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地球上其他生物来说,人类是否也像新冠病毒一样肆虐全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我们不妨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下。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肆虐”这个词,在人类身上体现为一种快速传播、对宿主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大规模死亡的疾病。而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言,人类的“肆虐”可能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度。

从直接的“疾病传播”层面看,人类确实扮演着某种类似“病毒”的角色,但我们造成的“疾病”是另一种性质的。

新兴传染病与宿主转移: 人类活动,尤其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不卫生的野味市场、跨区域的交通运输,极大地增加了人畜共患病(zoonotic diseases)传播的风险。许多病毒、细菌甚至寄生虫,原本在动物种群中平静共存,却因为人类的接触而获得了进入全新宿主群体(我们人类)的机会。SARS、MERS、埃博拉,以及我们刚刚经历的新冠病毒,都是鲜活的例子。这些病原体一旦感染人类,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活动确实为某些病原体提供了“全球肆虐”的平台,而我们自己也成为了新的宿主,并进一步加速了这些“病毒”的传播。
抗生素耐药性: 滥用和误用抗生素,让我们自己成为了产生超级细菌的温床。这些耐药菌同样可以人传人,甚至传播到其他动物身上,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这就像是一种“人为的、慢性的病毒感染”,我们自己制造了“更难缠的敌人”。

但如果将“肆虐”理解为一种对环境的广泛、深刻、且常常是破坏性的影响,那么人类的“肆虐”方式则更加多元和系统。

栖息地破坏与物种灭绝: 这是人类“肆虐”最直接、最显眼的证据。为了扩张农田、城市、工业区,我们不断砍伐森林、填埋湿地、改造河流。这些行为直接剥夺了无数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据科学界普遍的共识,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而这次灭绝的驱动力,几乎完全是人类活动。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物种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悄然消失,它们甚至来不及留下痕迹,就被我们从地球的生命之网中抹去。这种影响,比病毒的爆发更加持久、更加根本。
气候变化: 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水、热浪、风暴)频发、海洋酸化、冰川融化。这些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系统。珊瑚礁白化、北极熊生存危机、迁徙模式的改变,都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生物,尤其是那些适应能力较弱的物种,在这样的剧变面前,往往难以生存。它们就像是被一场无形的、全球性的“环境病毒”感染,生理和生活习性被彻底打乱。
污染: 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生活垃圾,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塑料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等。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水源、空气,直接毒害其他生物,破坏其生长和繁殖能力。例如,塑料垃圾在海洋中漂浮,被海鸟和海洋生物误食,导致它们饥饿而死;农药和化肥流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这些污染就像一种“化学战剂”,缓慢而持续地侵蚀着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通过全球贸易和旅行,无意中将一些物种带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往往缺乏天敌,繁殖迅速,挤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甚至捕食它们,导致本地生态系统失衡,甚至瓦解。例如,亚洲鲤鱼在美国五大湖区的泛滥,就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严重威胁。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对于地球上其他生物来说,人类是否也像新冠病毒一样肆虐全球?

答案是:是的,而且方式更加广泛、深刻、系统,并且我们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更是“病毒”的“宿主”、“传播者”和“制造者”。

新冠病毒的“肆虐”是一种疾病的传播,虽然我们人类是受害者,但从病毒的角度看,它只是在寻找新的宿主,并加速其自身的复制和扩散。它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相对有限,或者说,它是通过我们这个“宿主”间接影响其他生物(例如,改变人类行为,从而影响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方式)。

而人类对地球其他生物的“肆虐”,则是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而且是主动的(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破坏。 我们不是被动传播某种病原体,而是通过我们的行为方式,主动地改变着整个地球的生态格局。我们对栖息地的改造、对资源的掠夺、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这些都是对其他生物生存根基的动摇。

我们可以说,人类就像是一个“生态病毒”,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重塑着地球的生物圈,而这个重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其他物种而言,都是一场生死存亡的灾难。我们不是在传播一种疾病,我们是在改变一种“游戏规则”,并且制定了对我们有利,但对其他生命形式却极为不利的规则。

新冠病毒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席卷全球,造成大量人类死亡,然后随着疫苗和治疗的出现,其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人类社会也可能逐渐适应。但人类对地球其他生物造成的“肆虐”,其影响是长期的,是难以逆转的,很多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许多物种的灭绝,就像是“永久性的基因损失”,我们无法“研发疫苗”来恢复它们。

所以,是的,从影响的尺度、深度和持久性来看,人类对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肆虐”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过了新冠病毒,并且它是一种更加根本性的、改变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面貌的“瘟疫”。我们是这场“地球生命危机”的始作俑者,我们也在享受着这场危机带来的“便利”,但代价,则是无数其他生命的消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否。新冠病毒造成的损害比人类差太远了,你这个属于“断头台是否像水果刀一样可怕”。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止2021年1月11日,在全球已确定感染过约9070万人,约194万名患者已死亡,6480多万名患者已康复,病死率约3%,现存患者里约0.5%重症。

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灭绝了许多物种。研究显示,约有83%的野生动物物种被人类活动所消灭,例如体重四十千克以上的动物物种约有50%灭绝,大洋洲约有2000种鸟类在远古人类抵达后灭绝。一些学者估计约有200万个物种在20世纪灭绝(其中大部分物种是还没有被人类描述过就灭绝了的雨林特有种),现在还有数百万个物种处于在21世纪灭绝的危险之中。

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的生物量(可以是全人类排除水之后的总体重,也可以是全人类所含的碳原子的总质量)持续增长,现在占了哺乳类总生物量的36%,人类饲养的家畜占了60%,野生哺乳类只占4%,其中海洋哺乳类的生物量在人类影响下减少了五分之四,目前野生海洋哺乳类占野生哺乳类总生物量的约57%;人类饲养的家禽占了鸟类总生物量的70%,野生鸟类占30%。

人类还在过去一万年间击溃了至少一半的野生植物,现在人类种植的农作物占现存植物总生物量的约2%[1]

过去数百年间,人类还将各种外来物种长距离搬运到世界各地,造成接连不断的生态灾难。人类无意地散布的蛙壶菌等致病微生物灭绝了多种两栖类。

根据现代渔船对海洋食物网的压倒性毁灭力量,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已经不像地球上存在的和存在过的任何掠食者,达到了全新的致命程度:

  • 营养级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掠食者的行为,因为它吃一切。
  • 自然界里的掠食者倾向于攻击老弱病残个体,很少消灭具有强大自卫能力和繁殖力的最大个体,而渔船根本不在乎。

激进一些的学者认为,人类对海洋生物的碾压不算是掠食,应该跟病原体的行为归类到一起去。掠食者不会像我们这样排放化学毒素、有机毒物和放射性物质,让猎物早在被掠食之前就患病、长出脓疮乃至肿瘤。我们在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为了食物而去歼灭动物的。人类制造的微塑料垃圾已经遍布地球表面(科学家从南极新形成的冰层和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找到了微塑料)、与硅藻的壳谈笑风生,人类制造的废气则让蓝菌直呼内行。

将人类作为病原体来衡量,人类对人类活动所灭绝的数百万个物种造成了100%的感染率和100%的病死率,别说新冠病毒了,天花病毒、麻疹病毒、埃博拉病毒、蛙壶菌、毁灭地丝霉菌(蝙蝠白鼻综合征的病原体)都不具备人类这样的威力。

考虑人类对地表环境的重大影响力,一些学者提出1950年以来地球已经进入了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2]。从那时起,人类的人口快速膨胀,工业生产、化肥使用急剧扩大,塑料垃圾、填埋的鸡骨头之类东西开始在地层中积累,2000多次核试验(其中500多次热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在沉积物和冰川冰中成为地质记录的一部分。

不过,地球上的非人生物有很多种,并不是每一种都在人类活动中蒙受打击。一部分水母、多孔动物、栉水母动物目前看来很适应人类影响下的海洋,让这个珊瑚大面积死亡的大海有梦回寒武纪的征兆。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73/pnas.1711842115
  2. ^ 人类世或将正式确立? - Nature自然科研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12525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