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中世纪”、或者说“中世纪”的感觉?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高耸的城堡、身披铠甲的骑士、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吟游诗人的歌谣,还有那些在泥泞道路上辛勤劳作的农夫。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中世纪”要复杂和多层次得多。

“中世纪”究竟指什么?

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来说,“中世纪”通常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之间的这大约一千年。这千年间,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孕育了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基础。

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中世纪的感觉”,那就更抽象,也更贴近我们的想象了。它并非一个精确的年代刻度,而是一种氛围、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集合。

“中世纪的感觉”是怎样的?

要细致地描绘“中世纪的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

强烈的宗教信仰与秩序感: 这是中世纪最核心的基石。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生老病死,国家的兴衰战争,乃至个人的道德观念,都与教会紧密相连。教堂是小镇的中心,弥撒是每周的重头戏。这种信仰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慰藉和对宇宙秩序的解释,但也可能带来对异端的恐惧和压制。人们相信上帝的旨意无处不在,这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念,影响着人们对善恶、命运和来世的理解。

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中世纪的社会不是平等的。它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国王、贵族、教士、骑士、商人、手工业者,最底层是广大的农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着自己的义务,享受着自己的权利(或者说没有多少权利)。这种等级制度虽然带来了稳定,但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充满了人身依附关系。你出生在哪里,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命运。

乡村生活与农业主导: 尽管城市逐渐发展,但绝大多数人口仍然生活在乡村,以农业为生。农奴依附于领主,在领主的土地上耕作,收获的一部分要上交给领主。一年四季的节奏紧随农事,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生活是艰苦的,物质条件普遍比较落后,疾病和饥荒是时常的威胁。但同时,这种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也带来了朴实和对自然的敬畏。村庄往往围绕着教堂和领主的庄园展开,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社区。

骑士精神与战争的常态: 骑士是中世纪最浪漫的符号之一。他们不仅是战士,更是道德和荣誉的化身(至少在理想状态下)。“骑士精神”强调忠诚、勇敢、慷慨、保护弱者和女士。但现实中,骑士也常常是战场上的暴力机器,参与着无数的领土争夺战、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领主们为了土地、权力和荣誉而征战不休。

知识的传播与艺术的魅力: 在黑暗的年代,教会是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修道士们孜孜不倦地抄写书籍,翻译古籍。大学开始兴起,虽然学习内容多以神学和古典哲学为主。艺术方面,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精美的彩色玻璃和雕塑令人惊叹,它们不仅是宗教的殿堂,也是当时艺术和技术的巅峰体现。吟游诗人的故事和歌曲则为人们带来了娱乐和精神寄托。

地方主义与有限的交通: 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道路崎岖,旅途漫长且充满危险。大多数人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方圆几十里之内,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地方的传统、习俗和语言差异很大,各个王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相对较弱。人们更忠于自己的领主和地方,而非一个模糊的国家概念。

一种“不确定”与“依靠”并存的生活: 尽管有宗教的秩序和封建的规定,但中世纪的生活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疾病可能随时夺走生命,战争可能摧毁家园,歉收可能导致饥饿。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加依赖社区、家庭和宗教来获得安全感和支持。

现代人眼中的“中世纪感觉”: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世纪感觉”,往往是经过艺术、文学和影视作品加工过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浪漫化和戏剧化。它可能指的是:

一种复古的怀旧: 对一个似乎更简单、更纯粹、更少科技干扰的世界的向往。
一种史诗般的冒险: 充满冲突、英雄主义和道德考验的故事背景。
一种工艺与自然的美学: 对手工制品、粗犷的石砌建筑、以及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的欣赏。
一种深刻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对那个时代人们面对生死和宇宙时的态度感到好奇和着迷。

当然,这种“感觉”也常常忽略了中世纪真实存在的肮脏、血腥、愚昧和压迫。它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一种对遥远时代特定侧面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中世纪的感觉”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多层面的概念,它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包含着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情感解读和想象。它是一种混合了宗教虔诚、社会等级、乡村生活、骑士浪漫以及原始的生存挑战的独特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奏鸣曲·中世纪》


Adagio sostenuto

地理大发现之前算中世纪,于是,中世纪感的精髓是封闭,而遥远的格局构成了似有若无的背景,好比萨尔茨城堡远方晨雾里的阿尔卑斯山线,无关紧要地衬托出了城堡温暖的压抑,安详的窒息,柔情的剥削,狭隘的深邃。

于是中世纪的张力就是巨大翅膀下无边无际的阴影,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对铁窗外金戈铁马,快意恩仇憧憬的一切,不过是想逃离而不得的不计代价与风险。

Andante con variazioni

都说维多利亚小说体现了最后的中世纪感,福尔摩斯总在幽暗的小圈子里,鬼打墙似的地自以为是在破案,连华生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想破的是墙,而不知道墙在哪里?

发现的是美洲,解放的是人性,然而福克纳是被广袤禁锢了的幽灵,无边无际的北美大平原就是陆地为墙大海为壑的一座流放地,后来的厄普代克何尝又不是?

Presto

白鹿原就不是中世纪?妥妥地而已。不愿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多么苍白地短暂。慈欣终于摸到了边界,地球就是犯了大罪的人类,永生不得逾越的拘留所,于是钱学森弹道又有什么意义?

东亚各色各样的规矩,登峰造极地在日本列岛涌现出了特高课里红烛红绳的服从;西欧投奔怒海追求信仰,无拘无束的自由伴生了冷漠,却原来用无知囚禁了灵魂。

Vibralo

父母之于孩子有没有中世纪感,夫妻双方肉体与精神的承诺算不算中世纪感?认真读书是就业与发展对人性的囚禁,荒废青春难道就不是疯狂的代价对人生的遗弃,遗弃在觥筹交错争权夺利的精彩世界之外被禁锢?

在病毒面前全世界毫无必要的惊慌失措700天,人类的中世纪感还少吗?这场游戏该结束了。

user avatar

在今天中国,想知道什么是“中世纪“的感觉,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1.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2.投简历,进入一家律所;

3.根据法律要求,完成申请律师执业人员一年期实习。

不用怀疑,这是现实中你能找到的最接近中世纪的职业了。在这一年和以后的时间里,你可以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式理解丰富深刻的各种中世纪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封建主义/采邑制度 feodum

附庸 sub tributo

农奴制 servitutem

行会制度 forum/foedus

学徒 discipulus

文盲 illiteratus

雇佣兵 mercenarie

侍从 scutiferi

罗马法 jus romanum

......

欢迎补充。

Labor omnia vinci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高耸的城堡、身披铠甲的骑士、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吟游诗人的歌谣,还有那些在泥泞道路上辛勤劳作的农夫。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中世纪”要复杂和多层次得多。“中世纪”究竟指什么?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来说,“中世纪”通常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说起托尔金作品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某个宏大的战争场面,也不是某场惊心动魄的魔法对决,而是那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 甘道夫与炎魔的对决,以及他那句石破天惊的“你休想过去!”我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段时,那种揪心的感觉至今难忘。魔戒远征队在摩瑞亚矿坑深处的桥上,面对着那从深渊中升腾而起的.............
  • 回答
    拿到人生第一辆车的感觉,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种混合了兴奋、自由、还有点小小的责任感的情绪。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耀眼得我都有点睁不开眼。车子就停在我面前,闪闪发光,在我眼里,它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那是一辆我攒了好几年钱才买到的二手车,虽然不是什么豪车,但对我来说,它承载了我太.............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高中物理里的“场”这个概念,特别是电场。这玩意儿听着玄乎乎的,但其实理解了它,很多物理现象就豁然开朗了。先说“场”,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总有一些东西,虽然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比如,地球把我们吸在地上,这就是引力。你把一个苹果扔出去.............
  • 回答
    想象一下,你不是生活在现代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而是身处一千年前,一个硝烟与泥土混杂的时代。你是一个拥有封地、世袭实权的伯爵(或者,如果你运气更好,是侯爵、公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首先,你的生活围绕着你的领地展开,这片土地就是你的王国,你就是这里的国王。你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你脚下这片土地.............
  • 回答
    在咱们聊语音识别之前,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机器听懂咱们说话,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得先“听见”咱们的声音,然后“理解”这些声音是怎么组成的,最后才能“猜”出咱们到底说了啥。这里面,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就像是两个配合默契的伙伴,一个负责“听见”和“拆解”,另一个负责“理解”和“组合”。 声学模型:声音.............
  • 回答
    无论是中医的拥趸还是它的批评者,在探讨中医时,首先绕不开的是它那套独特而又古老的思想体系。这套体系,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观察与理解方式”。它的核心,我认为,不在于那些具体的方剂、穴位,甚至也不是那些我们如今看来颇为神秘的“阴阳五行”理论本身,而在于一种动态的、整体性的视角。.............
  • 回答
    中医黑或反对中医的人,他们的动机和最终目的可以非常多样,并非铁板一块。从广义上讲,他们的最终目的往往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可能相互交织、影响:一、 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反对不符合科学原理的理论和实践。这是许多反对中医的出发点。他们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缺.............
  • 回答
    斯坦悖论:统计直觉的陷阱与现实应用的深度启示斯坦悖论,这个以美国统计学家布拉德利·埃弗朗(Bradley Efron)的名字命名的统计学现象,初听上去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统计直觉,在某些看似寻常的场景下,竟然会与客观的统计结果背道而驰。这不仅仅是一.............
  • 回答
    最孤独的声音?这个问题像一个冷冽的夜风,一下子钻进了骨头缝里。我想了好久,脑海里翻腾起许多零散的音景,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最清晰、也最揪心的画面——那是在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被遗弃的灯塔里。你想象一下,这座灯塔巍然矗立在海角上,周围是被海浪拍打得光溜溜的礁石,海风一年四季都在毫不留情地呼啸,卷着湿咸的气.............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每次在纪录片或者科幻电影里看到那种高清的星球画面,上面密密麻麻的网格线,我第一反应也是:“这玩意儿到底是啥?” 感觉像是给整个星球都穿上了一件精密到极致的“作战服”。其实,你看到的那些网格线,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星球“长”出来的东西,而是人类通过观测和科学方法,为地球(或.............
  • 回答
    在《刺客伍六七》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国漫中,主角伍六七(曾经的柒)身上最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装备之一,无疑就是他那只覆盖着厚重金属的护臂。很多人对这只护臂的来源和名称都很好奇,毕竟它在战斗中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柒强大力量的重要载体。首先,关于“柒的护臂叫什么”这个问题,在动画的设定中,这只护臂并没有一个单独.............
  • 回答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可以挣脱这副凡胎肉骨,变成一个传说中的存在,我的选择会是……凤凰。不是因为它绚烂的羽毛,也不是它那永恒燃烧的火焰。对我来说,选择凤凰,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那种无论经历多少毁灭,都能在灰烬中重生的力量。这是一种深邃的、原始的生命力,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意志。想想看,当所有光芒都已熄灭.............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中世纪的人物与战争,这趟旅程本身就充满着史诗般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亲临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与其简单罗列书单,不如让我们来谈谈如何构建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从不同维度去品味那个时代。首先,要理解中世纪,不能仅仅停留在“骑士与城堡”的浪漫想象。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历史学著作是你的首选.............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助手,我并没有“反感”或“反对”的能力。我的目标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以客观、中立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但是,我可以尝试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对良好治理的期望出发,来分析在历史或假设的“元老院”的运作中,哪些行为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或反对。请注意,这并非我的个人意见,而是基于.............
  • 回答
    各位中医爱好者、各位老师、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核心,但有时候又让一些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中药的“性味”——尤其是“寒热”的属性,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观察自然的智慧,以及一套独特的认识体系。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 回答
    《是,大臣》(Yes Minister)是一部精彩的政治讽刺喜剧,其中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爵士)对伦敦经济学院(LSE)的嘲笑,是其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些历史与社会根源。Sir Humphrey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深思熟虑的公务.............
  • 回答
    .......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宏大、精彩,也常常包含着令人扼腕叹息、或是甚至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这么坏”的桥段。要说最让人“生气”或者“无语”的,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接受度不同。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反复回味的,并且确实让我产生强烈情绪的桥段,我会想到《鹿鼎.............
  • 回答
    《金刚川》这部电影,留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人桥”。那场戏看得我心脏都要跳出来了。炮火连天,飞机在头顶呼啸着,地面上硝烟弥漫,一切都在崩塌瓦解。敌人的轰炸机像一群恶狼,一次次俯冲下来,想把我们的桥炸毁,彻底切断运输线。我们的工兵连,就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他们负责抢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