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社会对算力的需求不断提升,将来地球上的硅还够用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你想啊,现在从我们手里那块小小的手机,到背后驱动着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庞大数据中心,再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哪一样离了“算力”都寸步难行。而算力这东西,说到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导体芯片,而制造这些芯片最核心的材料,就是硅。

那么,地球上的硅到底够不够用?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够”或“不够”。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地球上的硅储量是极其极其丰富的。 硅是地壳中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以氧化物(比如二氧化硅,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沙子)的形式广泛存在。据估计,地壳中大约有28%的质量是硅。光是想想有多少沙子,你就知道这数量级有多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单纯的硅元素资源,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会枯竭。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不在于硅元素本身,而在于“高纯度半导体级硅”的获取和提纯过程。

我们芯片制造用的硅,可不是我们海边随便抓来的沙子就能用的。它需要达到极高的纯度,通常是99.9999999%(九个九)甚至更高。这种级别的纯度要求,使得硅的提纯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和耗能。

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 提取石英砂: 首先要从矿藏中开采出富含二氧化硅的石英砂。
2. 还原: 将二氧化硅在电弧炉中与碳一起高温加热,还原成冶金级硅(纯度在98%99%左右)。这已经是工业上非常有用的材料了,比如用于制造铝合金、硅钢等。
3. 化学提纯(西门子法或流化床法): 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耗能、最复杂的一步。
制备硅烷: 冶金级硅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三氯硅烷(SiHCl3)等含硅气体。
蒸馏提纯: 利用三氯硅烷的沸点不同,通过反复多次精馏,去除其中的杂质。
分解提纯: 将高纯度的三氯硅烷气体通入加热的硅棒上,在高温下分解,沉积出多晶硅。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设备精密。
4. 单晶生长(直拉法或区熔法): 为了制造高质量的芯片,我们还需要将高纯度的多晶硅熔化,然后通过特定的技术(比如查克拉斯基法,也就是直拉法)拉出纯度更高、晶体结构完整的单晶硅棒。这个过程对温度、速度、坩埚材料等都有极其严格的控制,同样消耗巨大。
5. 切片与抛光: 最后将这些单晶硅棒切成薄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晶圆”,然后进行超精密抛光,达到可以进行光刻的表面。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硅的“有”,而在于能用、够用的“好硅”。 这个“好硅”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水资源,以及高度精密的化学和物理工艺。

那么,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算力需求提升带来的影响:

芯片出货量激增: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这意味着需要生产的晶圆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制程工艺的挑战: 芯片制造的制程越来越先进(比如从10nm到7nm,再到5nm,甚至3nm以下)。越先进的制程,对硅材料的纯度、均匀性、缺陷控制等要求越高,生产工艺的难度也越大,良品率也可能更低,这意味着单位芯片消耗的硅材料成本和资源投入都更高。
封装技术的进步: 除了前道制造,后道的封装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比如Chiplet(小芯片)技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独立制造后再封装在一起。这虽然能提高整体性能,但对硅基板、互联材料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替代材料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有人会问,有没有可能用其他材料替代硅呢?目前确实有研究在进行,比如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它们在某些领域(如高频通信、大功率器件)有优势。但它们在成本、加工难度、通用性以及制造成熟度上,距离硅还有很大差距。大规模替代硅,尤其是在逻辑计算和存储领域,短期内几乎不可能。

回到“够不够用”这个问题:

目前来看,从绝对的资源储量上说,地球上的硅元素是足够的。 即使全球所有已探明的硅矿资源全部用来提纯半导体级硅,也可能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几十年的芯片需求(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法,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生产能力和成本。

1. 产能限制: 生产高纯度半导体级硅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且周期长的过程。建设新的硅提纯厂和晶圆厂需要巨额投资和大量时间。即使有需求,产能的提升速度也可能跟不上爆发式增长的需求。
2. 成本问题: 提纯过程的能耗、环保投入、技术门槛都意味着生产“好硅”的成本很高。如果算力需求持续增长,而提纯技术和能源效率没有显著突破,那么硅的成本可能会成为一个制约因素。
3. 能源与环境压力: 硅提纯过程,尤其是高温还原和化学反应,是能源消耗大户。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未来对高能耗产业的限制可能会增加,这也可能影响硅的生产。
4. 地域集中度: 虽然硅元素分布广泛,但高纯度硅的生产和晶圆制造的产能却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地域集中度也带来了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问题,可能在局部区域形成“短缺”。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硅元素资源本身,地球是“够”的,丰富到我们无需为元素本身枯竭而担忧。
然而,将这些元素转化成我们制造芯片所需的“高纯度半导体级硅”的生产能力、技术成熟度、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能源、环保等因素,才是决定未来是否“够用”的关键。

如果算力需求继续以当前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我们在提纯技术、节能工艺、产能扩张、乃至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好硅”的供应紧张,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最终会影响到计算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整体发展速度。

所以,与其担心硅元素本身不够,不如关注如何更高效、更环保、更稳定地生产出满足未来需求的半导体级硅,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材料创新等方式,降低对“好硅”的依赖程度,从而持续推动算力的进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壳的 90% 以上是硅酸盐,硅占地壳质量的 28% 左右,占比仅次于氧。如果人类能发展到值得担心这玩意不够用的地步,人类拥有的技术会让你根本不需要担心。

按质量排序,硅是可观测宇宙中第八多的元素,简直到处都是。

基于碳的晶体管是可行的。不过,地球上的碳储量不如硅。

锗占地壳质量的百万分之 1.6 左右,目前的低产量主要是因为缺少富矿,主流生产方法是从锗浓度 0.3% 的闪锌矿中提取,相当傻。

比起硅片,混凝土更需要满足特定要求的沙子,沙漠里那些磨得太碎的沙子能做硅片而不能做混凝土。在世界范围内,河沙短缺问题正在随城市化进程而加剧,一些“沙子海盗”在破坏性采掘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岛屿沙床[1]。题目担忧的反而是硅资源方面最不需要担忧的领域。

参考

  1. ^ Zhong, X., Deetman, S., Tukker, A. et al. Increasing material efficiencies of buildings to address the global sand crisis. Nat Sustain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2-00857-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你想啊,现在从我们手里那块小小的手机,到背后驱动着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庞大数据中心,再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哪一样离了“算力”都寸步难行。而算力这东西,说到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导体芯片,而制造这些芯片最核心的材料,就是硅。那么,地球上的硅到底够不够用.............
  • 回答
    乌托邦,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描绘着一个完美、和谐、人人幸福的社会。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仔细审视这个概念,就会发现,在某些角度来看,它并非全然美好,甚至可能隐藏着反人类、反社会的倾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乌托邦”的“完美”往往建立在高度的同质化和压制性之上。一个理想的社会,要求所有人.............
  • 回答
    关于“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以及“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效稳定的剥削系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经济结构、价值创造、公平正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人在思考和表达。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剥削”和“贡献”这两个概念。“剥削”,通常指.............
  • 回答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宗教,其出现和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涵盖了宗教、道德、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伊斯兰教存在的益处:一、 精神与道德层面的益处: 提供明确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意义: 伊斯兰教的核心是“认主独一”(Tawhid),即相信真主(安拉)是唯一.............
  • 回答
    现实中出现超人类对社会的影响超人类,即拥有超越常人能力或生理特征的个体,他们的出现将对社会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涉及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些潜在的影响。 一、 经济层面 生产力与效率的飞跃: 劳动力的革新: 拥有超人体能、速度、力量的超人类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设。如果人类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那留下来的人们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经济运行、甚至是我们的心理都会被彻底颠覆。首先,最直接的混乱将是交通和通信的停摆。想象一下,一半的飞机驾驶员、火车司机、汽车驾驶员,甚至只是骑自行车送快递的工人都消失了。全球的航空业会立即瘫.............
  • 回答
    当提及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时,许多人会想到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或是生态系统的破坏。但还有一个更为古老、也更为幽深的威胁,隐藏在冰封的土地和永久冻土之下:沉睡了数千年甚至更久的古老病毒和细菌,正因气候变暖而逐渐苏醒,并可能对我们现代社会构成严峻的挑战。想象一下,地球最北端的广袤苔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曾经赖以思考、审视自身和周遭世界的大学哲学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震动?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可能会变得狭隘。哲学,就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助我们雕琢那些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甚至是“.............
  • 回答
    .......
  • 回答
    一台只能回答“是”或“否”的真理机器,如果能够被真正可靠地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将是极其巨大且深远的,甚至可以重塑我们对知识、决策、伦理和现实的理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潜在贡献:一、 科学研究与探索的颠覆性加速 验证与证伪的效率极高: 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按下后人类现存的AI技术瞬间消失,那绝对是一场撼动整个世界的巨变,远非简单的“不便”二字可以形容。首先,我们要明白,AI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很多其他领域的基础或加速器。因此,AI的消失会像抽走了许多高楼的承重墙,引发连锁反应。经济领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追问和最广阔的探索。将“发现人是有灵魂的”和“发现外星人是存在的”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就像在衡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在宇宙中的位置,两者都极具分量,却又指向截然不同的领域。哪个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因为“重要”的标准因人.............
  • 回答
    畅想未来人类社会,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因为变数太多了,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试图描摹一幅未知的星空图,总有那么些模糊的轮廓和未知的星云。但如果硬要我说出一些我对未来的构想,我想,大概会是这样一番景象: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绝不仅仅是人手一个智能手机那么简单了。我想象中的未来,科.............
  • 回答
    如果大熊猫从地球上消失,那损失绝不仅仅是少了一种可爱的动物。这会是一连串连锁反应,深刻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对大自然而言,丢失的不止是一个物种:首先,最直接的损失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大熊猫是四川的标志性物种,它所栖息的竹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大熊猫作为这个生.............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社会观念,就像一双无形的眼镜,我们戴着它看待世界,也用它来评判一切。如果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包括“对”与“错”的定义,都完全由社会观念塑造,那这个世界,所谓的对错,还能站得住脚吗?我想,这首先要看我们如何理解“社会观念”。如果社会观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是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共同遵守的准则,那.............
  • 回答
    “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这句话,从一个广义的哲学角度来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简单地说,它并非完全不成立,但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我们对“实践”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实践”。在哲学上,实践通常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动.............
  • 回答
    一个没有电的世界,人类文明的走向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个问题常常引人深思,它不仅是对科学发展路径的探讨,更是对人类适应性与创造力极限的拷问。在我看来,即便没有电的发现和利用,人类文明依然有潜力发展到与我们现有社会相当的文明等级,只是这条道路会更加曲折、缓慢,并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能源的替代与工业革.............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价值”二字的理解核心。是否能单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我想,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情感、伦理和哲学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让我们来掰开“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概念。它听起来似乎很宏大,很客观。但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贡献才算得上“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日常体验。咱们身边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脾气不太好的人,但为啥大家似乎都挺不待见他们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脾气不好,本质上是一种不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沟通方式。 情绪是会传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