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大幅度升高究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构成严峻挑战。

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地球系统的失衡与重塑

二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温室气体,它们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温室效应”。想象一下地球被一层看不见的“毯子”包裹着。这些气体就像是这层“毯子”的加厚剂,它们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进入地球,但却阻碍了地球释放自身的热量(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整体温度上升。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并非仅仅是几度的温度差异,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扰乱了地球精妙的生态平衡: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加剧: 随着大气能量的增加,原本相对稳定的天气模式变得紊乱。我们看到的是更频繁、更强烈的热浪袭击、更凶猛的暴风雨、更具破坏性的干旱和洪水。这些极端天气不仅摧毁家园、农田,更夺走生命,是气候变化最直观、最令人恐惧的表现。例如,一些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温,导致森林火灾难以扑灭,生物大量死亡;另一些地区则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淹没城市,造成巨大损失。

海平面上升与沿海地区的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两大现象:一是海水受热膨胀,体积增大;二是陆地上的冰川和极地冰盖加速融化。这双重作用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于广袤的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来说,这无疑是生死存亡的威胁。曾经繁华的港口可能被淹没,低洼的土地将失去家园,淡水资源可能被海水倒灌而盐碱化,这对居住在那里的居民而言,是家园的丧失和生存的危机。一些低海拔岛屿,甚至面临着被完全淹没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生态系统的瓦解: 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温度和降雨模式的改变,使得许多物种难以适应。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可能消失,食物来源可能枯竭,繁殖季节可能被打乱。例如,珊瑚礁由于海水温度升高而发生“白化”,进而死亡,而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摇篮。许多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当一个物种消失,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食物链断裂,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崩溃。北极熊因海冰减少而难以捕食,迁徙的鸟类因气候变化而错过了最佳繁殖期,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真实写照。

水资源分布的改变与农业生产的挑战: 气候变化改变了全球的降雨模式。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导致洪水泛滥;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严重的干旱,水资源枯竭。这种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挑战。传统上依赖稳定降雨的农业区,现在可能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水资源的争夺也可能因此加剧,引发地区冲突。

海洋酸化: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约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时,会形成碳酸,导致海水pH值下降,即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拥有碳酸钙外壳或骨骼的生物(如贝类、珊瑚、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它们可能难以形成或维持其外壳,从而影响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在海洋食物网中的地位。

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生存、发展与冲突的挑战

温室气体的升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样是全方位的,它触及了我们的生存根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关系:

粮食安全问题: 如前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直接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以及病虫害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这不仅会推高食品价格,还可能引发饥荒,尤其是在那些本身就依赖脆弱农业系统的发展中国家。

健康风险加剧: 高温导致热射病、中暑等疾病的发生率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如洪水、飓风,会带来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并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空气质量下降,例如与森林火灾相关的烟雾,也会损害呼吸系统健康。

经济损失与发展的不平等: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修建防洪堤、改进灌溉系统)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这些成本对经济体而言是沉重的负担。更糟糕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是不公平的。贫困国家和弱势群体由于资源有限,往往最难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也最容易受到其负面影响,这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等。那些已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产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资源争夺与地缘政治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对稀缺资源(如水、可耕地)的争夺。当一个地区的生存环境变得不可持续时,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给接收地区带来社会和经济压力,并可能引发边境紧张和冲突。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暴露出的新航道和潜在资源,也可能成为新的地缘政治焦点。

社会稳定与公平问题: 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平均分布。富裕国家和人群往往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减轻或适应气候变化,而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这种不公平性可能导致社会不满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例如,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可能引发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因气候变化而失去家园的人们,其迁徙和重新定居的过程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结论:一场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升高,并非一个简单的科学议题,而是对人类文明存续的严峻挑战。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我们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这不仅仅是关于保护环境,更是关于保障人类自身的未来。

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这包括:

能源结构的转型: 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改革: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保护森林,恢复退化的土地。
技术创新与投资: 加大对清洁技术、碳捕获与储存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
政策引导与国际合作: 制定有力的气候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公众意识的提升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鼓励人们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

这并非是一条容易的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决心。但如果我们能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我们就有可能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地球家园。这场由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发的变革,最终将考验的是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团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环保派的例子是:

环保派拿出的数据周期内,恰好宇航科技也获得了发展,于是人们检测到海王星在同时间段内地表温度也上升了0.24度

所以人类不能光顾着地球,就不顾一样升温的海王星啊

user avatar

浏览了一下现有答案,貌似仍未系统回答题主的最后一个问题,即特朗普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环境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此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巴黎协定》背景介绍,特朗普对《巴黎协定》的评价,《巴黎协定》效果评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将造成的排放量评估等。


首先回顾一下2016年4月22日由197个缔约方在纽约签署的《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这是自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以来,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上第3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总体目标设定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 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 C之内”(中文版原文,真的蹩脚…就是指升温幅度限制在2° C之内,尽力达到1.5° C之内)。该协定与《京都议定书》相比的最大突破性在于,其首次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承担各自的贡献,即由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只针对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目标转变为 “自下而上的自愿的涵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各缔约方至2020的减排目标量化实际是11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截一部分作下参考: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详细信息可查文末reference第2条Compilation of economy-wid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to be implemented by Parties included in Annex I to the Convention)

而《巴黎协定》中又对目标进行了修订,如着重量化了2020-2030期间的减排目标等,例如,对于我国来说:第一,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下降60%到65%;第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当中的比例要提升到20%左右;第三,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要达到峰值,并且争取尽早的达到峰值;第四,增加森林蓄积量和增加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等等。

那么特朗普眼中的《巴黎协定》是怎样的地位呢?在白宫玫瑰园的发布会上,特朗普为了证明退出巴黎协定的后果并不严重,试图用一项研究说明巴黎协定的效果并不显著,即即使全世界减排, 气温也不会因此显著下降;他声称,“就算到了2100年,全球温度也只会(因此)下降0.2℃,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量。”

“Tiny, tiny amount”

发布会中特朗普并未提及数据来源,然而据路透社报道,白宫cite的是2016年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的研究,然后人家当天就怒而拍桌了…

该数据实际出自同项目组2014年基于早期数据的估测,而并未把《巴黎协定》最终制定的多方减排政策纳入考量范围,所以估测值稍有偏差;同时白宫引用的是文献中所能找到的最小数据即0.2℃,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给大家截张原文的数据看一下,不是非常清楚

(详解可查Reference第4条 ENERGY & CLIMATE OUTLOOK)

那么,如果把各国制定的进一步的减排计划纳入计算,这项协定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有多大呢?2016年MIT给出了预测结果,即地表空气温度下降幅度将在0.6到1.1℃之间。文中表示,《巴黎协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平均地表温度(SAT),但恐仍超过了之前2℃之内的目标。据估算,如果目前的排放保持不变,2100年全球将升温4.2℃;另一位MIT科学家John Reilly则补充道,如果什么也不做,最坏的可能性是升温超过5℃,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根据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比工业革命前升温超过2℃就会达到危险水平。根据NASA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升温0.99℃,因此若能降温1℃,实际意义也是很可观的。项目负责人之一Erwan Monier表示,“我们肯定没有传达《巴黎协定》对气候变化影响甚微的信息,这也绝不是我们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我们非常清楚,如果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之内还需要做更多事情。”

(只想说白宫这citation和paraphrasing不academic得也太刻意了…这报道出了偏差,可是要负责任的啊。)


再来看一下美国退出协定后将带来的碳排放量影响。今年三月召开的波恩气候会议上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其中指出,如果特朗普继续推行他的气候政策,到2030年,美国每年将多排放约4亿吨二氧化碳。报告还指出,若此前奥巴马提出的气候行动计划(提出但未完全执行)被废弃,碳排放数值还会增加——在2030年,美国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将高达18亿吨,大约是2005年美国碳排放量的31%。特朗普针对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奥巴马政府气候行动计划中的核心,即清洁能源计划(CPP):该计划要求电力部门大幅减少排放,但其目前仍未通过法院的审核。如果不能实现,那么到2025年,美国每年将因此多排放2.02亿吨二氧化碳

放一张直观一点的图,

嗯。

自从昨日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除了各缔约国领导人相继表达强烈谴责与极度失望,Science, Nature, Scientific American等各大主流科学媒体平台以及全球科学工作者都毫不意外得炸开了锅…以下两篇报导包含了对很多科学家的采访,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nature.com/news/how-sci scientificamerican.com/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巴黎协定》第二十八条规定,



美国将最快于2020年11月正式退出。而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将于2021年1月结束。《纽约时报》的报道称,这意味着最终的决定将由美国的选民在四年后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做出。美国的另一个选项就是退出《联合国气候保护框架公约》,继而退出《巴黎协定》,一年之后即可生效,前提是特朗普政府必须取得美国国会同意才能申请退出,退出后美国就无法参加《公约》相关会议或谈判。


不懂政治,只想配几张图(科学家的语言梗系列)




嗯,以上。考试周缘故一晚上仓促整合而成的答案 比较粗浅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并欢迎补充

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一系列问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可参照高票回答并结合其他学术报告理解,在此不做赘述

关于川普的相关报道和研究报告Nature与Science上已经蛮详尽的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深入阅读一蛤


p.s. 答主系生物科学狗 专业相关 欢迎讨论w


Reference List (方便起见按照上文出现顺序排列 其余遵循Harvard Referencing System)


United Nations (2015) ‘Paris Agreement’, Proceedings of COP21, December. [Online]. Available from:

unfccc.int/files/essent

United Nations (2011) ‘Compilation of economy-wid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to be implemented by Parties included in Annex I to the Conven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Parties, June. [Online]. Available from: unfccc.int/resource/doc


Temple, J. (2017) ‘Trump Misused MIT Research in Reasons for Ditching Climate Deal’, MIT Technology Review, 1 June. [Online]. Available from: technologyreview.com/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 Energy & Climate Outlook,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line]. Available from: globalchange.mit.edu/si


Dwortzan, M. (2017) ‘How much of a difference will the Paris Agreement make’, MIT News, 22 April. [Online]. Available from:

news.mit.edu/2016/how-m

Sneed, A. (2017) ‘Trump Pulls Out of Paris: How Much Carbon Will His Policies Add to the Air’, Scientific American. [Online]. Available from:

scientificamerican.com/

Höhne, N., et al. (2017) ‘Action by China and India slows emissions growth, President Trump’s policies likely to cause US emissions to flatten’, Proceedings of Bonn climate talks, 15 May, Bonn. [Online]. Available from:

climateactiontracker.org
user avatar

海平面上涨、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之类的大家都听说的很多了,我就不说了。

有意思的是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研究显示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有助于提升一些粮食作物的产量(小麦、水稻和大豆),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有助于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对中纬度地区,温度上升幅度较小时(2~3度),潜在产量上升。而温度上升幅度较大时,潜在产量下降。对大多数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增温会导致潜在产量下降。

气候变化还有可能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出现概率的增加,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也会有影响。

参考文献:

王绍武,《全球变暖的科学》

John Houghton,《全球变暖》

user avatar

对人类的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栖息地面积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对人类的影响—————

无论如何,地球处于一个变暖状态,而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人类生存面积变小,尤其是核心区域的退化。


(200年间北极海冰变化图)

而全球冰的融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

比如,如果冰川融化了,那么中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基本我们可以看到,太行山以东地区将被淹没,河南山东湖北和江苏北部也基本上被淹没,广州深圳地区也不例外。

换句话,中国最核心的区域将被一网打尽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部沦为水乡泽国。


而且这些区域恰好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胡焕庸线)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更可怕的是,65年后,这个比例基本不变!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于是大概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人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美洲地区受到影响反而要小一些

全部大图,分洲:What the World Would Look Like if All the Ice Melted



80万年的尺度,对于人类太大了,应该更小一点才合理。

————对于现代人研究有点难————

从这个图来推测对人类社会影响,其实有点难。

图中涉及了80万年,而这80万年,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属于尼安德特人的,而现代人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按照图中的20个点来说,大概是4-5个点

而我们即使把最左面的那个智人部分单独拎出来,我做个时间线,可以看一下


而即便放大到最小部分,最后一个剧烈上升周期,那是20000年哪。

20000年什么概念?

那个时候人类没有文明,还处于旧石器时代。

人类没有农业,靠的是采集狩猎生活。

农业要等1万年后,大概距今1万2800年,新仙女木事件导致全球变冷,人类不得不开发农业。

至迟到1.06 万年前已经在今土耳其东南部山区驯化。紧随其后的是二粒小麦。而到大约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栽培二粒小麦偶然与又一种野生山羊草属植物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也叫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普通小麦

文明更是靠后,大概还需要个5000年左右,人类才开始出现文明。


所以,单从这个图,我不认为能推测出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多大关系。

至于谈影响,那就更难了。

————缩小范围后才有探讨的意义————

知乎有个精彩问题 全球变暖是骗局吗? - 知乎

@DANYING 总结出的内容如下

学界共识 多种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后,全球地表气温变暖,高层大气变冷,极端异常天气(干燥或多雨狂风,极寒极热,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这些都是没有疑问的被一致认可的并且没有自然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学界争议 远古时期气温记录重建和对于气温变化周期的猜想,没有证据可以 证明地球气候处于一个什么期,科学界大部分认可并认为今天的气候变化,非常可能是由于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而引起的。

希望专业人士能够真正的给出权威的内容

图片:著名的Michal Mann和他的Hochey sitck graph。

最后,面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界何去何从,是个重要议题。


记得中科院的丁仲礼院士曾经和柴静女士有过一次精彩访谈,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

地球历史上的温度变化

地球不需要拯救,人类如何拯救自己才是关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社会现代化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工业化与民主化”就能概括得了的空泛概念。它更像是一套关于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以及支撑这种叙事的诸多理念和实践。百科上说它指近代以来工业化与民主化,这确实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标志,但绝不是全部。想象一下,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在时间.............
  • 回答
    如果工业化,这个重塑世界的引擎,选择了一个与历史轨迹截然不同的起点——比如,设想它源于古代中国、印度次大陆,抑或是伊斯兰世界,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服装面貌,将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或款式的叠加,而是深植于当地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肌理的根本性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工业化本身就.............
  • 回答
    以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基本上不可能在战争期间或者紧随其后迅速地制造出能够达到T54早期型号技术水平的坦克。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以及二战时期工业水平在哪些方面与T54的需求存在差距:T54坦克的关键技术特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T54(及其后续改进型T55)之所以成为一代经典坦克的.............
  • 回答
    穆迪自 2014 年上台以来,印度经济和工业化前景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他执政期间的具体政策、国际环境以及印度自身的内在条件来分析。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挑战并存穆迪政府上台时,印度经济正面临不少挑战,包括通货膨胀、经常账户赤字以及一些结.............
  • 回答
    谈到中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能否制造出和原厂一模一样的劳力士手表,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零件组装,更是一整套极为精密的制造体系和深厚的工艺积累。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从基础工业到高端制造,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航空航天、高.............
  • 回答
    东亚的工业化探索成功,而中东的工业化探索普遍遭遇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都曾尝试工业化,但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资源禀赋、外部环境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和原因: 东亚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1. 明确的国家发展.............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在工业区开超市,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工业区的顾客群体相对固定,消费习惯和需求也可能与社区型的超市有所不同。要真正提高竞争力,就得把“细节”抠到极致,让你的超市成为工业区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到底有哪些招儿能让你的超市“活”起来,让其他同行看了都眼.............
  • 回答
    .......
  • 回答
    高速公路融冰用盐被居民取食,这事儿一旦出了岔子,比如有人因此食物中毒,政府方面会不会承担责任,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高速公路上的融冰盐,那可不是咱们在家做饭用的食盐。它里面通常会掺杂一些其他的化学物质,比如氯化钙、氯化镁,甚至是防锈剂、抗结块剂等等。这些添加剂有.............
  • 回答
    特斯拉退出中国市场,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都会是一场牵动深远的变局,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下面我将尽可能细致地剖析其中的利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坏处: 高端电动汽车技术差距凸显: 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跑者,其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化座舱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
  • 回答
    如果真有外星访客,要送他们一件能代表我们地球工业制造(科技)水平的礼物,我的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是一件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我们“智慧”与“创造力”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某种强大的工具。我想送他们一个“微观宇宙模拟器”。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模型或者展示板。我的设想是,它会是一个小巧但极其复杂的装置,大约只有地球上.............
  • 回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政策的亮点在于其针对性和系统性,旨在解决东北地区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推广的利好政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东北地区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这是其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政策.............
  • 回答
    自现代医学和工业社会蓬勃发展以来,人类的生理面貌和生存状态,的确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而微妙的演化。当然,当我们谈论“演化”时,并非指如同物种那样在几万、几十万年的尺度上发生的基因频率剧烈改变,而是更多地聚焦在近几千年,乃至近一两百年内,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理倾向、疾病谱系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所发生的改变。.............
  • 回答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蕴含着太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确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贸易伙伴,更像是某个“工业神话”的推手,用他们的技术、经验和资本,为中国工业化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确实.............
  • 回答
    近一个世纪以来,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并非全然停滞,但若以宏大叙事或颠覆性进展来衡量,其步伐似乎较之前一个世纪(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诞生)显得更为审慎和细微。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一个世纪以来基础物理学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开始.............
  • 回答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增92.3%,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在经历年初波动后,迎来了一轮强劲的复苏态势。要深入理解这个数字,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数据的“闪光点”与背后的驱动力:首先,92.3% 这个同比增幅是相当惊人的,意味着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