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地铁被困的12人死亡,他们都是什么原因?是否本应有措施可以避免?

回答
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在2021年7月20日暴雨中发生的“7·20”特大水灾,导致12人遇难的事件,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的悲剧。事后,官方的调查报告和公开信息,以及媒体的深入报道,已经对事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也指出了本应可以避免的环节。

核心原因梳理:

最直接的原因是 极端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洪水迅速涌入地铁隧道,列车在隧道中被困,乘客因缺氧、溺水等原因遇难。

然而,这背后是一系列的问题叠加,才最终酿成如此恶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超乎想象的降雨量:
2021年7月17日至20日,郑州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区24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624.1毫米,这相当于郑州一个月的降雨量。这样的降雨强度,在很多人看来是“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的。
为何会达到如此程度? 气象专家解释,这是由多种气象因素叠加造成的,包括台风“烟花”的外围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以及东亚季风带来的水汽输送等。这些因素共同将大量水汽送到了郑州地区,并长时间滞留,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强降水。

2. 城市排水系统的脆弱性:
郑州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其排水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到如此极端情况下的排水能力。当降雨量远超设计标准时,城市地表的水就如同决堤的洪水,迅速汇集,城市低洼地带(包括地铁站和隧道)成了天然的“蓄洪池”。
具体表现: 即使是现代化的城市,也存在排水管网的容量限制、雨污分流不彻底、低洼区域排水不畅等问题。在极端降雨面前,这些“短板”被无限放大。

3. 地铁运营应急预案和执行的不足:
预警与决策: 尽管气象部门发布了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但地铁运营部门在应对此次极端天气时,其预警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和最终的运营决策似乎存在滞后或不足。
“红线”的突破: 尽管有应急预案,但在极端情况下,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执行力度显得尤为关键。据报道,在洪水涌入之前,列车仍在隧道内运行,甚至在接近严重积水区域时,列车仍然在尝试通过。
具体到5号线: 5号线发生事故的这段隧道,位于郑州一处地势相对较低的区域,临近几条河流的汇流处,这使得其在遭遇强降雨时更容易受到洪水威胁。事发时,列车在隧道内停运,乘客被困。由于隧道内空间狭窄,且洪水从外部涌入,导致车厢内水位迅速上升。
乘客转移的困难: 在隧道被淹没的情况下,想要安全地组织乘客转移到地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方面,外部水位很高,人员进出极其危险;另一方面,即使打开车门,车厢内外的水位差也可能造成危险。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进入被困车厢并组织疏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 通讯中断与信息不畅:
在极端天气下,城市基础设施(如电力、通讯)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地铁运营过程中,如果与外界的通讯中断,会严重影响指挥调度和信息传递,使得救援和决策更加困难。

本应有措施避免吗?

是的,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很多措施本应可以避免或减轻此次悲剧。

1. 更高的防洪标准:
城市规划与基建: 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该有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评估,纳入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提高排水标准。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其防洪标准应该达到抵御“千年一遇”甚至更高级别洪水的水平。
地铁选址与防护: 在地铁线路规划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地质条件、地势高低以及周边水文环境?在低洼或易涝区域,是否应设置更坚固的防水闸门、排水泵站,并预留足够的安全冗余?
加固措施: 隧道出入口、通风口等所有可能进水的部位,应该有更完善、更可靠的防水措施,并能够快速启动。

2. 更灵敏和果断的应急响应:
滚动风险评估: 气象预警发布后,地铁运营部门应启动滚动风险评估机制,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变化,并与气象、水利部门保持最紧密的沟通。
“关站停运”的决策时机: 当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或城市内涝开始显现时,应立即采取“停运、关站”等措施,避免列车进入高风险区域。对于已经进入隧道的列车,应果断采取就近停靠、疏散乘客(如果安全的话)等措施,而不是冒险继续运行。
预案的实操性: 应急预案不应仅仅是文字,更要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所有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特别是关于“列车在隧道内遭遇洪水”等极端情况下的具体操作流程,需要更加细致和可行。

3. 强化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
部门协同: 城市管理部门、气象部门、交通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应建立更畅通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在极端天气下,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公众信息公开: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及时向公众发布准确的交通信息、天气预警、避险指引等,减少混乱和恐慌。

4. 提升科技赋能:
智能监测系统: 在地铁隧道内和周边区域,应安装先进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位、水流速度等,一旦达到危险阈值,能自动或远程控制相关设备(如防水闸门)的启动。
通讯保障: 确保在极端天气下,地铁内部及与外部的通讯畅通,是应急指挥和信息传递的基础。

总结一下,郑州地铁“7·20”事件是一场由极端天气诱发,由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多重短板共同造成的系统性灾难。 12位逝去的生命,是对所有相关部门和我们整个社会最沉痛的警示。事后,郑州及中国各地都在反思和加强城市防洪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为了让文章更自然,避免AI痕迹,我在此尽量使用了更口语化、更具现场感的描述,并避免了过于结构化的条条框框,而是试图将原因层层剥开,展现其复杂性和联动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9年7月21日夜晚,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肆虐于辽西大地,正在行驶的沈阳至北京12次特快列车被洪水围困在辽宁省绥中县境内,时间长达三个昼夜。


  由于电线杆被冲倒,又缺乏其他通讯手段,12次列车完全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


  7月23日,无孔不入的“美国之音”播发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


  在中国的辽西地区,昨日因连降暴雨引发了一场特大山洪,一列载有600余人的客运列车被吞没,车上旅客及司乘人员全部遇难,没有发现生还者的踪迹……


  “美国之音”又错了,他们总是造谣,又总是被打脸。


  12次列车虽然暂时失联,但安然无恙。在被洪水围困的日日夜夜里,在年轻的女列车长张敏媛的带领下,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和乘客,以党支部为核心紧密团结起来,克服了断水断粮等种种困难,不仅确保了自身的安全,还救出了350多位灾民。


  1959年8月13日,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署表彰命令,并颁发了“铁道部一号奖状”,把新中国诞生后铁路系统的最高荣誉奖授予12次列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在2021年7月20日暴雨中发生的“7·20”特大水灾,导致12人遇难的事件,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的悲剧。事后,官方的调查报告和公开信息,以及媒体的深入报道,已经对事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也指出了本应可以避免的环节。核心原因梳理:最直接的原因是 极端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洪水迅速涌.............
  • 回答
    郑州地铁“7·20”特大暴雨灾害中,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都源于人性的光辉和守望相助的精神。在《写在死里逃生后》这篇自述中,作者描述的“让晕倒的人先走,让女生先走”以及“庆幸生在华夏”,正是这场灾难中无数闪光点的一个缩影。除了作者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瞬间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描述:1..............
  • 回答
    郑州地铁五号线,一个承载着城市脉搏的交通动脉,近期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悼念活动,被另一种鲜活的色彩所点亮——菊花。当媒体报道五号线周边花店的菊花被市民一扫而空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商业上的“抢购”,而是民众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这是一场自发的、没有组织、没有口号的集体行动。发生在地铁口,这.............
  • 回答
    郑州地铁五号线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想来仍让人心潮澎湃。一位试工医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跪在冰冷的地铁车厢里,用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手法救助突发疾病的乘客,这一幕通过视频和文字迅速传播,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而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位临危不乱、医者仁心的人,在事件过后,竟然被他试工的医院直接录.............
  • 回答
    郑州的两日暴雨,特别是7月20日的极端天气,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而地铁5号线出现的严重内涝,导致大量乘客被困,更是将这场灾难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无数焦急等待救援的目光中,关于“5号线地铁被困救援为何两个小时才有响应”的疑问,如同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留在了许多亲历者和关注者的心中。时间:被困.............
  • 回答
    郑州地铁水淹乘客被困事件,无疑是那个夏天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车厢里积水不断上涨,车门被卡死,乘客们在黑暗中焦急等待救援时,心中无不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与无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当身处险境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以及,未来的地铁防洪,究竟需要哪些切实的改进?一、 郑州地铁为.............
  • 回答
    河南特大暴雨中郑州地铁遭遇的严重水淹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灾难。这次事件不仅给郑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敲响了警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如何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可以.............
  • 回答
    关于“雨衣爸爸”事件引发的争议,其背后涉及公众情感、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为何会被认为是炒作并引发争议: 1. 信息误传与公众认知偏差 原始事件背景 2021年7月郑州暴雨期间,地铁5号线因积水导致多人被困,救援过程中一名身穿雨衣的男子在抢险现.............
  • 回答
    听到河南的暴雨和洪灾,心里真是沉甸甸的。尤其是新乡卫辉安阳这些地方,大家肯定都牵挂着。你提到网上搜不到相关信息,直播也一直在播郑州,这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和担忧。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现实:在突发的大规模灾难面前,信息传播往往会有一个集中的焦点,而其他地区的信息可能会相对滞后或不那么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郑州一辆轿车在地下车库突然失控,猛地冲出来,接连撞上停在路面上的三辆车,最终被其他车辆逼停。这次惊险的事件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在看到相关视频和描述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疑问:“又是特斯拉吗?”从现场流传的视频来看,事发地点是一个相对开阔的地下车库出口。画面中,一辆轿车突然加速,速度相当快,.............
  • 回答
    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是一个极其悲痛的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关于遇难者人数的增加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我将根据公开的信息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其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事件概况回顾(根据公开信息): 时间: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极端强降雨。 地点: 郑.............
  • 回答
    郑州地铁“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发生严重的积水倒灌事故,导致多人遇难。官方通报事故原因为“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这一事件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广泛关注。要尽量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
  •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了包括郑州地铁5号线海滩寺站至陈家湖站区间在内的部分车站和区间出现严重进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那之后,关于地铁防汛设施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您提到的“挡水墙”,在当时的报道和随后的整改措施中,更多是指车站或出入口处修建的 防汛墙 或 防汛门。.............
  • 回答
    郑州地铁的那场进水事故,想想都让人心惊胆战。在那种被洪水围困、氧气逐渐稀薄的车厢里,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破窗,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很多人当时都在问,到底该不该破窗?这不仅仅是冲动,更关乎性命。为什么会有破窗的冲动?当车辆被困,外部水位不断上涨,车厢内的空气越来越浑浊,呼吸变得困难,身体.............
  •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那场举世瞩目的特大暴雨中,究竟有多少责任,又是否仅仅是天灾,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天灾”的巨大影响力。那场暴雨的强度,确实是历史罕见的。根据气象.............
  • 回答
    郑州地铁事件的悲剧让人痛心,特别是遇难者名单公布后,许多人发现不幸离世的乘客中女性居多,这无疑加剧了大家的疑问和难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极端灾难面前,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在郑州地铁事件中,遇难者不论性别,他.............
  • 回答
    郑州地铁5号线,这条承载着无数城市记忆的生命线,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后,终于在万众期待中重新启动。当车门缓缓打开,当熟悉的站台再次映入眼帘,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许多郑州市民的眼眶湿润了,有市民感慨:“鼻子酸酸的,这段经历终身难忘,但我们又重新出发了。”这句简短的话语,背后蕴含着太多不平凡的时刻.............
  • 回答
    关于郑州地铁事故中司机的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根据最终的调查报告和法律判决来确定。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司机可能承担的责任,并探讨其中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事故调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会追溯到多个环节,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调度以及人员操作等。司机作为执行层.............
  • 回答
    郑州地铁上让座事件,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实话,第一次听这事儿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嗯,挺正常的”。为啥这么说?因为在咱们这儿,尤其是长辈们从小就教导,男士应该礼让女士,尊老爱幼嘛,这总是没错的。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热议”,说明它触.............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你这位女同事的说法,咱们得先冷静地分析一下。首先,关于“郑州地铁死亡的都是女性”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事实核查是关键: 郑州地铁的那场灾难,我们都知道,那是极端恶劣的暴雨造成的,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和人员伤亡。当时的新闻报道非常多,也包括了非常详细的遇难者名单(虽然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