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正的男女平权理应是怎样的?

回答
男女平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头万绪。它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关乎每个人能否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享有同等的尊重、机会和权利,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平等的起点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不论性别,我们都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同样的关注、养育和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场所,父母的观念会深深影响孩子。如果一个家庭重男轻女,或者对女儿抱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看法,那么从根源上就埋下了不平等的种子。真正的平权要求,父母给予子女同样的爱和支持,鼓励女儿追求学业和事业,也尊重儿子承担家庭责任。教育更是关键,学校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各类知识和技能,不应该因为性别而限制学生的专业选择或发展方向。那些认为某些学科“只适合男生”或“只适合女生”的刻板印象,必须被打破。

其次,机会的平等是平权的核心体现。这体现在就业、晋升、创业、政治参与等方方面面。在招聘过程中,不应该存在基于性别的歧视,比如只招收男性或女性,或者在薪资、职位上设置隐形天花板。一个能力出众的女性,理应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晋升机会,而不是因为她可能结婚生子而受到质疑。同样,男性在需要细腻关怀的工作,例如护理、幼教等领域,也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因为这些工作被贴上“女性化”的标签而受到偏见。

在政治参与方面,真正的平权意味着女性在决策层拥有足够的代表性。这不是为了凑数,而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不同视角和声音的参与。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和男性不同,她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制定更全面、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至关重要。政治代表性的不足,意味着社会的一部分声音被忽视了。

再者,平权也体现在对家庭责任的公平分担上。长久以来,家务劳动和育儿的责任几乎完全压在了女性身上,这不仅剥夺了她们发展个人事业的机会,也让她们承担了巨大的身心压力。真正的平权要求,男性积极参与到家务和育儿中来,这不仅是责任,也是爱的体现。共同分担,才能减轻一方的负担,也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育儿假、陪产假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就是制度层面的重要支撑。

更深层次的,平权还关乎社会观念和文化习惯的改变。我们社会中充斥着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像无形的枷锁,限制着人们的自由。比如“男人要坚强,不许哭”,这让男性在情感表达上受到压抑;“女人要温柔,要顾家”,这限制了女性的个性发展。真正的平权,就是要打破这些僵化的标签,允许每个人,无论男女,都可以展现自己丰富的情感,追求自己的兴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这需要媒体、教育机构、甚至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去引导和创造。

此外,对性别暴力的零容忍,也是平权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针对女性的性骚扰、性侵犯,还是针对男性的家庭暴力(虽然相对较少被关注),都应该得到严厉的打击和公正的处理。受害者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而不是被指责和污名化。

最后,我想强调,男女平权并非要抹杀性别差异,而是要尊重和欣赏这些差异,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们不是要制造一个没有性别的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性别无关紧隘、每个人都能自由生长和贡献的世界。

实现真正的男女平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每个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持续的努力。这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也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真正男女平权的社会,任何‘不拿人当人’的言论都会被人不屑、不齿,没人再跳出来扯着‘男权’‘女权’的旗帜摇旗呐喊,没人再患有‘男权敏感症’‘女权敏感症’,没人再讨论‘男权’‘女权’,整个社会只讨论一种权——人权

话说,‘人人平等’入宪以后,‘男女平等’就多余了。既然都‘人人平等’了,难道不‘男女平等’吗?如果真做到了‘人人平等’,有必要再提‘男女平等’吗?如果‘人人平等’之后仍要提‘男女平等’,那只能说明我们没真做到‘人人平等’。

user avatar

性别的平权从来都只是表象,实质是能力问题。

因为表面上性别主要分男女两派,如果有三种、四种、五种、N种性别平分天下呢?

先拿男性为例,人本有高矮胖瘦之分,你一个矮子非要打职业篮球,你一个瘦子非要玩职业相扑。你不是妥妥得被“歧视”吗。因为大概率上你自身条件不适合这些项目,当然小概率还是有特例的,但是特例始终属于极少数人,所以通常都忽略小概率事件,就认为篮球适合高个子,相扑适合胖子。这也是社会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同样,如果做力气活,自然认为女人比不过男人。但是性别只是表象,实质是,力气小的人群中大概率女性这个性别远多于男性,当然也有力气小的男性力气大的女性,但那只是少数。大家可以用高中学的数学集合画圈圈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力气小的圈圈,大部分跟女性圈圈相交,只有极少部分跟男性圈圈相交。所以在招工的时候,自然首选男性,那是长期实践所达成的社会共识,你也可是说是惯性思维,或者批判说思维固化也行。但这也是成本问题,花太多时间精力去考虑小概率事件是很耗成本的。除非已经到了共产主义,到了社会资源已经富足到任何边边角角的小概率事件都可以被照顾到考虑到。

所谓的平权,应该是如果有女人想参与力气活,不是一开始就排除在外(也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认为力气活不行其他方面也不行,不只是针对性别,对所有个体都应如此),而是给与她们权利和机会,让她们在实践中自我淘汰,所以你看工地上招工会有多少女性主动去应聘的?去的也是做做后勤什么的,因为她们对体力活有上千年的自知之明。

但是,这里又有但是了,但是如果一开始在招工环节就拒绝女性也符合数学上的概率和经济上的成本问题,因为大概率上就算让女性参与体力劳动后期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忽略小概率事件干脆就不招女性了,否则后面的试错环节又耗费大量成本。然而这就使得社会趋于平均平庸,抹杀了特殊性和所谓的生活的小确幸,侵犯了小部分人的权益,同样会被整个女性群体留下口舌,留下政治不正确的印象。这也是所谓的平权的局部矛盾焦点所在。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机会平等,结果公平,而不是结果平等。例如每个人起初都有参与的权利,这是机会平等。但是经过后期竞争,逐步分出孰优孰劣,自我淘汰,按劳分配,这是结果不平等,但是公平。

那么现在天朝男女到底平等吗,公平吗。我觉得总体上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分工,男女自然也是。有的女性认为生孩子苦,但她们休假也多呀,社会也把经济收入负担都压在了男性身上。女人觉得社会对她们各种歧视,难道她们无视了社会上各种消费品都是为她们服务而生的吗,比如穿戴自不必多言。而往往交的智商税也是女性最多。等等等等。

所以既然是能力,不是性别问题(包括所有其他所谓的歧视、不平等问题),那就涉及到每个个体,性别只是看不清事物本质的韭菜的自以为的实质。而更多的女拳,背后实则是既得利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主张权利,无视义务。打着各种旗号来为自己谋利,如果猫拳、狗拳也能得利,他们自然换旗上阵,让你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较深的思考,我觉得当前的男女问题切不可统一来分析,在同性之间不同群体的人来说对男女平权的追求完全是割裂的,另外男女之间也是割裂的。

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真的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吗?

我的答案是并不是,中国自男女平等写入宪法以来一直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对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一个国家既然在体制上是男女平等的,那么今天愈演愈烈的男女不平等了是什么原因呢?

我只能依靠我的浅见分析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可能是看不见的。

首先,对于顶层设计人士来说,他们在思考真正的男女平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研究矛盾、在分析矛盾、在思考化解矛盾。这部分人来说,想法很简单就是推动男女平权的事业。

其次,中间一部分小知识分子,接触到了男女平权的概念,对男女平权事业有一定的追求,但又不免受到极端言论思想的影响。其实我也属于这一部分,前几天因为被女拳的极端言论影响,脑火起来怕恨不得化身男拳跟女拳对打。但这部分人接触到问题了,知道矛盾了,但很少去分析,也基本没有去思考过怎样去化解矛盾。

再其次,是部分极端人士了,这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很简单,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通过伪装身份或者性别去谋取利益。这部分就是搅屎棍的存在,是加剧矛盾的存在。

最后,是真正可怜的底层人士了,他们对女权也有着一定的幻想,但更多的是识大体,不完全的女权。一部分过得幸福的人,在极力维护着男性,生怕在男女的斗争中伤害到自家男人,也会为男人说口好话。一部分过得并不幸福,是真真切切被伤害的,这部分人有的化身极端人士了,有的只专注自己的生活。

从上到下看来,平权事业简直一团糟,并没有一个领袖能统一意见,上上下下都在进行着广泛的讨论和斗争。

但依我看来,男性女性所谓争取的平权,更多的指的是社会的和经济的,因为政治的、文化的男女平权我国应该是基本上做的很好了,但要是有人去追求绝对的平等,麻烦下辈子别做人了。

余下的看来最大的争议属于在社会上的、家庭地位上的和经济上的。

在社会上和家庭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区别的,这种区别造就的不平等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的思考是在这里,我不应该再去追求平等,应该暂时去追求理解。

对于除顶层设计者外,绝大多数人要的并不是平等,而是理解。但多数表达造就一种强迫性的理解,诸如生孩子警告和彩礼问题。

你看我是女性我要生孩子,心理压力很大,所以你必须要理解我。 你看我是男的,我要承担巨大的彩礼,要买房买车,经济压力很大,所以你要理解我。

这种强迫性的表达造就的矛盾加剧了男女的对立。

而本该最容易在这方面做出解决的影视行业又完全的逐利了,近些年大女主戏和女性群像剧盛行,将主要描写放入到女性的身份视角,而且不怎么考虑将男性作为受众了。

我认为其根本起不到对女性的帮助,因为这些影视剧表达的最终的目的仍是让男性回到关注女性的身上去、关注到女性遇到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上去,而不是吸引到大批的女性观众观看就完事了。

当然也绝非只叙述女性的问题、男性的问题也该被叙述。男女生理、心理、社会责任的不同造就男女很难去理解对方,如果是身边人还好,也能去照顾部分,但在网络上则完全的对立起来,双方的交流变成了甩锅和吵架,本应该是想争取对方理解的、最后骂起了对方。

比如我听过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独居,有一天家里的马桶坏了,去请维修工过来修理。在维修工到来前这位女性特地拿出了一双男士拖鞋放在门口,等到维修工来到的时候还特别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我男朋友出差两天,要不然也不会麻烦师傅你来跑一趟了。

如果现实中女性朋友对我这样说起这样的做法,我肯定会知道了后面我应该多照顾照顾她,必要时要保护她,良心会驱使我们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到了互联网上女性的隐忧就变成了,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你说这样还怎样让男性去理解女性呢?

男女之间最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其实应该就是文学创作、影视剧等表现形式,而非平铺直叙的谴责或要求,或者气急败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另外关于经济上的,我觉得前面有位答主讲的已经非常好了,社会上应该坚持机会平等、结果公平的原则,而非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确。

男女平等本应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而且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会促进男女平等。而政治正确的男女平等反而阻止了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不能提高又会影响男女平等事业的发展。

前面我已经提过了,我国从体制上就决定了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国家。但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会在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到来,那一天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人民精神境界足够的高,男女双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但这一天到来一定很曲折,男女平等的追求将保持很长一个阶段。但今天看来物质财富还不充沛的情况下也可以说很是贫瘠,男女又陷入了相互对立,这又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生产力难以发生巨大的跨越,又会限制男女平权。

综上,我的表达可能还是很局限,受限于认知和时间的缘故,我暂时只能写这么多了。但这种分析的思路该是对的,去分析当前男女对立的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分析这些不同诉求产生不同对立的原因,再提出解决方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