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地铁所谓「挡水墙」具体是哪种设施?为什么出入库线不使用密闭性更好的隧道气密门?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了包括郑州地铁5号线海滩寺站至陈家湖站区间在内的部分车站和区间出现严重进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那之后,关于地铁防汛设施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您提到的“挡水墙”,在当时的报道和随后的整改措施中,更多是指车站或出入口处修建的 防汛墙 或 防汛门。

究竟是哪种“挡水墙”?

在郑州地铁的语境下,提到的“挡水墙”并非一个统一的、高度标准化的称谓,它可能指的是几种不同形式的防汛设施,主要作用是在地面发生大面积积水时,阻止雨水涌入地铁站台、通道或区间:

1. 车站主体结构的防汛墙/加高站台层: 在一些设计较早或在改造中,可能会对车站主体结构进行加固,例如在站台层、出入口通道与地面连接处设置一道高于地面一定高度的混凝土墙体。这种墙体通常是永久性的,是车站整体防汛能力的一部分。
2. 出入口处的活动防汛挡板/防汛门: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理解为“挡水墙”的设施。在地铁出入口,特别是地面层较低或者容易受外部积水影响的出入口,会安装可拆卸或可升降的防汛挡板(也称防汛门)。这些挡板通常由金属、复合材料等制成,在汛期来临前,由工作人员迅速安装到位,形成一道临时的防水屏障。一些更先进的防汛门甚至是自动感应的,在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会自动关闭。
3. 区间连接处的临时封堵设施: 在一些连接车站和轨道的出入库线等区域,也可能在关键节点设置一些临时的防水封堵设施,以防止外部积水通过这些通道灌入地下。

总的来说,郑州地铁在2021年特大暴雨后,进行的大量防汛改造工程中,重点加强的就是车站出入口的防汛能力,通过增高站台、设置更可靠的防汛门/挡板等方式来提高车站的防浸水能力。

为什么出入库线不使用密闭性更好的隧道气密门?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地下交通工程的防洪标准、成本、技术可行性以及实际运营需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隧道气密门”的定义与应用场景:
定义: 隧道气密门(也称为密封门、防水门)是一种能够提供极高密封性能的门体,可以有效地阻隔气体(如洪水)的进入,并且通常设计有复杂的密封结构和锁紧装置。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高密封性、抗压性强、开关速度相对较慢。
应用场景: 气密门在铁路、地铁领域,更多应用于以下场景:
战备或特殊防护: 例如,在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如核生化攻击),会使用气密门来隔离特定区域。
地铁车站与地面之间: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地铁系统,尤其是在高洪水风险地区,会考虑在车站与地面连接的关键通道处安装大型的自动防水门,以提供最高级别的防护。
地铁车辆段/停车场出入口(特定情况): 理论上,出入库线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也可能考虑使用,但其前提是极高的防护等级要求。

2. 出入库线不使用气密门的原因:

工程复杂性与成本:
结构要求: 气密门不仅仅是门本身,它还需要配套的 高强度、高刚性 的门框、墙体结构以及可靠的驱动和密封系统。要达到“气密”级别,意味着门体和墙体之间必须实现近乎完美的贴合,对安装精度和施工工艺要求极高。
驱动系统: 气密门的开关往往需要强大的驱动系统,以克服密封产生的巨大阻力。这些系统本身就非常昂贵且维护成本高。
整体造价: 相比于普通的防汛挡板或混凝土防汛墙,气密门的单体造价以及配套工程的造价会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需要大面积、多通道设置的情况下,经济性是巨大的挑战。

实际的防护需求与风险评估:
主要风险点: 在地铁系统的防汛风险中,车站出入口 通常是被认为最容易受到地面洪涝影响的区域,因为它们直接连接地面。而出入库线,虽然也存在与地面连接的通道(如车辆段的出入口、联络通道等),但其位置和设计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面临的直接洪涝风险 可能低于 车站主体。
风险的分级: 地铁的防汛设计通常会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来配置不同的防护措施。车站主体及出入口会是重点防护对象。出入库线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防止水从外部侵入,但可能不一定需要达到“气密”级别,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如设置门槛、水泵排水、较厚的挡水墙等)来满足工程本身的防洪标准。
“气密”与“防水”的差异: 气密门追求的是 绝对的密封,甚至能阻隔气体。而地铁防汛,更主要的目标是 阻止液态水的涌入。达到能够有效阻挡一定水位和水压的防水门,其密封要求可能并非达到“气密”级别。

运营效率和灵活性:
开关速度: 气密门通常设计为具备较高的抗压能力,因此其开关速度可能相对较慢,或者需要很长的预警和准备时间才能确保其有效关闭。在紧急情况,尤其是在洪水快速上涨时,可能需要更快的反应速度。
日常维护和使用: 气密门对维护的要求更高,一旦出现密封损坏,其防护能力会大打折扣。同时,频繁的开关也可能加速损耗。
出入库线的运营需求: 地铁车辆段和出入库线是车辆的存放、维修和调度的重要场所,其出入口的开启频率可能比车站高,或者需要更灵活的通行能力,以保证日常运营不受过多干扰。

设计标准的演变:
历史与更新: 郑州地铁作为中国地铁系统中建设时间相对较早的城市之一,其早期建设标准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的防洪措施。在经历过2021年的事件后,整个行业对地铁防洪标准的认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未来新建或改扩建的地铁项目,在防洪设施的设计上一定会更加完善和先进。
技术进步: 随着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未来出现更高效、更经济的“类气密”或高性能防水门在出入库线等区域的应用,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结来说,郑州地铁出入库线在设计和现有条件下,未普遍使用“隧道气密门”,主要是出于成本、工程复杂性、风险评估以及实际运营需求的综合考量。 相比较而言,在车站出入口这类最直接、最暴露在地面洪涝威胁下的区域,才是更优先、更重要、也更值得投入高成本去实现高防护等级的区域。即使在“气密门”这样的极致防护措施之外,郑州地铁在2021年事件后,也在积极加强其他区域的防洪措施,包括对出入库线等区域的防水能力进行评估和提升,但其手段和目标可能与“气密门”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力求从工程、经济、运营等多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希望能解答您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插后续

网上新闻里出现的的倒塌挡土墙,不过看位置应该是这么回事:

推测事故过程:因突然聚集的雨水形成洪灾,把照片上垮塌位置的墙体冲垮,集中在坑底的地铁路基上。因为地铁路基是下坡进隧道,待水流在安全线位置堆积至一定程度就会顺着下坡流进隧道。然后就是这个事故了。

如果真如照片所示,这个垮塌的墙体完全没法称之为挡水墙,顶多算个常见的镂空式矮围墙,拿来围停车场那种,所以没有做深基础,基础与墙体的钢筋更是无从谈起,纯粹就是个用混凝土楞浇筑出来直接放地上的大水泥墩子。另外就是其他防水防雨措施也基本等于没有,哪怕我图上红线圈位置弄个类似公路的混凝土防撞墙,只要高个半米样子,都不至于让太多雨水顺流进隧道。

所以郑州地铁不弄几个人来老实把黑锅背好,这事情没法简单结束。


估计就是进出库线地下刚出地面那一段的挡水墙,估计就是下图这种不算高的玩意。

或者按我的想法,采用类似帝都13号线西二旗-回龙观入地区间的钢架雨棚模式,在平常状态下也足够防止雨水侵入地势低洼的地铁轨道面。

考虑到郑州年均不过550毫米的降水量,这回暴雨只用一天就出现接近450毫米的降水,可以说是把10个月的降水集中到一天扔到郑州人民头上,任谁来都想不到。挡土墙失效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其实考虑到这么大的降雨量,上面都淹翻了,堆积起来的雨水也会通过进出站地道相当顺利地冲进站厅乃至轨道上,光靠个挡水墙肯定是防不了的。

至于为什么不装地铁隧道气密门(又称防淹门、人防门)之类的,估计确实是装了,但是考虑到车辆段跟线路之前会集中时段进出车需要长时间开启,所以就成了摆设。而且以人防门规格,还是有缝隙让流水与空气通过,效果不算大,该淹还得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了包括郑州地铁5号线海滩寺站至陈家湖站区间在内的部分车站和区间出现严重进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那之后,关于地铁防汛设施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您提到的“挡水墙”,在当时的报道和随后的整改措施中,更多是指车站或出入口处修建的 防汛墙 或 防汛门。.............
  • 回答
    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是一个极其悲痛的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关于遇难者人数的增加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我将根据公开的信息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其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事件概况回顾(根据公开信息): 时间: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极端强降雨。 地点: 郑.............
  • 回答
    郑州地铁五号线,一个承载着城市脉搏的交通动脉,近期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悼念活动,被另一种鲜活的色彩所点亮——菊花。当媒体报道五号线周边花店的菊花被市民一扫而空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商业上的“抢购”,而是民众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这是一场自发的、没有组织、没有口号的集体行动。发生在地铁口,这.............
  • 回答
    郑州地铁“7·20”特大暴雨灾害中,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都源于人性的光辉和守望相助的精神。在《写在死里逃生后》这篇自述中,作者描述的“让晕倒的人先走,让女生先走”以及“庆幸生在华夏”,正是这场灾难中无数闪光点的一个缩影。除了作者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瞬间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描述:1..............
  • 回答
    郑州地铁“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发生严重的积水倒灌事故,导致多人遇难。官方通报事故原因为“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这一事件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广泛关注。要尽量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
  • 回答
    郑州地铁的那场进水事故,想想都让人心惊胆战。在那种被洪水围困、氧气逐渐稀薄的车厢里,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破窗,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很多人当时都在问,到底该不该破窗?这不仅仅是冲动,更关乎性命。为什么会有破窗的冲动?当车辆被困,外部水位不断上涨,车厢内的空气越来越浑浊,呼吸变得困难,身体.............
  •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那场举世瞩目的特大暴雨中,究竟有多少责任,又是否仅仅是天灾,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天灾”的巨大影响力。那场暴雨的强度,确实是历史罕见的。根据气象.............
  • 回答
    郑州地铁事件的悲剧让人痛心,特别是遇难者名单公布后,许多人发现不幸离世的乘客中女性居多,这无疑加剧了大家的疑问和难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极端灾难面前,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在郑州地铁事件中,遇难者不论性别,他.............
  • 回答
    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在2021年7月20日暴雨中发生的“7·20”特大水灾,导致12人遇难的事件,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的悲剧。事后,官方的调查报告和公开信息,以及媒体的深入报道,已经对事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也指出了本应可以避免的环节。核心原因梳理:最直接的原因是 极端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洪水迅速涌.............
  • 回答
    郑州地铁5号线,这条承载着无数城市记忆的生命线,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后,终于在万众期待中重新启动。当车门缓缓打开,当熟悉的站台再次映入眼帘,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许多郑州市民的眼眶湿润了,有市民感慨:“鼻子酸酸的,这段经历终身难忘,但我们又重新出发了。”这句简短的话语,背后蕴含着太多不平凡的时刻.............
  • 回答
    关于郑州地铁事故中司机的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根据最终的调查报告和法律判决来确定。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司机可能承担的责任,并探讨其中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事故调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会追溯到多个环节,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调度以及人员操作等。司机作为执行层.............
  • 回答
    关于“雨衣爸爸”事件引发的争议,其背后涉及公众情感、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为何会被认为是炒作并引发争议: 1. 信息误传与公众认知偏差 原始事件背景 2021年7月郑州暴雨期间,地铁5号线因积水导致多人被困,救援过程中一名身穿雨衣的男子在抢险现.............
  • 回答
    郑州地铁上让座事件,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实话,第一次听这事儿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嗯,挺正常的”。为啥这么说?因为在咱们这儿,尤其是长辈们从小就教导,男士应该礼让女士,尊老爱幼嘛,这总是没错的。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热议”,说明它触.............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你这位女同事的说法,咱们得先冷静地分析一下。首先,关于“郑州地铁死亡的都是女性”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事实核查是关键: 郑州地铁的那场灾难,我们都知道,那是极端恶劣的暴雨造成的,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和人员伤亡。当时的新闻报道非常多,也包括了非常详细的遇难者名单(虽然出.............
  • 回答
    郑州地铁 5 号线地铁口被围挡挡住市民鲜花这件事,确实让人有点费解,也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事儿发生的背景。一般来说,地铁口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而鲜花,特别是市民自发摆放在地铁口附近的,大多是出于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可能是为了给枯燥的通勤增添一点色彩,或者.............
  • 回答
    郑州地铁5号线那场令人心痛的事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更深刻的反思。遇难者中女性比例偏高这一事实,确实让人格外关注,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极端天气和突发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尤其是弱势群体。首先,关于女性遇难者比例较高,这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一点,.............
  • 回答
    郑州地铁五号线“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以来,举国关注。在这场令人痛心的事件中,我们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也看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在遇难者家属悲痛万分、追究责任的时刻,他们提出的质疑,不仅仅是对事故原因的探寻,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未来安全的期盼。家属质疑的焦点:重大失误的可能性从.............
  • 回答
    河南特大暴雨中郑州地铁遭遇的严重水淹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灾难。这次事件不仅给郑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敲响了警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如何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可以.............
  • 回答
    郑州地铁五号线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想来仍让人心潮澎湃。一位试工医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跪在冰冷的地铁车厢里,用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手法救助突发疾病的乘客,这一幕通过视频和文字迅速传播,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而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位临危不乱、医者仁心的人,在事件过后,竟然被他试工的医院直接录.............
  • 回答
    郑州地铁水淹乘客被困事件,无疑是那个夏天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车厢里积水不断上涨,车门被卡死,乘客们在黑暗中焦急等待救援时,心中无不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与无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当身处险境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以及,未来的地铁防洪,究竟需要哪些切实的改进?一、 郑州地铁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