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丘吉尔,英国会和德国和谈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二战进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如果温斯顿·丘吉尔从未成为英国首相,或者在1940年那个决定性的时刻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英国是否会与纳粹德国和谈,答案很复杂,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与德国和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丘吉尔在其中的作用,并设想没有他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替代方案。

历史背景:1940年的危机

1940年5月,法国战败在即,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希特勒手中。英国孤军奋战,面对着德国可能发动登陆作战(海狮计划)的巨大威胁。当时英国国内存在着一股不小的“和平派”势力,他们认为继续战争毫无意义,只会给英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股力量的代表人物包括前首相张伯伦的亲信,以及一些认为对德和谈是唯一出路的贵族和政治家。

丘吉尔的角色:不屈的象征

丘吉尔之所以被视为“不屈的象征”,正是因为他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他所说的“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的演讲,不仅仅是鼓舞人心的口号,更是他内心深处信念的体现。

道德和战略的坚守: 丘吉尔认为,与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谈判,无论表面上如何冠冕堂皇,最终都是一种绥靖政策的延续,只会助长其侵略野心。他深信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从战略上看,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英国屈服,欧洲大陆就将完全被纳粹德国掌控,这对于英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地位是无法接受的。
煽动民众士气: 在那个士气低落的时刻,丘吉尔用他卓越的演讲才能,成功地凝聚了国民的抵抗意志。他的话语不仅仅是政治宣言,更是对英国人民精神的召唤。如果没有丘吉尔的这种强有力的领导和鼓舞,很大一部分英国民众和政治精英可能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倾向于和谈。
与“和平派”的斗争: 在丘吉尔上任首相的最初几天,他不得不与内阁中那些倾向于与德国达成某种形式协议的成员进行激烈的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与外相哈利法克斯勋爵的较量。哈利法克斯倾向于通过意大利国王的斡旋,与希特勒进行谈判。丘吉尔用尽浑身解数,包括辞职威胁,最终说服了内阁,选择了继续战斗。这是他担任首相后最关键的一场“内部战役”,这场胜利奠定了英国继续战争的基调。

如果没有丘吉尔,会发生什么?

如果丘吉尔没有在1940年成为首相,或者他的影响力不足以压制“和平派”,那么英国走上和谈之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我们可以推测几种可能的场景:

1. 哈利法克斯继任首相,寻求和谈: 如果张伯伦下台后,不是丘吉尔,而是哈利法克斯成为首相,那么英国很可能真的会尝试与德国和谈。哈利法克斯虽然不像丘吉尔那样激进,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认为继续战争的代价太大。一个由他领导的政府,可能会接受德国提出的,例如保留英帝国一部分势力范围,但需要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等条件。
2. 达成一项有限的和谈协议: 即使英国没有完全屈服,也可能达成一项只涉及“不干涉原则”的和谈协议。例如,英国承认德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而德国承诺不干涉英帝国的事务,也不进攻英国本土。这样的协议,虽然能避免 immediate 的战争,但从长远来看,只会为纳粹德国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并最终可能导致更惨烈的冲突。
3. 英国被孤立,最终不得不屈服: 如果英国在失去法国支持后,国内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凝聚抵抗力量,那么它很可能会在德国强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下逐渐被孤立。海狮计划一旦实施,如果英国无法有效抵抗,那么最终也可能被迫接受德国的条件,甚至是被占领。
4. 战线的改变,但结局不明: 或者,即便英国尝试和谈,希特勒的野心也可能不允许他接受一个对英国有利的协议。他可能仍然会坚持发动登陆作战,而没有丘吉尔强有力的领导和战术指导,英国军队和民众的抵抗力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不同的战争进程。

结论:丘吉尔是阻止和谈的关键

总而言之,没有丘吉尔,英国很可能在1940年采取与德国和谈的路径。他的坚定立场、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对纳粹德国本质的深刻洞察,是阻止英国走向绥靖之路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他,英国或许会为了避免即时的灾难而牺牲长远的自由和安全,从而彻底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甚至是人类历史的走向。

我们之所以认为丘吉尔至关重要,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能够唤醒民族精神的领袖。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选择了最艰难但也是最正确的一条路:战斗到底。而这条路的背后,是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和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无非是两个因素,什么时候和谈、谁来推动和谈。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因素,那就是和谈的时间节点。闪电战的意义在于抢在对手做好准备之前就彻底摧毁其战斗能力。对付波兰和低地国家和法国这一手都很有效。但对英国它就暴露出自己的短板了。

法国人做好准备之前它的正规军已经崩溃了,领土已经丧失了,面对德国的精锐部队法国没有天险可以屏障,固然法国人还有士气,但从技术上说法国已经没有继续战斗直到取得胜利的能力了。

但英国有英吉利海峡,敦刻尔克还撤回了三十万联军士兵。这就给英国以继续抵抗的条件。而闪电战刚好没能打击英国的士气。

当丘吉尔反复向英国人民宣布英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的时候,其实英国人民的生活还没有真正进入战时状态。火车餐车还供应精致菜肴,伦敦在搞灯火管制和防空演习的时候伦敦人还觉得是庸人自扰。

也就是说战争真正打击普通斗志的饥饿和伤亡还没落到英国人头上。政府明白英国危在旦夕,人民不明白。这时候如果英国政府有人愿意站出来鼓舞英国人民的士气,让他们继续战斗下去。他第一是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的,第二他有海峡天险可以争取时间,第三他有张伯伦内阁加强的战斗机部队可以保卫英国,第四他有美国的善意可以指望,选择战斗有取胜的可能,并不是白白增加伤亡。

而在这基础上要停战反而很难,因为每个议员都明白谁领导英国战斗到底谁就能成为英雄。相反在民众还保持着斗志的时候却跳出来停战,接受意料之中的苛刻条件才是政治自杀。所以1940-1941年之间这孤军奋战的一年,从形势上看是英国最应该停战的一年。从内部看却是最不可能停战的一年。

德国没能有效的打击英国民众的士气就决定了它无法战胜英国。一战的历史说明封锁导致的饥饿大体上要持续三年以上才会导致普遍的厌战情绪,而且中欧盟国遭到的不只是饥饿还有寒冷。大量动员男子上前线导致农业人手不足,煤矿产量下跌。人民除了营养不良之外还要忍受冬天的寒冷。但即使如此只要战争还有一线希望,中欧盟国的人民还是忍受了1915、1916和1917三个冬天。但1918年的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才彻底崩溃。

反观英国1940年它的社会根本没有进入到动员状态,德国也刚刚夺取法国面向大西洋的港口。潜艇战的效果要在这一年里慢慢展现出来。英国人民还没有面对饥饿和寒冷。德国除了登陆之外没有其他有效打击英国士气逼其就范的手段。但登陆又无法实施,所以德国只能寄希望于轰炸,但轰炸的效果却适得其反,激起了英国人民普遍的愤怒。

同时在这种局面下英国的处境还在逐渐变好,首先是不列颠空战英国逐渐取得优势。第二是海岛换战舰的成功,租借法案相继在这一年里取得成功。等到美国愿意用自己的舰队保障大西洋的安全的时候美国客观上已经表明了它是站在英国一边的。即使人民的士气受到了打击,英国政府反而能看到希望。它们就可以更加积极的去鼓舞人民。

战争这件事,要么是人民的士气崩溃了,要么是军队和政府的信心崩溃了。如果两项都完了,那一个国家就会战败。如果是一方完了而另一方却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那它也会头像,比如法国人民就还没有尝到战争的苦头,但是政府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也没有人能看到扭转局势的希望,于是法国投降了。但1940年上半年,英国人民还有士气,政府也能看到抵抗的机会,自然就不会投降。之后英国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政府看到了美国参战的希望,就更不会投降。而如果英国在最艰难的那一386天里都没有投降,随着苏联参战,尤其是美国参战就更不可能投降。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家的选择就一目了然了。英国最大的错误在于参战而不在于战斗到底。如果真想祸水东引,真想搞绥靖政策。就应该把张伯伦的外交政策进行到底。既然可以说服法国抛弃捷克以免因为条约义务被拖进战争。那英国也可以抛弃波兰。德苏瓜分波兰之后矛盾肯定升级,那时候英法反而可以作壁上观。

但张伯伦反而主动给了波兰军事担保,说明他接受不了慕尼黑的外交失败。即使他咽得下这口气,保守党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要继续绥靖政策只能张伯伦自己下台,但保守党内没有一个可以替代张伯伦的人。艾登集团不足以替代张伯伦,丘吉尔则是老古董根本不可能领导保守党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选。于是张伯伦只能自己抛弃自己的绥靖政策转而无条件支持波兰。

张伯伦为了保守党抛弃了自己的政策参加了世界大战。而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又和英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产生了反差。闪电战带来的灾难的这种时间差让任何政治家都明白没有可能对德国停战。所以只有哈利法克斯子爵这样的贵族才可能提出我们通过墨索里尼先生寻求和平吧。张伯伦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对自己的这位“王子”保有偏爱所以不反对接触,但他也说“我们终究还可以拒绝。”张伯伦的这句话表达了保守党主流派对和平的意见,客观上就说明英国最大的政党不可能接受不体面的和平。那反对党就更不可能。

在1940年这个节点上英国没有一个大党和大党的领袖会接受停战。如果英国是法西斯主义国家,张伯伦是一个元首,那他就不会犯无条件担保波兰的错误,也就不会参战。当然如果他犯了这样的错误理论上他也确实有机会掉头。但张伯伦是联合内阁的首相而不是元首,所以既然他在参战的问题上犯了错。1940年他就必须打到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