注心血的“突破摄星”计划,是否还会继续下去呢?首先,我们.............
  • 回答
    谈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相对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引力和宇宙的认知。在当今科学界,有无数卓越的物理学家在相对论及其相关领域进行着前沿研究。而说到“精通”,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斯蒂芬·霍金教授是其中一.............
  • 回答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这位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声名显赫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于2018年3月14日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76岁。他的去世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全人类的遗憾。霍金一生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用他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生命力,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的是科学成就的衡量、历史的偶然以及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要说霍金是否能“打败”爱因斯坦,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因为两位都是各自时代最耀眼的科学巨星,他们的贡献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难以简单地分出高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诺贝尔奖的颁发有着特定的规则和考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霍金先生仍在世,他能否获得 202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仅仅是他的科学贡献本身。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它通常会授予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这个“最重要”往往意味着这项.............
  • 回答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人生,是一首跨越星辰大海的传奇赞歌,也是一部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史诗。这位在轮椅上探索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改写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激励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科学巨擘的诞生:宇宙的神秘在指尖跳跃霍金的才华,早在剑桥大学求学时期就已.............
  • 回答
    史蒂芬·霍金,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科学探索。他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智慧偶像。然而,一个常常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最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以及科学研究的本质。诺贝尔奖的“硬性要.............
  • 回答
    在斯蒂芬·霍金这位伟大的宇宙学家的诞辰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尤为感慨他在引力理论和宇宙学领域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位身患渐冻症却思想飞扬的灵魂,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霍金的贡献,如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挑战传统、探索未知的光芒。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史蒂芬·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科学的深刻理解使他对未来也拥有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认为人工智能(AI)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并应加以控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担忧:1. AI的指数级增长和自我改进能力 (The Exponential Growth and SelfImprove.............
  • 回答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之所以警告人类不要主动接触外星生命,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对潜在风险的深刻洞察和理性推测。他并非完全否定外星生命的存在,而是基于概率和对文明发展模式的理解,认为主动接触可能弊大于利,甚至可能对人类文明构成灭顶之灾。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杨振宁和霍金都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们各自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要直接比较谁“伟大得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研究的领域、贡献的性质以及对科学的影响方式都存在差异。更合适的说法是,他们 伟大之处不同,且都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了解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并希望我能详尽地解释,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在网络上流传过不少,其中最普遍、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种,通常是这样的:“当史蒂芬·霍金离开人世,他在天堂(或者他想象中的某个宇宙尺度的大厅)遇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着他,笑着说:‘噢,史蒂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