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淘汰的机制被抑制”是经典的误解(后详),人类的生物学身体在继续演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以带来性状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可以表观遗传),原子时代以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药物和微塑料等等都可以影响演化,而且稳定的环境和食物来源允许人类的各种单核苷酸突变在几代人间迅速扩散。
对人类来说,可遗传突变的最主要来源是精子的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精子突变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男性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生育年龄的推迟可以增加人类的基因突变——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每延迟生育1年,平均可以多产生2个单核苷酸突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物学身体的演化趋势有:
在不同的现代人群中,解剖显示的遗存正中动脉发生率在1.1%~35%不等。
工业革命以来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演化速度不能期待被当时的人们拥有的仪器准确地检测出来并记录在案,要知道2020年我们才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咽鼓管圆枕附近有一组密集排列的唾液腺[5],这玩意到底是本来就有还是最近多少年里新出现的都不知道。
自然选择并没有什么“优胜劣汰的机制”,“弱肉强食”的所谓强弱根本没有判定标准。
根据古生物学研究,地层里刨出来的化石可以证明,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多细胞物种有99%在人类诞生之前就灭绝了,这可不关人类的医疗进步什么事。你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选择塑造的物种在“适应环境并避免死绝”这件事上是有多么地不擅长。灭绝物种的化石和一些现存濒危物种的糟糕性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性选择屡次将物种导向死胡同。
剩下的1%也是一样的。一大帮现存物种身上还是堆满了羸弱的破烂性状、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淫威下呻吟。对非洲草原、河口三角洲等地的大量研究显示,当地的寄生虫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呈现漂亮的比例关系,针对每一种动物都有不止一种专性寄生的微孢子虫,这包括作为寄生虫的动物在内。微孢子虫的寄生表现,渐进性的炎症、免疫损伤、消化功能损伤,带来寿命缩短,这事大抵已经持续了几亿年,你自然淘汰了个啥啊。
自然选择不是“优胜劣汰”,而是“能混就行”,比起“适者生存”更接近“懒者生存”。在一个环境里表现得更适宜的“优”,在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变成致命的障碍,导致物种灭绝——这包括“温血”此性状。在天体撞击或大规模火山爆发暂时切断光合生产之后,温血捕食者很容易饿死,同一个营养级的冷血生物则可以慢悠悠地撑过去。
你对撑过了一次次大灭绝的“物竞天择的胜者”“弱肉强食的强者”或“适者生存的适者”物种在巴西伐木工人的电锯扫过后每天成百地灭绝没有疑问吗?实际上,这里面的许多物种是从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物种里分离出来的新玩意在小范围内适应当地状况而特化的,彼此建立了生殖隔离来形成物种,其生命力远比那些原始、粗糙、慵懒的哥们脆弱。
从前的人还以为大部分突变是不利的、只有少数有利突变可以鹤立鸡群,而实际上大部分突变是中性的,少数有利突变并不一定在竞争中产生任何实质效果,中性突变更被研究证明无益于对抗环境或传染病,对人类来说尤其如此:
如果你认为多样性越高就越有可能对抗未知的环境变化,那么人类的医疗技术让各种有缺陷的个体生存下来、治愈具有繁殖能力的患病个体恰恰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基因多样性。
其实,人类靠突变去迎战病原体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并不能指望。
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演化比文化演化(模因演化)要慢,人类的演化比病原体的演化要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